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惠勤 《微创医学》2005,24(5):669-670
目的提高对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特征、CT复查的时机及CT表现的认识.方法对3年间收治的3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发病特点,CT征象病灶大小、形态、部位及脑组织密度变化及伴随征象.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常常在脑梗死发病后1~2周出现,其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影,在低密度影中混杂有斑片状、团块状或脑回状高密度出血灶.结论对脑梗死患者,需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必要时于发病后第1~2周进行CT复查,可对出血性脑梗死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ICI)和出血性脑梗死(HCI)的CT鉴别诊断。方法31例脑梗死患者,其中19例缺血性脑梗死和12例出血性脑梗死于临床症状出现后6h~21d内均经头颅CT平扫,对两组病人的头颅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9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上,9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清楚略高密度脑回状影即“脑回征”,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淡片状略高密度影即“浮云征”,2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团块状高密度影即“假肿瘤征”。而在1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象上,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不规则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4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模糊的团块状血肿影。结论掌握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不同的CT表现特点,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做出正确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部分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的CT鉴别诊断。方法:36例脑梗死患者,其中23例缺血性脑梗死和13例出血性脑梗死于临床症状出现后6h~20d内均经头颅CT平扫,对两组病人的头颅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象上,11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清楚略高密度脑回状影即“脑回征”,9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淡片状略高密度影即“浮云征”,3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团块状高密度影即“假肿瘤征”。而在13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象上,9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不规则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4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模糊的团块状血肿影。结论:掌握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不同的CT表现特点,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做出正确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的CT表现及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首次CT检查均为发现脑梗死样CT改变,1d后复查CT发现相应血管血管供应区出现扇形或楔形与不规则的低密度影者15例,基底节内囊区出现小片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6例.结论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复杂,需要多次复查头颅CT并仔细比较动态改变,才可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首次CT平扫征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超急性期脑梗死首次CT检查时间与CT征象出现率进行相关性研究,探讨其对诊断正确率的影响及临床应对措施。方法 通过对临床追踪证实的63例超急性期脑梗死首次CT扫描时间按照发病后2h之内、2~4h、4~6h分组,分别观察CT征象的变化及出现率。结果 发病后6h内不同时间段首次CT检查时间与低密度征、脑肿胀征的出现率密切相关。统计学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从发病时间到首次CT检查时间越长,CT征像越明显,出现率越高。结论 脑梗死发病早期CT征象不明确时,在短时间内(发病后6h内)复查CT,可以明显提高低密度征,脑肿胀征的阳性率,仍可以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提高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6.
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HI)的发病特点及CT表现,帮助临床正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抢救治疗方案。方法对2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CT表现主要为低密度灶内及/或周边出现高密度影,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中心型、边缘型、混合型;临床上多发生在发病后第二周,症状相对较重,抗凝溶栓治疗疗效不明显或病情反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塞是在缺血性脑梗塞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塞,临床上应注意抢救治疗的方案和时间窗,并适时复查CT。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70例经CT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结果缺血性脑梗死继发出血转变多发生于起病4 d至2周,CT表现为低密度梗死区内散在斑片状、团块状、脑回状高密度影,以非血肿型占多数(78.6%)。结论 CT检查能及时发现出血性脑梗死,明确出血部位及范围,是临床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减少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王建 《基层医学论坛》2016,(23):3257-3258
目的:分析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41例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发病12 h以内入院,入院后给予急诊头颅CT扫描,发病24 h~48 h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周后再进行CT平扫。结果41例急诊入院患者经头颅CT平扫,13例患者存在单发或多发陈旧性梗死病灶,11例额、颞、顶叶局灶性改变。发病24 h~48 h内的CT平扫发现大脑中动脉区存在大面积梗死病灶,累及额、颞、顶叶,其中3例有出血性转化,大面积缺血病灶内存在小斑片状、点状高密度影。38例增强扫描患者1周后复查CT扫描发现11例发生出血性转化。41例患者中其发生出血性转化14例(34.1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可及时发现出血性转化,对制定治疗方案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并总结早期脑梗死的cT表现特征,提高临床诊断率,为患者早期得到有效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将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33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2小时内)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特征。结果:在33例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第1次cT检查中,24例cT影像中出现异常征象,阳性率72.7%,CT影像未见异常征象9例,占27.3%。CT异常征象中,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15例,大脑前动脉密度增高4例,豆状核边界模糊8例,局限性低密度改变13例,脑岛带消失征9例,灰白质界限不清8例。所有患者在发病24小时后进行复查,均证实为脑梗死。结论: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征象有其特点,如能及时诊断,排除脑出血,为早期有效救治患者争取了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10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了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结果:缺血性脑梗死继发出血转变多发生于起病4d至2周,CT表现为低密度梗死区内散在斑片状、团块状、脑回状高密度影,以非血肿型占多数(67.27%),预后主要取决于梗死的范围、并发症与合并症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结论:CT检查能及时发现,明确出血部位及范围,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首选和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CT、MRI征象及其与发病原因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信息。方法:收集本院自2008年11月~2010年3月经CT及MRI检查,并经高年资医师诊断的23名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与影像征象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脑栓死及大面积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CT对发现梗死后急性出血敏感,MRI对梗死后亚急性及慢性期出血敏感。结论:CT、MR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各有优势,两者结合并密切联系临床,对病变定性更加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2.
余麒麟 《吉林医学》2010,31(13):1887-1887
目的:通过CT动态观察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与早期脑梗死关系,探讨其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对200例脑梗死患者CT资料回顾分析,共发现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3例,均于发病后6 h内行CT扫描及24~36 h后CT复查。结果:出现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患者,复查CT后,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程度不同的大片状低密度灶。结论:一侧脑动脉高密度征有助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是早期脑梗死有用的征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提高对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认识,探讨CT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男9例,女6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患者,年龄51~73岁,平均60岁.所有患者发病早期(1~6 h)均行CT检查及24 h后CT复查.结果15例患者早期CT检查均见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发病24 h后CT复查,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呈大片状低密度影.结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出血性脑梗死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我院自2006年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的最常见病因为心源性脑梗塞及大面积脑梗塞.其次与高血压、高血糖、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有关.大部分病人发病前可有先兆.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在发病后的1-2周.结论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病人,避免应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发病高峰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头颅CT或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MRI、CT与其发病机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出血性脑梗死患者88例,对其临床表现及MRI、CT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患者易在梗死发生后3 d~3周间出现出血性脑梗死,若患者在发病2周左右出现出血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闭塞的血管再次通畅,此时出血量比较大,患者的临床症状不缓解甚至加重,此时CT结果可清晰显示出血。若患者在发病2周后出现出血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其侧枝循环的建立,使梗死的区域发生渗血现象,此时出血量小,且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缓解,MRI结果可清晰显示出血,而CT改变较小。但由于MRI对于斑点状的出血具有高显示率,且可对亚急性出血进行显示,使MRI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方面优于CT。结论:CT与MRI均为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的有效手段,但MRI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早期脑梗死中CT检查的临床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3-11月因脑梗死早期需行CT检查患者90例,分别在发病后1~6 h(对照组)和发病后24 h(研究组)进行CT扫描检查,比较两次检查后CT结果情况。结果:患者两次检查结果均全部呈阳性,且研究组在豆状核边界模糊、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早期低密度影、轻度占位和脑沟消失等状态显影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影像检查可对早期脑梗死患者尽早、准确的发现病情发展状况,对确诊和治疗意义重大,首次检查24 h后复查CT可有效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出血性梗死(HI)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通过CT和临床检查,对65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HI多见于病情加重或经治疗持续不缓解者(66.15%),病后1—2周内的HI发病率达76.92%。CT表现分二型: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脑梗死患者病情加重或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者,建议1—2周内进行头部CT复查。治疗中应依据头部CT及病情变化而进行分别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探讨增强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47例,入选患者均在发病内12小时入院,且进行急诊头CT平扫检查,于发病后24-48小时内进行头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并在入院7d后再次进行头部CT平扫检查,观察和分析增强CT造影剂外渗和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47例患者中有17例出现陈旧性脑梗死病灶,12例患者出现局灶性改变,其余患者未见明显异常。发病24-48h对患者再次进行头CT平扫检查结果发现,47例患者均存在大面积脑梗死,其中2例发现出血转化,剩余的45例进行增强CT扫描检查,其中11例出现造影剂外渗情况加强。针对进行增强CT扫描的患者在1周内复查头CT平扫发现15例出血性转化,其中影像学检查中出现点片状高密度影患者占绝对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增强CT扫描造影剂外渗在复查CT梗死灶内均出现高密度改变。全部病例中发现出血转化17例(36.17%),其中经增强CT扫描可预测的出血性转化11例,预测准确度73.33%。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急性发作时早期应用头CT平扫基础上的增强CT扫描检查能够帮助临床早期发现脑出血转化,有助于快速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的疾病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发病时间,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45例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点片状出血26例,散在弥漫出血12例、血肿7例,合并脑室和下腔出血4例,发生在缺血性脑梗死后3d内继发出血6例,3~10d22例,11~21d10例,21d后3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大都发生于发病后3~21d,2w后发生的出血量常较少,一般不加重病情。大面积脑梗死和CT平扫早期出现阳性征象发展为出血性脑梗死的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脑梗死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唐世发 《安徽医学》2007,28(6):511-51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1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资料。结果21例病人均于发病后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痊愈好转20例,死亡1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病因主要是心源性脑栓塞、高血糖、高血压;大面积梗死及时复查CT有助诊断;预后取决于发生部位、范围及合并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