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P16基因突变与癌发生、演进的关系。方法 选结、直肠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42例和7例转移淋巴结,用蛋白酶K消化,提取DNA,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PCR-SSCP)及DNA测序方法分析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的突变。结果 42例癌组织中发现7例有异常泳动条带,占16.7%。在7例癌转移的淋巴结中发现3例异常泳动条带。癌旁组织中未发现异常泳动条带。第二外显子42~61,147~168编码区的核酸出现改变,为碱基G-T、T-G、G-A的碱基转换。突变的发生率与组织分型无明显相关。Duke'C期突变率高于A、B期,有淋巴结转移者突变率也高。结论 P16基因的丧失,可引起Cdk 4活性的负调节,导致细胞无限增殖。本组资料发现点突变在癌组织中占16.7%,转移淋巴结中也有。由于采用了自身正常组织对照,避免了正常多态性的干扰,结果较为可靠。P16基因的改变与临床分期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应用银染PCR-SSCP检测结直肠癌组织MCC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银染PCR┐SSCP检测结直肠癌组织MCC突变①510515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林金容②姜泊林鸿张亚历韩慧霞周殿元关键词结肠肿瘤;基因,MCC;聚合酶链反应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74.6结肠癌突变基因(MCC)是结直肠癌常见变化基因之一,目前...  相似文献   

3.
G-CSF受体及其mRNA在结直肠癌和其附近正常黏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CrCSF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了解G-CSF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RT-PCR法分别检测42例结直肠癌及其附近正常黏膜组织中G-CSFR蛋白和其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结直肠癌肿瘤细胞G-CSFR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表明结直肠癌中有明显的G-CSFR蛋白的表达(31/42,73.81%),并明显高于正常黏膜(20/42,47.62%,P<0.001),许多Cr-CSFR表达强阳性的结直肠癌,相应的正常黏膜G-CSFR阴性或弱阳性表达。G-CSFR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期、分化程度相关(P=0.001、P<0.001),与病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P=O.346、P=0.686:P=O.459)。RT-PCR结果示42例肿瘤标本中21例呈G-CSFR mRNA阳性表达,而相应正常黏膜仅11例。结论C-CSF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较正常黏膜明显上调,结直肠癌患者应用G-CSF时应考虑其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酸蛋白酶。我们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并加以改进,分别对40例结直肠癌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一步探讨了端粒酶活性表达的临床意义。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检测组织取自手术切除标本,随机选取的40例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MTS1/p16基因的缺失情况,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来检测取自结直肠癌患者的60例手术切除组织标本中MTS1/p16基因的等位缺失情况,其中结直肠癌组织35例,癌旁组织15例及结直肠正常粘膜组织10例。结果显示,17.14%(6/35)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出现MTS1/p16基因的等位缺失,而癌旁组织及结直肠正常粘膜均未出现MTS1/p16基因的缺失。提示MTS1/p16基因的缺失在结直肠癌进展过程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侵袭性和根治手术对血清透明质酸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癌侵袭性和根治手术对血清透明质酸浓度的影响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许洪卫,王元和,高瀚关键词透明质酸,肿瘤转移,癌.大肠,外科手术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35.35透明质酸(HA),又称透明质,是一种无分支结构的高分子多糖,为细胞外...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术后孤立性肺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肺孤立性转移瘤的影像表现,与原发肺癌的鉴别。材料与方法:31年间13例结、直肠癌术后肺孤立肿物,均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转移性腺癌11例13次,原发肺癌2例。结、直肠癌切除与肺转移瘤切除间隔时间为3 ̄96个月,中位33个月。均有正侧位胸片,病灶体层和CT各6例。结果:肿物直肠1.5 ̄8.5cm(中位3.4cm),类圆形3例,椭圆形8例10个,浅分叶10例;边缘光整8例10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内镜、病理特点。方法对1991—2005年肠镜及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0岁),中年组(31~59岁),老年组(≥60岁),从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和病理学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本组结直肠癌患病高峰为50~65岁,男性结直肠癌构成比高于女性。(2)青年组以腹痛就诊者占70.73%,中老年组以便血就诊者占65.50%,说明临床症状具有不典型性。(3)各组直肠癌均有较高的比例,青年组右半结肠癌的发病率(34.15%)明显高于中老年组(16.33%)。(4)青年组以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为多,肿瘤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中老年组以高分化腺癌多见,肿瘤分化程度高,恶性程度低。结论不同年龄组结直肠癌患者有不同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对有下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全面地进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7RNA聚合酶催化的荧光扩增技术检测循环血中结直肠癌细胞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配制不同浓度的HT29细胞悬液并加入1×107个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建立模拟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的模型,从中分离出有核细胞后,加入生物素化抗CEA单克隆抗体(针对Gold抗原决定簇Ⅳ),孵育后加入亲和素-生物素-DNA分子,再加入T7 RNA聚合酶进行转录扩增反应,对生成的RNA产物进行荧光检测,并用RT-PCR检测从模型中分离出的有核细胞中CEA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建立了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的T7 RNA聚合酶催化荧光扩增技术,最低可从1×107个单核细胞中检出5个癌细胞,比RT-PCR最低可从1×107个单核细胞中检出1×102个癌细胞更加敏感。结论T7 RNA聚合酶催化荧光扩增技术可用于检测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是一种敏感的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DMBT1基因表达与结肠癌转移的关系 ,应用RT PCR的方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内DMBT1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 ,结肠癌组织内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内DMBT1基因的表达率分别为 36 1% (13/ 36 ) ,91 7% (33/ 36 ) ;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DMBT1表达率 (13 0 % )均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的组织 (76 9% ) (P <0 0 5 ) ;肿瘤浸润至深肌层以下DMBT1表达率降低 (P <0 0 5 ) ;Dukes分期A +B期表达率为 73 3% (11/ 15 ) ,C +D为 9 5 % (2 / 2 1) ,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1)。实验表明 ,DMBT1基因表达率降低与结肠癌转移存在相关性 ,提示该基因在抑制肿瘤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技术,对41例大肠癌组织大肠癌缺失基因杂合性缺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8例大肠癌信息个体中有21例(55.3%)发现DCC基因杂合缺失。DCC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浸润深度无关,但有淋巴结转移(80.00%)和DukesC、Dadwe(71.4%)大肠癌DCC基因杂合缺失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39.1%)和Dukes  相似文献   

12.
胃癌、结肠癌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胃癌、结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胃癌、结肠癌发生中的作川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TRAP法检测92例胃癌、结肠癌和61例正常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州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胃癌和结肠癌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4.9%,而正常组织为9.83%,胃癌和结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1;胃癌、结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在不同分化程度及淋巴转移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在胃癌、结肠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在胃癌、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而在正常胃肠组织低表达的特性,使其有望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胃肠道肿瘤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具有家族背景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IN)及其与临床病理表现的关系,应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相多态性(PCR-SSCP)分析技术,对46例大肠癌进行研究。结果:MIN在具有家族背景大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散发性大肠癌(P〈0.05),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甲基化特异PCR技术 (MSP法 )检测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改变情况 ,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和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显示 ,13例标本 ( 40 .6% )呈p16甲基化阳性 ;DukesC、D期病人肿瘤组织中p16甲基化发生率 ( 63 % )明显高于DukesA、B期病人 ( 2 5 % ) ;在病理分期中 ,高、中分化癌中的p16甲基化阳性率( 3 0 % )低于低分化癌的阳性率 ( 10 0 % ) ;具淋巴结转移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的阳性率( 63 % )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的阳性率 ( 2 5 % )。研究表明 ,p16甲基化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呈一定相关性 ,p16甲基化有可能作为大肠癌病人诊断、判断预后的候选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雄激素受体对结直肠癌病人的预后意义 ,作者以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结直肠癌及癌旁粘膜AR水平 ,结合 30例病人年龄、性别、肿瘤部位 (结、直肠 )、分化程度 (高、中、低 )、Dukes分期 (A、B、C、D)以及结直肠癌DNA及CEA水平 ,与随访结果一起纳入生存资料的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直肠癌较结肠癌预后差 (P <0 0 1)。Dukes分期与生存期呈负相关 (P <0 0 1)。结直肠癌旁粘膜AR水平与病人生存期呈正相关 (P <0 0 5 )。其他因素如性别、年龄、分化程度、癌组织AR、DNA及CEA水平与生存期不相关。提示结直肠癌旁粘膜AR水平为结直肠患者生存的保护性因素 ,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PCR技术,以福尔马林固定、石腊包埋切片中所含DNA为模板,成功地对19例胰腺导管癌中的18例进行了K-ras基因的扩增。应用特异核酸探针和Southern杂交,检测了扩增后K-ras基因并发现15例(83.3%)胰腺导管癌含有K-ras基因点突变。其中12密码由GGT转换为GAT5例(33.3%),12密码由GGT转换为GTT6例(40.0%),13密码由GGC,转换为GAC4例(26.6%)。未证实K-ras基因突变与癌分化程度、转移和浸润率以及患者予后的关系。结果提示K-ras基因突变在胰腺导管癌中极为常见,可能在胰腺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检测此基因突变可作为胰腺导管癌早期诊断和发生监测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刘光军  张丹  王继红  姜彦多  张力  刘丹  金成兰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7):638-639,655,I004
为了探讨CDC2 5B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病人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染色 (S P法 )对 168例大肠癌、2 5例大肠腺瘤、2 0例正常组织中CDC2 5B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 ,大肠腺瘤、正常组织中均未见CDC2 5B表达。大肠癌组织中CDC2 5B基因表达阳性占 71 4% ( 12 0 /168)。CDC2 5B基因表达与癌有无远处脏器转移、血清CEA水平相关 (P <0 0 5 ) ,而与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性别、年龄均无关(P >0 0 5 )。CDC2 5B基因阳性表达者 ,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提示大肠癌组织中CDC2 5B基因表达可能加速细胞周期转化 ,促进大肠癌向远处脏器转移 ,在大肠癌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为大肠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其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TIMP)的表达与人大肠癌转移及其预后的关系,利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1例大肠癌组织中MMP-2、MMP-9及TIMP-1的表达情况,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作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肿瘤组织中MMP-2、MMP-9及TIMP-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MMP-2、MMP-9及TIMP-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三者高表达水平与大肠癌的进展有关,并且预后不良.提示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与大肠癌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microspectro photometer,MSPM)对38例大肠癌胞核DN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各型大肠癌与正常粘膜对照间,胞核DNA含量相差非常显著(P<0.01);高、中、低分化腺癌DNA含量呈梯形增加,各组间相差非常显著(P<0.01),而高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癌细胞核DNA含量增加,非倍体数增加,其5年生存率逐渐下降,而肿瘤复发和死亡率逐渐增高。表明胞核DNA含量测定可作为大肠癌分级、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