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椎前路钢板在多节段颈椎病、颈椎肿瘤、颈椎骨折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临床效果得到多数学者的公认[1-3]。但对于单节段颈椎病前路减压后是否值得使用内固定尚存在争议。本文总结了84例单节段颈椎病前路减压加AO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的资料,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4例,男54例,女30例;平均年龄50(30~70)岁。包括颈椎间盘突出症46例,颈椎病38例,平均病程18(4~63)个月。1.2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例以神经根受压为主要临床表现(52例)。其中慢性颈肩痛伴上肢及(或)手指麻木30例、剧烈的颈肩痛及上肢放射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加颈椎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及颈椎钢板固定,术后行X线检查.结果 有53例得到随访,其中51例取得骨性愈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经减压及植骨后辅以钢板内固定将使融合节段更加稳定,有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背景: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病患者通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但对于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方式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前路"杂交式"减压即单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均选择前路"杂交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ZEPHIR钢板内固定.观察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72个月,平均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断裂或移位.治疗后6个月植骨均融合,12个月JOA评分明显提高,改善率优10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86.7%.说明采用前路"杂交式"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并能尽量保留颈椎结构,增加植骨融合率,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4.
1.1 对象 1996-05~2004-05我院共实施颈椎前路手术1213例,男720例.女493例;年龄20~76岁,平均49岁。其中脊髓型颈椎病812例,颈椎外伤399例,颈椎肿瘤2例。单节段植骨29l例,单节段植骨及自锁钢板固定560例;双节段减压植骨(椎体次全切除)钢板内固定358例;3节段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4例。获得6个月~6a的随访,平均2a1个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加颈椎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及颈椎钢板固定 ,术后行X线检查。结果有 5 3例得到随访 ,其中 5 1例取得骨性愈合 ,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经减压及植骨后辅以钢板内固定将使融合节段更加稳定 ,有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背景: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病患者通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但对于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方式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前路"杂交式"减压即单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均选择前路"杂交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ZEPHIR钢板内固定。观察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72个月,平均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断裂或移位。治疗后6个月植骨均融合,12个月JOA评分明显提高,改善率优10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86.7%。说明采用前路"杂交式"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并能尽量保留颈椎结构,增加植骨融合率,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减压术中维持脊柱的稳定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患者犤Orion30例,Zephir11例,一体化颈椎前路钢板-融合器系统(PCB)6例犦术后进行7~2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结果26例患者术前有椎间隙狭窄,18例有颈椎生理前突改变,手术后均获得满意的椎间隙高度重建,随访中未见明显椎间隙高度丢失,手术矫正的生理曲度保持良好。43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余4例无明显神经功能恢复者均为创伤后完全截瘫患者。结论PCB适用于急性椎间盘突出或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Zephir与Orion钢板适用于颈椎多节段病变及致压物广泛的单节段病变,利于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4种颈椎前路融合术的疗效。方法:用4种融合方式对241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其中单纯髂骨植骨(A)组单节段40例,双节段22例;颈椎前路减压界面固定术(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cage,CIFC)(B)组单节段40例,双节段21例;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C)组单节段45例,双节段23例;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D)组单节段35例,双节段15例。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2年,A组融合率为82.1%,B组融合率为96.3%,C组融合率为95.6%,D组融合率为95.4%。终访时,A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早期显著性降低(P〈0.05),B组、C组和D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C组和D组之间远期疗效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和D组之间远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并发症较多。CIFC、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内固定和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三种颈椎前路内固定装置对术后脊柱稳定性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减压术中维持脊柱的稳定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7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患[Orion30例,Zephirll例,一体化颈椎前路钢板一融合器系统(PCB)6例]术后进行7—2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结果 26例患术前有椎间隙狭窄,18例有颈椎生理前突改变,手术后均获得满意的椎间隙高度重建,随访中未见明显椎间隙高度丢失,手术矫正的生理曲度保持良好。43例患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余4例无明显神经功能恢复均为创伤后完全截瘫患。结论 PCB适用于急性椎间盘突出或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Zephir与Orion钢板适用于颈椎多节段病变及致压物广泛的单节段病变,利于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加颈椎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及颈椎钢板固定,术后行X线检查。结果:有53例得到随访,其中51例取得骨性愈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及植骨后辅以钢板内固定将使融合节段更加稳定,有助于脊髓型型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前路槽式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路槽式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槽式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加钢板内固定术,其中单节段2例、2节段15例、3节段2例。并对术后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9例平均随访8.9个月,18 四肢麻木于术后3d-22周消失,17例行走困难于后2-24周消失或明显好转,11 例深反射亢进于术后3-16周基本恢复正常,椎间隙于术后8-12周骨性融合,1例钢板螺钉动,无神经症状加重,颈椎反曲畸形及钢板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槽式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肯定,但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目前已成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金标准";但对于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否应用内固定,尚存在争议。近年来,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在其治疗中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目的:比较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每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及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随访12~29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每组JOA评分、颈椎曲度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颈椎曲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未见内置物松动、下沉。实验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对照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3例及食管损伤2例。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可靠,均能获得治疗后颈椎的稳定性;但前者方法简单,近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目前已成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金标准";但对于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否应用内固定,尚存在争议。近年来,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在其治疗中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目的:比较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每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及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随访12~29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每组JOA评分、颈椎曲度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颈椎曲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未见内置物松动、下沉。实验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对照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3例及食管损伤2例。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可靠,均能获得治疗后颈椎的稳定性;但前者方法简单,近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对46例CSM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颈椎X线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经过9~21(平均16)个月的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椎间植骨全部融合,无钢板、螺钉断裂、松动,优良率为90.47%.结论 应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CSM具有减压较彻底、植骨融合率高、术后颈椎即刻稳定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路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方法:20例颈椎病及颈椎损伤患者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20例在超过12个月的随访中全部取得了骨性愈合,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无内固定物损伤、滑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能为固定节段椎体提供可靠的稳定性,提供椎骨融合率,并能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减少继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16.
施巧宜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1):1226-1227
2000年1月至2004年10月,本科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颈椎病3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手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四川省人民医院2004年11月至2009年1月经前路减压及带锁钢板固定和后路减压、侧快螺钉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神经功能评价依照JOA评分法,所有病例均行颈椎常规X射线摄片及MRI检查.前路手术44例,后路手术20例.结果 获得随访55例,随访时间3~48个月.获访患者植骨在3~4月内获得牢固骨融合,椎间高度和生理弯曲度得到良好的保持,无钢板和螺钉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前路少于后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有效率前路95.45%(42/44),后路95%(19/2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相对于后路手术有较高的植骨融合率,风险小,出血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量颈椎病前路减压撑开植骨融合术后颈前柱高度变化,探讨其对术后功能改善率的影响. 方法 采用 SigmaScan Pro 5软件包测量 60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颈椎 X线侧位片的前柱高度,按 40分法对其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颈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其高度增加的百分数与术后改善率呈显著相关性 (r=0.76, P< 0.01). 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撑开植骨固定融合技术可有效恢复颈前柱高度,从而提高颈椎病的功能改善率.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维持良好的颈椎曲度亦是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症状的重要前提,已有研究证实骨科前路钢板内固定植入物置入对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具有良好的作用。目的:评价颈椎前路钢板植入物置入术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前凸的恢复情况。设计:观察实验。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象:选择2003-02/2006-01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72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46例,女26例;年龄45~70岁,平均54岁;病史2~6年。纳入标准:①MRI显示颈脊髓受压。②均取自体髂骨植骨。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所有患者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所有颈椎前路钢板为枢法模公司生产提供的Orion锁定钢板。根据手术需要分为单节段椎间盘切除组(n=32)及两节段椎间盘切除组(n=40)。方法:①采用经前路减压 自体髂骨植骨 钛质钢板内固定置入法,患者取仰卧位,肩背部垫高,颈后仰,气管内插管全麻。取颈前右侧横行或斜型切口,在Caspar椎体牵开器辅助下行椎间盘切除减压,取自体3面皮质髂骨植入减压椎间隙,安装Orion带锁钛板,获即刻稳定,放置引流,缝合切口。②术后颈托保护下进行日常活动,8周后逐步去除颈托。③分别于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及12个月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以D值评价颈椎的前凸,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④术后1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骨性融合情况。椎间融合标准为:融合节段间两棘突尖之间无异常活动,植骨块与上下椎体界面间无透亮带,其骨小梁通过植骨块与椎体界面。⑤随访中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Cobb角、D值的变化。②随访骨性融合及排斥情况。结果:纳入患者7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单节段椎间盘切除组及两节段椎间盘切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6及12个月Cobb角及D值均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术后12月随访结果表明所有患者植骨均获骨性融合。③钛钢板内固定植入物置入后未见明显排斥反应,提示材料和宿主之间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应用颈椎前路钢板植入物加自体骨置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恢复颈椎生理前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PDCA循环管理在防止新生儿皮肤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颈椎前路手术在临床逐渐开展并得到普及。由于颈椎前路手术的解剖比较复杂,涉及诸多重要的结构,患者多为颈椎病或颈椎外伤,术中、术后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围手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开展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蝶形钢板内固定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