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述湿病的源流和病因病机,认为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从男科湿证的临床表现入手,探讨治湿法在男科疾病中的应用,提出利小便、理气为先、协调升降、滋阴祛湿等治疗方法,治湿宜守,湿性黏滞,难求速效,故认准之后宜守法,同时善后调理,注意饮食,以期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理湿法在天疱疮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勾金凤  陈明岭  余倩颖  敬畅  寸鹏飞 《光明中医》2010,25(11):1990-1991
<正>天疱疮是一种较严重的慢性、复发性、大疱性皮肤病。笔者认为,湿邪是天疱疮发生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环节,且贯穿于整个病程始终。因此理湿法是治疗天疱疮的基本大法。现从解毒化湿、健脾运湿、通络祛湿、滋阴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常常伴发,关系密切;两者并存且使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笔者基于古代医家论述和现代有关研究,认为痰湿壅盛为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之重要病因病机,提出了五种具体治法(化痰祛湿法、健脾化湿法、活血祛湿法、滋阴化湿法、温阳化湿法)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验之临床,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梳理中医经典祛湿方剂的临床运用情况,探讨其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参照《中医方剂学》将中医祛湿法的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及祛风胜湿五类,进行分类,共分成:化湿法、燥湿法、利湿法、胜湿法及渗湿法;其中化湿法细分为疏表化湿、清热化湿、解毒化湿;燥湿法细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利湿法细分为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热利湿及温肾利水;胜湿法细分为祛风胜湿和活血胜湿。以法统方,分别检索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医方剂学》和《中华医典》,检索出祛湿方剂,再以方剂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筛选出运用该类方剂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71 首经典祛湿方剂,来源于38 部中医经典,纳入现代文献456 篇,共涉及282 种疾病,共使用了122 味中药,药物总使用频次3 783 次。结论:梳理经典祛湿方剂,明确其来源出处及证治,了解其现代临床应用,掌握经典祛湿方剂的组方构造,对于明确湿病(证) 的病因证治研究,可充分挖掘经典祛湿方剂的现代应用,并将提供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瑞环 《光明中医》2012,27(8):1661-1662
湿邪致病在温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治疗湿热温病,拟清热利湿法,先化湿而后清热,使湿去则热不能独存,祛湿法在湿热温病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本文就其祛湿法的用药规律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阴虚夹湿证是指既有脏腑阴虚,又有湿邪内停的一类证候。阴虚夹湿证复杂多变,阴虚患者感受湿邪,或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致内生湿邪,而湿邪又导致和加重阴虚,都是其病因病机。根据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可将阴虚夹湿证分为许多类型。因此辨证时除了要分辨是否为阴虚夹湿证外,还需确定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故辨证时应注意四诊合参,全面采集病史及询问病状,问诊时应详细,并注重舌脉。阴虚夹湿之证在治疗时需注意滋阴不碍湿,祛湿不伤阴,并根据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而采用不同的滋阴药和祛湿药的方法和药物。除了养阴和祛湿的药物,还应根据情况酌加行气活血和补气健脾之品,以助气化。治疗过程中还应根据阴虚与湿邪比重而确定和调整滋阴药和祛湿药的用量比例。  相似文献   

7.
祛湿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法之一。《黄帝内经》提出了祛湿法;《伤寒论》阐述了湿病的病因病机和相应方药,创立解表祛湿和健脾利湿等多种祛湿法;《金匮要略》将祛湿法分为微发汗和利小便两类,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晋唐时期发展了淡渗利湿等治法,创制清热祛湿方剂;金元时期拓展了宣上导下和升阳除湿等祛湿法,从上下、内外和三焦辨治湿病;明清时期确立了内科和妇科带下湿病的相应治法,温病学派完善了治疗湿温和寒湿等的多类祛湿法和方证。至此形成了完整的中医湿病证治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张朝曦 《新中医》1995,27(8):9-10
刘仕昌教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张朝曦主题词肝炎,病毒性,人/中医药疗法,清热,祛湿(中医),活血祛瘀,滋阴,健脾,中医治法,刘仕昌刘仕昌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丰富经验。现介绍如下。1清热化湿以泻肝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病机以湿...  相似文献   

9.
樊友平  姜娜薇 《新中医》1990,22(10):1-3
妇科病屡见湿邪为患,马志教授擅用治湿诸法,具体分为:升阳祛风除湿、活血祛湿、温阳宣湿、清热燥湿、活血解毒、利尿通阳渗湿、滋阴化湿、祛痰逐湿、行气导湿八法,屡起妇人之疴。  相似文献   

10.
介绍张压西教授运用健脾祛湿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张压西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湿瘀内蕴,临床以健脾祛湿化瘀法辨证施治,疗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论述卵巢早衰辨证治疗中滋阴养血、温肾助阳、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理气、疏肝解郁、清热、祛湿化浊中药各类药的配伍心得。认为滋阴、养血相须配伍,以达血海充盈之效;滋阴养血、温肾助阳相佐,侧重"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温肾助阳、滋阴养血相佐,侧重"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配伍健脾益气类药,以达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之效;配伍活血化瘀类药,以改善脉络瘀滞之病理状态;滋阴养血同时佐理气类药,以防滋阴养血类药滋腻之弊,并达气行血畅之效。注重疏肝解郁、滋补肝肾的同时,养阴需清热,滋阴需降火。兼见湿浊内蕴之证,配伍祛湿化浊类药,先祛湿浊,以防滋补类药性滋腻易生湿浊之弊。  相似文献   

12.
祛湿法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大法之一,主要用于湿温病和暑温(暑湿)病.自温病学派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创温病祛湿法以来,后世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发展了祛湿法的理论和应用范围.祛湿法除用于治疗外感热病外,还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中,包括内、外、妇、儿各科领域.现将温病祛湿法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为脾胃虚弱,湿邪为患,故祛湿是其主要治则。根据湿邪相兼邪气的不同,总结祛湿四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临证运用清热化湿法、温阳祛湿法、苦辛燥湿法、健脾运湿法时,应明确其适应症,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灵活运用上述四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阴虚燥热是传统中医中消渴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以滋阴降火为主。而目前有很多的消渴患者在阴虚燥热的基础上还表现出湿邪停滞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中病程缠绵难愈。成都中医药大学亓鲁光教授提出此类患者属于阴虚夹湿的范畴,在养阴的同时不忘祛湿,取得了极好的疗效。本文分析了阴虚夹湿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并且提出在临床中应该注意阴虚与湿邪的程度不同而调整养阴药物与祛湿药物的比例。同时还应结合脏腑辨证用药,并结合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学基础理论及新安医学学术思想指导下,刘健教授将类风湿关节炎辨为本虚标实之病,以脾胃亏虚为本,以湿、热、痰、瘀互结为标,采用益气健脾、祛湿通络法治疗,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该文介绍刘健教授运用益气健脾、祛湿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相似文献   

16.
湿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认为“湿”为其主要病因。在临床实践中,可见阴虚与湿邪并见的情形,此因阴与湿同源异流,法应滋阴除湿。滋阴、除湿二者看似矛盾,实可并行不悖。滋阴、除湿并用之法自古有之,前人创制较多体现该法之方剂,并提出“滋阴除湿”治法。朱仁康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突破传统理论,用“滋阴除湿”法治疗阴虚湿恋型湿疹,并创制“滋阴除湿汤”,亦有当代医家应用朱仁康“滋阴除湿”法或“滋阴除湿汤”治疗湿疹,临床取得良好疗效。通过对朱仁康“滋阴除湿”治法及方药的思考,得出治疗病机复杂、甚至矛盾的各类情形需要兼顾矛盾双方,把握关键的主要病机,不能拘泥于常法;善用药物归经使滋阴除湿并行不悖,达成不同寻常疗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介绍王耀光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王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病机为脾肾两虚,脾肾气机升降失常,进而导致湿浊停滞,蕴于中下二焦。其中湿浊贯穿于该病的始终,因此临床上多采用升清祛湿降浊法、化瘀通络降浊法、补脾益肾降浊法进行治疗,临床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祛湿清热法治疗心悸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心悸多用养血安神、镇惊定志、滋阴温阳、活血化瘀等法,笔者用祛湿清热法治疗心悸,基本方为藿香正气散、调胃承气汤加减,取得较好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祛湿法为主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翟理黄 《四川中医》2005,23(9):17-18
本文介绍以祛湿法为主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强调应重视“湿邪”在心力衰竭发病中的作用,着重阐述了解表祛湿、健脾祛湿、化瘀祛湿、温肾祛湿法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论治湿痹,以微发汗、利小便、顾护脾胃为法,且尤为重视祛湿以治痹,如微汗出为使湿邪与风寒邪气俱去而不留,利小便使湿从下解有出路可去,顾护脾胃又可防止湿邪生成,无不提示祛湿对治疗湿痹的重要性,并对后世医家治疗湿痹及治湿理论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