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外感热病统一论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景《伤寒论》的诞生创立了六经辨证,为我们诊治外感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自从温病学家提出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分歧也就此产生了。笔者认为无论对于临床应用还是基础教学,统一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分析总结近现代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笔者初步提出以“四步辨证“统一外感热病的诊治,以期更好的适应临床。  相似文献   

2.
卢秉久教授认为黄疸与湿邪密切相关,病机关键是瘀血。湿入血分是黄疸之因,瘀血是黄疸之本,"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滞留体内,瘀滞脉道,损伤正气,耗损伤血,日久又可化热生火,煎熬阴血,灼伤脉络,更使阴血受伤。提出祛湿之法,有汗、吐、下之分,活血则随证施之,湿邪偏于表,汗法为主,使湿邪从肌表而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黄芪汤;湿邪在里在下,当下当利,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栀子柏皮汤;湿邪偏于上,当用吐法,瓜蒂汤。血瘀与热邪为患,选用丹皮、赤芍等凉血活血之品;热邪耗伤阴血,血热兼血虚,选用丹参、当归等养血活血之品;寒湿凝滞血脉,或湿从寒化,则选用附子、桂枝等温经活血之品。湿去则气机易畅,邪热易除,瘀滞易消;血活湿易行,血活则经脉通,气机畅,升降出入无碍则湿邪易除。兼见腹水,不可专执利水、令之骤消,当溯求本源辅以利水之品,否则易反复或加重病情;兼见转氨酶升高,适当加入太子参、五味子。卢师还重视恢复期巩固,指出黄疸消退不可骤然停用清热利湿药;预后则以调理脾胃为主,以图固本之效。卢师强调,临证思路必须清晰,药随症转,证变药变,切忌墨守成规,拘泥书本。  相似文献   

3.
范仲明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治疗内科杂病经验丰富,治法处方颇有独到之处。作者从首重逐邪,路分三途;擅用补剂,补可祛实;杂病重气,开通为先;药对联用,复法力宏四个方面,介绍范仲明先生临证特色经验。  相似文献   

4.
赵国仁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0):429-430
气虚发热属内伤发热范畴.该类发热症,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多有阐述.李东垣特别重视内伤发病,认为多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所致,尤其重视脾胃的作用,提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阴火上冲引起气虚发热.治疗则用升阳补气法,创立了"甘温除大热"的基本疗法.笔者用此法治愈者甚众,今择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邓中甲教授治疗肝癌经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邓中甲教授从事肿瘤病的防治工作40余年,尤其对肝癌的中医治疗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作者对其临床治疗肝癌的临床辨证及用药经验进行剖析讨论,通过临床资料收集整理与文献查阅,对其治疗肝癌经验进行分析,探讨其机制.对邓中甲教授临床治疗肝癌经验进行了较全面总结和概括,确定了邓师在肝癌40余年的临床防治工作中辨证及用药特点.邓师治疗肝癌,强调辨证论治,重视调治脾胃,疏肝理气,培补气阴,尤善使用药对,验之屡见有效.  相似文献   

6.
结胸与胸痹都是汉代名医张仲景提出的两大证候。两者证、治之间互有异同,试辨如下。证候一、结胸证1.大结胸,胸满硬痛,手不可近,舌上燥而渴,日晡有潮热;或不大便五六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脉沉而紧者。  相似文献   

7.
对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名称进行命名,使之统一和规范,这是科研及临床的现实需要。命名的原则应遵循独有性、区别性、准确性等原则,科学地体现出本病病因的特殊性。作者在进行有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初步认为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名称命名为“艾毒”或“艾邪”较好,其中以“艾毒”最能体现艾滋病的实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卢秉久教授认为有效遏制乙肝病毒复制,能延缓病情进展,甚至逆转早期肝硬化;提出慢性肝炎始于肝郁气滞,湿痰瘀阻,进而痰湿和瘀血凝聚,阻滞经络,致肝脾气血失和。治疗上活血化瘀要贯穿始终,辅以健脾疏肝,补益本虚之法使机体清除病毒,泻标实,补本虚,辨证论治,配合抗病毒药,中西医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陆正兴老中医业医三十余载,致力于中医肿瘤病临床治疗,医术娴熟,经验丰富,在诊治实践中,善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医药治疗肿瘤进行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医疗特色,现就陆老的诊疗特色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人体五脏六腑在病理生理上有密切联系,一部分功能失调不仅可引起本脏本身紊乱,可导致其它脏腑之间不相协调甚至功能紊乱,产生诸如失眠、疲劳、情绪不稳、胃肠功能紊乱等人体“亚健康”状态,作者认为针刺华佗夹脊穴调理机体脏腑功能,能很大程度提高生命质量,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防止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目前肝损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近年来以临床常用肝毒性药物建立实验性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的机理、途径、优缺点进行了评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