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佶赟  全志伟 《医学综述》2009,15(4):528-531
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持续生长和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特异和最重要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通过与VEGF受体结合,VEGF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在新生血管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VEGF及其受体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发展、侵袭及预后有关,可能成为防治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有效靶点。本文就VEGF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检测门静脉血VEGF早期预测大肠癌肝转移的方法与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大肠癌患者86例,术前30min抽取外周静脉血,开腹后肿瘤探查前后分别采集门静脉血,应用定量固相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浓度,随访18个月;另随机选择5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空腹外周血中VEGF浓度。结果肿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中VEGF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肝转移组患者门静脉血VEGF浓度明显高于无肝转移组(P〈0.05);肿瘤组患者中病灶探查前门静脉血VEGF浓度显著低于探查后门静脉血VEGF浓度(P〈0.05)。结论门静脉血VEGF浓度检测可以作为早期预测大肠癌肝内亚临床转移的方法之一,适于在基层医院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病理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收集的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106例,观察肿瘤组织的生物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结直肠癌组织内VEGF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5),并且VEGF的表达与MVD、Dukes分期(包括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有相关关系(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及肿瘤部位等无相关关系(P>0.05);VEGF高表达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低于VEGF低表达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内呈高表达,可以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结直肠癌血管生成、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1):73-75,I00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小板反应素 (TS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与结直肠癌微血管计数、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 (S P法 )检测 10 5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组织中的微血管计数 (MVC)和VEGF、TSP蛋白表达。【结果】结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 6 1 9% ,TSP表达阳性率 72 4%。MVC在VEGF表达阳性者明显高于VEGF表达阴性者 (31 6± 13 2vs2 5 4± 10 7,P <0 0 5 )。发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病人VEGF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 (P 均 <0 0 5 )。MVC在TSP表达阳性者和阴性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2 8 7± 12 8vs30 8± 12 4,P =0 434 )。TSP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关。【结论】VEGF表达与结直肠癌血管生成和转移密切相关 ,可作为反映结直肠癌发展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为结直肠癌的预后判断和治疗后随访寻求一种简便、易测、可靠、无创的检测方法。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测定3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组织和血清VEGF,并与53例非结直肠癌患者作比较。结果①结直肠癌组血清VEGF水平(813.14±511.87)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41.40±164.08)μg/L,差异显著(P<0.001);②血清VEGF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组织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③有淋巴结、肝脏及远处转移者血清和组织VEGF水平比无转移者显著增高(P<0.05;P<0.001);④血清与组织VEGF之间密切相关(P=0.000)。结论①血清和组织VEGF测定能够反映结直肠癌的发展和预后;②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与血清VEGF水平密切相关,血清VEGF可替代组织VEGF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一氧化氮(NO)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和杭州市第一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5例结直肠癌患者,检测VEGF、NO水平,同时选用34例正常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VEGF和NO水平,以及VEGF、NO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部位、分期、复发的关系。结果两组VEGF[(384.6±42.4)ng/L vs(137.2±26.1)ng/L]、NO[(77.9±11.7)μmol/L vs(40.5±9.3)μ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EGF阳性表达在肿瘤大小(χ2=2.89,P〉0.05)、肿瘤部位(χ2=0.42,P〉0.05)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分期(χ2=8.35,P〈0.05)、复发方面(χ2=4.38,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O阳性表达在肿瘤大小(χ2=2.35,P〉0.05)、肿瘤部位(χ2=0.44,P〉0.05)、复发(χ2=0.44,P〉0.05)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分期(χ2=11.99,P〈0.01)方面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VEGF和NO为高表达,表明两者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VEGF和NO检测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发生、分期及复发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插管化疗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门静脉氟尿嘧啶(5-Fu)插管化疗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1994年9月~2001年12月间收治的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结直肠癌59例,术中随机分为门静脉插管化疗组29例和常规静脉化疗组30例。完整随访48例(81.4%),另外11例中途失访按肝转移死亡处理。随访时间24~60个月。结果: 肝转移的发生率插管化疗组为24.1%,常规静脉化疗组为6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插管化疗组1、3、5年生存率为92.1%、75.9%、65.5%,常规静脉化疗组为90.0%、56.7%、23.3%。两组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 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后应用5-Fu门静脉插管化疗,比常规静脉化疗更有效,可降低肝脏转移发生率,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10.
隋梁  朱立元 《海南医学》2004,15(3):26-27
目的 研究直肠癌活体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p5 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病理学诊断的方法检查淋巴结有无癌细胞转移 ,直肠癌组织标本做VEGF、p5 3蛋白和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VEGF阳性表达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是 69.5 7% ( 16/2 3 ) ,VEGF阴性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 10 .5 3 % ( 4 /3 8) ,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X2 =2 3 .2 813 ,P <0 .0 0 1) ;而p5 3及PCNA阳性表达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阴性表达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直肠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可为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判断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VEGF-C 及VEGFR-3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有完整临床病理学资料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另取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技术检测VEGF-C和VEGFR-3的表达, 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 VEGF-C/VEGFR-3表达在结直肠癌中明显高于正常人,VEGF-C/VEGFR-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浸润深度相关.结论 VEGF-C/VEGFR-3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眼中房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差别。方法:行眼内手术64例患者68眼,房水样本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房水中VEGF的浓度。结果:房水VEGF浓度:对照组60.6±45.8pg/ml,NDR组54.5±25.7pg/ml,NPDR组135.3±54.6pg/ml,PDR组317.6±234.4pg/ml。与正常对照组及NDR组比较,房水中VEGF浓度NPDR组与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ND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水中VEGF浓度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门静脉插管化疗联合全身化疗与单纯全身化疗对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术中门静脉锸管,术后立即行门静脉插管化疗,以5-FU1000mg加CF200mg加MMC12mg加NS1000ml从门静脉24小时持续滴入,连续3天.术后4周行全身化疗(5-FU 400一600mg/m2d1-5,CF100mgd1-5,DDP60~90mg/m2d1).对照组以相同方案仅行全身化疗.结果:术后肝转移发生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0%和43.8%,3年、5年生存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0.0%.60.0%和56.3%、37.5%.结论:门静脉插管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巨噬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与淋巴管生成及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结直肠癌31例VEGF-C阳性的巨噬细胞所占比率,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C阳性的巨噬细胞占总巨噬细胞的21.2%,其比率与癌周的微淋巴管密度呈正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巨噬细胞可以分泌VEGF-C,而且巨噬细胞表达的VEGF-C可能在癌周的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福利  郑玲 《西部医学》2008,20(3):638-640
血管生成在肺癌的生长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参与肿瘤血管生成和调控,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己知最重要的肿瘤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本文就肺癌血管生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诱导因素及其与肺癌的发展和转移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VEGF-C 及VEGFR-3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有完整临床病理学资料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另取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技术检测VEGF-C和VEGFR-3的表达; 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 。结果 VEGF-C/VEGFR-3表达在结直肠癌中明显高于正常人,VEGF-C/VEGFR-3在结直肠癌中呈正相关,VEGF-C/VEGFR-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浸润深度相关。结论 VEGF-C/VEGFR-3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结果  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为 6 6 .7% ,MVD为 32 .80± 12 .11。VEGF和MVD在侵及浆膜层的结直肠癌中明显高于侵及肌层者 ,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 ,在DukesC、D期明显高于A、B期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且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 (P <0 .0 5 ) ;VEGF阳性组中的MVD值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 (P <0 .0 1)。结论 VEGF与结直肠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VEGF的表达和MVD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作为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尽管手术治疗日益完善,但术后辅助治疗并无明显改进。影响结直肠癌术后生存率的最主要因素是肝转移,探讨预防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对40例结直肠癌病人随机分组,研究门静脉插管化疗与结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及生存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评估它们作为诊断和监测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6例结直肠癌患者、22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VEGF-C和VEGF的水平.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C的浓度为(1 688.02±325.02) 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48.68±250.52)pg/ml](P<0.01).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组血清VEGF-C的浓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按照有无淋巴管浸润和血管浸润分组,VEGF-C水平在浸润组中高于无浸润组.血清VEGF-C水平>1 439.7 pg/ml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达80.0%和77.8%;而血清VEGF水平>287.2pg/ml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达73.3%和72.2%;VEGF-C和VEGF水平联合检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的预测价值达84.6%,而阴性率的预测价值达94.7%.结论 血清VEGF-C水平可为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是否转移提供新的诊断依据.血清VEGF-C和VEGF水平的联合检测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脑缺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permeabilityfactor,VPF)和血管调理素(vascutotropin),是内皮细胞产生的特异性促有丝分裂原,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加速新血管形成的作用。在某些生理过程中,如胚胎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