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胸腰椎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彤的临床特征,探讨后路截骨矫形的术式选择并总结疗效.方法 胸腰椎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患者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24~52岁,平均34岁:后凸畸形Cobb角36°~72°,平均48°.10例采用后路经关节突"V"型截骨术,17例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脊柱缩短术.结果 胸腰椎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危险因素为初次后路手术未行植骨融合、初次手术未满意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及固定节段过度撑开.经关节突"V"型截骨术后矢状面的纠正平均为24°(14°~43°),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后矢状面的纠正平均为40°(17°~44°);末次随访时经关节突"V"型截骨平均矫正丢失5°,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平均矫正丢失3°;26例(96.2%)实现骨性融合,经关节突"V"型截骨术出现1例假关节(3.8%).结论 胸腰椎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的临床特征为疼痛、畸形、力学不稳定或神经损害,可以根据畸形僵硬的程度选择不同的后路截骨方式.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脊柱缩短术经单一入路就可达到缩短脊柱、纠正畸形、脊髓减压及植骨融合内固定,具有后凸纠正率高、残留畸形小、矫正丢失少及融合率高的优越性,但其技术要求较高、潜在的神经并发症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单运动单元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及爆裂骨折(AO分型A1型和A3型)的临床疗效存在争议[1-2],部分学者认为失败率较高.自2007年1月至2011年9月,我们采用经椎弓根单运动单元伤椎终板方向置钉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椎单椎体爆裂骨折87例,术后随访多数患者胸腰椎矢状位序列良好,但有12例患者骨折复位并不理想,随访期间胸腰椎出现迟发性后凸畸形改变.我们分析60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患者,影像学资料观察骨折复位不理想的原因及骨折复位程度对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格尔补片(膨化聚四氟乙烯)迟发感染的发病率、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12年4月1556例无张力疝修补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1011例采用李金坦氏手术,补片尾端未平整固定,迟发性感染10例,感染率0.98%,545例采用李金坦氏手术,精索上补片尾端周边平整固定,均无迟发性感染.结论:补片迟发性感染较多,内环上补片游离、扭曲、重叠是膨化聚四氟乙烯补片迟发性感染的主要因素.膨化聚四氟乙烯补片感染后补片必须取出,术中见格尔补片呈三明治样愈合,取出后疝不复发.  相似文献   

4.
对于胸腰椎单椎体爆裂性骨折常规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即伤椎的上位正常椎体和下位正常椎体各使用2枚椎弓根螺钉(3椎体4枚螺钉)固定进行纵向撑开,达到复位,术中易出现复位高度不够,术后恢复过程中出现内固定失败,复位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5.
胸腰段椎体新鲜爆裂性骨折经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后,多数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但椎体内塌陷的骨支架结构往往不能同时恢复,形成椎体内的空隙,这种中前柱的缺损如不进行有效重建,则可能在晚期发生伤椎椎体的塌陷和矫正度的丢失,并可引发内固定疲劳失败及迟发性神经损伤。本研究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后经伤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行开放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新鲜爆裂性骨折患者19例,并进行了随访以探讨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正临床上治疗胸腰椎骨折常用的手术方式为跨伤椎短节段4枚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内固定,在术中可能存在椎体高度得不到良好复位,椎体内出现"蛋壳"样变化,术后容易出现椎体塌陷,伤椎高度丢失,断钉、断棒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治疗效果~([1,2])。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由Mahar等[3]在1985年提出,它是在邻椎固定的基础上,再在伤椎置入1~2枚椎弓根螺钉,以连接杆连接,撑开复位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旋前方肌部分转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迟发性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3—2016-06诊治的28例迟发性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15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对照组),13例采用旋前方肌部分转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观察组)。比较2组术后16、28、48周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8例均获得48周随访。2组术后16周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8、48周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结论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比较,采用旋前方肌部分转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迟发性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快且更满意,而且手术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的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的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对19例患者20个椎体的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Kümmell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65~87岁,平均(73.45±5.62)岁。按Li分期:Ⅱ期3例,Ⅲ期不伴神经功能损害13例14个椎体,Ⅲ期伴脊髓损害3例。规定术中体位复位满意者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体位复位不满意者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组)。观察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畸形矫正。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7个椎体行PVP,13个椎体行PKP,Ⅲ期3例合并脊髓损害者均同时联合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随访10~48个月,平均21.2个月。共发生4个无症状骨水泥渗漏,其中PVP组1个(1/7),PKP组3个(3/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PVP组骨水泥灌注量(6.40±术后3 d和术前比较椎体高度恢复(31.71±11.35)%,后凸畸形纠正(9.79±4.64)°,PKP组分别为(5.46±0.94)ml,1.09)ml、(24.77±8.51)%、(8.15±2.9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患者腰背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减压内固定术患者神经功能均由术前Frankel D级恢复至E级。结论:根据Li分期结合术中体位复位情况对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患者进行个体化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术中体位复位不良可能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发生迟发性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像学变化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2018年12月在我科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的1896例患者资料,其中7例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深部感染(首次感染发生时间>术后30d),院外转入1例.收集8例颈前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中情...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上,创伤性肩关节脱位及半脱位较为常见,复位后常用三角巾或颈腕吊带固定.往往去除外固定后,X线片仍见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或发生迟发性半脱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在兔骨质疏松模型中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对邻近腰椎生物力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通过切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42只,分为两组,A组21只,予以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B组21只,予以PKP手术,观察两组模型术后椎体弯曲和压缩实验最大载荷量的变化,椎体术后平均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改变.结果 两组兔模型行PKP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椎体承载压力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后椎体承载压力能力提高较A组明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12、18个月两组模型承载压力能力逐渐下降.术后观察18个月,A组手术椎体术后平均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B组模型18个月后手术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术前(38.81±4.12)%恢复至(80.17±8.38)%,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30.13±4.27)°恢复至(8.69±2.41)°.B组椎体术后高度测量值和Cobb角的变化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较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可更好地改善邻近椎体后凸角度,更显著地改善椎体承载压力的能力,PKP治疗骨质疏松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胃癌术后大出血通常发生在术后24 h,而迟发性出血也是危及病人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术后大血管出血、吻合口瘘等多种原因可能引起迟发性出血。随着腹腔镜技术、机器人手术系统以及超声刀、吻合器等新器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临床上迟发性出血的原因和处理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征,如较迟发生、反复多次等,更需要预防和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3.
在脊柱经皮微创内固定手术中,螺钉选择以万向螺钉为主[1].但该螺钉对椎体高度复位欠佳,难以完全矫正局部后凸,术后易出现迟发型后凸畸形.近年来,有学者设计出单平面钉,其无法在矢状面上活动,而冠状面上钉尾能左右摆动,术中安装连接棒的难度较小,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中获得了良好的矫正效果[2].但目前,单平面钉用于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报道较为缺乏.本研究探讨了单平面钉在单纯胸腰椎骨折行微创经伤椎内固定中的疗效及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椎体间自体植骨加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椎体间自体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26例。结果26例患者经平均12个月的随访,均骨性愈合。6例合并不全瘫痪患者中症状明显改善5例,1例术后出现引流口渗液,20d后愈合,1例术后手术切口部分未愈合,40d后愈合。结论应用钛钢板前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促进骨融合及截瘫恢复。防止后凸畸形和迟发性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1例脑外伤合并肱骨干骨折伴迟发性挠神经损伤治疗体会。方法脑外伤合并肱骨干折出现迟发性桡神经损伤,术中彻底松解神经,去除神经周围骨痂,术后早期锻炼。结果早期内固定,神经松解,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脑外伤合并肱骨干骨折伴迟发性桡神经损伤需尽可能早期行内固定治疗,若无法早期内固定,需行外固定骨折端,然后择期选择合适内固定、彻底松解神经,早期功能锻炼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固定技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经伤椎置钉固定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随访手术的效果、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上后凸角度的纠正及椎体高度恢复的情况。结果随访6~20个月,均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骨折达到临床愈合,伤椎固定无椎弓根钉松动及断裂,伤椎复位后无明显高度丢失。影像学测量结果发现,手术前节段后凸角度为(24.4±8.6),°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为(54.7±14.5)%;术后节段后凸角度为(6.4±4.9),°骨折椎体高度为(93.5±9.7)%。手术前后后凸角度及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采用经伤椎置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有利于术中复位、后凸畸形的矫正,有效避免了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3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评价术后滑脱复位和椎问植骨愈合情况.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6~12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4例植骨区仍有透亮影,2例出现滑脱椎体复位丢失.结论 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路腰椎椎体问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植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18.
颅脑外伤后幕上血肿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出现迟发性后颅窝血肿.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本院自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此类迟发性后颅窝血肿12例,占全部颅脑外伤手术的2.0%。本文就此类迟发性后颅窝血肿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诊治要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法.[方法]对38例重度腰椎滑脱症采用一期后路减压、椎体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固定治疗.[结果]38例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平均复位率95%.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优32例,良6例.均获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结论]一期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是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应做到有效复位、减压充分、良好植骨、牢固固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经后路体位+经椎弓根椎体内撑开复位,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在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区域矢状面形态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5-2011-12诊治的胸腰椎骨折45例,其中A组21例采用体位复位、经椎弓根椎体内撑开复位,经椎弓根椎体内植入硫酸钙人工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B组24例采用传统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术,不予植骨.测量术前、术后、取内固定前、取内固定后矢状面参数,比较各组内不同随访时间点及相同时间点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末次随访时B组的PIH较术后即时减少0.39 cm(P <0.05),而A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A、B组IVA分别为-5.26°、-0.32°,与术后即时相比2组分别丢失3.41°和6.32°(P =0.032).2组DIH术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H和MHV术后均有显著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复位高度有所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2组AWA和RA术后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均有一定程度的后凸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经后路体位+经椎弓根椎体内撑开复位,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内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椎体复位和高度维持,并且可减轻术后椎间隙高度的丢失,一定程度上阻止后凸畸形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