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谭洪  周立英 《吉林医学》2013,34(6):1015-1016
目的:分析周围神经减压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神经感觉恢复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采用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胫神经传导速度、疼痛程度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较,患者术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明显恢复神经感觉,缓解疼痛程度,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神经显微减压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2例2型糖尿病伴有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均采用膝外踝腓神经管腓总神经、内踝跗管胫后神经、足背腓深神经同时神经松解显微减压手术治疗。结果本组12例患者术后3d内麻木、刺痛感都即有明显减轻,随访9—12个月后,下肢感觉基本恢复,无足部溃疡发生。结论糖尿病性周嗣神经病变患者的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手术治疗,可以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减轻麻木、刺痛等不适,促进足部感觉恢复,降低肢体溃疡和截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刘菊 《齐鲁医学杂志》2007,22(6):545-545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为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胫后神经3处外周神经减压术对其治疗有较好的效果。2006年2~8月,作者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进修期间对15例实施外周神经减压术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病人进行了护理,术后病人症状改善,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朴东春  胥亮  李学  周松花 《医学争鸣》2003,24(20):1836-1836
1 临床资料 住院治疗的DPN患者 88(男 4 0 ,女 4 8)例 ,年龄 32~ 75 (4 6 .2± 6 .8岁 ) ,糖尿病病程 5~ 2 1 (1 2 .6± 5 .4 )a,病史 3mo~ 1 0a(6 .4± 2 .8a) ,入院前均有手足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 ,均符合 1 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 .常规饮食治疗加口服降糖药和 (或 )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 ,稳定后进行神经阻滞 .上肢痛采用同侧腰椎旁交感神经节以及相关周围神经阻滞 ,第周 2~ 3次 ,每点注射 1 0 g·L-1 利多卡因 5~ 1 0mL[1 ] .疗效判断标准为显效 :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消失 ;…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应用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患者5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以常规治疗和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两组腓肠神经、腓浅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的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腓浅神经、腓肠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患者,可恢复患者肢体的感觉,获得满意结果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定量感觉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方面的应用。方法:使用温度觉分析仪,振动觉分析仪及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用改良的“Marstock”方法测定30例正常人与5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肢体进行温度觉,振动觉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结果:糖尿病患者的温度觉,振动觉显著高于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糖尿病患者的温度觉,振动觉异常明显高于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提示小神经纤维受损比大神经纤维更常见。结论:定量感觉检查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定量感觉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定量感觉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方面的应用.方法使用温度觉分析仪,振动觉分析仪及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用改良的"Marstock"方法测定30例正常人与5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肢体进行温度觉,振动觉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结果糖尿病患者的温度觉,振动觉显著高于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糖尿病患者的温度觉,振动觉异常明显高于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提示小神经纤维受损比大神经纤维更常见.结论定量感觉检查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应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60%-90%。DPN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手套袜套样分布区域的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并且尚无预防的方法,DPN是足部溃疡、感染和截肢发生的主要原因心。目前,除严格控制血糖外,临床尚缺乏特异的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4年采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DPN患者57例,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客观判断预后的检查方法。方法:对门诊及住院怀疑DPN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及F波检查。结果: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受累程度重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程度重于上肢;有运动神经传导异常者可伴有F波异常。结论: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查辅以F波检查是DPN客观全面的一种检查方法,也是判断DPN病情程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外周神经减压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应用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及胫后神经三处外周神经减压治疗30例临床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疼痛的痛性糖尿病神经病惠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40%)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17例(56.7%)患者症状缓解;1例(3.3%)患者症状无变化.结论 应用外周神经减压术,可有效帮助痛性糖尿病神经病患者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1.
神经生长因子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丽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0):913-91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生最早。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5%~90%不等。DPN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但以感觉神经最为常见。不但引起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升高,而且带来了复杂的护理、医疗问题,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反复住院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已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近年来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代谢紊乱、血管损害、免疫因素均起作用,其中神经生长因子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从2010年1月-2013年1月至本院治疗并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分析其病史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计算DPN患病率,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为6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1c、TG、空腹血糖及病程均为DPN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DPN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常见,HbA1c、TG、空腹血糖及病程均为DP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作为全球流行的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一大顽疾。传统药物对DPN的治疗,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难以耐受,又由于患者对本病知识贫乏,整体防治效果欠佳。而选择应用磁疗、电针灸、经皮神经电刺激、高压氧等物理康复疗法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特别是治疗痛性DPN效果确切,再配合对患者适时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与依从性,对于有效防治糖尿病乃至DPN效果明显。近年教育与康复疗法并行成为治疗DPN的一种全新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皮下转染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神经生长因子β(Ad-hNGFβ)基因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75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3组:糖尿病组(DM组)、Ad-hNGFβ组、Ad-LacZ组,另取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对照组(C组)。STZ注射后21 d,Ad-hNGFβ组和Ad-LacZ组分别皮下注射Ad-hNGFβ和Ad-LacZ,C组和DM组皮下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STZ注射前、注射后21、35和49 d测定热痛阈,49 d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潜伏期及血清hNGFβ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DM组在STZ注射后21 d热痛阈明显降低(P<0.05),持续到49 d,且血清hNGFβ浓度明显下降(P<0.0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P<0.01),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DM组相比,STZ注射后49 d,Ad-hNGFβ组热痛阈明显升高(P<0.05),血清hNGFβ浓度升高(P<0.0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潜伏期有所恢复(P<0.05);Ad-LacZ组各项指标与DM组比较无明显改变。结论:Ad-hNGFβ基因转染可缓解大鼠糖尿病神经性病变,此作用可能与Ad-hNGFβ基因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刘凤兰  兰林 《河北医学》2016,(2):204-207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丹红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89例DP N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丹红,对照组给予甲钴胺联合丹红,治疗前后测定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 SNCV)、运动传导速度( MNCV) ,行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 TCSS)评分.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SS评分、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及SNCV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TCS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及SNCV较治疗前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 P<005). 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23例和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1例和无效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丹红可以有效缓解2 型糖尿病DP N 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新视角--糖尿病神经缺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神经病变因其发病率高、影响生活质量且可致残而备受瞩目,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血管、代谢、营养等多种因素有关。神经缺血是贯穿整个病程的重要机制,现综述其研究进展以助于指导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对不同血糖水平的早期周围神经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肌电图仪测定糖尿病患者、IGT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的传导速度,比较三组间的差别。结果:正中神经MCV与尺神经SCV:糖尿病组与IGT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神经MCV、腓总神经MCV、腓浅神经SCV三组间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着餐后血糖的增高NCV受损逐渐加重,其中SCV较MCV受损明显;下肢远端神经较上肢神经受损明显。  相似文献   

18.
吴刚  刘栋梁  李襄君  范小云 《河北医学》2016,(12):1956-1959
目的::研究基础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以我院收集的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8例为研究对象,予甘精胰岛注射液0.1u/kg1次/d皮下注射,二甲双胍肠溶片(0.52次/d)调控血糖,总疗程12周。比较血糖控制达标与不达标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98例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77.6(76/98),治疗有效率81.6%(80/98);血糖达标患者总有效率86.8%(66/78)与血糖未达标者59.1%(13/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7,P=0.007)。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腓神经运动传导( t=13.258,P=0.008)、感觉传导( t=11.319,P=0.001),正中神经运动传导( t=14.219,P=0.005)、感觉传导( t=11.164,P=0.00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炎症相关因子LP(t=15.390,P=0.003)、NGF(t=13.471,P=0.009)、IL-6(t=12.373,P=0.010)、TNF-α(t=14.437,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基础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控制血糖达标能够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19.
疏血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出年龄在14~55岁之间的106例(女68例,男38例)作为受试对象,患者在有效地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基础上,应用疏血通治疗,在治疗期间均按饮食疗要求,固定每日总热量摄入,并固定运动量。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于治疗前后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指标进行效果观察。结果受试人群实验前后相比较,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其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说明疏血通能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d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善的效果和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通心络3粒/次,3次/d,30 d为1个疗程)4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40例。治疗前后记录症状、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等。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后各项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症状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2.5%,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并能明显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