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Apo E基因敲除对造血系统各种细胞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抗体标记Apo E基因敲除及同窝野生对照小鼠的外周血、脾脏、骨髓等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Apo E基因敲除小鼠的外周血、脾脏淋巴细胞均有改变,骨髓前体B淋巴细胞、胸腺T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等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Apo E基因敲除后,小鼠外周血及脾脏B淋巴细胞减少,但B及T淋巴细胞发育,以及骨髓造血干细胞都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ramp基因敲除在衰老过程中对小鼠造血干细胞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3月龄及12月龄Cramp基因敲除小鼠及同窝野生型小鼠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比例及不同发育阶段B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12月龄Cramp基因敲除小鼠的骨髓长期造血干细胞增多,多潜能造血祖细胞减少;前体B淋巴细胞和未成熟B淋巴细胞减少,成熟B淋巴细胞增多。结论在衰老过程中,Cramp基因敲除对骨髓造血干细胞及B淋巴细胞发育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Apo E基因敲除对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抗体标记Apo E基因敲除及同窝野生对照小鼠的外周血、脾脏、骨髓等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Apo E基因敲除小鼠的外周血、脾脏淋巴细胞、短期造血干细胞均有改变,骨髓前体B淋巴细胞、胸腺T淋巴细胞、长期造血干细胞等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Apo E基因敲除后,小鼠外周血及脾脏B淋巴细胞减少,骨髓短期造血干细胞增加,但B及T淋巴细胞发育,以及骨髓长期造血干细胞、淋系共同祖细胞都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Marcksl1基因敲除小鼠,初步探究该基因缺失对造血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Marcksl1基因敲除小鼠,通过PCR技术以及Sanger测序方法鉴定小鼠基因型.通过将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杂交,分析敲除小鼠的传代情况.通过杂合子小鼠相互杂交,分析发育不同阶段纯合子、杂合子和野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RunX3基因对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测定小鼠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通过竞争性骨髓移植实验检测RunX3转基因小鼠骨髓干细胞的功能。结果移植后来源于RunX3-/-小鼠骨髓干细胞供体的外周血细胞占总外周血细胞的比例与野生对照鼠相比无明显差异,移植后来源于RunX3-/-小鼠骨髓干细胞供体的外周血中髓系细胞占总外周血髓系细胞的比例较野生型对照鼠高。结论RunX3基因缺失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没有影响,但其可能参与了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IL-33转基因小鼠研究IL-33对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影响。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IL-33转基因小鼠及同窝野生对照小鼠的外周血、脾脏、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及造血干细胞分化不同阶段细胞的数量变化;利用体外成克隆实验和细胞周期分析研究IL-33对于造血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IL-33转基因小鼠B细胞和T细胞在外周血中都明显降低,粒细胞在外周血和骨髓中都有明显增加;IL-33转基因小鼠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多能祖细胞数量减少,共同淋系祖细胞数量减少,共同髓系祖细胞和粒单系祖细胞数量增加;IL-33转基因小鼠的造血干细胞处于S-G2-M的细胞增多;体外单克隆实验发现IL-33转基因小鼠造血干细胞形成的集落数增加。结论 IL-33转基因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能力增强,更易向髓系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造血系统特异性Marcksl1敲除小鼠,探究该基因敲除对小鼠成年造血的影响。方法 对E15.5 Marcskl1敲除小鼠进行胎肝竞争性移植实验,分析胎肝移植后不同月龄小鼠外周血中成熟功能谱系血细胞的占比。流式分选胎肝KSL细胞,利用RNA-Seq分析该基因敲除后差异基因表达。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Marcksl1条件敲除小鼠,并与Vav1-Cre小鼠杂交,获得造血系统特异性Marcksl1敲除小鼠。利用PCR和Sanger测序鉴定基因型。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小鼠骨髓和造血干细胞中Marcksl1 mRNA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小鼠骨髓、外周血、脾和胸腺中不同类型造血细胞的占比。通过竞争性骨髓移植实验分析Marcksl1敲除对造血重建的影响。结果 Marcksl1敲除造成胎肝移植后B细胞占比下降、髓系细胞占比升高,骨髓中CLP和CMP占比下降、GMP占比升高。RNA-seq结果显示该基因敲除后导致胎肝KSL细胞中252个基因上调,400个基因下调。GO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应答、质膜以及低压门钙离子通道活性等相关基因。KEGG结果显示差...  相似文献   

8.
饲养并繁殖酸敏感离子通道1(ASIC1)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提取小鼠尾部组织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鉴定子代小鼠基因型. ASIC1 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和鉴定均获得成功,子代小鼠基因型分别为杂合子( ASIC1+/-)、纯合子( ASIC1-/ -)和野生型( ASIC1+/ +).  相似文献   

9.
目的繁殖和鉴定白介素2(IL-2)基因敲除小鼠。方法将所引进的杂合子小鼠进行饲养并繁殖,提取子代小鼠尾部DNA,用PCR方法检测子代小鼠基因型。结果子代小鼠基因型分别为杂合子(IL-2+/-)、纯合子(IL-2-/-)和野生型(IL-2+/+)。结论 IL-2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和鉴定均获得成功,为进一步研究IL-2缺失如何影响机体免疫功能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X射线全身照射后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SCs/HPCs)损伤和其中CD47表达水平的变化,初步阐明CD47在HSCs/HPCs电离辐射损伤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脐全血细胞组成特点,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进行定量测定。方法: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细胞成份,以流式细胞术为基础.应用双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方法,测定造血于/祖细胞的含量。结果:脐血组成细胞的大多数检测指标高于成人外用血。CD34+细胞占1.14±1.12%;CD34+CD38-细胞占CD34+细胞的16%。结论:脐血具有丰富的血细胞及造血于/祖细胞,有造血重建的临床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人E2F1 蛋白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及其与 Sedlin 蛋白的共定位. 方法 构建 pcDNA3. 1-E2F1-FLAG真核表达质粒,然后瞬时转染至 HEK 293T 细胞内, Western blot法检测E2F1蛋白的表达;瞬时单转E2F1-FLAG和共转E2F1-FLAG+Sedlin-绿色荧光蛋白( GFP)至非洲绿猴肾细胞( COS7 )内,免疫荧光制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2F1-FLAG在细胞内的定位及其和Sedlin的共定位. 结果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 1-E2F1-FLAG 构建成功,且在HEK 293T细胞中能够成功表达,在COS7 细胞中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且与Sedlin共定位于细胞核. 结论 人E2F1 在HEK 293T、COS7细胞中都能够正常表达,且与 Sedlin蛋白存在共定位现象,为进一步了解人E2F1的功能及其蛋白质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E2F1基因在高氧致早产儿慢性肺疾病(CLD)新生鼠肺成纤维细胞中的动态表达,初步探讨E2F1基因在CLD肺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足月新生SD大鼠于生后12小时内分别持续吸入85%高氧和空气,于3、7、14、21天随机处死后动物,无菌条件下采集肺组织,进行肺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检测E2F1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法检测E2F1mRNA含量。结果 生后3d空气组和高氧组E2F1蛋白及mRNA的表达分别为(蛋白:0.251±0.054 VS 0.249±0.074;mRNA:0.0664±0.0034 VS 0.0668±0.0037 P>0.05), 无统计学差异。生后7d时高氧组E2F1蛋白及mRNA的表达较空气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蛋白:0.248±0.041 VS 0.278±0.034;mRNA:0.0659±0.0031 VS 0.0728±0.0047 P<0.05);14d、21d时增加明显(蛋白: 0.243±0.077 VS 0.328±0.057, 0.241±0.038 VS 0.377±0.063;mRNA:0.241±0.038 VS 0.377±0.063, 0.0655±0.0038 VS 0.0750±0.0041 P<0.01)。结论 E2F1异常高表达参与了高氧致CLD鼠肺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的病理过程,在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Sumf2条件性基因剔除小鼠模型,为整体水平研究Sumf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创造条件。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采用ET克隆、同源重组、显微注射等技术成功建立Sumf2条件性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并通过该模型与Ella-cre转基因小鼠交配,获得Sumf2基因剔除小鼠模型,通过PCR、RT-PCR、WesternBlot等方法在不同水平验证Sumf2基因的表达;对该小鼠模型进行初步的表型分析。结果经胚胎干细胞打靶,获得19个正确同源重组的克隆,重组效率为20%:阳性克隆经囊胚注射,获得2只嵌合体雄鼠;嵌合雄鼠与C57BL/6J小鼠交配,获得28只灰鼠,经PCR鉴定16只为杂合子小鼠,阳性率为57%;与Ella—ere转基因小鼠交配,获得了Sumf2基因剔除小鼠模型,DNA、RNA及蛋白水平证明该基因已成功剔除;初步的表型观察未发现Sumf2基因剔除小鼠生长发育、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等出现异常改变。结论成功建立Sumf2条件性基因剔除小鼠模型,该基因纯合缺失未发现明显的生长发育异常,为进一步的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E2F4对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2(CDK2)和细胞周期素A(CyclinA)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转录调控活性。方法扩增并克隆不同片段长度的CDK2和CyclinA启动子序列,E2F4表达质粒序列,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QGY1007),双荧光报告系统检测荧光素酶表达活性,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癌细胞系中CDK2和Cyclin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双荧光报告系统、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显示,在肝癌细胞系中转染E2F4表达质粒组CDK2和CyclinA启动子活性明显低于未转染E2F4表达质粒组,CDK2和CyclinA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E2F4在肝癌细胞系中可以抑制CDK2和CyclinA的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2F1和p16^INK4α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为GISTs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病理学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2例GISTs中p16^INK4α和E2F1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与Fletcher分级、进行性疾病(progressive disease,PD)及CD117和PKC-θ表达之间的关系,并对二者与GISTs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2F1蛋白阳性率73.1%,与Fletcher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0.001);E2F1阳性表达与CD117阳性表达之间有显著性差别(P〈0.05);E2F1阳性细胞数大于75%的病例与小于75%的三组(〈10%,10%-50%,50%-75%)之间PD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p16^INK4α 52例GISTs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与Fletcher分级呈显著负相关(P〈0.001);p16^INK4α性细胞数小于50%的病例与大于50%的两组(50%-75%,〉75%)PD发生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E2F1、p16^INK4α达与GISTs预后有关,可作为GISTs预后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P14ARF和E2F1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P14ARF、E2F1蛋白在结直肠肿瘤的表达,明确其对肿瘤发生及侵袭发展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尸检正常结直肠组织6例,结肠腺瘤30例,不伴淋巴结转移(无LNM)结直肠癌35例,伴有淋巴结转移(有LNM)结直肠癌30例,后者再分为手术切缘组织、结直肠癌组织、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共6组的P14ARF、E2F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半定量和图像分析定量测定含量.结果:①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腺瘤组织、癌组织P14ARF、E2F1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减少,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②P14ARF、E2F1在伴有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的癌组织内表达阳性率与不伴转移的癌组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14ARF、E2F1蛋白表达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①P14ARF、E2F1具有抑制癌发生作用,蛋白异常仅是结直肠癌癌变早期事件,与淋巴结、远处器官转移等侵袭活动无关,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②P14ARF、E2F1相互协同抑制细胞生长和诱导凋亡,因而可以作为治疗结直肠癌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