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9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医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大致随家庭月收入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②总体幸福感与精神质和神经质显著负相关;③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具有较高一致性,相互间预测性较强。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差别。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来自湖南省10所全日制高校的1206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男生;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之间生活满意度差异显著,一本、二本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专科大学生;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学校类型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高校类型、性别与年级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特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认知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特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认知、条件认知、调节方法认知三项认知特征,以求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临床干预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法,以94名特困大学生为被试。结果1特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在71.28~79.04间。概念认知、条件认知、方法认知之均数±标准差值分别为2.14±0.65、1.35±0.48和2.41±1.39;2在性别、学科因素上,特困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自评水平和各认知特征上差异不显著;性别与学科两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特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各认知维度上性别差异、学科差异均不显著,性别与学科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无论性别与学科,特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呈现相同的特征,即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呈中等偏上,对概念认知、条件认知在各维度上总体趋于平衡,但却采用着单一的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方法使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对409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①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倾向于体验到较高水平的积极情感、较低水平的消极情感,但在生活满意度上有待提高;②健康状况不同的学生其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积极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生活满意度方面,性别、城乡差异显著;③主观幸福感由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组成,其中认知成分即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它们都是主观幸福感强有力的预测指标,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情感成分的预测力大于认知成分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结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主观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贵州省5所大学的128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中等程度的主观幸福感和正性情感、较低的生活满意度及较高的负性情感;女生生活满意度高于男生,负性情感低于男生,城市学生生活满意度高于农村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低于普通家庭学生;回归分析表明:神经质、外向性、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可不同程度的解释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负性情感方差变异的19.7%,19.9%,22.4%,36.8%.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中等程度的主观幸福感、正性情感、较低的生活满意度以及较高的负性情感;生活满意度、负性情感存在性别差异,生活满意度存在城乡差异,家庭经济收入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神经质、外向性、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自尊的关系。方法应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自尊量表对2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在SPSS11.5中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和积差相关进行分析。结果①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均低于中等水平,积极情感稍高于中等水平;②男生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女生,消极情感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消极情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③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并分别存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差异。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个体归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归因方式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深圳大学25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的自尊、归因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t=0.696,0.466,1.167;P>0.05);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和总分相关并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归因"普通特殊"维度与总体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并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结论男女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没有区别,自尊与归因方式的不同对主观幸福感总体及各层面的预测作用不同,高自尊者可能比低自尊者产生更强的幸福感,个体归因为特殊性可能比归因为普遍性更容易产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餐饮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餐饮业员工的主观幸福感、工作满意度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工作诊断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251名餐饮业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餐饮业员工在他人支持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在主观幸福感因素上,员工年龄层的主效应显著,文化程度与年龄层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别与文化程度的交互作用显著;餐饮企业员工的总体幸福感、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各维度之间呈显著相关;他人支持、上司支持与工作满意度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结论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是影响餐饮业员工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78,自引:4,他引:78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与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01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在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分中,大学生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属中等偏下水平,积极情感频率偏低,消极情感的频率更低,综合起来看大学生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属中等水平。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主要成分生活满意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相关分析表明外向性人格维度与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其次是稳定内向型和不稳定外向型人格,幸福感水平最低的是不稳定内向型人格。结论:外向性与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侯丹  王余娟 《校园心理》2012,(4):234-236
为探讨家庭功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在西华师范大学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性别、年级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大二高于大四,农村学生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优于城镇学生。②大学生家庭功能均处于较好的水平,有显著性别、年级差异,没有城乡差异。女生优于男生,大四、大一优于大二。③家庭功能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沟通能较好地预测主观幸福感。因此,应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以增加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双性化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所不同类型院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取向及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测评。结果大部分学生的性别角色趋于双性化,但男女同学趋于双性化的程度有所不同,男女大学生不同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不同。结论不论男女,男性化取向的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和总体幸福感上的得分高一些;对男生而言,双性化取向的男生在情感维度上的得分高一些;对女生而言,男性化水平高的女生在情感维度上的得分高一些。  相似文献   

12.
高师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高师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快乐感量表,对218名贫困生和216名非贫困生进行测查。结果①高师贫困生生活满意度、快乐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t=4.811,P〈0.001;t=2.504,P〈0.05),自我效能感差异不显著。②高师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别差异(t=2.117,P〈0.05),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生活满意度年级差异显著(F=3.547,P〈0.05),大一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大二和大三之间的差异不显著。③高师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快乐感呈显著正相关(r=0.349,P〈0.01;r=0.436,P〈0.01)。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幸福感越强。结论高师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可以增强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31  
近年来 ,低收入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逐渐受到研究者和教育者的关注。目前对低收入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generalself -efficacy)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不多见。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各种挑战或新情境的应对能力的总体信心[1] 。一般自我效能感描述的是个体有效地应对各种紧张情境的广义而稳定的个人能力感 ,它与身心健康存在一定的关系[1- 2 ]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well-being)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 ,是反应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低收入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关系对于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分别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131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测量数据用SPSS 10.0整理与统计。结果师范类大学生的家庭满意度(F=8.86,P〈0.01)和自由满意度(F=4.16,P〈0.05)在是否贫困与性别这2个因素上存在交互作用,贫困男生的家庭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不仅低于贫困女生,而且显著低于非贫困男生;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少的学业满意度(F=21.12,P〈0.01);贫困生的学校满意度(F=5.57,P〈0.05)和环境满意度(F=5.45,P〈0.05)明显高于非贫困生,但他们的学业满意度(F=3.54,P〈0.05)明显低于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师范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和贫困与否方面的差异;师范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自我概念问卷时6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高低自我概念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②自我概念自我批评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概念其它各因子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个体的自我概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幸福水平。结论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人际关系困扰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困扰现状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法对7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人际困扰整体水平较低,男生在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困扰上显著高于女生,大三学生在交谈交流、待人接物和人际困扰总分上显著高于大四学生;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无显著的年级、性别差异;3人际困扰总分及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间相关显著,不同人际困扰水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际困扰能显著预测其主观幸福感。结论大学生的人际困扰与其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人际困扰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主观幸福感个人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评价[1] 。西方对幸福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我国人民来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家庭经济收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比重越来越大。因而 ,家庭的经济收入很有可能成了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在我国探讨家庭经济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仅对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对于促进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1 方法1.1 被试我们从广州市某师范大学采用随机整体抽样法选取了 2 0 0名被试进行…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对贫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8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各指标均显著相关;同学支持、家人支持和参加活动对生活满意度指数A和B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同学和家人支持对正性情感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同学支持、家人支持、倾诉方式和参加活动对负性情感有显著的预测效应.结论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