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介凤 《淮海医药》2000,18(3):205-205
祖国医学《内经》、《金匮要略》称冠心病为“厥心痛”、“真心痛”、“胸痹”,认为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以致寒凝气滞,瘀血,痰浊阻碍心脉,影响气血运行。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关系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而且“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血主濡之,湖南濡养全身各组织器官。现代微循环理论研究也提出:心血管等体循环功能、结构改变自然影响微循环。甲襞微循环变化,可指导治疗,便于选择用药,提高疗效。我们对2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测,观察其微循环的变化情况。1 资料…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因病机 《灵枢·经脉》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明确指出心气虚导致血流瘀滞。《血证论》进一步指出“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由此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一步引起水停心下,从而引发了喘咳、水肿、心悸等一系列症状。近年来,现代中医医家在深入研究中医古籍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一、脉的概念中医学认为:“夫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指明脉为血脉,源出于心,而脉搏是心动能的具体表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为脉。”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因发生粥样硬化而产生了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虚损,阴阳气血失调,加上精神、气候、饮食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而致病。心主血脉,为气血运行的动力,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则出现气滞血瘀,故有胸闷,心痛等症。如《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虚则不能鼓舞他脏之阳,例如脾胃失其温煦而运化无能,致营血不足,脉道不能充盈,以致心失濡养。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如过食膏梁厚味,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失常,转化为痰浊,气血运行受阻,致使气结血凝而发生胸痛。精神因素方面,七情内伤而致气机不畅,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滞则血瘀,以致心脉痹阻。如《灵枢.口问篇》说:“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在气侯方面主要是寒邪侵袭的影响,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流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如《诸病源侯论》谓“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故...  相似文献   

5.
《中国乡村医药》2006,13(1):70-71
乳痈乳痈,常见于产后哺乳期,尤以初产妇为多见。中医认为由于肝气郁结,阳明经瘀热壅滞,或乳儿口热,致使乳汁凝滞而发病。也有因寒凝气滞而发病者。古人对乳痈的病因、发病经过、症状、以及预后有详尽之描述。如隋·巢氏《诸病源候论》中云:“足阳明之经脉,有从缺盆下于乳者,劳伤血气,其脉虚,腠理虚寒,客于经络,寒搏于血,则血涩不通,其血又归之,气积不散,故结聚成痈。痈气不宣,与血相搏,则  相似文献   

6.
胸痺西医称之为"冠心病心绞痛"。其发病机理在《素问.痺论篇》中是这样阐述的:心痺者,脉不通;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其发病常与心、肾、肝、脾诸脏的盛衰有关,病机总属邪痹心络,气血不畅,络脉瘀阻,心络挛急,心脉不通。针对其本虚标实之病机,  相似文献   

7.
陈荣东 《家庭用药》2011,(11):42-42
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在中医学上属于“胸痹”“真心痛”“厥心痛”范畴。《素问·痹论》有云:“心痹者。脉不通。”即指明冠心病的病机主要为血脉不通。中医认为,血脉不通乃瘀血和痰浊气滞所致,瘀、痰和气滞则为长期脏腑功能失调之结果。因此,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强调调理脾胃、养气活血。最终达到通脉护心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气血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首先"气能行血",因为气具有推动的作用,可以促进血在我们体内正常运行,防止血液在脉中瘀滞,这就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中医理论之来源.同时人体一切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要靠血液来滋养,血不断为气的生成提供精微物质,两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共同维护着脏腑机能的运行和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中医上,冠心病心绞痛属“胸痹”“真心痛”之范畴,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气虚血瘀有关。祖国医学理论认为,气血是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弱,劳累过度,损伤心气,心气不足,则动血无力,血滞心脉。  相似文献   

10.
一、对“本”的早期认识祖国医学关于“人身之本”的观念始于《内经》。综合起来有以下几项内容:1.以“阴阳”为本:这种观念,在《内经》上表现较突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即表明以阴阳为本。阴阳失去平衡则患病,“培本”就是调整其不平衡。这只是培本的早期概念,还有待发展。2.“胃气”为“本”:也见于《内经》,是以脉诊的“胃气”有无和能否“安谷”判断“本”的强弱,胃气少则本虚,无胃气即本绝。例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没有胃气的脉叫“真脏脉”,见真脏脉是死征。  相似文献   

11.
<正>心悸的症状,最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部举痛论》之"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至真要大论》之"心澹澹大动",《灵枢本神》之"心怵惕",都是对心悸症状的描述,但对这一病名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直到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这两部书中,才正式提出了悸和惊悸的病名。如"动即为惊,弱则为悸",认为前者是因惊而脉动,后者是因虚而心悸。情志抑郁,疏泄失司,导致肝郁脾虚,久则气滞血瘀,心失所养而发心悸,辩证以肝郁为主者,则宜疏肝养心。因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心与肝乃为主血与藏血之关系,惟心肝二脏紧密配合,则气血畅达,濡养周身,逍遥散取自《太平惠民和剂  相似文献   

12.
肝五行属木,为风木之脏,其体阴而用阳,风木主动,动为阳,动则易耗其所藏之血。又肝为女子第二先天,其藏血又为女子月经提供来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与情志,气机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一指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一指人体内正常的精微物质,所以肝在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运行中起到一个调节枢纽作用,一但失常,则脏腑、气血、津液运行失其常道,聚成“气、血、壕、火、湿、食”滞。进而变生他症。“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薮也。”《金匮要略心典》。而肝疏泄功能的运行,势必又耗其所藏。所以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的这种生理特点,决定了肝病的治疗过程中宜补不宜伐。所以古论中有“肝秉刚强之性非借阴液以涵之”之论。现略举事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胃痛病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邪气藏府病形》篇进一步指出"胃病者,腹目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将其病变部位、临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内经》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明代《景岳全书》则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气主阳,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气属阳,血属阴,气以推动、温熙为主,血以营养、滋润为主.中医有“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说法,故两者不可分离.气和血无论在生理、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资生,互相影响的.当人体发生全身性病理变化(即内分泌紊乱)时,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通,则导致淤血内停,气滞不畅,阴血不能到达皮肤颜面、营养肌肤,而皮肤中的黑色素就不能随着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排出去,长期如此,就形成色斑.  相似文献   

15.
《上海医药》2008,29(6):264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心脉者神之舍,心君不宁,化而为火,火者七神之贼也。故曰:阴火太盛,经营之气不能颐养于神,乃脉病也。神无所养,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脉也。心之神,真气之别名也,得血则生,血生则脉旺。脉者神之舍,若心生凝滞,七神离形,而脉中唯有火矣。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或生欢欣,或逢喜事,或天气暄和居温和之处,或食滋味,或眼前见欲爱事,则慧然如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  相似文献   

16.
<正>一般的贫血多表现出乏力、出血等症状,易发生外感。中医认为以气、血、阴阳虚损为主,其脏腑涉及肺、脾、心、肝、肾。肺主气,气为血帅,脾运化生血,血为气母,肝藏血,心主血脉,肾主精,精化血,血亦填精,因而贫血病离不开五脏及气、血、精的变化。现结合临床经验进行以下论述。1气虚型气虚包括肺气虚、脾气虚、心气虚,以乏力为主要表现,肺气虚者以气短为主要症状,脾气虚者伴消化系症状,心气虚者伴心悸症状。还多见头晕、眼花、耳鸣、自汗、食欲不振或便溏、腹泻、  相似文献   

17.
《素问·灵兰秘典论》日:“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相似文献   

18.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六节藏象论》曰:“凡十藏取决于胆也”,此句历代医学注释较少。王冰云:“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李东垣注释为“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后世医家多从李说。笔者以为:王冰之注单喻封建政体而未结合人体“藏象”之生理病理于理欠通。东垣之说虽较为在理,但只言“胆气春生,余脏从之”亦未阐明其理,似觉牵引。“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为何前贤不言“凡十一脏取决于心或肾”而独言“取决于胆”。可见其理玄奥,胆之功能不容忽视,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9.
王大增教授已七旬,从事中西医妇科临床近50年,以善治妇科经、带、胎、产杂病,现就本人随师学习用药体会介绍如下:1 大黄与桃仁,化瘀通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本草纲目》谓大黄,苦峻下走,荡涤通腑,推陈致新,有下瘀血,破症瘕积聚之效;桃仁苦平,破血祛瘀,润燥滑肠,《本经逢原》谓“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王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位在盆腔,属下焦,盆腔内组织粘连、包块形成,气滞血瘀引起下焦,腑气失畅,不通则痛,根据“血瘀宜化,腑气宜通”的中医治则,创制内异1号方(由生  相似文献   

20.
P<0.01表333例冠心病血脂比较与治疗前比,P<0.01六、讨论冠心病发生正如《金匮要略》指出的,表429例心电图ST-T比较表是“阳微阴弦”,“阳微”即胸阳不振,“阴弦”即痰浊瘀阻。胸阳不振,痰浊内阻,气滞血瘀,脉胳不通,“不通则痛”故心前区隐痛。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证侯。冠心病发病特点是正虚邪实,正虚是关键,是发病的内因,痰阻、血瘀、七情是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治病必求其本”,审征求因,标本兼顾,是诊治疾病的重要环节。复脉汤治疗气虚痰浊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方中党参、桂枝益气温经以振胸阳;治痰必先健脾,故重用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以绝生痰之源;血瘀者重用黄芪、川芎;甘草合党参益气、缓急、养心,黄芪助气血生化之源,“气行血则行”,甘草合桂枝扶助心阳,合生姜温通百脉,流行气血,以助药势而有益于复脉。通过本组病例观察,以复脉汤为主,随证加减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不但症状好转快,通过现代医学检测方法检验,亦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