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玲  郝玉娟 《护理研究》2004,18(22):2063-2064
海绵状血管瘤因肿瘤内呈海绵样血管窦腔而得名 ,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眶内肿瘤。女性病人多见 ,多发生于一侧眼眶 ,偶见两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由毛细血管瘤腔内压力增高 ,管腔扩张而形成的 ,且由于血管壁中查出平滑肌细胞 ,按血管的发展过程 ,属于毛细血管以后更成熟血管发生的肿瘤 ,属于典型的眶内良性肿瘤[1 ] 。表现为眼球突出、视力减退、眼睑和结膜改变、眼球运动障碍、眼底改变、眶缘肿物等[2 ]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67岁 ,主诉左眼复视 ,视力下降 ,眼球突出 ,眼痛 1a入院。常规检查 :远视力 :右 0 .2 5 ,左 0 .2 5 ;近视…  相似文献   

2.
眶内肿瘤是最常见的眼眶疾病,约占40%,且多为良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因肿瘤内有较大的血管窦腔呈海绵状而得名,又叫窦状血管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约占眶内肿瘤手术量的15%~20%[1-2].海绵状血管瘤常引起渐进性轴性突眼,部分有视力下降,一般需手术摘除.本文收集我院2007年7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及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超声诊断福建省立医院翁秀云,林宝仁本文报告14例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及脉络膜黑色素瘤超声检查结果,总结了这两种病的日超声像学特征: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检查时应把增益调至眼球后见到眶脂肪呈均匀的点状回声时,在眼球后肌圆锥...  相似文献   

4.
海绵状血管瘤主要由海绵样血管窦构成,为先天性错构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生长缓慢,女性较男性多见.CT和MRI是诊断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本文旨在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眼眶肿瘤可原发于眼眶,常见的有皮样囊肿、海绵状血管瘤、神经鞘瘤、泪腺肿瘤等.也可由临近组织包括眼睑、眼球鼻窦、鼻咽部和颅腔内等的肿瘤侵犯所致,或为远处转移癌.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我院2006年12月至2010年7月新开展眶内肿瘤摘除术治疗眼眶内肿瘤63例,术后随诊3~6个月,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成人最为常见的眼眶内原发性良性肿瘤[1-2],女性多见,好发于20~40岁,多见于肌锥内,多单发,偶可见一眶多发肿瘤.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眼球突出,无自发性疼痛,晚期可引起视力下降和眼球运动障碍.少数肿瘤压迫视神经,可有相应的视野缺损.由于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完整的包膜,通常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手术切除比较容易,所以术前定位定性诊断特别重要.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3年5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7~58岁,平均39.5岁;病程最短7d,最长9年,平均2.5年;7例表现为视力减退,2例复视,余为健康查体或偶然发现眼球突出而就诊.  相似文献   

7.
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成年时期最多见的眶内原发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占眼眶肿瘤的14.5%~21.3%。其独特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通过手术摘除较易,预后较好。本文对2006年5月~2007年5月本中心15例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摘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MRI检查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病变均位于球后肌锥内,2例分别侵犯眶尖及海绵窦;病变呈圆形15例,椭圆形11例,分叶状3例,不规则形1例;T1WI呈均匀等眼肌低信号27例,不规则混杂高信号3例;T2WI均呈高信号,可见低信号包膜,边界清楚,视神经、眼外肌、眼球受压移位;21例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均呈"渐进性强化"。结论:MRI不仅可精确定位病变及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通过其信号特征还可反映病变内部病理改变,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癌定位、定性诊断及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眶内最常见良性肿瘤,术前准确定位及定性对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尤其是手术进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B超、CT影像学资料,结合临床及病理以进一步明确B超、CT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CT及超声波对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CT及超声波对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作用比较上海长征医院眼科楼日芳,魏锐利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眼眶内较常见的肿瘤,本文分析经过磁共振、CT及超声波检查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2l例,比较三者在诊断此病中所起的作用。使用美国oosonics生产MR机,...  相似文献   

11.
眼部汽枪子弹伤40例临床与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祥根  张杰超 《新医学》1995,26(4):180-181
本文对40例汽枪子弹眼伤进行临床及追踪观察分析。子弹穿通眼球停留在大眼球内或贯通眼球进入眼眶后段并损伤视神经血管者,严重损害视力;而经眼球与眶壁之间进入眼眶者,对视力损害较少。眼眶前段或眼球内的子弹,应及早手术摘除;眼眶后段特别是眶尖处的子弹不宜手术摘除。根据随访结果,子弹存留在眶内对眼球一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眼眶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动力学检查及海绵状血管瘤的血流成像特征。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0例眼眶肿瘤患者进行眼部超声扫查(直接法),用探头压迫眼球,使压力传递至肿瘤,观察加压和解除压力过程中,以及加压前、后的彩色血流图像变化。结果用探头压迫眼球和解除压力过程中,30例眼眶肿瘤患者中6例(6/7)海绵状血管瘤内均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解除压力过程中血流方向与压迫眼球时完全相反;施加压力前和停止加压后均无血流信号显示;13例实体性肿瘤内(泪腺多形性腺瘤4例、神经鞘瘤3例、泪腺腺样囊性癌2例、淋巴瘤1例、脂肪肉瘤1例、纤维肉瘤1例、炎性假瘤1例)加压前后多可显示红、蓝血流信号,且压迫眼球时部分血流信号消失,解除压力后血流信号恢复,但血流方向不发生改变;2例静脉曲张检查时,在对颈内静脉施加压力和解除压力过程中,出现流向相反的血流信号。其余8例囊性病变内(皮样囊肿4例、黏液囊肿3例、脓肿1例)均无彩色血流信号显示,压迫眼球也无变化。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加压过程中,特征性动态血流信号的改变可以作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动力学检查对眼眶肿瘤术前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眼眶爆裂性骨折是由于钝性外力作用眼眶部,造成眼眶缘、眼眶壁骨质破坏,眶内容嵌塞,出现眶腔扩大,眶内出血,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眼球破损、内陷及眶下神经感觉丧失等症状。眼眶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主要是复位嵌塞、疝出的软组织,眼眶植入材料,修复眶壁缺损、矫正扩大的眶容积。作自2001年6月以来手术治疗13例,获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6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探查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侯世科,宋国祥,田文芳,赵慧芬本文报告1986~1993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0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8型超声探查结果。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95%。文中介绍并讨论了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经不同手术入路摘除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和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同济天佑医院)眼科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确诊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98例。对这些患者的手术入路、选择标准、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 所有9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经一次手术摘除,其中96例完整摘除,2例大部分切除。经结膜入路者9例;经皮肤入路前路开眶者12例;外侧开眶入路共42例;内侧开眶(经结膜、鼻腔)入路共22例;经骨膜下入路13例。手术并发症包括视力下降甚至丧失15例;上睑下垂12例;瞳孔向心性扩大18例;眼球运动受限和/或复视24例;眼部皮肤麻木和/或感觉异常28例;球结膜和/或眼睑水肿出血45例。结论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应该根据病变位置、范围和粘连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位置较深者尤其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容易出现相关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眼眶原发肿瘤中血管性肿瘤最常见[1] ,此类肿瘤术后极易发生眶内出血 ,引起眶压急性增高 ,压迫视神经 ,导致视力损伤 ,严重者视力丧失[2 ] 。如果抢救不及时 ,超过 6h视力将难以恢复。加强眼眶血管性肿瘤术后的护理工作对早期发现、早期抢救、最终减少术后视力丧失的几率有重要意义。临床资料1999年 9月~ 2 0 0 2年 5月 ,我院手术治疗眼眶血管性肿瘤病人共 95例 ,其中 6例发生术后眶内出血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4~ 6 3岁 ,平均年龄 30 .5岁。海绵状血管瘤 2例 ,静脉性血管瘤 1例 ,血管淋巴管瘤 3例。其出血发生在术后 1~ 4 8h ,病人均…  相似文献   

17.
正常生理状态下,眼睑、眼眶是眼球的重要保护器官,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病理状态下,眼睑、眼眶则是主要的受累器官,并对眼球造成威胁。眼眶内有大量脂肪组织,有血管纤维膜将其分隔成许多大小不一的脂肪小叶,并填充于眶内各种软组织之间,统称眶脂体。眶脂体不仅将眶内软组织固定在各自的相应位置,同时对眼球、视神经、泪腺、血管和神经等起缓冲保护作用,而且使眼球在运动中圆滑自如。  相似文献   

18.
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脉管发育畸形,通常临床分为三种类型: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先天性动静脉疾(又称蔓状血管瘤),还有将皮肤毛细血管瘤和皮下海绵状血管瘤共存者称为混合型血管瘤。目前血管瘤非手术治疗根据不同条件大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冷冻、激光、同位素贴敷:仅适用于皮肤浅表、面积较小的毛细血管瘤,方法简单、安全有一定疗效,但有可能造成皮肤坏死、继发感染等缺点;②硬化剂注射:硬化剂注入瘤体后,诱发血管内膜炎症,促使血管腔闭塞,继而瘤体缩小或完全消退。操作时注入部位要准确,误入肌肉组织或用于治疗肌间血…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69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手术摘除过程中巡回护士的配合和护理。认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备齐特殊用物;术中密切观察因牵拉眼球而可能发生的生命体征变化;熟练使用开眶器械,备齐止血物品,严格无菌操作,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CT表现。材料和方法:收集行CT扫描且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眶内海绵状血管瘤17例,观察肿瘤部位、数目、形态、境界、与视神经及肌锥关系、肿瘤密度、增强方式及强化强度。结果:17例全为单发,均位于球后肌锥内,与视神经分界清楚17例,边缘规整7例、不规整10例。17例平扫,全表现为中等软组织密度实性肿块,密度均匀,未见瘤体囊性变及钙化征象。8例增强扫描病例中,5例瘤体呈现均匀显著强化,另3例表现为早期瘤体部分斑片状强化、稍后整个肿瘤显著均匀强化。结论:眶内实性肿块“斑片状强化”和“推进性强化”是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征象。临床拟诊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时,宜常规做动态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