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27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肿瘤均单发,良性25例,恶性2例。良性包膜均完整;18例硬膜内生长的良性肿瘤呈长圆形或结节状,7例跨硬脊膜生长而呈类哑铃形,其中6例良性伴椎管骨质压迫吸收,5例见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的硬化带。恶性包膜欠完整,椎管骨质显破坏;1例椎旁软组织广泛侵犯。T1WI肿瘤呈低或等信号(较脊髓),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显强化;12例瘤内伴囊变,囊变区近似脑脊液信号,4例出血,多呈高信号,增强后均不强化。27例肿瘤病理均无钙化,囊变情况术前均正确提示,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定位诊断符合率100%(27/27),定性诊断符合率88.9%(24/27)。结论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是诊断椎管神经鞘瘤的有效手段,对术前指导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椎管内神经鞘瘤多位于髓外硬膜下,占成人髓外硬膜下肿瘤的25%。MR I对术前定性、定位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10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 I平扫及增强表现,探讨MR 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1材料与方法经过本院2002年2月至200  相似文献   

3.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书中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8):2149-215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椎管内神经鞘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41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41例中,3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10例硬膜外及硬膜下间隙均被累及(其中6例呈椎管内外生长).增强扫描39例.结论: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神经鞘瘤可起源于外周神经、颅神经和自主神经,多见于颅、脑神经.作者回顾性分析14例四肢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其中2例为恶性神经鞘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23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 MR 信号及病理所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该肿瘤在 T_2加权序列(SE—T_2WI 或 RARE—T_2WI)中皆呈脑脊液样强 MR 信号;在 SE—T_1WI 中多数肿瘤(73.9%)信号与脊髓相近,少数(26.1%)信号低于脊髓.经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发现肿瘤呈长 T_2值的特性除一般文献报道的与肿瘤内囊变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肿瘤内含有 Antoni B 型结构有关。另外,肿瘤内坏死灶也是引起 T_2值延长的因素之一,并指出,肿瘤内血管畸形可能也参与了高信号的形成。肿瘤 T_1值多数与脊髓相近缘由肿瘤内含有较为丰富的雪旺氏梭形细胞,同时也与肿瘤内含有的微小囊变、Antoni B 型结构等生化成份有关.  相似文献   

6.
椎管内神经鞘瘤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神经外科自1988年1月~1997年9月共收治22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就其诊断和治疗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2例中,男13例,女9例,年龄14~62岁,平均42.8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13个月,其中半年以内者占11例。1.2肿瘤部位:肿瘤发生在颈段4例,胸段10例,腰骶段7例,多段1例。肿瘤位于髓外硬膜下19例,硬膜外1例,哑铃型2例(Ⅰ型肿瘤位于硬脊膜外沿椎间孔生长至椎管外)。1.3症状与体征:以根性疼痛为首发症状14例,一侧或双侧上下肢向心性麻木及进行性无力18例,大小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男25例,女25例,神经鞘瘤49例,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1例。全部病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结果50例均位于脊髓外硬膜下,初次MRI诊断正确44例(88%),漏诊及误诊各3例(6%)。漏诊的3例均位于下腰段,1例为直径仅5mm的神经鞘瘤,2例瘤体完全囊变,菲薄的囊壁淹没在脑脊液的信号中;误诊的3例中,误诊为神经纤维瘤1例,误诊为室管膜瘤1例,另1例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术前误诊为良性神经鞘瘤。结论MRI表现典型的椎管内神经鞘瘤诊断较容易,表现不典型者易误诊,微小肿瘤以及完全囊变的肿瘤易漏诊,需仔细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高场强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鞘瘤MRI资料。[结果]①颈椎管11例。胸椎管15例,腰椎管13例。定位诊断准确率97.4%(38/39);定性诊断准确率94.9%(37/39)。②33例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6例呈哑铃状.全部肿瘤边缘均清楚。③35例表现为等、稍长或长T1与长T2信号。19例见明显长T1、长T2信号囊变区。增强扫描36例呈明显强化。其中19例呈周边环状、花边状或分隔状强化。④28例脊髓外硬膜下肿瘤显示杯口样改变。4例硬膜外肿瘤显示硬膜向内移位。6例跨硬膜外、下进入或通过椎间孔向外生长者显示硬膜在肿瘤处中断,相应椎间孔扩大。[结论]高场强MRI对神经鞘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神经鞘瘤绝大多数病人可通过手术达到根治。本文总结38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经验。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8例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24~62岁,其中24~40岁25例。病程最长5年3个月,最短3周。首发症状为根痛34例,肢体乏力及感觉异常各2例。肿瘤位于颈段9例(其中高颈段4例),胸段22例,腰骶段7例。肿瘤呈哑铃形生长5例,其中颈段2例,胸段3例。多发性肿瘤1例,位于腰骶部。病人均经磁共振(MRI)确诊,肿瘤最小0.2cm×0.2cm×0.4cm,见于多发性神经鞘瘤患者,最大1.5cm×1.5cm×3cm。1.2临床表现:肢体疼痛34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脊椎椎管内神经鞘瘤MRI及病理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脊椎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的MRI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脊椎椎管内神经鞘瘤MRI表现为T1WI低或等低混合信号,T2WI高或高低混合信号,增强扫描示肿瘤周围性强化18倒,伴有肿瘤内分隔者7例,不伴肿瘤分隔者11例.脊椎椎管内神经鞘瘤MRI不均匀信号区,提示囊变,出血,胶原沉积、纤维化或钙化等病理变化.结论:脊椎椎管内神经鞘瘤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疾病诊断,并对进一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增强减影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价值。方法收集43例经病理证实为脊椎转移瘤患者的完整MRI资料,统计常规MRIFSE序列T1WI、STIR(短时间反转恢复)、T2WI增强和增强减影4种磁共振成像方法发现脊椎转移瘤的病灶数量、影像征象(包括毛刺征、边缘不规则与牛眼征),组间数据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3例共发现66个椎体转移瘤,其中有椎体形态改变35个,椎体形态正常31个,有椎体形态改变的椎体转移瘤在各成像方法中检出率为100%,无差异性,无椎体形态改变的椎体转移瘤检出率以STIR最高;对诊断椎体转移瘤有特征性意义的影像特征的检出率以增强减影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增强减影成像对发现椎体转移瘤瘤灶与瘤灶的影像特征方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一种经济、简便、有效提高椎体转移瘤检出率与正确率的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脊柱结核的CT、MRI影像学特征(附3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CT、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34例脊柱结核病人资料,CT20例,MRI24例,其中10例病人进行了MRI、CT两项影像学检查,结果相互比较。结果脊柱结核CT表现为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形成、椎管受累等;MRI表现为骨质破坏、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形成、椎管受累、韧带下播散等。结论脊柱结核病变具有多样性,CT和MRI影像学各有特征,CT在显示死骨、钙化等方面具有优势,而MRI在显示韧带下播散,硬膜及脊髓侵犯等方面具有优势,两者综合分析有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各4例,总结各自的DSA、MSA、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颈动脉体瘤区别于神经鞘瘤的DSA特征为:瘤体染色早,旦迅速浓染;增强MSCT特征为:瘤体迅速显著强化。神经鞘瘤区别于颈动脉体瘤的DSA特征为:瘤体染色晚,在静脉期,且染色淡,或几乎不染色;增强MSCT特征为:瘤体强化不明显,且呈“斑驳”样改变。本组1例来源于颈交感干的神经鞘瘤,术前DSA误诊为颈动脉体瘤,误诊的原因为:仅注意瘤体的部位、颈内、外动脉移位特征,而忽视了瘤体的血供、染色、强化等主要特征。结论: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DSA、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明显不同,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体结核的MRI表现并与椎体肿瘤及转移瘤相鉴别。材料和方法: 26 例经手术证实的椎体结核及11 例临床证实的椎体肿瘤及转移瘤, 对其MRI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椎体结核椎间盘均破坏变窄, 椎体破坏部均与间盘相邻。椎体与间盘均有破坏的20 例伴有椎旁冷脓肿。10 例脊柱转移瘤及1 例椎体原发肿瘤间盘未受累。结论: 椎体结核有其特征性表现, 仔细观察椎体受累的形态, 间盘及附件有无破坏以及冷脓肿的形成对椎体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5 例不同类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心电门控多层自旋回波序列行轴位、左前斜位磁共振成像以及左前斜位磁共振电影。结果 25 例均获得满意图像,其中Ⅲ型14 例,Ⅱ型4 例,Ⅰ型7 例。在常规SE图像上可观察到破口位置、内膜片及附壁血栓,结合电影磁共振动态显示,可评价心脏及主动脉瓣功能,鉴别附壁血栓与慢血流信号,确定破口大小、数量及位置以及血流动态情况。结论 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以及成功的应用心电门控技术是确保获得高质量MR 影像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可成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少见椎管硬膜外占位病变的MRI 特征.方法 对7 例病理及临床证实的椎管硬膜外占位的MR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硬膜外脓肿表现为多房样占位,形态较规则,T1WI 等、低混杂信号,T2WI 病灶呈高信号,房间隔低信号.骨源性脊索瘤表现为T1WI 均匀稍低信号,T2WI 高信号其内夹杂小点及小条状低信号呈蜂窝状改变.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非骨源性脊索瘤表现为硬膜外长梭形占位,信号均匀,T1WI 稍低信号,T2WI 高信号,增强后病灶轻微强化.椎管内白血病浸润表现为硬膜外大范围长条状异常信号与硬膜外脂肪组织交杂存在,T1WI 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 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血管周细胞瘤表现为硬膜外不规则分叶状肿块,T1WI、T2WI 均为等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囊变节细胞神经瘤表现为多囊状异常信号,状如葡萄串,大小不等,信号均匀,T1WI 呈低信号,T2WI 高信号,囊间隔T1WI、T2WI 均呈等偏低信号.结论 MRI 对椎管内硬膜外占位具有定位价值,对少见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观察MRI血管成像技术对于椎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行MRI血管成像技术检测并作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患者椎动脉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对比观察效果MRI血管成像技术对于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结果:所有患者经DSA诊断显示左椎动脉狭窄16例、右椎动脉狭窄24例,经MRI血管成像显示左椎动脉狭窄13例、右椎动脉狭窄23例,检出总狭窄率为90.0%;与DSA诊断结果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采用MRI血管成像技术检测可对可疑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早期识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准确性,且操作简便,能作为首选检查方式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