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饮水砷暴露地区居民砷中毒病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成人调查方案”的要求,结合山西省既往水砷调查资料,在朔州市山阴县选择了饮用不同浓度高砷水的30个自然村,展开了砷中毒病情调查工作,以便掌握当地居民砷中毒患病情况,为地方性砷中毒科研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和分析中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病区范围和防治措施进展。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发现高砷地区。利用Mapinfo系统分析中国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结果2002年我国新确认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县25个,病区村235个。病区村人口增加34.27万。结论尽快建立综合防治策略,采取社区干预措施,才能保证中国持续消除地方性砷中毒。  相似文献   

3.
我国控制地方性砷中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sm)又称地砷病,我国发现地砷病最早的病区是1953年在台湾省台南和嘉义县,并以乌脚病著称于世界。大陆发现第一个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是1980年在新疆奎屯地区,随后在内蒙古、贵州、山西、宁夏、辽宁、吉林等省(区)也发现了砷中毒病区。1992年卫生部认定地方性砷中毒为地方病,并列入国家重点疾病防治计划。截止到2005年,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县有43个.人口高达1400.7万人。世界许多国家包括阿根廷、孟加拉国、智利、匈牙利、印度和美国等国均有砷污染引起健康危害的报导。[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进一步查清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情况。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及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洮南市重点砷中毒疑似病区开展了工作。结果 通过对2个县的5个乡(镇)32个行政村的137个自然村的调查,在32个行政村中,有24个行政村有饮水砷含量超标的井存在,占75%;在所调查的137个自然村中,有27个自然村可定为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占19.71%。另有47个自然村可定为高砷区,占34.31%,高砷区总人口为30709人。2县总的砷暴露人口为3779人。结论 根据环境地理及病情调查结果,可确认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平原,致病因子是饮水中砷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5.
地方性砷中毒地区人群发砷值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疆奎屯地区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居民发砷值及头发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砷中毒病区居民发砷值显著高于对照区,病区中有砷中毒皮肤病变的患者其发砷值高于非患者; 扫描电镜下观察头发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发现砷中毒病区居民毛小皮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病区改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后,经过两年的时间、发砷值降低到接近正常95%上限值1.5μg/g;扫描电镜下观察。毛小皮的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调查结果还提示,应注意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砷对非患者的潜在性危害。作者认为,用发砷值来评价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改水效果是较为敏感和客观的适宜指标。  相似文献   

6.
<正>吉林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以下简称“砷中毒”)主要是因病区居民长期饮用浅层地下中的砷含量超标,导致的饮水型砷中毒[1]。当前采取以寻找低砷水源为主,降低饮用水中砷含量为辅的综合性预防地方性砷中毒的措施。1吉林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发现与病区的确定1.1饮水性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现与调查自1994年吉林省开始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于1995年报道了吉林省发现砷中毒病区,开展了病区流行因素及分布范围的调查研究工作,确认在本省的西部平原地区有砷中毒形成的环境因素存在[2],并在西部的通榆县发现有砷中毒病区以及饮水高砷地区。  相似文献   

7.
穆茂 《肝脏》2008,13(6):535-535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报道,全球接近1/4的疾病由可以避免的环境暴露引起,每年超过1300万人的超额死亡归因于可预防的环境因素。砷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环境毒物和已知的人类强致癌物。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发病原因是自然环境高砷所致的饮水型砷中毒以及燃烧高砷煤所引起的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我国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仅限于贵州和陕西两省。其中,贵州兴仁县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卫生部首个确定的燃煤型砷中毒病区(也是世界上最早被确认的燃煤型砷中毒病区),当地的煤砷含量均值417.7~2166.7mg/kg,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停止接触砷后砷对地方性砷中毒患心脏组织的长期影响,选择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尚未康复的慢性砷中毒患62例,同时以当地无饮用高砷水史,亦无砷中毒皮肤特征性病变的居民80人为对照组,详细询问受检的心血管病史并做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慢性砷中毒组与对照组在心电图的异常改变和各项心电图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年龄的增长和性别的差异对心电图的异常改变和心电图参数无直接影响,但慢性砷中毒组的心室肥厚,心肌纤维化,心肌缺血和陈旧性心肌梗塞等异常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砷对地方性砷中毒患的心脏组织有一定的远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疆水砷及其对开发建设的影响(综合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80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一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后至1999年20年间我所在全疆共检查了1192点,其中159处水砷≥0.05mg/L,占13.34%,北疆和南疆高砷水率分别为14.73%和2.86%,高水砷带包括准噶尔盆地西南部艾比湖至玛纳斯河东岸地区,地方性砷中毒病区位于此带中部,80年代早期在病区发现病人,高砷水多为深井水,砷中毒病人仅见于曾用深井水,此外,在一些矿区如温泉县铜矿和矿泉水受砷污染,但三处金矿未发现砷污染,调查的5个温泉水砷不超过0.02mg/L,一处咸水湖水砷0.175mg/L,同时天山中一处天然海子水砷为0.37mg/L,四处旅游淡水湖水砷低于0.04mg/L,鉴于砷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在新疆开发建设中应注意饮用水中砷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山东省饮用水砷含量背景值及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流行情况,我们对38个县(市,区)的832个自然村庄和12个矿区,工厂进行了调查,并取了1573份饮用水进行砷,氟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全部水样砷含量在0.05mg/L以下,未发现饮水型砷中毒病人,对土壤及饮用水中的砷,氟含量进行对比分析,三者之间无相关关系,因此,山东省无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11.
地方性砷中毒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环境地球化学性疾病.台湾西南沿海地区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最早发现的地方性砷中毒病区;1964年在贵州织金县小纳雍乡坝子村,发现由敞灶燃烧高砷煤引起的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1980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乌苏县北部地区发现了由深层地下水含砷量过高引起的饮水型砷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12.
用微量全血彗星试验观察砷中毒病区人群DNA损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将微量全血彗星实验方法及微量血样保存方法在地方性砷中毒病区进行实践,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病区人群末梢微量血样及相应的水样及尿样,观察人群DNA损伤程度与总砷摄入量及尿砷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不同人群DNA损伤程度之间的差别。结果 没有发现总砷摄入量及尿砷与DNA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但砷中毒病人的DNA损伤程度明显高于非病人及可疑病人。结论 将微量血样保存方法及微量全血彗星实验用于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的人群监测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云南省水源性高砷重点地区地方性砷中毒病情,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云南省弥渡县2个高砷重点村和1个对照村所有水源,检测水砷含量;对高砷村和对照村村民临床体检,检测疑似砷中毒患者和对照村村民尿砷含量;根据高砷水源饮用史、临床体检结果和尿砷水平确诊砷中毒病例,并按《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判定病区。结果检测2个高砷村水源107个,两村共用的温泉水源和13口自家水井砷含量超标(0.05 mg/L);温泉水源砷含量均值高达0.519 mg/L,是两村最主要的高砷水源,覆盖人口2 000余人;检测对照村水源20个,砷含量均合格;临床筛检两高砷村村民404人、对照村38人,高砷村检出疑似病例61例;检测高砷村人群尿样115份,高芹村尿砷中位数0.24 mg/L,高孟营村尿砷中位数0.07 mg/L;检测对照村村民尿样38份,尿砷中位数0.02 mg/L;确诊地方性砷中毒病例32例,砷中毒可疑病例5例,总检出率9.16%。结论云南省弥渡县两高砷村均被确认为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轻病区,是云南省首次确认的地方性砷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是否存在地方性砷中毒,以及历史曾有高砷报道的顺义区地方性砷中毒现状.方法在全市10个远郊区县进行饮用水井水砷含量的调查,并在历史高砷地区进行砷中毒情况调查.结果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除顺义外,水砷含量均<0.05 mg/L.全市的超标率为1.62%.顺义地区的水砷含量趋标率为8.06%,最高浓度为0.143 mg/L.未发现砷中毒患者.结论北京市未发现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和砷中毒患者,但仍有潜在型病区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配合"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关于关于减轻砷/氟中毒合作项目",摸清全国地方性砷中毒分布情况及我省是否存在有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等.方法在历史上有水砷超标或有疑似砷中毒病人的地区,采用UNICEF提供的水砷检测试剂盒(半定量)调查生活饮用水砷含量情况,并对可疑病人进一步核实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冕宁县水砷不高,也未发现砷中毒病人,病区尚待进一步确定.结论对泸定县5处水砷超标的地区应列入改水范围,彻底杜绝砷中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的防制和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性砷中毒是因自然界环境中含砷量过高所引起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我国大陆自1980年在新疆报道饮水砷中毒以后,在内蒙古、山西发现了严重的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在贵州发现了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并陆续有新的病区或高砷区被发现.1992年卫生部认定地方性砷中毒为地方病,并列入国家重点疾病防治计划,现就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的防制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辽宁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现状。方法 根据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规律 ,在全省重点地区进行饮用水水砷含量及砷中毒情况调查。结果 辽宁省重点地区饮用水水砷含量均 <0 .0 5mg/L ,未发现砷中毒患者。结论 辽宁省未发现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和砷中毒患者 ,但仍有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地方病,1992年卫生部正式将其纳入国家地方病防治管理,松原市现已查出轻病区2个屯,潜在病区68个屯,从2009年开始,通过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开展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山西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改水降砷落实情况,为砷中毒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6月,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山西省的151个砷中毒病区村调查改水降砷工程使用和运转情况.在病区村采集改水工程水样,水砷测定采用原子荧光法.结果 在151个砷中毒病区村,有126个已经改水,改水率为83.44%;在已改水的病区村中,有22个村不能正常使用.覆盖全省砷中毒病区村的改水降砷工程有33个,正常运行的有23个;正常运行的改水降砷工程覆盖砷中毒病区村110个,受益人口为97 920人,占病区村总人口的46.9%(97 920/208 736).改水工程水含砷超过国家标准(≤0.05 mg/L)的有10个,覆盖31个村,包括15个非病区村和16个病区村,覆盖病区村人口数为24 764人.结论 山西省的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改水力度有待加强,改水工程质量需要提高,工程的后期管理和维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正>自1992年确认巴彦淖尔盟地区存在地方性砷中毒病区以来,巴彦淖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所辖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多次居民饮水砷检测和居民地方性砷中毒病情诊断,确定了一批饮水高砷村屯和地方性砷中毒病人。为进一步掌握巴彦淖尔市饮水高砷及对居民的危害现状,以指导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治工作,将多年的调查资料进行了汇总分析。1材料与方法材料来源于巴彦淖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所辖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