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珠海市辖斗门县和香洲区 ,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 3 40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检查方法研究、治疗效果观察、大规模防治和防治后期监测 ,取得良好效果。1 983年全市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 ;1 997年达到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 ,阻断了丝虫病的传播。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及方法1 1 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1 1 1 人群微丝蚴感染率及其分布 :在重点村庄调查摸底后 ,对 1周岁以上的居民进行普查。受检者夜间 (晚上八时后 )耳垂取血 3大滴 ,涂成厚血膜 ,按常规染色和镜检。计算微丝蚴阳性率、村庄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2.
潮阳市曾是斑氏丝虫病流行区,从50年代中期开展了人体丝虫病的防治工作。经过四十多年对丝虫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防治方法学、药物疗效和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建立稳定、可靠的监测系统等诸方面进行系列研究和实践,1999年7月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目标。1 材料和方法11 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丝虫病流行分布:以1周岁以上人群为调查对象,夜间采末梢血60μl制成厚血片,常规染色检查微丝蚴。12 丝虫病治疗方法研究121 海群生对丝虫病疗效的观察:一是3天疗法:采用海群生总量3克,每天一次服1克,连服3天,观察转阴率。二是7天疗法:以海群生总量42克,…  相似文献   

3.
东莞市是中低度夜现周期性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1970年微丝蚴率为 1 7%。经过 15年分 4个阶段的大规模防治 ,微丝蚴率显著下降 ,1986年经省考核验收微丝蚴率为 0 13% ,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为了解消灭后丝虫的感染情况 ,现对 1987~ 1999年的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1 对象与方法1 1 监测点的选择 根据东莞市历史上丝虫病流行和防治情况 ,选择原微丝蚴感染率较高的行政村作为监测点。1 2 人群微丝蚴率  1周岁以上居民 ,采血 12 0 μl,涂成 2张厚血膜 ,经溶血及常规染色后镜检。1 3 晚期病人检测 选择 2个行政村 ,每村调查10 0 0…  相似文献   

4.
1987年广东省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目标。为了进一步肃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1988年开始,在原流行市县开展监测工作。根据监测结果和结合历年防治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综合分析,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巩固措施,以期达到消灭残存传染源,完全阻断丝虫病的传播。1 材料和方法1-1 监测方法在原丝虫病流行区,根据当地流行程度,进行分层整群抽样,抽取流行区人口3~5%的人群,按常规进行血检微丝蚴。1-2 控制措施1-2-1 对象治疗:对监测过程中检出微丝蚴血症者,给予海群生常规(间歇双疗程法)治疗。1-2-2 全…  相似文献   

5.
致乏库蚊传播班氏丝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氏丝虫病流行范围甚广,遍布于世界各地,尤以亚洲及非洲为重,对班氏丝虫病的防制,目前多数采用治疗病源的措施。但按现行防治办法,彻底肃清寄生于人体的班氏丝虫尚有一定困难。根据班氏丝虫病流行病学的特点,如果人群微丝蚴阳性率及宿主血中微丝蚴密度下降到一定水平,媒介不再获得感染,则可阻断传播流行。为探索对班氏丝虫病防治到何种程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曾是丝虫病的流行区。从50年代开始,丝虫病防治工作就采取了根治传染源为主导的策略,通过对不同抗丝虫病药物的治疗效果观察,筛选出海群生作为广州市治疗丝虫病的基本药物,在此基础上对海群生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摸索出合理的治疗方法,经推广至流行区应用,有效地降低了人群的微丝蚴率,切断了丝虫病的传播途径,最终实现了消灭丝虫病目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卡巴胂和海群生抗丝虫病的实验观察 (1)对象:丝虫病流行区经未梢血检查出成年微丝蚴阳性者,分成若干实验组,进行疗效观察。(2)…  相似文献   

7.
七、评价丝虫病防制效果的方法寄生虫学方法 (一)微丝蚴检查:至今,厚血片法仍然被认为优于计数池法和薄膜过滤法。其优点是观察定量取血制作的厚血片可以看出防制前后的微丝蚴率及其密度的变化;在同一地区流行几种丝虫病时,在染色的厚血片上可以鉴定虫种;节省人力和财力。计数池法虽易检出微丝蚴、操作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眉山市丝虫病防治后期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趋势和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变化.方法 采取查治残存传染源、集体服药和重点人群与防治薄弱村组为主要监测对象的巩固措施,采用重点乡镇人群普服0.3%乙胺嗪药盐的净化措施;开展后期慢性丝虫病调查和复查及横向人群监测.结果 1983年眉山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983-1985年在重点人群监测的原微丝蚴血症者114人和疫点人群3 605人中,分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例,微丝蚴密度1 ~252条/120μl,平均38.75条/120 μl;1984年和1988年横向人群监测3 104、5 551人,分别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5、1人,平均微丝蚴密度6.20条、11条/120μl.随着巩固和净化措施实施,1989-2012年连续监测24年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由基本消除丝虫病前的393例,减少至2011年的29例,1989年以来无新发慢性丝虫病发生.现遗留的慢性丝虫病患者表现为高龄化、病程长的特点.结论 眉山市消除丝虫病后监测,未发现内源性传染源,显示实施巩固与净化措施后远期效果显著,原流行区现39岁以下人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后期工作重点应放在对输人性传染源的监测和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给予关怀与照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肇庆地区丝虫病流行概况、防治措施和效果,并选点进行丝虫病流行动态的纵向和横向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在本地区的自然条件下,微丝蚴率降至0.34%以下,微丝蚴密度在2.5~3.5条/60mm~3以下;未发现新感染患者,似有阻断传播可能,从而进一步证明本省制定微丝蚴率0.5%以下为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是能控制丝虫病流行的。  相似文献   

10.
池州地区丝虫病防治回顾池州地区卫生防疫站(247100)金仁琦王庆生范开元1流行情况调查1.1早期流行状况与历年调查结果。50年代前后,我区丝虫病流行较为严重。1959年贵池市试点调查马牙乡双河村678人,发现丝虫病患者304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M...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肥西县丝虫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工作采取措施的效果 ,为开展类似的工作提供借鉴作用。方法 对本县 1970~ 2 0 0 0年丝虫病的防治研究及相关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并进行评价。结果  1970年调查人群微丝蚴率高达 18.2 5 % ,1973年平均微丝蚴率为 6 .31% ,80年代为 1.15 % ,全县各乡镇均有丝虫病的流行。 1991年调查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 0 .6 1% ,主要流行区分布于县西北区域的 15个乡镇 ,以马来丝虫为主的马来、班氏两种丝虫病混合流行区。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吸人血按蚊。经过 30年的积极防治 ,特别是 1991年 ,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 ,以行政村为单位 ,按不同的流行程度采用不同剂量的海群生药盐的防治 ,加快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步伐 ,1993年经省厅考核 ,人群微丝蚴率为 0 .0 7% ,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2 0 0 0年全县开展消灭丝虫病的监测 ,人群微丝蚴率和按蚊幼丝虫的自然感染率均为0 %。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结论 肥西县是以马来丝虫为主的马来和班氏两种丝虫病混合流行的地区 ,经过 30年的查治 ,传播已被阻断 ,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共有67个县、市(宝安列入深圳特区)有丝虫病流行,其中平远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其余均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传播媒介分别为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自70年代起,在各级政府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对丝虫病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防治,人群微丝蚴率由防治前的3-24%,到1987年降至0-13%,以行政村为单位,微丝蚴率均降至1%以下。经卫生部考核,1987年全省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部颁标准。随后,我省丝虫病的防治进入全面监测阶段。监测主要包括:进一步肃清残存传染源;血清学监测和消灭丝虫病评审等。其中,…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淋巴系统丝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四种类型:以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为媒介的马米丝虫病流行和以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商邱地区柘城县胡襄乡张庄村系以淡色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为了解该区班氏丝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巩固情况,并监测其残存中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简写为mf、微丝蚴血症及微丝蚴阳性简写为mf~+,微丝蚴感染率简写为mfr,下同)对丝虫病的传播作用;为制定消灭  相似文献   

14.
对韶关市及其所辖班氏丝虫病流行县进行病原学、血清学及媒介昆虫学的纵向观察和横向调查。血检53268人,占流行区人口的10.26%,发现微丝蚴血症3例,平均微丝蚴率0.006%。选择丝虫病流行较严重的乐昌县和乳源县进行纵向观察,人群微丝蚴率和蚊媒自然感染率均逐年下降。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从1986年的52.82%降为1990年的5.80%,表明韶关市及所辖各县的班氏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所残存的少数低微丝蚴密度患者已起不到传染源作用,因此可终止大规模综合性防治工作,加强监测则可达到消灭丝虫病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终止防治措施后人群和媒介感染情况。方法 终止防治措施后,1988~2000年在原广东省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抽查30%以上流行镇,重点村居民夜间采血120μl血检微丝蚴,在血检点捕集致倦库蚊解剖,观察自然感染情况;选定10个县原丝虫病流行较严重的村,纵向观察人群和媒介感染情况。结果 1988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33%(575/172631),此后人群微丝蚴率和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1997年后无微丝蚴血症者;1992.2000年共解剖致倦库蚊248115只,无发现自然感染幼丝虫;1988~1995年纵向观察,1988年人群微丝蚴率和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4%和0.07%,1994年后两者均为0。结论 班氏丝虫病经防治后,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则可阻断传播,10年后人群微丝蚴血症消失。  相似文献   

16.
报道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后微丝蚴夜现周期的变化,经调查媒介中华按蚊夜间活动状况。结果表明,马来丝虫微丝蚴夜现周期性高峰与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在防治前一致,而防治后有异。从生物学角度阐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在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低密度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丝虫病传播阻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临沐县曾是班氏丝虫病的高度流行区,以淡色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据1958年调查,居民微丝蚴阳性率高达22.5%。经过20余年反复查治,1980年通过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为观察防治效果和流行动态,近几年又对特殊人群进行流行病学监测。!材料与方法1.l材料来源于历年县征兵办公室体检资料室及县卫生防疫站丝虫病防治监测记录。!.2方法12.l对应征入伍青年体检时血检微丝蚴。1.2.2选择2个原微丝蚴阳性率较高的村为本次监测点,全民血检微丝蚴。l、2.3对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出生的儿童采滤纸血,做荧光抗体测定。1.2.4对1…  相似文献   

18.
阳西县丝虫病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阳西县丝虫病流行状况,制定并实施防治方案,最终消除淋巴丝虫病。方法通过对人群进行血检调查确定流行范围;在流行区进行反复查治和监测,消除传染源。结果阳西县全县9个乡镇104个管理区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1970年)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59%,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1959~1985年,全县共血检调查634 209人次,治疗患者12 575例,全民服药防治6 852人。1985年防治效果考核,在3个镇3个管理区共血检5 292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例,微丝蚴率为0.06%,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86~1997年进行防治后期监测,共血检35 453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例。解剖雌性致倦库蚊4 210只,未发现幼丝虫感染。1990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结论1998年经省卫生厅审评,阳西县已达到卫生部消除淋巴丝虫病标准。在阳西县流行区进行反复查治和系统监测,可达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阳山县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七十年代初期调查,共有微丝蚴血症者12194例,人群微丝蚴率最高为15.08%(犁头)平均为4.04%。主要分布在犁头、岭背、江英、附城、高峰、小江、青莲、东山、水口、杜步、大莨、黄坌、称架及黎埠等乡镇、太平、七拱、红莲及杨梅四个乡镇为非流行区。建国以来,特别是七十年代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卫生防病人员和广大群众坚持了十多年的积极防冶,取得了显著成绩。1980年,卫生部组织全国丝虫病专家对我县进行考核,结果人群微丝蚴率降为0.12%,确认我县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部颁标准,为了探索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能否引起流行传播和了解防治丝虫病的远期效果,选择了原微丝蚴率较高而采取不同防治技术措施的犁头镇和高峰乡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环江县位于桂西北部,有12个乡镇,140个行政村,人口32万。丝虫病流行特点自1959年起发现有丝虫病流行至1982年基本消灭达标止,流行区范围占全县乡(镇)的80%,占行政村的66.4%,流行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3.89%。全县总微丝蚴阳性率为2.2%(8419/385328)。马来微丝蚴平均密度为196.2条/60μl,最高者为3266条;班氏微丝蚴平均密度为32.1条/60μl,最高者为458条。马来微丝蚴血症的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