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糠秕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的免疫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糠秕马拉色菌为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亦为条件致病菌)之一,与之相关的皮肤疾病有:花斑癣,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原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等,对糠秕马拉色菌和与之有相关的主要皮肤病的免疫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糠秕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的免疫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糠秕马拉色菌为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亦为条件致病菌)之一,与之相关的皮肤疾病有:花斑癣、糠秕马拉色茁毛囊炎(原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等。对糠秕马拉色菌和与之相关的主要皮肤病的免疫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菌种分布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菌种分布特点。方法从临床诊断为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患者分离培养菌种,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方法鉴定菌种,并比较两组患者菌种分布情况。结果共收集花斑糠疹病例161例,培养阳性121株,其中合轴马拉色菌46株,糠秕马拉色菌13株,球形马拉色菌29株,钝性马拉色菌33株;马拉色菌毛囊炎135例,培养阳性114株,其中合轴马拉色菌52株,糠秕马拉色菌43株,球形马拉色菌13株,钝性马拉色菌6株。两种疾病菌种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菌种分布存在差异,可能为两种疾病不同临床表现的原因之一,但结果尚需慎重解释,需要分子水平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限制性内切酶方法鉴定临床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致病菌菌种分布并比较其差异。方法收集临床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标本,植于Leeming-Notman培养基。培养阳性菌株提取DNA,扩增其26srDNA片段,用CfoⅠ酶和BstF51酶切。结果共鉴定花斑糠疹阳性菌株128份,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9份,合轴马拉色菌23份,球形马拉色菌26份,钝性马拉色菌6份,M.japponica 1份,斯洛菲马拉色菌1份,混合感染标本22份。共鉴定马拉色菌毛囊炎阳性标本70份,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3株,合轴马拉色菌5株,球形马拉色菌9株,钝性马拉色菌1株,混合感染标本12份。两种疾病菌种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致病菌菌种存在一定差异。限制性酶切方法为一种准确、快速的马拉色菌菌种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南通和南京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易感因素及致病菌种在不同地区、不同部位马拉色菌毛囊炎中的菌种分布情况。方法 对符合病例收集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取毛囊内容物进行真菌涂片、培养;并根据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241例临床诊断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患者,真菌涂片204例阳性,涂片阳性率84.65%;收集标本259份,共得阳性株213株,其中马拉色菌209株,念珠菌4株(占1.54%),真菌培养阳性率82.24%。菌种鉴定:209株马拉色菌活化菌种后,可供鉴定的马拉色菌菌株186株,共检测到6个菌种的马拉色菌,其中糠秕马拉色菌111株(59.68%)、斯洛菲马拉色菌43株(23.12%)、合轴马拉色菌17株(9.14%)、球形马拉色菌9株(4.84%)、厚皮马拉色菌4株(2.15%)、钝形马拉色菌2株(1.08%)。不同个体、不同部位的菌种分布:胸部、后背、腹部和面颈部以糠秕马拉色菌为主,上肢、肩部和头顶以斯洛菲马拉色菌为主,下肢均为球形马拉色菌。同一个体、不同发病部位存在不同的菌种,主要为糠秕马拉色菌合并合轴或斯洛菲马拉色菌。 结论 南通和南京马拉色菌毛囊炎存在6种马拉色菌致病菌种,糠秕和斯洛菲马拉色菌是主要的致病菌种。  相似文献   

6.
糠秕马拉色菌为一种依赖脂质的双相真菌,按其酵母形态的不同分为卵圆型糠秕孢子菌(芽孢颈部宽的)、圆型糠秕孢子菌(芽孢颈部窄的)及椭圆型糠秕孢子菌。此外,糠秕马拉色菌还可分为7个不同的种。 糠秕马拉色菌既可与皮肤共生,亦可与多种皮肤病及系统性疾病有关,花斑癣、毛囊炎、脂溢性皮炎、异位性皮炎、银屑病及插管所致的系统感染。但其是否可致机体的免疫反应尚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和致病菌特点,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收集我院临床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均以1:1设置病例对照组,调查发病相关因素,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培养阳性菌株采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方法鉴定到菌种,比较菌种分布。结果 共收集到163例花斑糠疹和132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花斑糠疹发病相关的因素有多汗和油性皮肤,与马拉色菌毛囊炎发病相关的因素有男性、潮湿环境、多汗、油性皮肤、刺激性食物、甜腻食物。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花斑糠疹的危险因素有多汗和油性皮肤,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危险因素有多汗、油性皮肤、男性和甜腻性食物。两种疾病致病菌均以合轴马拉色菌为优势菌,但糠秕马拉色菌在毛囊炎中占较高比例。结论 多汗和油性皮肤是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共同的危险因素,而男性、甜腻性食物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独有的危险因素,两种疾病致病分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糠秕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表面的常驻嗜脂性酵母,可引起皮肤浅部真菌感染如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为发生在头皮、面部和躯干上半部的慢性红斑,常伴油性鳞屑,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近年研究提示,其发病机制与马拉色菌酵母有关.  相似文献   

9.
糠秕马拉色菌是一种嗜脂性腐物寄生酵母,存在于正常人体皮肤表面,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并与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关系密切,近几年来也不少见引起皮肤垢着病的报道。最近笔者从1例皮肤垢着病样皮损中通过真菌镜检和病理活检PAS染色方法发现糠秕马拉色菌存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球形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毛囊内的主要菌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确定引起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主要菌种,比较皮损毛囊内和毛周表面皮肤菌种是否一致,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与分离菌种的关系。方法 菜子油培养基培养,根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进行鉴定。结果 从毛周表面皮肤分离的319株菌中鉴定出合轴马拉色菌247株(77.43%)、糠秕马拉色菌40株(12.54%)、球形马拉色菌27株(8.46%)、钝形马拉色菌5株(1.57%);从毛囊内分离的314株菌中鉴定出球形马拉色菌252株(80.25%)、合轴马拉色菌57株(18.15%)、糠秕马拉色菌4株(1.27%)、钝形马拉色菌1株(0.32%),菌种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1)。毛囊内菌种构成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有关,与病情无关。毛囊内和毛周表面皮肤同时阳性的279株中菌种不一致204株,菌种一致75株。结论 马拉色菌毛囊炎毛囊内的主要菌种为球形马拉色菌,其表面皮肤则以合轴马拉色菌为主。  相似文献   

11.
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特殊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糠秕马拉色菌是寄生于正常人体皮肤的常见菌群之一,当寄生密度增加时可由腐生性酵母型转化为致病性菌丝型而致花斑癣[1,2]。糠秕马拉色菌还可引起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等,另外,我们还发现一些特殊部位感染。一、股部糠秕马拉色菌感染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8~36岁;病程1周至2年。6例曾用达克宁霜等药治疗时愈时发,所有患者在检查前3周内未接受过系统或局部治疗。在双股内侧和腹股沟有大片红斑,少许丘疹,边缘清楚,稍隆起,表面有细小糠状鳞屑。多处取皮屑氢氧化钾涂片和Parker蓝/黑墨水染色镜检时,8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观察外用盐酸布替萘芬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们于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用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并与联苯苄唑乳膏(孚琪乳膏)的疗效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观察外用盐酸布替萘芬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们于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用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并与联苯苄唑乳膏(孚琪乳膏)的疗效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酮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们于2002年4月—2003年10月采用酮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300例,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糠秕孢子菌又称糠秕马拉色菌,为嗜脂的腐物寄生性酵母。作为条件致病菌,与它有关的疾病有:花斑癣、脂溢性皮炎、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某些异位性皮炎、糠秕孢子菌性真菌血症、新生儿脓疱病、甲真菌病及银屑病,就以上疾病的诊疗以及与M.furfur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真菌病     
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美克治疗体股癣、手足癣、花斑癣和皮肤念珠菌病疗效观察;面部难辨认癣一例;伊曲康唑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32例;马拉色菌相关婴儿皮肤病;治愈儿童面部孢子丝菌病一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出现的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皮肤科门诊和病房2008年4月~2009年10月系统使用GC后诊断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例,记录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分别因系统性红斑狼疮、天疱疮、皮肌炎、肾病综合征等使用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钠治疗;使用GC后平均2.8月后发病,中度到重度病例占总病例人数70.6%。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有效。结论:系统使用GC可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各种类型GC均可导致此病。GC导致的马拉色菌毛囊炎多为中重度,治疗GC导致的马拉色菌毛囊炎费时平均7.8周。  相似文献   

18.
糠秕孢子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糠秕孢子菌又称糠秕马拉色菌,为嗜脂的腐物寄生性酵母,作为条件致病菌,与它有关的疾病有,花斑癣,脂溢性皮炎,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某些异位性皮炎,糠秕孢子菌性真菌血症,新生儿脓疱病,甲真菌病及银屑病,就以上疾病的诊疗以及与M.furfur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有人用糠秕马拉色菌和角质形成细胞共同培养的方法研究糠秕马拉色菌对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我们采用不同浓度比值的糠秕马拉色菌和角质形成细胞共同孵育的方法,观察不同浓度糠秕马拉色菌作用下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情况,并对其可能的机制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有人用糠秕马拉色菌和角质形成细胞共同培养的方法研究糠秕马拉色菌对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我们采用不同浓度比值的糠秕马拉色菌和角质形成细胞共同孵育的方法,观察不同浓度糠秕马拉色菌作用下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情况,并对其可能的机制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