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何种液体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迄今仍有争议。寻找一种较理想的液体,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有效的早期救治,是当今医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近10余年来,许多学者将高渗盐右旋糖酐溶液(hypertonicsaline/dextrans,HSD)用于创伤失血性...  相似文献   

2.
高渗盐水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兔脏器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冬利  王俊义 《医学争鸣》1995,16(3):226-228
探讨高渗盐水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兔脏器血流量的影响及机理。健康家兔按20ml/kg体重放血致失血性休克,60min后,分别回输10%放血量的抗凝自体全血、生理盐水及高渗盐水,记录不同时刻颈动脉压,采用放射性微球技术检测动力心、肾、胃及空肠血流量。高渗盐水复苏后,失血性休克家兔平均动脉压迅速提高,脏器血流量增加,显著高于缺血对照组,高渗盐水复苏失血性休克,可迅速提高动物平均动脉压,改善脏器灌流。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渗盐液,抗休克裤及两者联用纠正大鼠早期失血性休克。结果显示,单独使用AST,仅见动脉血压短时间回升,而单用HTS,血压则明显回升。若先用AST,再注入HTS,也能取得明显效果。失血休克大鼠血浆纤维连接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各组之间均无差异血浆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的含量明显增加,且在HTS组,HTS+AST组与NS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龚华渠  杨天德  陶军 《重庆医学》2006,35(7):584-586
目的探讨高渗盐液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的影响。方法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高渗盐液处理组(H组)。肾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左侧肾蒂夹闭45min后松开,分别于再灌注4、6、12h计算左肾系数,并分别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测定肾组织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蛋白以度mRNA的表达。结果H组左肾系数和肾组织ICAM-1蛋白度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IR组。结论高渗盐液预处理能下调缺血再灌注后肾脏ICAM-1的蛋白和mRNA表达,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高渗盐液复苏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临床随机对4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分别用高渗盐液和平衡液复苏。【结果】治疗组使用高渗液抗休克后,血压5~10 min内即开始上升,而对照组治疗15 min血压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尿量变化及输液量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死亡3例,对照组死亡7例,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高渗盐液有升压快,安全优点,在提高生存率方面有潜在的优势,并且储存方便,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渗盐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高渗盐水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70例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组(n=36)与高渗盐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4)两种方法的治愈率、死亡率及MOD8发生率。结果常规组输液量(3080±504)ml,治愈率72.2%、死亡率27.8%,MOD8发生率36.1%;高渗盐水组输液量(1013±320)ml,治愈率91.2%、死亡率8.8%,MODS发生率13.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渗盐水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MO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高渗液体复苏-出血未控制前允许性低血压状态对创伤失血休克急诊早期的救治效果.方法 将5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9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7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输入平衡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达70~90 mm Hg,限制组在止血前输入7.2%氯化钠的右旋糖酐溶液(晶:胶3:1)4 ml/kg,平均速度20 ml/min,维持MAP在50~70 mm Hg.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治愈率及死亡率.结果 与常规液体复苏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明显减少,PT明显缩短,治愈率明显升高,死亡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陈隆斌  余俊强 《九江医学》2004,19(2):107-107,109
高渗盐液在失血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为休克早期复苏开辟了一条新路,我院近2年应用高渗盐液综合治疗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病人2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小剂量高渗盐胶体复苏烧伤休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剂量高渗盐胶体复苏烧伤休克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例成年烧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高渗盐复苏组和平衡液复苏组。高渗盐复苏组第1个24 h给予3%氯化钠1 000 ml、10%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5%碳酸氢钠500 ml,第2个24 h给予第1个24 h的半量。平衡液复苏组采用乳酸钠林格氏液复苏。两组液体复苏总量均采用第三军医大学烧伤复苏补液公式粗略计算,根据尿量调整液体总量,平均尿量维持在60~80 ml/h。烧伤后2、4、6 d检测红细胞膜流动性,红细胞渗透脆性,血浆脂质过氧化含量和烧伤创面组织含水量。【结果】烧伤患者烧伤创面组织含水量早期增加,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脆性增加,血浆过氧化脂质含量增加。高渗盐复苏组烧伤创面组织含水量、脆性、血浆过氧化脂质含量较平衡液复苏组低(P<0.05);红细胞膜流动性较平衡液复苏组佳(P<0.05)。【结论】小剂量高渗盐胶体复苏烧伤休克可减少烧伤患者的组织含水量和血浆过氧化脂质含量,具有稳定红细胞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中报道了小剂量7.5%NaCl/5%右旋糖酐-70对模拟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气及肺组织损伤的影响。在大型低压舱内经股骨骨折,股动脉放血,5min内使大鼠平均动脉压降至6.00±0.67kPa,维持此血压水平1h后,从股静脉分别输入4ml/kg的生理盐水,7.5%NaCl或HSD,观察5h。  相似文献   

11.
金海燕  唐薇  周龙书 《海南医学》2010,21(12):60-61,67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异常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方法比较ICAM-1在正常子宫内膜、内异症在位及异位内膜中的含量。结果 (1)正常子宫内膜和内异症在位内膜腺上皮ICAM-1的表达无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在整个月经周期中,内异症在位内膜腺上皮ICAM-1的表达显著高于同期正常子宫内膜。(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异位内膜腺上皮ICAM-1的表达显著高于同组患者的在位内膜。结论内异症在位和异位内膜腺上皮ICAM-1的表达增高与内异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盐水(4.5%与7.5%)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家兔早期复苏效果的影响,尤其是对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32只家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休克未治疗组(SWT组)、4.5%盐水复苏组(4.5%组)、7.5%盐水复苏组(7.5%组),麻醉后建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在设定时间内,使用预定方案进行液体复苏,监测不同时间点(0min、30min、60min、90min)家兔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内压(left intra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最大速率(the maximal change rate of left intraventricular pressure,±dp/dtmax)的变化情况。结果(1)30min时,SWT、4.5%组、7.5%组各组数值与SHAM组比较,均发生明显改变(P<0.05),这三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休克模型复制成功;(2)三种血流动力学指标实验过程中变化趋势比较一致,60min、90min时,SWT组与其他三组相比较,LVSP、±dp/dtmax值明显减小(P<0.05);60min时,7.5%组的LVSP、±dp/dtmax值明显大于4.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min时,7.5%组数值略大于4.5%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液体复苏可以改善家兔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4.5%高渗盐水相比,7.5%高渗盐水在改善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家兔血流动力学方面作用更为明显,为临床失血性休克伤员的救治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通心络组(30例),常规治疗组予常规治疗,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监测治疗前后血清sICAM-1和血浆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血浆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2组甘油三酯(TG)治疗后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后均升高,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通心络组血清sICAM-1水平由治疗前的(129.37±32.29)ng/ml下降到治疗后的(78.42±26.42)ng/ml,常规治疗组血清sICAM-1水平由治疗前的(122.32±36.12)ng/ml下降到治疗后的(89.24±21.25)ng/ml,治疗后均有明显降低,且治疗后通心络组sICAM-1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常规治疗组(均P<0.05)。结论通心络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ICAM-1含量,具有抑制动脉血管壁炎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辅助腹腔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大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辅助腹腔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作用。方法制作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平均动脉压(MAP)降为40mmHg(1mmHg=0.133kPa)并持续90min开始行传统方法或辅助腹腔复苏,观察不同复苏方法对休克大鼠MAP的影响;于复苏后3h处死部分大鼠,取回肠组织,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绒毛形态,评价肠黏膜损伤程度;观察不同复苏方法对休克大鼠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与传统复苏方法相比,辅助腹腔复苏能显著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的MAP(P〈0.05)和显著减轻休克大鼠肠黏膜绒毛的损伤(P〈0.01)以及降低休克大鼠的死亡率和延长存活时间。结论辅助腹腔复苏能对失血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小儿血管瘤增殖退化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28例增殖期血管瘤及22例退化期血管瘤的ICAM-1、VCAM-1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同时以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为对照.结果:ICAM-1在增殖期血管瘤强阳性表达,退化期阳性表达,两时期差异十分显著(P<0.01);VCAM-1在增殖期和退化期血管瘤均为阳性表达,两时期无明显差异;ICAM-1和VCAM-1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几乎均为阴性表达,与不同时期血管瘤相比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结论:ICAM-1可能在血管形成早期发挥作用,介导内皮细胞间黏附,参与血管瘤发病和消退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Zhao X  Song GM  Xu JL  Wang XJ  Song HM  Q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7):2657-2659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供体脾细胞(SPC)和环磷酰胺(CP)预处理移植受体,然后行异位心脏移植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心脏中VCAM-1和ICAM-1的表达。结果SPC和CP预处理后,移植心脏中ICAM-1、V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而ICAM-1和VCAM-1在急性排斥反应和环孢素A(CsA)治疗组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均P〈0.05)。急性排斥反应与CsA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AM-1和VCAM-1的表达水平与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全身化疗前后血清可溶性Ⅰ型细胞间黏附分子(slCAM-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比较分析肺癌患者根治术后及术后复发者的血清slCAM-1水平.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晚期肺癌和肺癌术后复发患者各20例检测化疗前、第1和第2周期化疗后血清slCAM-1水平,并评价其近期疗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检测21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和27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slCAM-1水平作为对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晚期肺癌组和肺癌术后复发组)的血清sICAM-1水平(526.6±213.9)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81.3±109.8ng/ml,P<0.01);治疗有效者化疗1周期后血清slCAM-1水平即显著降低(P<0.05),化疗2周期后继续下降(P<0.01);治疗无效著治疗前后相近(P>0.05);肺癌术后复发组血清sICAM-1水平(580士243.9)ng/ml显著高于术后对照组(380±140.9)ng/ml,P0.01,而后者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sICAM-1水平可作为肺癌患者化疗疗效评估和发现术后复发的较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EMT组,同时选择4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IFN-γ、IL-4水平。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sICAM-1、IL-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D3+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IFN-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体细胞免疫异常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免疫线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细胞产生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胃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得用层粘蛋白的粘附性,筛选出对Laminin高粘附力(Lm+)和低粘附力(Lm-)的两种不同胃癌细胞MKN45亚株,并接种于裸鼠体内,以免疫组化法观察裸鼠移植瘤组织中ICAM-1的表达。结果 Lm+瘤块ICAM-1表达高于Lm-瘤块,阳性染色细胞主要位于瘤块边缘或瘤块离散边缘。结论 胃癌细胞I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