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者用Ivanyi所提供的麻风菌单克隆抗体MLO_4,MLO_6(能分别鉴定麻风菌抗原MY2a和MY1a)检察麻风病人皮损冰冻切片中的特异性麻风菌抗原。用过氧化酶标记法显示,并用苏木素——伊红染色片作对比观察。共检查6例BT/TT病人;7例BL/LL病人。在结核样型病人,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内的淋巴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显示单克隆抗体使细胞膜部受染。同样,瘤型麻  相似文献   

2.
为了观察循环免疫复合物(如CICs)在抑制麻风杆菌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方面是否起到了显著作用,作者进行了研究。 材料与方法:抗原采用犰狳来源的麻风杆菌(ML)的无细胞抽提物(CFE)和精制的纯蛋白衍生物(PPD)。用聚乙二醇(PEG)沉淀麻风病人(TT/BT4例,BL/LL5例,ENL4例)血中的CICs,以4名健康的麻风实验工作者作对照。致敏的单个核细胞取自健康的  相似文献   

3.
对25例麻风病人研究了呼吸系统的发病情况,而并不重视其年龄、性别、病期长短和治疗情况。鼻出血、咳嗽、咯痰和鼻阻的发生率分别为64%、60%、48%和48%。有60%的病人为吸烟者。有2例LL病人X光照片显示在肺的上、下带有结节样阴影。鼻部有病率为88%,以LL及BL病人为多。鼻部4个部位塗片查麻风杆菌,70.5%为阳性,LL与BL有差异。在一般麻醉下作前后鼻孔及喉的镜检,并对会厌、假声带、右上和下支气管作活检。主要在LL及BL型病人中,其咽部发病率占33%,声带是最普通有损害的部位。支气管塗片有3例LL(25%)为麻风杆菌阳性。2例会厌和1例声带活检显示泡沫细胞和结核样肉芽肿。麻风肉芽肿则未曾见于任何支气管活检。1例右上和下部支气管活检中发现抗酸杆菌,但其咽部活检中则无抗酸杆菌。有2例LL(8%)人病伴存肺结核,但在临床、X光、痰液、支气管塗片抗酸杆菌阳性、以及支气管组织病理学等方面,则均未发现两病之间有任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麻风菌血症是指在周围循环中发现麻风菌。最初是从瘤型病例中证实,曾认为是瘤型麻风多系统受累的结果,但新近在结核样型患者中也有发现。作者研究了25例未治疗的LL/BL菌阳性患者,其中男22、女3;平均37.5岁。治疗前对所有病人作血、尿分析、胸透及肝肾功能检查。分两组:1组10例 (LL7、BL3)患者,采用WHO多菌型治疗方案;2组15例(LL10、BL5),采用印度工作组多菌型治疗方案(开始日服利福平600mg、B_(663)和DDS各100mg共15天,后改用WHO多菌型方案)。所有病人在治疗前每隔12小时取血标本,共3次;1组病人  相似文献   

5.
作者等对15例活动期LL型麻风,10例BT型麻风,15例处于反应期和反应消退期的LL/BL型麻风和15个麻风病人家属作了血清铜和血清锌浓度的研究。活动期LL型麻风病人和反应期LL/BL型麻风病人与对照组和BT型麻风病人相比,发现前者的血铜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犰狳麻风菌素、旧结核菌素和二硝基氯苯(DNCB),对73例麻风患者〔其中极型结核样型(TT)5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9例、中间界线类(BB)11例、界线类偏瘤型(BL)28例、极型瘤型(LL)20例〕进行了细胞介导免疫或迟发型超敏感性的研究,并对13例麻风患者的13名配偶及其22名子女进行了晚期麻风菌素反应家庭型式的研究。结果发现麻风菌素晚期反应与麻风病的型谱相平行,阳性反应的百分数分别为TT100%、BT56%、BB 45%、BL 14%、LL5%。对其它的非特异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取手指、耳垂及淋巴结抽取液涂片用萋尼氏法染色检查了43例 LL 和 BL 病人。所有病人曾单一氨苯砜治疗了3—7年。无病人有临床氨苯砜耐药迹象。结果16名病人查到少量麻风菌。淋巴结抽取液阳性者5例,而耳垂及手指分别于12例和13例找到麻风菌。作者建议除耳垂常规部位外,考虑其他部位查菌也是必要的。为了方便建议采用手指法。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试图淋巴结查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麻风患者皮损中Foxp3+的表达,阐明Foxp3+T细胞与麻风发病的关系。方法麻风患者皮损30例,正常对照组20例,用免疫组化研究麻风患者皮损内Foxp3+细胞分布情况。结果①Foxp3+细胞主要位于麻风皮损真皮层,正常对照皮肤中Foxp3+细胞数量较少或无;②TT和BT型,Foxp3+细胞分布在肉芽肿及其周围。BL型和LL型,Foxp3+细胞散在分布于浸润的巨噬细胞间;③Foxp3+在TT,BT,BL和LL组表达均强于正常组(P<0.001)。BL,LL之间,Foxp3+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BT组,TT组,Foxp3+蛋白表达均高于L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组Foxp3+蛋白表达高于B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Foxp3+Treg细胞是麻风病发病的重要参与者;②提示调节性T细胞和组织细胞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③实验组Foxp3+Treg淋巴细胞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麻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与Foxp3+Treg淋巴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目的是想了解各型麻风反应浸润中细胞的情况。皮损标本采自35例麻风病人(BT—6,BT 逆向反应—6,BL—4,BL 逆向反应—5,LL—8,LL 发生 ENL—7)。做冰冻切片,用单克隆抗体 OKT11(显示全 T 细胞);OKT6(郎格罕细胞);OKT8(Ts);Leu3a(T_H);OKIa(显示有 Ia 样抗原的细  相似文献   

10.
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麻风患者可以发生以逆向反应(RR)或麻风性结节性红斑(ENL)为特征的炎症反应性并发症,后者在瘤型(LL)麻风中更加常见。宿主对感染和炎症的反应伴有肝脏合成大量急性期蛋白的改变,以及脂质代谢的某些改变。为了探讨诸如麻风这类慢性感染是否也会引起血清脂质浓度的改变,作者在15例病理确诊为麻风,且有ENL临床特征的LL和界线类偏瘤型(BL)患者、14例无麻风反应史的未治LL或BL患者和18例流行区无麻风接触史的健康对照者中进行了血清脂质,以及淀粉样蛋白A(SAA)和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结果表明,LL/BL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较对照者高37%,血清总胆固醇或  相似文献   

11.
32例麻风患者,处于ENL的LL型11例,发生I型反应的BT型3例、BL型7例,取其皮损作冰冻切片,以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用单克隆抗体来区分Longerhans细胞和T细胞亚群。结果3例出现反应的BT型患者,有明显的表皮增厚,包括颗粒层和基底细胞层增厚。43%出现I型反应的BL和45%出现ENL反应的LL型患者有表  相似文献   

12.
瘤型麻风(LL)病人免疫学上的无反应性机制一直不清楚,各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显示,LL 病人体内缺乏一种可溶性的淋巴细胞产物,其中包括白细胞介素-2(IL-2)。本文作者采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测定了各型麻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的反应,同时也观察 IL-2在体外是否能改变 LL 病人的这种抗原特异性的无反应性。方法:取各型麻风病人(LL2例,BL2例,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17例瘤型麻风病人(包括 LL、IL、BL)的周围血中 T:B 淋巴细胞的比率作了研究。在研究前病人至少3个月未接受过皮质类固醇或呔咪哌啶酮治疗。皮内试验所用的抗原有:精制的 Dharmendra麻风菌素;吐温80稳定的中等浓度的结核菌素的纯蛋白衍化物(PPD);念珠菌素;及每毫升含1000蛋白氮单位的毛发癣菌。48小时观察结果。用 Dhar-mendra 抗原直径5毫米的硬结、用真菌抗原和  相似文献   

14.
东台市用MDT初治的37例病人有麻风反应,其中男30例,女7例;新发22例,复发15例;BT 9例,BB6例,BL 12例,LL 10例。Ⅰ型反应多见于BT,BB,BL,Ⅱ型反应多见于LL及BL。除BT病人反应出现较早(平均在MDT后4.25月),反应发生次数较少(1.11次)外.  相似文献   

15.
60年代后始有麻风关节炎的报告;但对其临床类型的研究很少。作者在印度选40例(BT 10、BL 20、LL 10)未经治疗的麻风(Ⅰ组)和20例(BT 10,BL 6,LL 4)未经治疗又有麻风反应者(Ⅱ组);前者中男27,女13,平均年龄为31.4岁,病期2.18年;后者中男13、女7、平均年龄30,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麻风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以下简写为HBsAg)携带情况,了解在麻风病人中的流行规律,1981年11月~1982年3月,就在村部分病人只选择病型,不选择病情给12例少菌型(包括BT、TT型)和80例多菌型(包括BL、LL型)麻风患者作了HBsAg检测,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道了埃塞俄比亚全非麻风康复培训中心(ALERT)实施麻风防治规划中用MDT 治疗的患者发生麻风反应的情况及其诊断和处理的经验。被观察者在用 MDT 治疗前均未接受过氨苯砜(DDS)治疗,观察期最长5年。结果发现,用 WHO 多菌型(MB)方案治疗2年的266例 BL 和109例 LL 患者中逆向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3.6%(116例)和19.2%(21例);ENL 的发生率分别为2.7%(7例)和11.1%(12例)。在麻风确诊时即存在逆向反应者 BL 为4.9%(13例),LL 为 0。在 MDT 的第1年其逆向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6.3%(70例)和12.8%(14例);第2年分别为12.4%(33例)和6.4%  相似文献   

18.
东台市1983年以来63例麻风用MDT,其中男48例,女15例;新发39例,复发24例;TT 4例,BT 15例,BB 8例,BL 23例,LL 13例。发生麻风反应的37例;Ⅰ型23例,Ⅱ型15例,混合型7例;Ⅰ型34次,Ⅱ型31次,混合型7次;最常侵犯腓总神经和尺神经(各50条),其次为耳大(12条)及  相似文献   

19.
左旋咪唑(Levamisole)是一种合成性驱虫剂,可刺激细胞中介免疫和体液免疫、增强巨噬细胞活力、增加嗜中性白细胞的动力、粘附性和趋化性。有人发现它能明显地改善ENL反应的临床状况.作者也获得类似的结果,并在用特异的抗麻风疗法时,测定了左旋咪唑对BL和LL病人细菌指数(BI)的影响。共观察40例,分为两组(观察和对照),每组20例。每组有10例BL和10例LL。对照组每天用氨苯砜100mg并服用复合维生素B和补血剂。观察组除服用上述药物外,每两周一次每次150mg左旋咪唑监服一年半。疗前用Ridley法判定  相似文献   

20.
426例BT~BL麻风中,41例发生Ⅰ型反应(9.6%);218例BB~LL型病人中29例发生Ⅱ型反应(13.3%)。对反应的危险因素的分析显示,BI在0.1~3.0,用MDT 1~6个月时及BT和BB型是Ⅰ型反应的危险因素。青春期发病、BI在3.1~5.0、用MDT 4~6个月及BL和LL型是Ⅱ型反应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