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驻莱姆病高发地区某部官兵莱姆病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应用IFA法检测530人抗B.B螺旋体抗体,感染率为7.17.%。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与当地优势蜱种相一致。应用PCR法检测抗体阳性者B.B-DNA,阳性率为42.11%。对莱姆病患者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结合对症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1989年5~6月在吉林省抚松县境内的松江河林业局白西林场及珲春县长岭子地区,用人工布旗法扑获游离蜱。从13组(260只)全沟硬蜱中分离出8株疏螺旋体,其形态、运动、免疫学特征及动物试验等均与伯氏疏螺旋体标准株(B_(31))相同。4组(120只)嗜群血蜱未分离出疏螺旋体。在当地发现1例慢性游走性红斑病人,伴有发热及感冒样症状,于发病后两周,血清莱姆病抗体效价达1:128(IFA法)。在105名健康林业工人及家属中,血清菜姆病抗体效价≥1:8者占10.5%。上述结果表明,抚松、珲春林区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贵阳航空口岸人群是否有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orferi)感染情况,我们于1994年3~5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对口岸不同人群血精324份进行了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IgG)检测。结果表明;口岸存在莱姆病感染者,感染率为2.78%,此调查结果为今后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1990年3月~1993年9月,我们对福建省莱姆病疫区的蜱、虻类进行调查。共捕获蜱类17种、虻类3种,对部份蜱、虻类肠道进行莱姆病病原体的分离与检测,结果从其中的粒形硬蜱(I.granulatus)中肠及其吸血宿主鼠类(社鼠和褐家鼠R.Confucianus&R.norvegicus)肾脏共分离出4株莱姆病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从台湾角血蜱(H.cornigerataiwana)中肠观察到同样病原体,表明粒形硬蜱和某些血蜱可能是福建莱姆病疫区传播该病的生物媒介。此外,我们还发现因虻类、蜂类叮咬而发生感染的病例,提示莱姆病的传播媒介可能还不仅局限于蜱类.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实施天然林保护后迭部县莱姆病在人群中的感染现状,自然疫源地的变迁及宿主的莱姆病感染情况.方法 人群血清伯氏疏螺旋体抗体的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伯氏疏螺旋体DNA.结果 迭部县境内5个林场及7个乡镇采集居民血清522份,莱姆病抗体阳性57份,阳性率10.92%.捕鼠6种69只,平均捕获率15.33%;其中北社鼠25只,占捕获总数的36.23%,褐家鼠18只,占26.09%,大林姬鼠15只,占21.74%,小林姬鼠9只,占13.04%,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各1只,各占1.45%.对62份鼠脾脏、66份肾脏,用PCR检测伯氏疏螺旋体核酸,结果阳性鼠脾6份,肾5份,鼠携带莱姆病病原阳性率为15.15%(10/66);其中北社鼠6只,褐家鼠2只,大林姬鼠及小林姬鼠各1只.用BSK培养基从采集的鼠肾、膀胱中分离培养出3株伯氏疏螺旋体.结论 迭部县广泛存在莱姆病疫源地,人群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查明广西地区莱姆病的传播媒介以及是否存在B.valaisiana之外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于2004年在乐业县林区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兴安岭林区莱姆病人群患病状况。方法经IFA检测IgG抗体。结果共调查755人,其中一般人群671人,精神异常者84人(现患)。一般人群中发现292人具有蜱咬史,叮咬率为43.52%,经IFA检测疑似病例96人,IgG抗体阳性70人,阳性率为72.92%,患病率为10.43%。84例精神异常者IgG抗体阳性28人,阳性率为33.33%。结论该病各年龄组均有发生,主要集中在10~至50~组,以30~组最高。不同性别间没有差别,不同职业间叮咬机会以工人和学生为高危人群,患病率以工人和干部为高。阳性病例的临床表现以慢性游走性红斑、类感冒样症状、关节炎等出现率高。林区莱姆病Ⅰ期以ECM和类感冒症状为主;Ⅱ期以心脏异常、面神经麻痹为主;III期以关节炎、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莱姆病病原学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吉林省9个地区的媒介蜱、野鼠、家犬进行伯氏疏病原体分离与检测。方法:应用BSK培养基、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法(DFA)进行蜱、动物螺旋体培养、检测。结果:媒介蜱株螺旋体带菌率为35.80%(1278/3570)。黑线姬鼠带菌率为21.91(64/292)、褐家属18.90(31/164)、黑线仓鼠13.44(34/253),3种鼠共检测了709只,平均带菌率为15.92(107/709)。其它棕背鼠、小家鼠等110只,平均带菌率为12.73(14/110)。家犬检出率为8.46%(23/272)。结论:检验结果显示:吉林省9个地区媒介蜱带菌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动物感染率:牛山区与半山区、家犬山区与平原P值〈0.05均有显著性尊异。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部分林区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海省莱姆病流行状况和疫源地分布,系统收集莱姆病主要传播媒介(蜱)及其主要宿主动物(鼠)的带菌情况,掌握人群莱姆病的感染水平,为进一步开展莱姆病监测和有效防治莱姆病提供依据。方法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血清抗体(IgG)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共调查1108人,阳性167例,平均感染率为15.07%;其中牧业区林场人群莱姆病平均感染率7.98%,农业区林场人群为21.21%,显示地区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68,P〈0.001);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莱姆病感染率差异不明显;主要传播媒介为青海血蜱,带菌率为23.93%;主要宿主动物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占46.08%,鼠的总带菌率为20.59%。结论调查地区不仅有莱姆病感染存在,而且人群感染率还较高,平均感染率高于全国水平。不同地区由于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两地感染程度差别很大,农业区林场人群莱姆病平均感染率明显高于牧业区;青海血蜱为青海省主要传播媒介,可能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0.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经蜱叮咬人、畜所致多系统损害性传染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病率高,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由于目前缺乏针对该病的有效疫苗和治疗药物,只能通过采取控制媒介传播、加强检测的方法来降低该病的流行和暴发风险。本文对莱姆病的检测技术作一综述,以指导国内开展对该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吉林省莱姆病的疫源地情况。方法按《莱姆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内容对吉林省9个地区进行了人群、动物感染率,媒介蜱带菌率,蜱活动规律、消长时间、生存条件等调查;对吉林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分布、地理景观进行分析,对山区、半山区、平原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吉林省9个地区35个市县、55个乡镇的3561人群蜱叮咬率为91.00%,2292人群感染率为6.20%;马、牛、羊、狗、野鼠5种动物2499份调查,感染率为22.13%;抓捕的3570媒介蜱带菌率为35.80%。结论吉林省9个地区及旅游景点存在莱姆病疫源地,莱姆病并非属林业型疾病。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查明湖北省人群莱姆病感染情况。方法: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从1192人中检出阳性152份,排除钩体MAT阳性30份,实际莱姆病IgG抗体阳性122份,阳性率10.49%(122/1162)。其中五峰县14.39%,南漳县9.92%,保康县7.12%。男性阳性率10.71%,女性阳性率9.94%,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人群年龄为9~68岁,20~40岁青壮年感染阳性率最高。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农民8.93%,林业工人13.65%,学生3.57%。人群蜱叮咬率为5.92%。有蜱叮咬史者莱姆病阳性率高达56.71%;而无明确蜱叮咬史者阳性率仅为7.67%。确诊莱姆病关节炎4例。结论:湖北省人群中有莱姆病的感染存在,并有莱姆病发生。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苇河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鼠类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苇河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中鼠的种类、密度、季节消长、带蜱率、带蜱指数和感染率的调查表明:棕背(鼠平)、大林姬鼠、花鼠为当地优势鼠种及莱姆病主要贮存宿主,这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莱姆病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东省鼠和蜱携带莱姆病病原体情况。方法 :BSK培养基从鼠脏器和蜱悬液分离伯氏疏螺旋体 ,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 :检验 316只鼠的脏器和 4 90匹蜱的悬液 ,从白腹巨鼠的胚胎和针毛鼠的膀胱各分离到 1株伯氏疏螺旋体 (LPR30、HJR56 ) ,它们都对单克隆抗体H5332 、H972 4 呈阳性反应 ,而对H6 831呈阴性。结论 :白腹巨鼠和针毛鼠是莱姆病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蜱及其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我省莱姆病主要传播媒介蜱的种类、分布、消长及其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在山区、林区用布旗法及动物体外捕捉法收集蜱,并进行病原体分离。结果:我省长江南北均有蜱存在,隶属1科2属4种;蜱密度有明显季节性,4月初出现,5~6月为高峰,8月逐渐下降,至10月下旬消失;蜱研磨培养25组50管,3个月定期镜检,未发现莱姆病螺旋体。结论:我省蜱的莱姆病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作用尚不能定论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长白和通化地区与朝鲜接壤,历年来国家重视边境地区的防病工作,它既关系到边境地区的传染病控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国际社会的影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根据10多年的调查结果,将我国莱姆病分为北方疫区和南方疫区.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莱姆病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以来,从血清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病原体分离与鉴定等方面对福建莱姆病进行了调查研究,证实该病在福建林区的流行面很广,发现部份典型病例,从蜱类、鼠类都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18.
Since 1985, we have been studying Lyme disease, majoring in etiology and epidemiology in China. Of 46 819 forest residents from sixty-eight counties and districts of twenty eight provinces,5.06% (2369/46819) had a significant antibody (IgG) titer against 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 strain B31.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吉林省长白及通化县林区人群、生物媒介蜱和宿主动物鼠的莱姆病螺旋体感染情况。方法在长白及通化县林区采集人群血清,并随机选择采样点进行捕蜱、捕鼠。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血清,巢式PCR对蜱、鼠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并通过基因测序方法确定基因型。同时蜱、鼠标本接种BSK培养基进行病原分离培养。结果从长白及通化县检查到人群血清莱姆病抗体IgG阳性率,长白县为12.04%(36/299),通化县为9.35%(23/246);蜱的带菌率,长白县为27.08%(39/144),通化县为20.41%(20/98);鼠的带菌率,长白及通化县均为10.00%(4/40,1/10)。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蜱和鼠携带的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存在Borrelia garinii。结论从血清学上证实长白及通化林区人群存在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从病原学上证实全沟硬蜱和黑线姬鼠是当地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传播媒介和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