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眼科显微手术学的发展,常规的人工晶体植入技术已变得十分成熟和简单,但是在临床上仍然会碰到一些复杂的病例无法支撑后房型人工晶体的囊袋内或睫状沟内植入,需要通过缝线技术进行人工晶体的悬吊固定。由于后囊膜破裂往往会有玻璃体脱出,此时患者眼压往往很低,常规制作巩膜瓣,做巩膜瓣下悬吊线穿刺难度高,而且长时间低眼压和手术暴露操作,极易导致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然而在基层医院,同样存在有无法预备各种规格的悬吊式人工晶体的情况,从而无法满足临时应急的需求。我院针对以上情况,从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对其中11名(11眼)需行人工晶体悬吊术的患者使用普通后房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体采用一种改进的人工晶体睫状沟悬吊固定缝合方法,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复杂性眼外伤导致的晶体、玻璃体混浊及视网膜脱离的病人早期行晶体、玻璃体切除手术明显缩短了病程,但在术中很难保留晶体后囊和前囊,不足以支撑人工晶体襻,在进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时需行睫状沟缝线悬吊固定术。人工晶体植入系统的晶体仓长4.2cm、内径2mm,聚丙烯缝线反复插入才能成功,使角膜缘切口长时间暴露,易引起低眼压和感染,为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用腰麻管自制"钩针",于2011年1月—2012年  相似文献   

3.
双眼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双眼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时间间隔.方法:对52例双眼人工晶体植入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双眼手术时间间隔为3 d.术后双眼矫正视力0.3以上者45例,占86.5%.双眼术后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提示3d内双眼分别行人工晶体植入不影响视力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白内障术中玻璃体脱出人工晶体植入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对48例白内障术中玻璃体脱出患者妥善处理脱出玻璃体后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并分析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结果除外伤性白内障伴角膜伤口术后视力较差外,其余均获得较好视力。此类手术并发症较多,但经处理后不影响手术疗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白内障术中玻璃体脱出患者,只要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脱出玻璃体,能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并取得较好疗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人工晶体的植入已成为白内障手术治疗的常规。但在二期植入手术中,使用后房型悬吊式晶体(PCL)还是弹性开放拌前房型晶体(ACL),意见却各不相同[1~3]。我们根据患眼的不同情况,手术中分别采用两种晶体并进行了比较。1材料与方法1.l病例选择:两组病人ZI例(21眼),年龄8~65岁。PCL组为无完整后囊膜,瞳孔可充分散大者,共10眼,均为外伤性白内障术后;ACL组为无完整后囊膜,有(或无)虹膜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后粘连,伴(或无)瞳孔变形、移位者,共11眼,9眼为外伤白内障术后,2限为老年白内障术后。1.2手术方法:PCL组采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中,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术前术后的应用。方法 54例(54眼)拟行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无晶状体眼患者,术前行UBM检查,了解睫状沟形态、残余晶状体囊膜裂孔位置和残余囊膜的范围、大小。根据检查结果将患眼分为A、B、C组,分别行不固定、单襻固定、双襻固定的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比观察三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UCVA),术后矫正视力(BCVA),实际球镜度数与术前预测屈光度数的差异,人工晶体位置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各组术后各时间点UCVA均优于术前(P0.05);A组UCVA优于B组(P0.05),B组UCVA优于C组(P0.05)。C组术后3个月实际球镜度数大于术前预测屈光度数(P0.05),A组、B组球镜度数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4%人工晶体襻确切悬吊于睫状沟。所有人工晶体无脱位、钟摆现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UBM术前检查有利于确定手术方式,简化手术,使人工晶体襻更准确悬吊于睫状沟。对于植入睫状沟的人工晶体,人工晶体度数应比术前预测植入囊袋内人工晶体度数适当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总结了近5年来本院收治的47例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患者,并对手术时机和术式的选择进行了总结和探讨。结果15例行角膜清创缝合术的同时行外伤性白内障吸除术,12例1期植人工晶体,15例清创缝合后3~6d行皮质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11例清创缝合2周后吸除残余皮质同时植入人工晶体。其中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38例,9例未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月复查,植入人工晶体的27眼裸眼视力0.2~0.6,47眼矫正视力在0.06~0.8。结论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1期行清创缝合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或2期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预后能获得较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后囊支撑的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三点固定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8例囊内白内障术后及后囊破裂不能一期置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或已行二点式悬吊失败者采用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三点固定于角巩膜瓣下。结果:全部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而且人工晶体全部端正固定在同一平面视轴上。结论:该手术方法为一种明显优于二点悬吊术,特别是能使人工晶体牢固地处于同一视轴上,达到了矫正视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摘除术都需要人工晶状体植入,来提高患者的术后视力。当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无后囊膜支撑而不能常规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时,作者采用了双悬吊式人工晶状体Ⅰ期植入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小切口白内障术中应用中央连续环形撕囊技术,探讨其手术技巧及对近、远期并发症的有效控制.方法在局麻下行中央连续环形撕探囊后小切口摘除白内障并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术后3个月检查后囊膜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视力恢复良好迅速,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以上者占随访眼的82.35%;撕囊口居中者且边缘有覆盖于人工晶体光学部表面的后囊膜混浊较好.结论中央连续环形撕囊对减少术中并发症及保证晶体后囊膜透明和人工晶体正位积极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无后囊支撑眼采用巩膜缝线固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体上攀和下攀于睫状体沟内的方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 25 例25 只眼,术后随访6~48 个月,平均24.5 个月.视力0.5以上者18 只眼,0.2~0.4者6 只眼,0.1 者1 只眼.结论 采用巩膜缝线固定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后能使无后囊支撑眼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和恢复双眼单视.  相似文献   

12.
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晶体后囊膜不完整或缺如的病例,植入人工晶体(IOL),由于前房型IOL植入后并发症较多.现多不主张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或单襻固定术符合眼视觉生理,能满足人们对提高视觉质量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术者掌握手术操作技巧,加强术后观察,使复明率提高。笔者对一年半来行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26例临床疗效及其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囊膜破裂Ⅰ期植入人工晶体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53眼)晶状体后囊膜破裂Ⅰ期植入人工晶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时分别应用前段玻切或黏弹荆封闭破裂孔,根据破裂孔大小选择囊袋内植入、睫状沟内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等方法.结果:囊袋内植入28眼,睫状体沟内植入18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7眼.术后视力≤0.1者4眼,0.2~0.3者18眼,0.4~0.5者24眼,视力>0.5者7眼.未出现严重手术后并发症.结论;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后及时发现、处理,可防止破口进一步扩大,Ⅰ期植入人工晶体后能收到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围手术期处理的方法及对手术的影响。方法总结分析120例外伤性白内障围手术期处理的方法。结果108例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经一期及二期手术术后视力恢复较好,结果一期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37眼,术后矫正视力在0.1~0.8之间,其中0.1以上31眼,0.3—0.8者22眼,二期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和单纯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19眼,术后视力在0.1~0.9之间。二期人工晶体植入组的并发症较一期手术组少而轻。结论外伤性白内障围手术期处理对于术式选择及术后视力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93例(106眼)拟行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做好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密切配合医师,观察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和主观视觉等视功能情况。结果:术后第1d植入非球面人工晶体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均优于植入球面人工晶体患者;采用视功能问卷调查表,进行视功能及生存质量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植入非球面人工晶体患者总体满意度好。结论:非球面人工晶体能明显改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高质量的护理技术、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患者获取满意视功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由于后囊破损或无后囊患者行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临床护理要点。方法本组病例共21例(21眼),其中14例为ECCE PCIOL术中后囊破损,5例为外伤引起的后囊破损,2例为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体眼。术后密切观察角膜、人工晶体的位置及局部反应。结果21例(21眼)术后视力均提高。结论后囊破损或无后囊患者需行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悬吊术。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摘除后矫正无晶体眼的常规手术,但少数植入的人工晶体的屈光度可能发生较大误差.作者遇到植入错误屈光度后房型人工晶体再次行人工晶体更换术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点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无晶状体眼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应用三点后房悬吊固定植入XLSTABI-SKY 三襻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矫正无晶状体眼的患者12例,均为二期植入,随访6个月。加强术前准备、术中人性化护理及术后的个性化护理和并发症观察。结果12例三点悬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和精心护理均恢复了有用视力,随访期间,未见人工晶状体发生脱位、偏心等。患者心理状况均比较平稳,无角膜内皮失代偿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给予三点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无晶状体眼的患者完善的围术期护理和出院宣教,可使患者视力明显提高,对手术的效果及围术期的护理均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意外、错误的发生原因和手术干预方法。方法 回顾白内障摘除手术无并发症发生、人工晶体植入过程中出现意外的 14例 (14只眼 )患者的临床资料 ,归纳进一步手术干预的方法 ,并观察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屈光度选择错误 (3 5 . 7% )、人工晶体意外反向植入 (5 0 . 0 % )是需要进一步手术干预的主要原因。手术干预方法包括 :人工晶体置换术、翻转术、前囊周边造孔术等。术后视力 0 . 5~ 1.2。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正确测算人工晶体屈光度、熟练掌握植入技术可减少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中、术后人工晶体源性并发症的发生 ,人工晶体翻转术、置换术等是安全、有效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总结12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方法:采用表麻方法,低于50%的超声能量乳化晶体核,时间平均70秒,植入5.5mm人工晶体。结果:120例手术全部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视力较好,散光小。结论:超声乳化术是目前较先进的手术方式,只要熟练地掌握手术技巧,该术式的应用前景极为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