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35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35例OPCABG患者术前行心理、呼吸、循环护理指导,术后监测血流动力学,重视循环与呼吸系统监护、血管活性药物、电解质、血糖、泌尿系统及康复方面的护理。结果: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7~10个月,心绞痛显著改善,心功能恢复至Ⅰ级89例,Ⅱ级46例。结论:术前精心护理、术后严密监测及高质量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75岁及以上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OPCABG)术后呼吸系统的护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75岁及以上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呼吸系统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呼吸系统并发症是高龄患者OPCABG术后常见病、多发病,135例高龄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1.5%, 院内死亡6例均为呼吸系统严重并发症,病死率4.4%。结论 高龄患者OPCABG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护理是术后护理的重点,对于患者顺利康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杜春萍  罗泽玲  张梅 《华西医学》2002,17(4):557-558
冠心病已成为我国常见多发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适合老年人和伴有心、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此手术能维持生理血液流体学,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术后炎性反应,有助于心肌保护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和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本文总结了20例OPCABG术护理临床体会和经验,作者认为:术前应做好心理护理、皮肤护理、稳定血压及用药指导,术后应作好生命体征和血液动力学监测、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呼吸道管理、血糖的监测、患肢的护理及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快通道心脏外科技术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的护理特点。方法 32例OPCABG患者,其中16例术后手术室内即刻拔除气管内插管,16例术后常规机械辅助通气,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探讨护理的特点。结果两组一般临床资料除高血压、左室射血分数因素外其他因素构成比相同,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无手术死亡。与对照组相比,快通道组ICU时间缩短、术后住院时间缩短。结论快通道心脏外科技术应用于OPCABG是安全有效,呼吸系统管理和术后镇痛是术后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0例行OPCAB患者,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即加强心理护理、健康指导及术后监护.结果:本组死亡3倒,其余197例均治愈出院.随访1~2个月,197例患者心绞痛消失,均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对OPCAB患者给予积极心理疏导、健康指导和严密监护,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造影(CA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的间隔时间对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发生是否具有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行CAG及择期单纯OPCABG的患者,按是否发生AKI分成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观察时间间隔对AKI的影响.结果 1513例患者中AKI发生率28.8%,AKI组院内病死率为5.7%,是非AKI(0.9%)的6倍.CAG后24h内行OPCABG的患者AKI发生率最高(48.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男性、高龄、高血压、糖尿病、NYHA心功能Ⅲ及Ⅳ级、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冠状动脉搭桥数≥3支、术中或术后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低血压时间> 30 min、术后呋塞米日最大量≥60 mg等因素后显示,CAG后24 h内行OPCABG确能增加AKI发生的风险(OR =2.44,95% CI:1.19 ~4.99).结论 CAG与OPCABG之间的间隔时间≤24 h是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介入治疗术中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护理策略及注意事项.方法 以42例介入治疗术中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患者为护理对象,分析在术前访视及患者教育、术中监测及术后康复中的护理策略及注意事项.结果 4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冠状动脉旋磨术,11例患者出现慢血流,1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2例出现冠脉痉挛,均给予药物治疗后缓解.1例患者出现心包填塞,立即抽取心包积液,小球囊低压力扩张后症状缓解.结论 对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术中,球囊不能通过或不能充分扩张的纤维化及严重钙化病变,冠状动脉旋磨治疗安全有效,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好术前访视、术中监测及术后康复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二尖瓣与肺静脉血流频谱研究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OPCABG)吻合远端血管期间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机制.方法 39 例ASA Ⅱ或Ⅲ级,行择期OPCABG 手术的患者,利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连续心排血量技术监测OPCABG 患者术前、吻合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后降支(PDA)、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70岁以上高龄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 护理70岁以上行CABG患者121例.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CABG 80例,平均搭桥(2.24±0.82)支,体外循环下CABG术41例,平均搭桥(3.08±0.75)支.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全身情况,积极治疗合并症,控制心绞痛,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后做好各系统的监测,进行早期的康复锻炼.结果 全组死亡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0.8%,4例发生并发症,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OPCABG(10.0±5.68)h,CCABG(21.46±14.54)h,住ICU时间(2.56±1.45)d,术后(12.22±5.56)d出院.结论 高龄患者手术风险大,术后护理难度高,需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和精心的术后护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手术病人术前焦虑和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符合条件的病人,将2013年3月—5月的OPCABG手术病人60例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6月—9月的OPCABG手术病人60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术前焦虑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减轻OPCABG手术病人术前焦虑,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1.
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监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后的监测与护理.方法 对288例入住ICU的60岁以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进行监测与护理.结果 经过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所有患者中3例死于呼吸衰竭,6例死于顽固性心律失常,3例出现精神症状,其余患者病情稳定均转入普通病房.结论 对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施行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能够提高OPCAB患者的护理水平,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胸腔镜冠状动脉搭桥与正中开胸冠状动脉搭桥的术后护理方法,探讨术后护理的特点和措施.方法 分析胸腔镜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57例与常规正中开胸冠状动脉搭桥缺损65例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循环与呼吸系统的监护、血管活药物的应用、引流血量及术后疼痛护理等方面情况.结果 胸腔镜下冠状动脉搭桥较正中开胸手术患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相对稳定,而且术后用药少、拔管早、进食早、活动早、恢复快、但肺部并发症稍多.结论 胸腔镜下冠状动脉搭桥较正中开胸护理相对简单,减少了工作量少,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且患者术后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住IcU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3.
21例非停跳冠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G)的麻醉处理.方法 择期OPCABG患者21例,均采用全麻复合控制性降压麻醉.以依托咪酯、咪唑安定、芬太尼、罗库溴铵诱导插管,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泵注维持麻醉.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有效的心血管功能支持.术后常规呼吸支持和异丙酚镇静.结果 21例患者分别搭桥2~4支,全部患者麻醉手术经过均顺利,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天均顺利拔管转入普通病房.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前评估,严密的术中监测及良好的沟通,围术期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和适当的麻醉深度,术后常规呼吸支持和监测是OPCABG麻醉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报告了1例右冠状动脉瘘惠者的术后护理要点.患者右冠状动脉漏入右室壁内肌间,无破口与右室腔相通,术前误诊为右房黏液瘤,术中证实为右冠状动脉瘘.术后密切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加强心功能维护,做好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监测,观察胸腔引流液变化及有无血管栓塞,指导患者正确功能锻炼,做好心理护理.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0d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学》2021,41(6)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CCABG治疗,观察组采取OPCABG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心功能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观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CCABG、OPCABG治疗冠心病均能取得显著疗效,但OPCABG治疗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总结分析7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护理要点。包括心理护理、术前物品准备、患者准备等术前护理,心电监测及护理、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护理、用药护理等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桡动脉穿刺观察、股动脉鞘管护理以及抗凝治疗护理。认为熟练、全面的护理配合对于急性心梗患者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409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9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形术(CS)治疗围术期的护理资料.结果:本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出现穿刺部位渗血及血肿形成4例,腰痛9例,腹胀7例,尿潴留10例,低血压7例,室性早搏6例,心绞痛再发5例,经及时发现并处理,40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术前心理护理及完善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生命体征、并发症监测及护理,以及正确的出院指导,有利于介入治疗患者的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8.
细胞因子介导了心脏手术后的炎症反应,并对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决定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有研究表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体外循环(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比,细胞因子水平低,可减轻炎症反应;也有研究认为OPCABG与CPB下CABG细胞因子水平没有差别.研究表明,CPB所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与血液和人工材料表面的接触所导致的单核/巨噬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释放有密切关系[1-2].OPCABG中血液回输与CPB有着相似的过程,有可能是影响OPCABG后细胞因子水平的一个因素.本研究目的在于研究OPCABG术中血液回输与术后炎症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辨证施护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0例行OPCAB患者,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即加强心理护理、健康指导及术后监护。结果:本组死亡3例,其余197例均治愈出院。随访1~2个月,197例患者心绞痛消失,均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对OPCAB患者给予积极心理疏导、健康指导和严密监护,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应用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对32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出现低氧血症的患者予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加强呼吸道管理,监测患者动脉血气及肺部渗出情况,注重基础护理。结果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26例患者氧合均得到明显改善,Pa O2达到60 mm Hg以上,血氧饱和度90%,成功脱机后生命体征平稳予以转出重症监护室;6例患者再次气管插管,再次气管插管原因:CO2潴留加重4例,气道分泌物过多2例。结论低氧血症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应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以便早期发现,及时进行干预。无创正压通气的应用、生命体征的监测、内环境的稳定及呼吸道的有效管理是改善并纠正患者术后低氧血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