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小鼠皮肤中前列腺素E_1(PGE_1)的含量。结果感染组的PGE_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感染尾蚴的数量增加而增加。使用7种PG抑制剂,其中阿斯匹林、布洛芬及消炎痛有一定预防尾蚴穿透作用,4种受体阻断剂无明显预防作用。抗血吸虫药吡喹酮400mg/kg,感染前2h减虫率最佳,用药至感染时间愈长,其预防作用愈弱。作者对以上结果进行了讨论,认为日本血吸虫尾蚴穿透皮肤的过程中,有PGE_1参与。前列腺素抑制剂具有一定的预防尾蚴穿透皮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1979年以来,我们从药理、免疫、生化、病理和细胞生物学等方面,对吡喹酮的抗日本血吸虫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43篇,主要获得以下一些结果。(1)吡喹酮对血吸虫具有3种主要药理作用,即兴奋虫体活动,挛缩虫体肌肉和损害虫的皮层。 (2)吡喹酮兴奋虫体活动并非通过神经介质,可能是吡喹酮本身对血吸虫具有5-羟色胺样作用,或是一种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3)吡喹酮引起血吸虫挛缩及损害虫的皮层均与虫的Ca~(2+)的存在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受Mg~(2+)制约。血吸虫经吡喹酮作用后,虫的皮层细胞质的Ca~(2+)含量明显增加,而肌层的Ca~(2+)含量则明显减少,并认为吡喹酮改变Ca~(2+)在虫体内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Sjcb2)真核表达载体,检测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2单独和联合吡喹酮(PZQ)在小鼠抗血吸虫再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将60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均分为六组,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动物模型:感染组、感染攻击组、空质粒处理组、Sjcb2免疫组、吡喹酮处理组、Sjcb2联合吡喹酮处理组.Sjcb2免疫组和Sjcb2联合吡喹酮组分别在初次尾蚴感染前第21天、14天及7天接种pcDNA3.1(+)/Sjcb2重组质粒,空质粒处理组接种pcDNA3.1(+)空质粒.初次尾蚴感染后第六周,对吡喹酮处理组和Sjcb2联合吡喹酮处理组小鼠给予PZQ治疗.除感染组外其它各组在第八周再次进行尾蚴攻击感染.分别于第8周和第14周取各组小鼠肝脏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虫卵肉芽肿大小;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E和IgG亚型(IgG1,IgG2和IgG3);检测各组小鼠荷成虫数,计算抗血吸虫再感染率.结果 Sjcb2免疫组、联合组与其它组分别比较,小鼠荷虫数显著性减少,抗血吸虫再感染率显著升高,虫卵肉芽肿直径显著减小,IgG1水平显著下降和IgE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Sjcb2在小鼠模型中具有抗日本血吸虫再感染作用,抗血吸虫再感染率为70.3%,抗再感染作用机制可能与特异性IgE水平升高和IgG1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巴豆叶乙酸乙酯提取物(ethyl acetate extract from the leaves of Croton tiglium, EAELCT)体内外抗血吸虫的活性及对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方法 体外抗血吸虫试验采用人工脱尾制备的血吸虫童虫,滴加于6孔培养板,45条童虫/孔,分为不同浓度EAELCT组、空白对照组、DMSO组以及吡喹酮组,比较各组童虫的死亡率;体内抗血吸虫试验采用血吸虫尾蚴腹部贴片法感染小鼠,建立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感染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吡喹酮组、EAELCT高剂量组(0.3 g/kg)、EAELCT中剂量组(0.15 g/kg)和EAELCT低剂量组(0.075 g/kg)组。体内杀血吸虫童虫和成虫试验分别在感染后第1天和感染后第29天用不同剂量EAELCT连续灌胃7 d,并分别采集感染前、感染后第14天、第29天及感染后第21天、第42天的血液,分别于第29天和42天处死小鼠,收集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的虫体,计算杀虫率。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5、IL-13细胞因子的含量。收集...  相似文献   

5.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为全球公共卫生负担和危害最严重的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吡喹酮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的一种高效、低毒、价廉的广谱抗蠕虫口服药,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抗血吸虫的首选药物。吡喹酮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大规模反复使用已超过40年,血吸虫是否会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引起国际社会极大担忧,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针对血吸虫病防治中这一重大需求,自1996年起,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基金资助下,我们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和实验室,对血吸虫在吡喹酮药物的压力是否会产生抗药性、抗性虫株的生物学特性、抗性的检测、吡喹酮抗性的交叉抗药性及抗药性的预防和控制等科学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就其研究及其意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吡喹酮、氯硝柳胺、丙硫咪唑单独用药及联合用药灌胃预防小白鼠日本血吸虫感染及小剂量吡喹酮与两种透皮剂(二甲亚砜和Azone)分别配成霜剂对小鼠透皮防护的效果。方法 灌胃给药实验分组为吡喹酮120mg/kg、吡喹酮80mg/kg合并丙硫咪唑20mg/kg、氯硝柳胺120mg/kg、氯硝柳胺80mg/kg合并丙硫咪唑20mg/kg和空白对照五组,皮涂给药两个实验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八组均为小鼠12h防护试验。结果 上述灌胃给药四组与对照组相比,减虫率分别为91.77%、93.32%、76.39%、49.69%;两种霜剂皮肤防护效果均达100%,且各组减虫率与抗体阳性率相一致。结论 灌胃给药各组均有明显的防护作用,且低剂量联合用药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同时进一步证实吡喹酮剂防护效果确实,两种透皮吸收促进剂作用明显,为血吸虫现场防护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药免疫增强剂用于提高吡喹酮杀血吸虫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两种中药免疫增强剂对吡喹酮杀血吸虫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昆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第28天开始用两不同中药制剂(即中药1号和中药2号)分别灌胃C组和D组小鼠,0.5 ml/只/d,连续1周.感染后第35天给予吡喹酮半剂量进行治疗.同时设单用吡喹酮半剂量治疗对照组,吡喹酮全剂量治疗对照组和不用药感染对照组.感染后第49天剖杀小鼠灌注收集虫体.计算杀虫率、观察小鼠肝切片中虫卵肉芽肿大小并测定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动态水平.结果两种中药制剂分别将吡喹酮的杀虫率提高了33.97%和41.18%:虫卵肉芽肿大小与对照组比差异无显著性;在给中药前各组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别,给中药后,中药组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逐渐升高,直到给吡喹酮治疗前的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选用的两种中药刺剂均能在不加重虫卵内芽肿病变的同时提高吡喹酮杀日本血吸虫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中药增强剂促进宿主免疫应答,增强血吸虫特异性抗体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它威胁着全世界74个国家和地区约6亿人口的健康,估计感染人口约为2亿,患者2千万左右。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该病是所有寄生虫病中分布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多年来,防治血吸虫病一直是靠传统的吡喹酮药物化疗和杀灭钉螺的方法。但效果并非尽如人意,其原因包括多方面:首先,吡喹酮对已造成的损害组织作用甚微,且化疗药物的应用,还可能造成临床症状的不典型,使血吸虫的早期诊断难度加大,同时大规模使用吡喹酮治疗时有诱发某些虫株产生耐药性的可能;同时,血吸虫保虫宿主种类繁多,如牛、羊、鼠等哺乳动物,据统计全世界有54万头病畜,都可以作为其传染源;其次,作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其分布的水域面积广阔,有螺面积估计约34亿平方米,加之山区丘陵地形复杂等原因,使消灭钉螺具有相当难度;第三,血吸虫尾蚴感染速度非常之快及感染后不能获得持久性的免疫力,易重复感染等。因此,要从根本上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应考虑借助于疫苗。  相似文献   

9.
吡喹酮(Praziquatel)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对杀灭日本、曼氏和埃及血吸虫作用显著,对丝虫、肺吸虫,姜片虫及华枝睾吸虫亦有疗效。吡喹酮对循环系统、特别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很小,但也有少数患  相似文献   

10.
吡喹酮对囊尾蚴糖原和碱性磷酸酶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吡喹酮是1975年问世的广谱、高效、低毒抗蠕虫新药,适用于治疗人和家畜的吸虫及绦虫病,实验动物和临床病例观察证实,对囊虫病有肯定疗效。Thomas首先通过对缩小膜壳绦虫和曼氏血吸虫体外的作用,发现吡喹酮可抑制虫对葡萄糖的摄取,还可促使内源性糖原的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镁离子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羟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本实验利用FeSO4/ H2O2 自由基产生体系,观察羟自由基作用于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其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 和丙二醛( MDA) 含量的变化,以及镁离子对这种作用的影响。结果 (1) 羟自由基作用于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其上清液中LDH 和MDA 的含量增加。(2) 镁离子能减少羟自由基引起的LDH 和MDA 含量的增加,且呈一定浓度、时间依赖关系。结论 羟自由基使培养乳鼠心肌细胞LDH 漏出增加及脂质过氧化终产物MDA 含量增加,镁离子对这一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垫状卷柏中双黄酮药理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稳花杉双黄酮和垫状卷柏双黄酮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和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方法检测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反应;培养内皮细胞,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与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结果穗花杉双黄酮和垫状卷柏双黄酮能清除DPPH自由基,能显著抑制LPC所致内皮细胞LDH的泄漏,抑制LPC所致细胞活性的降低.结论穗花杉双黄酮与垫状卷柏双黄酮均能浓度依赖性地清除DPPH自由基,并能显著减轻LPC所致的ECV304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3.
The changes in endogenous superoxide dismutase (ESOD) during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and the efficacy of oxygen free radical scavengers in myocardial protec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an isolated heart model connected with the recirculating nonpulsatile perfusion circuit. Subjected to a 2-hour period of global ischemia (27 C), the heart was reperfused with 37 C oxygen diluted auto-blood for 60 minutes. Superoxide dismutase plus catalase was added into the cardioplegic solution and reperfusates. ESOD activity was measured by pyrogallol method.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ESOD activity after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was decreased and the addition of oxygen free radical scavengers (SOD and CAT) to the cardioplegic solution and the reperfusates greatly reduced the leakage of myocardial enzymes, cor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and the ultrastructural damages of the myocardium.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use of SOD and CAT may inhibit 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 by scavenging oxygen-derived free radicals.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家兔制成胃粘膜再灌综合征的实验模型,并设对照组作对比分析,发现胃粘膜存在着对急性缺血缺氧后恢复血流灌注而出现的继发性损害。其病理改变为镜下的粘膜水肿,渐发展至腺体间隙分离,离散,小血管红血栓形成至腺体的糜烂和解体。其病理机制可能与氧自由基的大量释放有关。但这种损害仍可能只局限于急性胃粘膜病变的亚临床期。并提出了继续进行探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喻陆  何作云 《重庆医学》1998,27(4):223-224
在兔肾小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体外庆霉素损伤模型中,观察了肾小管上皮细胞膜流动性,钙镁ATP酶活性,丙二醛,并应用阿魏酸钠防治大霉素对原代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发现庆大霉素组二丙醛含量升高(P〈0.01),膜流动性及钙镁ATP酶活性下降(P〈0.01)相关分析表明,膜流动性下降与丙二醛含量升高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膜流动性与钙镁ATP酶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而阿魏酸钠显  相似文献   

16.
Diabetes mellitus (DM), the 10th? leading cause of death worldwide, is a major and growing public health problem estimated to affect more than 578 million people in 2030 and 700 million people in 2045[1]. In diabetic animals, protein glycation and glucose autoxidation generate free radicals, which cause lipid peroxidation. Therefor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can quickly accumulate, decrease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cause deterioration of kidney and liver function. A disrupted redox balance in cells also damages crucial biomolecules such as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proteins and lipids. Oxidative stress (OS) is elevated in diabetes mellitus and may be a major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typical long-term pathophysiology of?diabetes?and?its?associated?complications[2].  相似文献   

17.
山葡萄多酚对大鼠心肌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大鼠心肌线粒体(Mt)自由基损伤的体外实验中观察山葡萄多酚(PVAR)对心肌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为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实验分5组,正常线粒体组、诱导损伤线粒体组和预先加25、50、100 mg•L-1PVAR再诱导损伤线粒体组;利用Fe2+/维生素C(VitC)系统产生氧自由基,体外对Wistar大鼠心肌Mt诱导损伤,观察各组Mt心磷脂和MDA含量、膜流动性、ATPase活性和肿胀度的变化。结果:与损伤组比较,三种剂量PVAR组心磷脂含量明显增高(P<0.05),MDA明显减少(P<0.01),膜流动性显著增大(P<0.01),ATPase活性增高(P<0.05),100 mg•L-1PVAR组线粒体肿胀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氧自由基引起Mt损伤;PVAR对氧自由基引起的大鼠心肌Mt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保护机制可能是直接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熊胆对四氯化碳所致培养肝细胞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酶组织化学法探讨了熊胆对四氯化碳所致培养肝细胞损伤的保护及其药理作用。将Wistar系大鼠肝细胞体外培养4~5d,取生长良好的培养瓶分为正常组、损伤组、实验组、SOD组,在各组培养瓶中取肝细胞生长盖玻片,显示SDH,G-6-pase,ANAE,ACP等酶活性。结果,正常组肝细胞SDH,G-6-pase,ANAE,ACP活性均阳性;损伤组肝细胞SDH,G-6-pase,ANAE活性明显降低,而ACP活性明显增强;实验组和SOD组肝细胞SDH,G-6-pase,ANAE,ACP活性基本相似,接近于正常水平,可见熊胆对损伤肝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荧光偏振法研究胆红素自由基对人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胆红素自由基使红细胞膜荧光偏振度(P)减少,微粘度(η)降低,膜流动性增加。并讨论了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在体内分布广泛,对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来源的组织细胞具有促进分裂增殖和损伤修复的作用。目前已发现的有24种,外源性的aFGF、bFGF、MaFGF是目前应用研究的主要形式,它们通过与组织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抑制脂质过氧化,拮抗自由基损伤,稳定细胞酶活性,在心血管、肾、神经及肠等器官的机械性或药物性损伤方面发挥保护作用。这提示FGF在组织损伤保护作用方面将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