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新型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19例PMVSD患者均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10mm ,平均 5 .8mm ,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 ,沿导丝经输送鞘管送直径 6-12mm(平均 8mm)的Am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 ;术后 2 4h、1月、3月、6月和 12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3月、6月和 12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 1例患者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个月后随访时消失。结论 经导管置入新型Amplatzer偏心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 ,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AVSO)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AVSO介入治疗72例PMVSD病人。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3.1%(67/72例)。PMVSD大小(4.7±2.1)mm,PMVSD距主动脉瓣(2.1±1.0)mm,AVSO大小(7.1±2.6)mm。即刻封闭率94.0%。心律失常发生率20.8%(15/72例),新发生的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加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少-中等残余分流1例。平均随访(10.7±6.6)个月,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室性加速性心动过速1例,无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结论应用AVSO介入治疗PMVSD疗效好、安全性高,但要高度重视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其是要做好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0 引言 先天性心脏病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修补为人熟知 ,但手术带来的开胸 ,体外循环的创伤仍然给患者带来巨大精神和生理的伤痛 .人们已尝试了多种装置以期替代外科经导管关闭这类缺损 ,但因先前的一些装置递送鞘大 ,膜部再定位困难 ,残余分流率高 ,术后并发症多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Am platzer膜部和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专为经导管关闭膜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而设计 ,国内外肌部室缺也已有成功应用的个例报道 [1 ,2 ] ,但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国内外尚无报道 .我科在西北率先完成首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目前总例数达 2 4…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e ventricular septaldefect,PMVSD)的疗效.方法:5例PMVSD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电图及X线检查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2.5~8.3 mm,平均(5.0±2.4)mm;选用4~10 mm,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本组5例均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部患儿术后即刻造影检查示无残余分流;术后24h、1、3及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律失常,X线检查均显示肺血减少.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x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间隔缺损(简称室缺)有流入部、膜部、流出部、肌部缺损等类型,以往开胸手术是其惟一的治疗方法,但创伤大,住院和康复时间长,术后留有瘢痕,且有一定的并发症和危险性(手术死亡率为2%~5%)。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在介入治疗肌部室缺的基础上,Amplatzer封堵器开始应用于治疗膜部室缺。我院自2002年6月起采用美国AGA  相似文献   

6.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间隔缺损是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我院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8月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成功治疗4例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3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间隔缺损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常会给患儿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会发生心力衰竭和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临床上通常选用心脏外科手术矫治的方法治疗这种先天性畸形,手术效果确切,成功率高,但需要体外循环支持,住院天数较长,且存在有  相似文献   

8.
Amplatzer堵闭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在我国应用于临床已近2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经导管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技术成功率很高。我们自2003年7月~2004年7月采用Amplatzcr堵闭器治疗15例直径5.8~9.3mm的膜部室间隔缺损患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Hu HB  Jiang SL  Xu ZY  Liu YL  Lü XZ  Zhu ZH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9):1592-1596
目的 评价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近期疗效。方法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1月 ,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 4 8例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中男 2 5例 ,女 2 3例 ,年龄 17岁± 12岁 ( 3~ 4 8岁 )。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显示VSD的直径 5 1mm± 1 2mm( 3~ 12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12导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进行随访评价。结果  4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94 %。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 5例 ( <3mm)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4 5例患者接受了平均 3 8个月的随访 ( 1~ 12个月 ) ,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2例残余分流于随访 3个月时消失。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0例,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4.00~10.00(6.34±2.86)mm。在透视及TTE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结果20例患者中有19例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95%。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均示完全封堵17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均在1个月内消失。术后出现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中、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Amplatzer膜部封堵器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住院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305例患者,其中行Amplatzer膜部封堵器治疗的200例患者(封堵器组)和开胸手术治疗的105例患者(手术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术中(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残余分流率、心律失常发生率、瓣膜反流率)的情况.结果:两组基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器组93.5%的手术成功率低于手术组100%的手术成功率;封堵器组的手术时间为(63.05±6.9)min,低于手术组的(146.08±1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器组中无输血治疗,手术组中平均输血量为(540.6±10.4)mL;封堵器组残余分流率为7.5%,手术组为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心率失常发生率和瓣膜反流率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platzer膜部封堵器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时候,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少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国产“心健”室间隔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和长期随访。方法: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5例,年龄(14.18±12.22)岁,室缺直径(4.76±2.31)mm,经鞘管送入国产“心健”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室缺进行封堵,术中和术后应用左心室造影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封堵效果;术后6月、1年和2年进行心脏超声和动态心电图随访。结果:术中和术后应用左心室造影和超声心动图观察无残余分流和并发症;术后6个月、1年和2年随访,未见残余分流,伞型无变化,各腔室径恢复正常,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未见并发症。结论:国产“先健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安全,远期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应用Amplatzer非对称形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探讨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对45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45例患者共接受46次手术.1例3岁患儿经导管检查证实为双孔VSD,因检查时间过长和造影剂已用足量,改日手术成功;1例患者术后4小时发生溶血,保守治疗4天无效,改外科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一个月发生偏头痛,经治疗痊愈.结论: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治疗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为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可取代部分病例的外科治疗.通过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操作技术以及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提高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Amplatzer堵闭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在我国应用于临床已近2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经导管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技术成功率很高。我们自2003年7月~2004年7月采用Amplatzer堵闭器治疗15例直径5.8~9.3mm的膜部室间隔缺损患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MVSD)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60例MVSD患者,手术中连续经胸超声心动图或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60例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MVSD,其中男41例,女19例。超声心动图测定MVSD直径为3~9,4mm,左心室造影测定MVSD直径为3~9.4mm,所选国产MVSD封堵器直径为4~12mm。封堵操作技术成功率为100%。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10.5%,3个月后残余分流为5.7%。手术中出现一过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均恢复。术后3例患者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随访3个月,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作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即时的疗效确切。采用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应遵循治疗原则,术中遵守操作规范,术后严密观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6个月,行胸超声心动图、X线以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左心室造影测定PMVSD直径为4.6~9.6 mm,所选国产PMVSD封堵器直径为6~12 mm。共置入16枚VSD封堵器,成功率为100%。术后10 min左心室造影显示15例完全封堵无分流,1例有残留少量分流,1个月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残留分流消失。随访6个月,原术后2例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微创介入方法,但其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缺远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应用 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 (PMVSD)的远期疗效。 方法 :2 5例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确诊 PMVSD,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15 (6 .5 6± 2 .78) mm ;在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 Am 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封堵 PMVSD;术后 3d、3个月、6个月及 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 X线检查 ,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除 1例外其他封堵器在随访中位置良好 ,3个月、6个月、1年随访时 TTE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 (P <0 .0 5 )。心电图检查术后 12 h内除 1例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没有严重心律失常发生 ;3个月随访时 3例 (14 .2 % )心电图新出现束支传导阻滞。术后 3d X线胸片提示肺充血有不同程度减轻 ,3个月、6个月、1年时胸片示心胸比例缩小 (P <0 .0 5 )。结论 :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 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轻、远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1],其中膜周部VSD是最常见的类型,占80%以上。一直以来,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是VSD唯一的治疗方法。近20年来,人们不断探索应用微创的介入方法治疗VSD^[2-4],但进展缓慢。2001年,Amplatzer镍钛合金VSD封堵器的问世,以其微创、成功率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6例患者中男2例,女4例,年龄6-45岁,平均16.3岁,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为膜部VSD,行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4—11mm,平均8mm;建立左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右股静脉导丝轨道,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直径6—14mm(平均9mm),的国产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术后24小时、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心电图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6例全部封堵成功;术后24小时、出院前、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心电图检查1例患者术后出现间歇性交界性心律,三天后消失;1例术后12天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须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房间隔缺损 (ASD)介入治疗已有2 0余年的历史〔1〕。Amplatzer封堵器因其操作简便、安全性及成功率高 ,目前已被广泛采用〔2〕 。我院自 2 0 0 1年 9月至今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Ⅱ孔型ASD 6例 ,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6例中男 3例 ,女 3例 ;年龄 19~ 5 7岁 ,平均 34岁。借临床、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确诊为Ⅱ孔型ASD ,其中第 3例合并阵发性室上速。由TTE、TEE及球囊测量所得的ASD直径见表 1。ASD边缘距上腔静脉、肺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