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琦  杨媛华  董兆南 《中国医刊》2005,40(11):37-38
目的对256例经过抗凝治疗与溶栓治疗的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血气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抗凝与溶栓治疗对PTE的血气影响.方法将256例确诊PTE患者的患者分为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TE、非大面积PTE,分别进行血气资料的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血气变化.结果大面积PTE溶栓治疗后PaO2由溶栓前64.5mmHg上升为83.5mmHg,P(A-a)O2由61.1 mmHg下降为28.7mmHg,PaCO2由32.9mmHg上升为39.6mmHg,P值均<0.01;非大面积PTE抗凝治疗后PaO2由抗凝前69.14mmHg上升为79.61mmHg,P(A-a)O2由36.99 mmHg下降为22.99 mmHg,PaCO2由38.20mmHg上升为40.13mmHg,P值均<0.01.结论溶栓及抗凝治疗能有效改善PTE患者的PaO2及P(A-a)O2,且能纠正大面积PTE患者的低碳酸血症.  相似文献   

2.
胡波 《当代医学》2012,(29):6-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病例,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意识.方法分析吉林市北华大学附属医院9例糖尿病肾病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咳嗽、咯血、发热各4例,胸痛5例,呼吸困难4例,肺部呼吸音消失或减低3例,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3例.X线胸片正常4例,有片状模糊阴影5例,有胸腔积液3例,有5例进行动脉血气分析,PaO2≤80mmHg 4例,PaCO2≤35mmHg 4例,所有患者均行肺通气灌注显像(V/Q),7例高度疑为PTE,2例行肺动脉造影,发现PTE改变.肺血栓血塞分布左下肺4例,右下肺3例,左上肺、右上肺各2例,累及2个肺段以上3例,发生在双肺3例.合并DVT 6例,右下肢疼痛3例,不对称性下肢浮肿5例.结论发生VTE的DN患者症状隐匿,不典型,DN患者出现下肢不对称的肿胀、疼痛,肺部影像有无法解释的阴影及胸腔积液,不明原因低氧血症,不明原因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降低及纤维蛋白原(FIB)升高(高凝状态),应高度怀疑PTE,进一步行螺旋CT、肺CT血管成像肺动脉及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处于高凝状态,可口服华法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5例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收集15例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15例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中,突发呼吸困难和呼吸困难加重13例,晕厥3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典型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1例,长时间制动4例,手术患者2例,口服避孕药1例。化验检查D-二聚体>500μg/L及血气分析低血氧饱和度者15例,肺动脉增强CT造影(CTPA)异常15例,溶栓治疗13例,抗凝治疗2例,症状改善不明显2例。结论: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与长期肢体制动、口服避孕药等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典型三联症不多见,心电图及血气分析异常特异性差,肺动脉增强CT造影为确诊首选诊断方法。诊断及时及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肺血栓栓塞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3例经确诊的PTE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胸部X线、胸部螺旋CT、超声心动图、核素肺灌注扫描、下肢深静脉检查及介入、溶栓和抗凝等治疗方法。结果:23例中呼吸困难23例,胸痛11例,咳嗽12例,晕厥9例,咯血11例,心悸19例,休克8例。肺部口罗音17例,紫绀18例,颈静脉怒张12例。典型PTE心电图改变SⅠ、QⅢ、TⅢ改变者18例,核素肺灌注扫描提示肺段分布灌注缺损5例,胸部螺旋CT扫描肺动脉内低密度充盈缺损19例,下肢深静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显示近段下肢静脉内血栓8例。肺动脉旋切消融术4例,选用尿激酶溶栓治疗18例,全部病例均予低分子肝素和华发令抗凝治疗。结论:PTE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心电图、核素肺灌注扫描、胸部螺旋CT扫描在PTE的早期诊断中居重要地位,及时而正确的介入、溶栓、抗凝治疗决定PTE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在缺少大型诊断设备的情况下,如何运用试验性治疗来提高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对我院16例PTE病人的临床特点及疑诊病例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TE主要临床特点有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咯血、发热。诊断方法应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试验性治疗及主要临床特点进行确诊或疑诊,并进行溶栓和抗凝治疗。溶栓后PaO2和主要临床特点明显改善。结论螺旋CTPA是确诊PTE的重要方法,基层医院医师提高对PTE的诊断意识,对高度疑似PTE病人早期进行试验性治疗,有条件者行螺旋CTPA确诊,这对提高基层医院对PTE的诊断率和治愈率将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6.
张兰英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223-223
临床资料 2002年1月~2008年7月收治肺动脉阻塞(PTE)患者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31~69岁,平均54.3岁,病史1天~3.5年,以呼吸困难、气促、胸痛、晕厥、烦躁不安、咯血咳嗽为主要特点。其中有4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2例合并有高脂血症(其中有长期偏瘫卧床病人1例),2例合并有糖尿病,1例合并肺癌及脑梗塞。入院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静息不吸氧状态下PaO2 44~85mmHg。CT增强所见肺动脉内充盈缺损,肺主动脉和左右肺动脉均有缺损7例,局限于左肺动脉6例,右肺动脉4例。肺动脉造影示相应部位的肺动脉不显影或显影延迟。核素血流灌注和通气显像示相应部位灌注缺失,灌注和通气不匹配。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回顾性分析了2003~2005年确诊的17例COPD合并PTE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都有肺动脉增粗,12例右室增大,17例患者的PTE均被漏诊。17例患者经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后咯血、呼吸困难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肺动脉直径缩小。COPD合并PTE的临床表现与COPD重叠,隐匿而不典型,伴有肺动脉高压时再栓塞的机会较大,患者的肺动脉高压有一部分是由PTE所致,积极治疗部分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分析5例COPD合并PTE的临床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提高认识,减少误诊。结果5例患者临床表现的呼吸困难为突出表现。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不能解释;动脉血气分析均有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正常或偏低。肺泡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差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心脏彩超估测肺动脉压均大于40mmHg;5例均有D-二聚体不同程度提高,但〈500ug/L,只有1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当出现用AEGOPD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动脉血二氧化碳下降,或经抗炎平喘肺内体征明显好转,但呼吸困难不能减轻等是COPD合并PTE的重要线索,CT肺动脉造影是确诊的重要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9.
徐慧芬  谭杏珍 《包头医学》2012,36(4):209-211
目的:讨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特点、诊断,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78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易患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呼吸困难及气促、胸痛、咯血、晕厥等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早期表现,而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三者同时出现占8%。辅助检查情况:动脉血气分析:低氧血症(78%)、心电图出现SIQIIITIII(8%)、血浆D2聚体阳性(100%)、心脏彩超:右心室扩大(26%)、下肢深静脉彩超阳性(21%)、肺血管CT肺动脉造影(CTPA):肺栓塞征象(85%)。结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漏诊,血气分析和血浆D2聚体检测可作为初筛手段,心电图及胸片检查可提供早期早期诊断依据,CTPA可作为确诊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诊断肺栓塞者,应尽早给予抗凝溶栓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本院于2010年6月~2012年1月收治住院的28例COPD合并PTE患者(COPD+PTE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同期选取COPD患者32例(COPD组),对比两组患者的SPAP、D-dimer、PaCO2、PaO2等生化指标和临床表现.结果 两组间相比,SPAP、D-dimer、PaO2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OPD组PaCO2明显高于COPD+PTE组(P<0.05).结论 COPD组的主要生化指标中PaCO2高于COPD合并PTE组,此点在临床鉴别诊断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516例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评价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总结治疗后临床表现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描述性研究方法,将明确诊断为PTE的516例患者分为大面积、次大面积PTE组(246例)和非大面积(不含次大面积)PTE组(270例)。大面积、次大面积PTE组随机使用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治疗,非大面积PTE组随机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4d的不同时间段内观察患者呼吸困难、胸痛(包括胸膜炎性胸痛和心绞痛样胸痛)、咳嗽、咯血、晕厥等症状,及肺部和心脏体征,计算不同时间段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率。结果急性PTE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88.6%),其次为胸痛(59.9%)和咳嗽(56.2%),仅有26.0%的患者出现咯血。大面积、次大面积PTE组呼吸困难、心悸、晕厥、惊恐、濒死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大面积PTE组(P〈0.01),而非大面积PTE组胸膜炎性胸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大面积、次大面积PTE组(P〈0.01)。大面积、次大面积PTE患者呼吸困难以中重度为主,非大面积PTE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较轻。急性PTE常见的体征为呼吸频率增快(51.7%)。大面积、次大面积PTE组中有22.8%出现晕厥,21.5%出现体循环低血压或休克,发绀(45.9%)和P2亢进(63.0%)较为常见。溶栓和抗凝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改善。结论呼吸困难是急性PTE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其程度随PTE面积的增大而加重。呼吸频率增快是PTE最常见的体征。溶栓和抗凝治疗均可显著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2.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以及溶栓、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肺动脉血栓栓塞症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有高龄、高血压等心脏基础疾病以及近期手术、糖尿病、骨折、长期卧床等。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最为常见,出现:"三联征"症状(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的为数极少。D-二聚体对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具有高度敏感性,结合心脏超声、CT肺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积极溶栓、抗凝治疗可降低病死率。结论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确诊后进行规范化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6-07-2014-03在我院确诊肺血栓栓塞症的210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资料和相关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0例病人中,发生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有深静脉血栓、手术、肿瘤等因素。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咳痰、咳血、胸闷、发热、晕厥等。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占40.95%,胸腔积液病人占36.2%。结论:肺血栓栓塞症病人深静脉血栓及手术是常见的高危因素,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肺动脉高压及胸腔积液是常见合并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对肺血栓栓塞症(PTE)病人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近6年来共收治的28例PTE病人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中以呼吸困难及气促为最常见82.1%,其次为烦躁不安及惊恐感53%,胸痛50%。血气分析为重要诊断筛选手段,阳性率71.4%,超声心电图及胸CT均有重要诊断意义。其中26例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8例应用尿激酶(uK)溶栓治疗,好转治愈率75%,症状无明显变化占7.1%,病死率17.9%。结论基层医院临床医师只要提高对PTE的认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掌握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及方法,就可明显降低PTE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间共42例COPD合并PE患者的临床资料,与42例单纯COPD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组胸痛、咯血、发热、胸腔积液和不对称下肢水肿的发生率高,肺动脉压明显升高,与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合并PE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当COPD患者出现胸痛、咯血、发热、胸腔积液和不对称下肢水肿时要考虑肺栓塞的可能,并尽快选择CT肺动脉成像或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对肺血栓栓塞症(PTE)病人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近6年来共收治的28例PTE病人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中以呼吸困难及气促为最常见82.1%,其次为烦躁不安及惊恐感53%,胸痛50%。血气分析为重要诊断筛选手段,阳性率71.4%,超声心电图及胸CT均有重要诊断意义。其中26例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8例应用尿激酶(UK)溶栓治疗,好转治愈率75%,症状无明显变化占7.1%,病死率17.9%。结论基层医院临床医师只要提高对PTE的认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掌握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及方法,就可明显降低PTE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金哲 《医学争鸣》2008,29(2):170-170
1临床资料我院1997-06/2007-02收治食管癌、肺癌术后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12(男8,女4)例.年龄46—78(平均64)岁.食管癌术后9例,肺癌术后3例.术前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房纤颤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下肢深静脉炎2例.肺动脉栓塞发生于术后2~13d,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甚至休克.体检肺部闻及湿罗音5例,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和右心室奔马律3例.动脉血气分析PaO:〈80mmHg(1mmHg:0.133kPa)10例,Pa02〈40mmHg3例.胸片示肺实质斑片状密度增强影、肺不张6例.心电图检查S.Q,T,3例.超声心动图检查见肺动脉异常回声2例.1例肺动脉造影显示左肺动脉突然截断.螺旋CT或MRI检查3例,均显示肺动脉管腔及分枝的部分充盈缺损.  相似文献   

18.
肺血栓栓塞症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意识.方法 回顾分析27例经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的住院PTE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诊断过程以及治疗.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为,呼吸困难81%(22/27),呼吸增快(呼吸>20/min)74%( 20/27),心动过速(心率>100/min)70%( 19/2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5%(10/19),PaCO2<35 mmHg 92%(23/25),氧合指数<300 mmHg 80%(20/25),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负荷过重表现79%(15/19),D二聚体阳性85%(22/26).大面积PTE 5例,次大面积PTE6例,非大面积PTE 16例.抗凝治疗26例,放弃治疗1例.治疗后临床改善20例,无明显改善3例,死亡4例.结论 PTE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PA是其主要诊断技术,大部分患者抗凝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报告26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诊断与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介入技术治疗PTE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行介入方法诊断及治疗的26例PTE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胸痛、胸闷、气短、气促、咯血、休克等,其中7例有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64层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D-二聚体检查,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肢静脉造影.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右侧或左侧股静脉入路行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溶栓,其中4例先采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的机械方法后留置导管溶栓.对7例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患者留置导管溶栓前行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结果 26例患者经上述治疗,溶栓3~4d复查肺动脉造影,23例肺动脉内血栓被大部分清除、中央分支血流恢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从术前平均82%增至94%;3例患者肺动脉造影有改善,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继续经留置导管抗凝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肺动脉造影显示主干及分支内血栓消失.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36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结论 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局部溶栓术治疗PTE起效快、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24例肺栓塞诊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栗洁  朱光发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289-1291
目的 回顾性分析24例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05年5月间我院24例诊断为肺栓塞的入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 24例PE入院年龄27~78岁,平均(58.6±9.2)岁,临床表现依次为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低血压、胸痛、咯血、心悸等,原发病21例,其中6例合并两种以上原发病.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500 μg/L20例、血气分析异常18例,心电图异常18例,X线胸片异常20例,螺旋CT肺动脉扫描异常2例,心脏超声心动图19例,下肢B型超声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肺通气灌注异常6例,肺动脉造影2例均异常.12例溶栓加抗凝治疗,14例抗凝治疗.结论 PE临床表现各异,无特异性诊断,如能及时正确诊断及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