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本组4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1例合并有其他器官疾病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患者,采用半髋关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3年,按Chamley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标准进行分级,优良率达到91.5%。所有患者平均卧床时间为10.3天,除1例出现褥疮,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手术创伤相对较小等优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非常重要,且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术前准备及假体类型的选择极为重要;术中精确操作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283例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283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2~10年,平均5.6年。结果 共出现如下并发症:假体松动42例,髋臼磨损15例,股骨头假体术后脱位3例,切口感染5例,坐骨神经损伤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假体柄穿出股骨上段1例,髋臼外缘骨折1例。结论 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手术操作、假体质量、个体体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近期并发症原因及防治经验。方法:对7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股骨头置换67例,全髋置换11例),随访3月一3年。结果:出现并发症11例(14.1%)其中脱位2例,感染3例,中重度髋痛5例,骨折3例。结论:近期并发症的原因与手术适应症掌握,选择合适假体,手术操作,患者个人差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6个月内脱位原因及有效预防方法。方法:对32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侧卧外展试验和放射学测量,分析术后早期脱位原因。结果:在32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6个月共发生脱位15例,脱位率4.7%,其中翻修手术26例,发生脱位3例,脱位率11.5%,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侧卧外展试验阳性患者132例,脱位8例,脱位率6.06%,试验阴性患者188例,脱位7例,脱位率3.72%,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术后X片臼杯安放位置在安全区内共285例,发生脱位7例,脱位率2.8%,在安全区外共35例,发生脱位8例,脱位率22.9%,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使用具有防脱位高边的髋臼假体患者240例,发生脱位者8例,脱位率3.33%,使用普通髋臼假体患者80例,发生脱位7例,脱位率8.75%,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后外侧入路手术患者160例,发生脱位9例,脱位率5.62%,经后外侧入路并保留修复关节囊患者160例,发生脱位6例,脱位率3.75%,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体重、性别的患者术后脱位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与假体的放置位置、组织肌力平衡、手术是否保留修复关节囊、假体设计和是否翻修等因素有关,而与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无关。精确假体置入、术后完善的护理可有效降低脱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全涂层股骨假体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的X线表现和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15例患者15髋采用全涂层表面微孔股骨柄假体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男6例,女9例;年龄58~82岁,平均66岁。翻修原因:无菌性假体松动10例,感染性松动2例,假体松动、股骨骨折2例,股骨假体位置不良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手术前、术后定期X线评价。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问1~5年,平均2.3年。术前平均Harris评分为42分,最后随访时增加至89分。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后完全负重,原有髋关节疼痛缓解。在最后随访时,有14例股骨柄假体获得骨长入固定,有1例获得稳定的纤维固定。并发症包括股骨干骨折2例,其中1例为股骨柄尖端处无移位骨裂,1例为股骨假体柄远端穿出股骨皮质,术后脱位1例。本组中无假体固定失败的患者。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结论全涂层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是髋关节翻修股骨侧的良好选择,近期X线和临床效果满意,对个子矮小的患者选用加长翻修柄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腹股沟区疼痛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腹股沟区疼痛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89例(193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单侧置换185髋、双侧置换8髋;分析术后早期腹股沟疼痛常见的原因。结果9.3%(18/193)的髋关节在住院期间出现了腹股沟区疼痛,其中深部感染1.6%(3例),切口感染1.6%(3例),髋关节后脱位1%(2例).患肢过长4.1%(8例),局部血肿1%(2例)。结论详尽的病史采集、仔细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才能对腹股沟区疼痛做出正确的诊断。而术前适应证的掌握、X线片分析测量、术中外科技术标准化训练、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才能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原理;方法 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其中Evans3型6例,4型24例,5型6例,术后以髋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自理情况作为疗效评定指标;结果 36例经0.5年~6年随访,优良率为89.5%。无1例死亡.未出现假体松动及下沉现象;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效果仍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组配柄对骨缺损情况下全髋股骨翻修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12月至2006年6月,应用Link MP^TM翻修组配假体共进行56例股骨翻修术。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38~77岁,平均58.8岁。翻修原因:无菌性假体松动48例,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7例,股骨干骨折假体周围骨折1例。感染性股骨翻修均为Ⅱ期翻修。术中取出假体:水泥型30例,非水泥型26例。股骨缺损采用Mallory分类:Ⅱ型5例,ⅢA型22例,ⅢB型28例,ⅢC型2例。术中植骨12例。使用钢缆钢丝固定28例。术中并发症:大转子部分劈裂1例,股骨干骨折3例,骨干皮质穿孔1例。结果对手术半年以上的52例患者进行随访,时间8~56个月,平均31、78个月。翻修组配假体远端均无移位,假体中置,仅1例近端假体下沉1、5cm。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6分(22~52分),最后随访平均89分(70—94分)。无明显肢体不等长和大腿疼痛,无关节脱位。结论应用组配假体进行涉及近端明显骨缺损的全髋关节置换翻修的方法中期疗效满意。其优势是可以调节长度、偏心距、前倾角,可以独立匹配远近端股骨,从而达到初始的与长期的假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脱位术后创伤性关节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脱位术后创伤性关节炎( traumatic ostcoarthritis,T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髋臼骨折脱位术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7例为研究对象,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32~57岁,平均(45.2±8.7)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术前和术后分别评定髋关节功能,评价手术疗效。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Harris评分为76~92分,其中80分以上的患者25例,优良率达到92.6%,平均(89.1±5.78)分,与术前的(45.3±5.86)分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关节屈曲、内收、外展、外旋及内旋与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髋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髋臼骨折脱位术后易并发创伤性关节炎(TOA),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具有术后并发症少、髋部功能改善明显、临床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应用新型非影像手术导航系统进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对提高术中髋臼假体植入角度精确度的影响。 方法 取 12具成人尸体 ,每例随机于一侧应用手术导航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假体植入 ,其对侧用传统的髋臼假体定位器植入假体。设定髋臼假体最佳植入角度为倾斜角 4 5°,前倾角 2 0°。术后用三维数字化仪测定髋臼假体植入的角度情况。 结果 手术导航系统植入的髋臼假体倾斜角为 (4 5 .5± 2 .3)°,前倾角为 (2 1.8± 2 .5 )°。传统方法植入假体的倾斜角为 (4 2 .5± 6 .3)° ,前倾角为 (2 4 .8± 7.7)°。比较两组结果 ,倾斜角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手术导航系统可以很好地提高术中髋臼假体植入的精确度 ,从而降低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在治疗老年人移位性股骨颈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1998—2003年收治的89例65岁以上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比较闭合复位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和2年的功能评价、并发症以及二次手术率方面的差异。结果闭合复位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问、失血量、住院时间均为最低(P〈0.05),但卧床时间最长,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最高,术后2年随访功能最差。全髋置换术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低,术后髋关节功能最好,但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身体一般状况要求较高。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创伤比全髋置换稍小,但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翻修率较高,术后功能比全髋置换差。结论全髋置换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特别是活动能力要求较高、期望寿命较长和身体一般状况好的老年患者,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内固定失败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术. 方法 选择2001年- 2009年内固定治疗失败的股骨转子间骨折18例,动力髋螺钉(DHS)固定失败16例,股骨近端防旋螺钉(PFNA)固定失败2例.失败后对13例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5例行全髋关节置换.Harris评分评估术后结果. 结果 12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7年,平均2.3年.本组患者2例出现术中并发症;3例术后3个月内死亡,3例失访;l例出现关节脱位,闭合复位牵引治疗.患者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2例活动后有中度疼痛,4例活动后出现轻微疼痛.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4分,术后1年平均83分. 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能恢复髋关节功能,是治疗内固定失败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笔者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内固定手术(内固定组),60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置换组),对两种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内固定组明显增加,而在负重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则明显少于内固定组。置换组术后6、12个月的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6.7%、90%,内固定组分别为85.4%、77.1%,置换组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髋部骨折上可有效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尽早进行负重行走,且其近期疗效也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老年髋部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5月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2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内固定组(n=65)和关节置换组(n=60)。内固定组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关节置换组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关节功能以及骨γ-羧基谷氨酸蛋白(BG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同时,采用Tecnobody PK254P平衡康复系统评估两组前后标准差(SD)、运动长度及运动面积以及压力中心(COP)相关参数XCOP、YCOP及左右SD、前后运动速度、左右运动速度。结果关节置换组并发症如关节/伤口感染,内置物松动,心血管疾病,肺部、尿道感染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内固定组的20.00%(P<0.05)。术后6、12个月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内固定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BGP、PTH、BALP水平均高于术前,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P<0.05)。关节置换组患者前后标准差(SD)、运动长度及运动面积均大于内固定组(P<0.05),但两组患者压力中心(COP)相关参数XCOP、YCOP及左右SD、前后运动速度、左右运动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出血量较少、术后平衡能力较好;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康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者各具优势,医师应根据临床实际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神经损伤并发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01年12月所进行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13例,发生神经损伤3例,发生率0.73%。其中坐骨神经损伤2例,股神经损伤1例。结果 3例神经损伤的原因分别为:过量使用抗凝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而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1例,血肿形成压迫1例,病因未明1例。经纠正休克、清除血肿和康复治疗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为直接损伤或间接的牵拉,压迫和缺血。了解神经损伤的原因并避免损伤的发生,及时而正确的应对措施对防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神经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40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0例患者施行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对疗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40例患者疗效满意,随访6~48个月,平均随访24.6个月,平均Harrisi评分90.6分,优28例(70%),良8例(20%),可4例(10%),优良率90%。结论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易于翻修,疗效满意可靠,较适合高龄体弱及年轻患者。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Bone imaging was done in patients after total replacement arthroplasty of the hip joint every 3rd month using 99mTc-HEDP and 18F. Uptake ratios were estimated over cup/normal hip and femur prosthesis/normal thigh. Ratios decline rapidly and reach a stable level 6-9 months, postoperatively. Eight cases of late infection were predicted correctly 1-3 months before any radiologic evidence was present. In four cases there had been false-positive results with 99mTc-HEDP while 18F gave always correct information except in cases of soft tissue inflammation. Here both 99mTc-HEDP and 18F ratios were elevated. The early diagnosis of late complications after replacement arthroplasty seems to be possibl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however, is low: only one out of eight patients with manifest infection is still o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Bone imaging should be done to exclude late infection as a cause of pain after total replacement arthroplasty of the hip joint onl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与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于2007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8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THA)24例,单纯股骨头置换术(AHR)24例。观察两组围术期情况、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HR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THA组(P<0.05);AHR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5/24),TH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3/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R组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总范围均小于THA组,下地行走时间晚于THA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式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依据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异常X线表现、成因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术后CR图像及病例资料。结果:102例中共15例髋部有异常X线表现:假体髋臼结构异常并发脱位2例、并发劈裂骨折2例、大转子位置偏高4例、碎骨片及异位骨化钙化、残留7例、假体钢丝断裂错位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异常X线表现可分术后并发症及关节结构异常两大类。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异常X线表现不同,其成因及与临床的关系也不同,但互有联系,必须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