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687例(714膝)行初次TKA术中10例(10膝)MCL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例为MCL股骨侧止点撕脱,另9例为MCL体部断裂。MCL股骨侧止点撕脱患者采用带缝线锚钉方法进行止点重建,体部损伤患者均采用断端直接缝合方法进行修复。除2例体部断裂的患者因修复后仍无法恢复内侧稳定性而使用限制性衬垫之外,其余8例患者均使用非限制性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后康复过程中有5例患者使用膝关节支具进行保护。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10例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定的主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伸直位及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未发现内侧松弛。患者KSS由术前平均76.8分(37—100分)改善到153.3分(126~170分),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术前的92°(70°~110°)改善到108°(90°-120°)。结论 对TKA中的MCL损伤应当进行积极的手术修复。在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MCL修复、重建并且获得良好下肢力线的前提下,非限制性膝关节假体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临床应用的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12年4月,应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严重畸形和不稳定23例膝。其中骨性关节炎1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左股骨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l例,左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内侧半月板损伤及内侧侧副韧带断裂l例。术前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36~58分,平均48.6分;术前膝关节屈曲活动度21°~80°,平均57.4°。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3年,平均23.6个月。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无腓总神经麻痹等并发症发生。23例患者随访时,HSS评分78~98分,平均91.1分,较术前平均增加45.5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75°~100°,平均85.2°,最后随访时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85°~120°,平均108.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胫骨延长柄在重度肥胖的终末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5月—2012年5月在初次TKA中应用胫骨延长柄治疗的19例(23膝)终末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5例,年龄53~78岁,BMI (37.7±1.75) kg/m2。单侧置换15例(左侧9例、右侧6例),双侧置换4例。应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 KSS)系统,记录患者手术前后KSS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临床疗效及假体生存率。结果17例(21膝)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4个月(27~65个月);2名患者失访。术后下肢力线良好,关节稳定,随访患者均无假体松动等相关并发症。1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21膝评分从术前的(20.8±4.5)分提高到(90.7 ± 3.4)分,膝功能评分从术前的(25.7 ± 4.8)分提高到(87.0 ± 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经侧方应力试验,17例患者均未出现内翻和外翻类型的关节不稳;未出现假体周围骨折、感染、无菌性松动、髌骨骨折等并发症,假体生存率为100%。结论重度肥胖的终末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接受初次TKA治疗时,应用胫骨延长柄可以分散应力,增强假体稳定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自体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修复中、重度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2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骨科初次采用TKA治疗的15例中、重度内翻膝合并胫骨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 例,女11 例;年龄52~75 岁,平均58岁。膝关节内翻角17°~29°,平均(26.2°±2.4)。术前按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临床评分(20.4±7.2)分,功能评分(21.3 ±8.5)分。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按照Anderson骨科研究所骨缺损分型,Ⅱ型13 例,Ⅲ型2 例。均采用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自体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延长杆胫骨假体修复胫骨骨缺损。术后观察膝内翻角、骨愈合情况,植骨块是否移位,及假体松动、下沉等情况,末次随访时再次采用膝关节KSS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80 min,平均(72±6.3) min;术中出血20~55 mL,平均(43±8.5) mL。患者均获随访10~32 个月,平均(18.7±5.4)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KSS评定膝关节功能:临床评分(92.2 ±5.0)分,功能评分(90.6±7.5)分,均明显高于术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临床=42.138、t功能=35.254, P值均<0.01)。术后X 线片显示:膝内翻角5°~9°,平均(7.6°±1.3),结构植骨块与平台骨组织一期愈合,植骨块无移位、骨吸收,无假体松动、下沉,无关节感染等情况发生。结论 对初次TKA患者,术中采用自体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修复胫骨平台中、重度骨缺损,可重建关节稳定性,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固定平台膝关节假体和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3月,分别接受PFC—Sigma固定平台假体和PFC.Sigma旋转假体置换的患者共66例(83膝),其中男13例、女53例,年龄27~89岁,平均64岁。术后随访并根据HS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系统、关节活动度、最大屈膝度数评价临床效果,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影像学评估采用Centricity Enterprise WebV.30专业图像分析软件。结果:6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疼痛评分由术前(7.19±2.21)分提高至(26.25±2.68)分(P〈0.05),HSS评分由术前(43.28±6.72)分提高至(87.50±5.00)分(P〈0.05),活动度由术前(74.26±19.32)°提高至(115.74±11.44)°(P〈0.05),最大屈膝度数由术前(111.40±10.22)°提高至(115.7±11.44)°(P〈0.05),生存质量评分由术前(44.63±7.30)分提高至(83.99±4.36)分(P〈0.05)。影像学评估假体对位、对线良好,无假体松动。结论:合理选择膝关节假体,熟练运用TKA技巧及早期康复功能训练,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早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对35例(41膝)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膝前正中纵形切口和内侧髌旁入路,术后进行随访,对比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及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观察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平均24个月的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HSS评分由术前平均(69±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1±4.6)分。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平均95°提高到术后平均11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手段。选择恰当的病例,良好的假体设计,精确的手术技术,术后积极的康复锻炼是影响术后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应用前稳定型(AS)垫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07例终末期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中采用邦美公司提供的后交叉韧带保留型(CR)Vanguard膝关节假体,其中使用AS垫片组45例,CR垫片组62例。统计全部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感染并发症,术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协会评分,比较AS垫片组和CR垫片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20.3±2.8)个月。术前AS垫片组、CR垫片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平均90.2°±17.4°、92.7°±18.6°,术后末次随访时AS垫片组、CR垫片组分别为平均108.5°±22.3°、110.6°±19.3°。膝关节协会评分术前AS垫片组为临床评分(50±15)分、功能评分(52±21)分,CR垫片组为临床评分(49±13)分,功能评分(52±19)分;术后末次随访时AS垫片组临床评分(80±16)分、功能评分(82±20)分;CR垫片组临床评分(82±15)分、功能评分(83±22)分。上述各评价指标、手术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感染并发症。结论 TKA术中应用AS垫片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协会评分结果良好,与CR垫片相比较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8.
背景:膝关节内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目前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修复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胫股角及膝关节活动度的1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对31例(35膝)膝内翻畸形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软组织松解,以恢复膝关节正常力线和软组织平衡,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全膝关节置换前后拍X射线片测量胫股角,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 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96个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复查随访。胫股角由置换前平均内翻17.69°(5°-30°)纠正至置换后的5.66°(2°-8°),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74.29°(60°-95°)提高到置换后119.46°(105°-130°);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6.60分(14-42分)提高到置换后89.03分(82-95分),优28膝,良7膝;WOMAC评分由42.83分(28-54分)提高到置换后90.17分(85-95分)。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提示,所有病例置换后胫股角、膝关节活动度、HSS及WOMAC评分均较置换前显著改善(P0.01)。置换后X射线片检查未见假体周围透亮区,关节力线正常,无髌骨低位、髌骨骨折。提示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1年以上随访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明显改善,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个体化股骨旋转定位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上海市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5月—2013年11月68例膝关节严重退变病例纳入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x线检查均符合Kellgren&Lawrence分级法Ⅲ级以上,且合并严重的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CT扫描下肢采集数据后利用数字化软件Mimicsl4.01在建立的3D立体模型中测量股骨后髁角,在TKA中参照该角度进行个体化截骨,术后再次测量股骨后髁角。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统一采用外旋3°截骨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股骨后髁角以及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结果 观察组68例采用数字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14°±1.59°(1.05°-8.26°),术后0.83°±0.44°(0.03°~2.28°);对照组中62例采用传统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47°±1.23°(1.97°-8.41°),术后3.82°±0.41°(0.08°-6.93°)。两组患者术前的股骨后髁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9,P〉0.05),观察组术后股骨后髁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73,P〈0.01)。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为10.3%(7/63),对照组为38.7%(2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结论 TKA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测量股骨后髁角,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股骨外旋截骨,可以获得良好的股骨旋转力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截骨顺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TKA的80例(80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截骨顺序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40膝,先行股骨截骨;对照组40膝,先行胫骨截骨。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胫骨内、外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范围、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情况及HS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14个月(平均11.3个月)。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观察组分别为(53.4±13.8)min和(310±46)ml,对照组分别为(72.5±14.7)min和(425±4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9、11.93,P值均〈0.01);胫骨外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观察组为(44.1±3.7)mm,对照组为(21.8±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5,P〈0.01);胫骨内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观察组为(45.6±3.5)mm,对照组为(43.5±4.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3,P〉0.05);观察组术后6周和12周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87.6°±14.2°和103.6°±7.4°,对照组分别为88.6°±13.6°和102.3°±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2和0.82,P值均〉0.05);观察组术后6周和12周的HSS评分分别为(90.12±8.6)分和(91.66±6.6)分,对照组术后6周和12周的HSS评分分别为(89.45±9.9)分和(91.87±7.5)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2和0.13,P值均〉0.05)。结论TKA中先行股骨截骨可以使胫骨的显露更为充分,起到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中失血,缩短手术时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分析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初次接受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63例70膝患者资料,比较并分析术前和随访时患膝KSS和HSS评分、关节活动度检查等数据。结果通过各个时间段随访及X线检查结果的观察,正位片示膝关节人工假体位置安放好,关节间隙平衡;侧位片示人工关节假体大小合适,胫骨假体后倾角度良好,股骨假体包裹效果好。术后腓总神经麻痹2例,于术后4~6个月逐渐恢复。5例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较差,为(0~60±10)°,术后2~3周在强镇痛药物辅助下行手法松解处理;髌前痛1例,术后4个月经关节镜下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症状解除。随访时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HSS及K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的(78.3±18.6)°提高至术后的(109.2±19.9)°(P0.O1)。结论初次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消除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效果明显,术后近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牛津第三代单髁假体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与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6月采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10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法),并测量术后假体力线,分析假体设计、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手术技术。结果 100例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12~7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股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69°内旋±3.18°,0.83°伸直±3.63°,胫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12°内翻±0.80°,0.39°伸直±1.24°,无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很好的疗效,其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3.
《The Knee》2020,27(5):1646-1659
Background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measure the intraoperative joint gap using tensor device and pre- and, postoperative joint stability at 0, 30 and 90° of flexion using stress radiography and to identify whether these factors influence 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ment (PROM) in anatomical bi-cruciate retaining (BCR) knee arthroplasty (TKA).MethodsFifty-three knees with preoperative varus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underwent anatomical BCR TKA with oblique 3° angle femorotibial joint line. The intraoperative medial and lateral joint gap using a tensor device and gap difference (lateral minus medial; varus laxity) were also calculated. Postoperative joint stability was measured using stress radiographs. PROM was also evaluated at 1.5 years postoperatively. The effect of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joint stabilities on PROMs were analyzed using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ResultsIntraoperative greater difference between medial joint gap at 140° and 0° of flexion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ostoperative function of patellofemoral joint. Intraoperative varus laxity at extension improved postoperative symptoms in 2011 Knee Society Score (2011 KSS); greater postoperative lateral stability at 30 and 90° of flexion with the varus stress test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better patient expectation in 2011 KSS. Postoperative medial laxity at 90° of flexion with the valgus stress tes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atient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in 2011 KSS.ConclusionSurgeons should notice that the postoperative lateral stability and medial laxity at 90° of flexion improved PROM in anatomical BCR TK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帕瑞昔布、塞来昔布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80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随机分为塞来昔布组、帕瑞昔布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超前镇痛及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塞来昔布组在术后6 h口服塞来昔布200 mg,此后1次/12 h,200 mg/次,连续3 d;帕瑞昔布组在同时期采用肌肉注射帕瑞昔布40 mg,此后1次/12h,40mg/次,连续3d10观察术后6h、12h、1d、2d、3d两组患者静息及活动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第3天记录患者患侧关节最大主动、被动活动度;术后每天记录患者引流量,至引流管拔除;术后1、2、3d记录患者睡眠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3d内患者恶心、呕吐、瘙痒、眩晕、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VAS评分、伤口引流量、膝关节活动度、睡眠满意度,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 h、12 h、1d、2d、3d两组患者静息时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12h、1d、2d、3 d活动时的 VAS 评分帕瑞昔布组均小于塞来昔布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586、-6.643、-6.729、-5.414、-4.718,均P<0.05);术后第3天帕瑞昔布组、塞来昔布组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分别为(78.75±7.32)°和(74.50±6.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978,P=0.005);被动活动度分别为(96.13±6.04)°、(92.88±5.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58,P=0.019);术后1、2d帕瑞昔布组与塞来昔布组的伤口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1、0.401,P=0.85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发一种基于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的远程自助-互助式功能评估系统,并验证其对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患者的有效性。 方法 选取 10 名接受 TKA 手术患者,利用功能评估系统记录其术前以及术后当天(0 d)、4 d 和 30 d 的功能情况。 系统自动计算患者的数据,包括 KSS 得分、屈曲总范围、屈曲挛缩、伸直迟滞、膝关节对线、疼痛和膝关节稳定性。 结果 比较医生凭借经验进行人工 KSS 评分结果与系统评估的 KSS 评分结果发现,二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一致性。 结论 远程自助-互助式功能评估系统所采集的 KSS 分数与临床医生测评结果一致,该系统为 TKA 术后患者居家评估和远程术后康复指导提供了一种可靠、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