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PKH-26已经被成功应用于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内示踪。
目的:通过气管移植合并静脉移植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评价PKH-26的示踪效果,并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向受损组织的迁移情况。
方法:用贴壁法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细胞培养,以PKH-26标记3~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鼠尾静脉移植入气管移植的受体大鼠体内,用等量的PBS注射作为实验对照。
结果与结论:用PKH-26进行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几乎所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有红色荧光。移植后8周仍可见受体气管和移植气管处有红色荧光标记。远离吻合口的受体气管基本未见红色荧光标记物。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移植后,可向损伤的气管组织迁移并定植,而且可随移植气管的血管化逐渐由受体气管切缘向移植气管迁移,最后可定植于移植段气管。PKH-26的红色荧光标记稳定性高,是可应用于长期观察的无降解的荧光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背景:细胞移植疗效监测取决于有效的标记方法,从而能够对移植细胞进行示踪。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磁共振对比剂,用SPIO标记细胞可实现对移植细胞进行活体示踪。而荧光活性染料CM-DiI无细胞毒性,不影响细胞的生长,适合标记和示踪细胞。目的:观察SPIO及CM-DiI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及示踪效果。方法:全骨髓法培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50 mg/L铁浓度的SPIO及CM-DiI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双标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注入猪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取心脏组织行冰冻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SPIO及CM-DiI在体外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效率高,几乎达100%。经冠状动脉移植4周后心肌组织可找到双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提示SPIO及CM-DiI双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示踪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除具有支持体外造血、促进体内造血功能重建外,还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抑制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在调节移植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的:就近年来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及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简要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08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免疫影响的文章,检索词为“BMSCs,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transplantantion immunity”,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37篇文献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外的另一种干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可以逃避免疫识别、抑制免疫反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能有效地运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促进移植物存活等,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为止尚未能建立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统一标准,至今还未能筛选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的标记分子;缺乏安全性评价;影响移植物抗宿主病同时是否影响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以及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肾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研究发现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定居于肾脏并且分化为肾脏细胞,参与损伤肾组织的修复,但对其修复作用途径尚无公认。
目的:探讨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肾损伤的可能治疗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3/09在南昌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清洁级SD大鼠56只。雄鼠8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雌鼠48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16只/组。荧光染料DAPI为Biotium Inc产品,蓖麻血凝素为Vector Laboratories产品,BrdU为Sigma产品。
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DAPI进行标记,调整细胞数为1.5×1010 L-1。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建立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开腹后不予结扎肾血管。缺血45 min后,细胞移植组经下腔静脉注入用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输入1 mL无菌生理盐水。移植后各组每天腹腔注射BrdU,其后留取血标本和肾组织。
主要观察指标:荧光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在肾组织中的分布,采用能与肾小管内腔壁特异结合的蓖麻血凝素鉴定移植细胞的分化,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rdu反映肾组织细胞的增殖状况,检测血清肌苷、尿素氮水平。
结果:移植后第3天可见少量DAPI阳性细胞,第4天DAPI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 < 0.05),且多数DAPI标记细胞能结合蓖麻血凝素,DAPI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肾脏外髓质肾小管中,肾皮质和内髓质阳性细胞很少,而肾小球内则未见DAPI阳性细胞。假手术组肾组织细胞增殖非常弱,移植后第4天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 < 0.05);移植后第2,3,4天细胞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均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P < 0.05),其分布类似于DAPI阳性细胞。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尿素氮水平移植后第1,2天明显降低(P < 0.05);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肌苷水平移植后第1,2,3天均显著降低(P < 0.05)。
结论:移植的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迁移、定居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肾组织中并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损伤肾脏本身的细胞增殖再生;对肾损伤后早期肌苷、尿素氮的升高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这种早期对肾功能的保护与其迁移定居到肾脏局部、分化修复损伤的肾小管无关。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的特性,并且可以在体外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本文从MSCs体外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MSCs的转基因操作及M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三个方面来综述近期的MSCs移植治疗PD的研究进展。实验研究证实,帕金森病动物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后症状可以改善,相信MSCs是治愈PD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至致痫鼠后的存活、迁移及其对癫痫鼠脑电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GFP转基因小鼠BMSCs,移植至青霉素致痫鼠的右侧海马内,比较移植后1w、2w、4wBMSCs在脑内的存活和迁移情况及大鼠脑电改变。结果 BMSCs可以在致痫鼠脑内存活和迁移,随移植时间延长,细胞存活数逐渐减少(P〈0.01);BMSCs移植可减少癫痫大鼠脑电的痫性放电,降低癫痫波波幅。结论 BMSCs移植于青霉素诱发的癫痫鼠脑内后能够存活、迁移,并能够改善癫痫鼠的脑电生理功能,提示干细胞移植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癫痫 相似文献
7.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移植后,如何监测其在宿主体内的存活、迁移以及与宿主组织的整合情况一直是NSC移植中的一项关键技术难题。传统的方法是采用荧光染料标记并行免疫组化切片分析鉴定,不能动态观测移植NSC的生化、分化情况。近年来,超顺氧化铁、放射性核素、荧光蛋白等开始用于NSC移植示踪,实现了移植后的NSC在活体内无创性地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8.
背景:细胞移植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而理想的细胞源和最佳的移植途径一直是各实验室不断研究的目标。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重建的影响和最佳移植途径。
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胺作为肝脏毒剂,构建雌性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以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细胞源,通过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两种途径植入肝衰竭大鼠,动态检测多项肝功能血生化指标。并以sry基因为分子标志,采用PCR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内的存活状态。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均可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提高白蛋白合成能力,改善肝功能,降低动物死亡率。经腹股沟静脉移植组死亡率低于经脾内移植组。移植后7~30 d在受体大鼠肝脏内均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的存在,而相应对照组未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结果表明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受体肝脏内存活。③经腹股沟静脉移植操作简便易行,死亡率较低,是较好的细胞移植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目前对应用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效果进行对比的研究很少,实验观察比较同种异体来源的中脑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对帕金森大鼠行为学及损伤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6-03/2007-09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完成。SD大鼠麻醉后建立右侧帕金森病模型,随机分为神经干细胞组14只、骨髓基质干细胞组10只、空白对照组10只。选取右侧纹状体2个坐标点(in mm: A +0.6;R +4.0;V -5.0)、(in mm: A -0.7;R +3.0;V -5.0),前两组每个坐标点分别注入经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悬液、骨髓基质干细胞悬液5 μL,约1×106个细胞,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细胞移植后各组大鼠腹腔注射阿朴吗啡诱导旋转。
结果:①行为学改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移植2~8周神经干细胞组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大鼠的旋转次数均明显减少(P < 0.01)。②纹状体切片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鉴定:移植8周后,神经干细胞组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均可见一定数量双标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且后者的双标细胞相对多于前者。空白对照组未发现Brd-U阳性细胞、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细胞及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的表达。各组损毁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残存率基本相似(P > 0.05)。
结论: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均可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且至少在脑内存活8周,并可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临床常见,致瘫率高,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一项难题.SCI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没有能提供断裂轴突有效再生的微环境而使SCI不能痊愈,给伤者留下严重的躯体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Rabinstein AA Dispenzieri A Micallef IN Inwards DJ Litzow MR Wijdicks EF 《Muscle & nerve》2003,28(6):733-736
Neuromuscular complications are not uncommon after bone marrow an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allogeneic transplantations an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The pathogenesis of these complications remains unclear, but the changes in immune modulation that occur after transplantation are likely to play a key role. We describe 4 patients who developed brachial plexopathy (3 cases) or multiple lumbosacral radiculopathies (1 case) between 5 days and 4 months after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3 cases) or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without evidence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1 case). Infectious, tumor-related, toxic, and metabolic causes were excluded in all cases. Recovery was limited in two cases and nearly complete in the other two patients. Brachial plexopathies and polyradiculopathies are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of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and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t is possible that these disorders may be the result of autoimmune phenomena directed against specific nerve antige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
方法:2003-09/2008-04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神经外科细胞治疗康复中心行干细胞移植的脊髓损伤患者420例,按病情分为2组:完全性脊髓损伤组4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37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时间、损伤部位、损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首先通过手术或立体定向的方法把干细胞直接移植在脊髓损伤部位,然后再根据患者病情经腰穿途径或经静脉途径移植,每次移植间隔为1周,干细胞移植量为(2~3)个×102/kg。移植过程中为促进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给予相应的康复功能锻炼。
结果:与入院时比较,骨髓干细胞移植1,3,12个月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针刺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 < 0.05或0.01),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针刺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 > 0.05),两组残损分级均无明显改善(P > 0.05)。
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3.
背景:超声辐射微泡已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心肌微循环诊断,其安全性已得到证实。研究显示超声靶向破坏微泡可以使骨骼肌毛细血管破坏和局部红细胞渗出,可以促进细胞穿过内皮生理屏障。
目的:探讨超声辐射微泡是否可以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观察,于2006-10/2008-05在东南大学医学院完成。
材料:2月龄中国家猪20只,随机分为超声微泡组12只,细胞对照组8只。超声微泡对比剂SonoVue,国药准字J20030117,为上海博莱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产品。
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猪骨髓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两组动物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后14 d,超声微泡组通过OTW球囊导管先把2.4 mL超声微泡对比剂SonoVue经冠状动脉注入左前降支中段,同时在体表给予1 MHz,2 W/cm2超声辐射心肌梗死区,连续辐射90 s后,再注入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106个;细胞对照组同法仅单纯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64层螺旋CT检查心功能变化,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学检测结果,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与移植前1 d比较,移植后6周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增加,且超声微泡组增加幅度高于细胞对照组(P < 0.01)。与细胞对照组比较,超声微泡组普鲁士蓝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 < 0.01),且多数分布于心肌梗死周边区,有2例标本可见普鲁士蓝阳性细胞分化为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梗死周边区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升高(P < 0.05)。两组心肌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无差异,但移植后0 h超声微泡组可见血管内皮间隙增宽。
结论:超声辐射微泡可促进梗死心肌内猪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促进心肌血管新生,从而改善因心肌梗死而受损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motes neural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troke, but the neurorestorative mechanisms remain largely unknown. We hypothesized that functional recovery of myelinated axons may be one of underlying mechanisms. In this study, an ischemia/reperfusion rat model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ethod. Rats were us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intravenous 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rnal stem cells through the femoral vein could exert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cerebral ischemia via a mechanism associated with the ability to attenuate axonal injury. The results of behavioral tests, infarction volume analysis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that cerebral ischemia caused severe damage to the myelin sheath and axons. After rats were intravenously transplanted with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he levels of axon and myelin sheath-related proteins, including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 myelin basic protein, and 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 were elevated, infarct volume was decreased and neural function was improved in cerebral ischemic rat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travenously transplanted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mote neural function. Possibl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se beneficial effects include resistance to demyelination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prevention of axonal degeneration, and promotion of axonal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对于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组织中的分化途径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修复损伤的肝细胞等问题,尚未达成统一共识。
目的:观察经尾静脉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中的定植分化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对照观察,于2007-12/2008-06在兰州大学中心实验室地点完成。
材料:清洁级6~8周龄雄性SD大鼠47只,取5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剩余42只随机分为3组:肝正常细胞移植组15只、肝损伤细胞移植组14只、肝损伤盐水对照组13只。
方法:肝损伤细胞移植组、肝损伤盐水对照组大鼠通过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肝损伤细胞移植组、肝正常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入BrdU标记的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含(1.5~2.0)×106个细胞;肝损伤盐水对照组大鼠同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肝功能恢复情况,肝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结果:与造模后24 h比较,移植后2,3周肝正常细胞移植组、肝损伤盐水对照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 > 0.05);肝损伤细胞移植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P < 0.05),肝功能恢复较好。与肝正常细胞移植组比较,肝损伤细胞移植组Brdu+细胞数明显增多(P < 0.01),多分布在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但随着时间延长BrdU+细胞数逐渐减少。
结论:经尾静脉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急性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恢复,并能够在受损肝脏及正常肝脏中定植分化,且定植与分化的程度可能与肝脏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肌组织将经历炎症反应、心肌纤维化等复杂病理过程,在此期间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其分化及存活情况均会受到影响。
目的:实验选择兔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点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通过心脏病变区域组织学变化分析最佳移植时机。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细胞观察,于2005-06/2006-04在东南大学试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清洁级雄性青紫蓝兔36只,随机分成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每组又设立造模后即刻、造模后2周、造模后4周3个亚组,6只/时间点。
方法:两组兔均采用液氮冷冻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细胞移植组自双侧髂骨抽取骨髓,FICOLL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加入5-氮杂胞苷予以诱导,移植前行Brdu标记,分别于造模后即刻、2周、4周在心肌梗死部位与正常心肌交界处分4点注入制备好的骨髓干细胞悬液,细胞总数1.0×107个。模型对照组按同样方式于对应时间点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4周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后2周、4周细胞移植组均可见Brdu标记细胞,造模后即刻细胞移植组呈阴性。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后2周细胞移植组出现心肌样细胞,造模后即刻、4周细胞移植组均呈阴性。模型对照组于各时间点仅观察到瘢痕、纤维组织的出现,未见特异性结构。
结论:兔心肌梗死后第2周是比较适宜的移植时机,植入后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可向心肌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7.
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要病理改变是肺泡-毛细血管膜屏障的损伤,以及所导致肺泡渗出液中富含蛋白质的肺水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继续分化和不断自我更新,并最终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这有可能为治疗肺损伤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内毒素诱发急性肺损伤模型兔的保护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0/2008-01在唐都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家兔20只,2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剩余18只随机分为3组:盐水对照组、肺损伤模型组、细胞移植组,6只/组。内毒素为Sigma公司产品。
方法:Ficoll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备用。肺损伤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兔通过向气管内滴注内毒素建立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造模成功30 min后,细胞移植组经右侧颈静脉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浮液2 mL(细胞数1×105),盐水对照组、肺损伤模型组同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数目、肺组织湿干比及蛋白含量,肺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湿干比值升高提示肺水肿的存在,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提示较重的炎性反应存在,蛋白含量升高提示肺泡-毛细血管内膜屏障受损。移植48 h后与盐水对照组比较,肺损伤模型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数目、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P < 0.01),湿干比明显升高(P < 0.01);与肺损伤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数目、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 < 0.01),湿干比明显降低(P < 0.0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盐水对照组肺泡组织结构正常,肺损伤模型组肺组织出现典型的急性肺损伤改变,细胞移植组肺组织病理变化较轻。
结论: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显著减轻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当前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技术进展很快,但对于患者的心理问题关注不足,无法准确评估患者围手术期的应激程度。文章调查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抽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标准药物治疗+经冠脉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对41例患者进行心理问题调查,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SCL-90量表每个症状的评分计1~5级,1级没有症状,5级极严重;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越高,社会支持越高。分析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因素、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结果: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SCL-90量表的9项因子中,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6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 < 0.01);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评分低于国内常模(P < 0.01);惟有偏执评分与常模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41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心肌梗死患者的社会支持评分为25.32~45.52分,平均(36.92±8.91)分。将社会支持评分高于36.92分的23例患者设定为高社会支持得分组,低于36.92分的18例设定为低社会支持得分组,低社会支持得分组患者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症状因子评分明显高于高社会支持得分组(P均< 0.05)。结论:采用干细胞移植的心肌梗死患者常常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身心症状。在进行躯体疾病治疗的同时,应配合以疏导为主的心理治疗,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An important factor in improving functional recovery from spinal cord injury using stem cells is maximizing the number of transplanted cells at the lesion site. Here, we established a contusion model of spinal cord injury by dropping a weight onto the spinal cord at T7–8.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label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transplanted into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via the subarachnoid space. An outer magnetic field was used to successfully guide the labeled cells to the lesion site. Prussian blue staining showed that mor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eached the lesion site in these rats than in those without magnetic guidance or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labeling, and immunofluorescence revealed a greater number of complete axons at the lesion site. Moreover, the 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BBB) locomotor rating scale scores were the highest in rats with superparamagnetic labeling and magnetic guidance. Our data confirm that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effectively label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impart sufficient magnetism to respond to the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guides. More importantly,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label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n be dynamically and non-invasively tracked in vivo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labeling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upled with magnetic guidance offers a promising avenu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