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难经》脉法中的“独取寸口”陈婷1公秀珍21山东中医药大学1996年级硕士研究生2500142山东省蒙阴县人民医院276200关键词难经脉法独取寸口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1.9《难经》是祖国古典医籍之一,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2.
人迎寸口脉诊法在《黄帝内经》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世医家对该法的理解逐渐偏离《黄帝内经》的本义,临床医家多采用“独取寸口”脉法,这与当时中国的儒家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3.
4.
脉法为《黄帝内经》诸诊法的重要组成之一,而人迎脉和寸口脉互参的脉法则是《内经》脉法之冠上的璀璨明珠。从《内经》经文出发,根据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定位、特殊脉象"平脉"与"躁脉"定义及与针刺"气至"关系等方面探讨其理论与应用,人迎寸口脉法可直接、准确地定位病变经脉,判定其阴阳盛衰并据此采取相应治疗方法,去繁就简,法朴而理微,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6.
《难经》脉法继承了《黄帝内经》中诸多的脉学理论,如寸口理论、五脏虚损的顺序、三阴三阳之王脉、脉之阴阳、色脉相应、四季之脉象等。《难经》还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脉法进行了创新。在诊脉部位上,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将各脏腑病变分候于寸口部位;在脉象浮沉、迟数与脏腑的关系上,认为数脉为腑病,迟脉为脏病;在脉象变化与阴阳的关系上,强调在诊脉时,要注重阴阳脉象的变化,进一步判断疾病的转归;在脉象变化与五行的关系上,认为某一部位脉象的变化不仅能判断其所主脏腑的病变,亦可结合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推测相关脏腑的病变;在尺脉变化与元气的关系上,认为元气的盛衰主要与尺脉变化息息相关,其脉象的强弱可提示元气的盛衰。  相似文献   

7.
《内经》的修辞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互文、分承、借代、错综、避复、省略 6个方面对《内经》修辞方法的运用进行探讨 ,各举例以说明倘不理解其修辞方法 ,就不能正确理解所用词语的语言环境 ,以致“望文生义”或“离句析词” ,歧解原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内经》关于气口、脉口、寸口与人迎的解剖定位及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作用的考证,认为寸口、气口、脉口和人迎是特殊部位的表浅动脉的搏动,寸口脉具体指腕关节周围的桡动脉搏动,人迎脉是指颈部的颈外动脉搏动,寸口、气口和脉口被后世统称为寸口,通过它们可以了解脏腑和经络的生理病理状况,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用八纲辨证的方法,探讨《伤寒论》脉法与证之间的关系.《伤寒论》虽然不是脉学专著,但其脉法与《内经》、《难经》一脉相承,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朴实简明,使后学者见脉知证,具有临床实用性.学习《伤寒论》脉诊,先要明辨常脉,知常达变.分别阴脉阳脉,以察病之性质,治疗之难易.以脉之寸关尺应人体上中下三焦.以脉之沉浮分病之在内在外,在荣在卫,在气在血.着重论述了邪在六经代表脉象以及寒热,气血,虚实之病的脉象的不同特点.疾病在邪正进退,传经,死生,欲愈,也有其典型的脉象可寻.最后强调了脉症合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统计210种民国医药期刊中有关中医诊法文献198篇,按性质可以分为理论研究、普及常识、著作讲义等3大类。从文章内容来看,综合性文献74篇,占文章总数的37%;望诊20篇,占文章总数的10%;闻诊6篇,占文章总数的3%;问诊11篇,占文章总数的6%;切诊87篇,占文章总数的44%。脉诊是传统中医特色诊法,研究较多,脉诊文献占绝对多数。理论研究的文章多用西医知识解释中医原理,并且主张参用西医器械诊断疾病,是为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阐述《内经》《难经》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同时汇集当今脉学界新成果,形成一套切合临床实际,用之有效的脉诊思路。[方法]本文追本溯源,提取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通过三部分来阐述,一是列举《内经》中两种不同脉学体系---三部九候脉法和独脉法并详细分析二者的具体适用范围和联系;二是分析经典中脉诊医生的分类等级及详细列举上工、中工、下工三者从脉象中提取的信息维度;三是拓展脉诊研究,并且与现代微观脉诊结合,综合定位。[结果]梳理了经典中的脉诊思想;概述了脉诊水平的层次;拓展了脉诊的现代研究。[结论]在传统脉诊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分别从躯体、心理、体质、个性及既往心理经历等多个维度分析患者,真正做到从“形”“神”层面分析、判断一个人的整体面貌,以期彰显脉诊在四诊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能为脉学爱好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自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后世医家多将《伤寒论》厘定为外感病专著、《金匮要略》局限在杂病,由此而出现各自为是的研究,割裂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关系,未能从《伤寒杂病论》的整体去认识与研究辨证论治思想的全貌。此正如柯韵伯所言:“自  相似文献   

13.
人迎脉、寸口脉的脉动差异与经脉辨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了 6 1例高血压头痛患者的人迎脉和寸口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 (Vs) ,并按经脉辨证的不同分组比较了人迎脉、寸口脉两处脉动差异程度 ,发现存在以下变化规律 :辨证为阴经头痛者即阴经组的寸口脉的 Vs值大于人迎脉 ,而辨证为阳经头痛者即阳经组的人迎脉的 Vs值大于寸口脉 ;根据经脉辨证的不同进一步将阳经组分为少阳经组、太阳经组、阳明经组进行比较 ,发现人迎脉与寸口脉的 Vs值的异差大小表现为少阳经组 <太阳经组 <阳明经组。这一结果提示人迎脉、寸口脉的搏动变化情况与经脉病证有潜在的联系 ,可作为针灸临床经脉辨证的辅助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沉之脉位变化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趋势。这些论述对后世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的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理论规范化与技术标准化是每一个学科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现代科学的基本要求,中医学也不例外。中医理论共识是《内经》《难经》规范和标准化的结果,中医技术规范是《内经》《难经》经典研究的重要问题,中医标准、规范的依据是经典所构建的基本理论,经典对于中医标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生物全息律揭示了生物部份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具有整体性质的全息对应性关系”这一论点,探讨目与生物全息律及其相互关系。认为目诊蕴含全息思想,目为整体全息缩影,进而提出运用生物全息规律,发掘提高目诊效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初探《难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9个方面探讨了《难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首创"独取寸口"法的诊脉方法并分析其理;首创寸、关、尺三部定位;初步拟定脏腑经络在寸、关、尺的相应部位;拓新了三部九候的含义及其所主;重视尺部脉;重视诊脉之"浮沉诊法";重视脉证相参的辨证;重视"四时脉";提出积聚痼疾之脉象.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脉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李树沛1姜建国1沈玉宝21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2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272131关键词伤寒论脉法研究方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2.2R241.1中医脉诊,发展到汉代,虽然内容已颇为丰富,但就脉象概念来说,尚处...  相似文献   

19.
<难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它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对汉以后的医学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难经>以阐明<内经>要旨为主,其中对于针刺得气、气至、补泻手法等提出了相应的见解,对于后世针刺手法的理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凌耀星对《内经》《难经》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耀星教授是全国著名内经学专家,70余年来,从哲学、医学、临床等多角度探索《内经》真谛,阐述独特见解。1983年起研究(傩经》。通过校勘训诂释义、剖析学术渊源、考证成书年代、作者及版本源流,钩玄《难经》主要内容与学术思想。凌教授对《内经》《难经》的学术研究作出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