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日,在卫生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显示:地震重灾县传染病发生率与往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灾区没有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受灾地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2.
3.
曾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1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灾后可能出现的传染病流行对1400万重灾区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这是自从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暴发流行后对中国公共卫生应对能力又一次严峻的挑战.地震发生后,政府向灾区派出了大批卫生防疫工作队(人数最多时达到当地卫生防疫人员的5~7倍),开展了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直到本稿寄出为止.在>10万km2的地震灾区,至今没有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但是已经取得的成绩,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地震造成的空前严重、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但与地震前就已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交织在一起,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出现新的隐患,使得问题的应对相当棘手.现将我们现场调查和了解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区传染病控制措施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特大地震灾害后传染病控制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开展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对防控效果进行快速评估。结果在调查的358户居民中,居住环境消毒的有343户,其中重灾区和轻灾区住户的消毒比例分别为96.07%和95.56%,厕所消毒处理比例分别为92.70%和87.78%;88.27%的被调查者居住简易帐篷,其中符合卫生学要求仅占58.06%;88.27%的人饮用井水,其中未消毒的占2.22%;有5.03%的居民住户食用凉拌菜,12.85%的吃过剩菜剩饭;按规范深埋、消毒的尸体占总数的97.02%;100%的乡镇开展了传染病监测的日报工作;有16个乡镇广播宣传频次为15次/d。结论’采取的控制措施科学有效,但这些措施还需要更长时间来验证。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了解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产生的影响,及时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及其带病毒(菌)情况,为做好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风险评估,指导开展病媒生物和相关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蚊、蝇密度监测采用目测法,鼠密度监测采用鼠迹法.结果 汶川地震灾区蚊、蝇、鼠总体密度分别为5.77只/人工小时、0.46只/m~2和0.81处/2000m;季节消长6-7月蚊、蝇总体密度呈现上升趋势,7月到达顶峰,之后呈下降趋势;鼠类总体密度6月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结论 蚊、蝇、鼠密度除个别区、县较高,超出杀虫参考指标以外,总体密度较低.通过开展科学、系统的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有力地指导了灾区病媒生物的综合防治,防止了相关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震是重大应激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会导致个体产生无法抵御感,直接或间接对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从而引发焦虑、紧张、恐惧等一系列应激反应[1].有研究表明,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心理损害的危险程度为普通人群的2倍[2-3].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现有心理问题者占14.67%,严重者甚至一直有自杀倾向[4].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心理问题的发生呈上升趋势[5].汶川地震发生以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受到重视,本文对地震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为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了解经历地震自然灾害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和轻灾区2所中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纵向设计方案对其进行为期2年共5次追踪调查, 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框架下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次调查均参加的学生共977人, 男生占49%, 女生占51%。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分析显示, 极重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自尊、积极应对始终低于轻灾区(P<0.05), 2个灾区学生消极应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健康、自尊有下降趋势,消极应对有上升趋势(P<0.05)。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结果显示, 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有自尊、积极的应对方式(P<0.05);消极应对方式阻碍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P<0.05)。男生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女生(P<0.05), 但男女生心理健康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地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但是可以通过内部调节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灾区居民对心理干预服务系统反应性的评价.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多阶段抽样原则,以心理干预服务系统反应性评价问卷(包括保密性、自主权、服务的及时性等8个指标)为调查工具,对汶川、北川等4个地震极重灾区居民展开入户调查,共调查211人.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心理干预服务系统反应性进行单指标评价与模糊综合评价,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理干预总满意度与反应性各指标的关系. 结果 分析得重要性和评分均较高的指标为尊敬和保密性;及时性和自主权的重要性较高但评分较低;交流的环境和选择性的重要性与评分均较低;重要性较低、评分较高的指标为交流的情况和社会支持网络;居民对心理干预系统反应性的综合评价介于"较好"与"很好"之间.除保密性外,反应性各指标与心理干预服务总满意度的秩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rs=0.186~0.362,P<0.05);1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尊严(调整的OR=3.047,P<0.001)、交流环境(调整的OR=1.619,P=0.019)和社会支持网络(调整的OR=1.527,P=0.005)是影响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结论 居民对心理干预服务的反应性综合评价较高,但仍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心理干预服务获得的及时性、自主权、可选择性以及服务环境.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intervention service system responsiveness. Methods A stratified,multi-stage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and a total of 211 residents in the central earthquake area were face to face interviewed by using the evaluating questionnaire of mental intervention service system responsiveness (including confidentiality,autonomy,prompt attention and so on,in sum of eight indicators).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carrying out a single index evaluation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mental intervention service system responsiveness,and using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an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total satisfaction of mental intervention with each index. Results The dignity and confidentiality indicators were higher weight and rating.Prompt attention and the autonomy indicators were higher weight but lower rating,while surroundings and choice of providers indicators were lower weight and rating.It was also found that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network indicators were lower weight but higher rating.The overall assessment of mental intervention service system responsiveness ranged between "good" and "very good".All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indicators and the total satisfaction of mental interventions were significant (rs = 0.186-0.362,P < O.05),except for confidentiality.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individual variables influencing the total satisfaction were dignity (adjusted OR = 3.047,P < 0.001),surroundings (adjusted OR = 1.619,P = 0.019),and social support network (adjusted OR = 1.527,P = 0.005). Conclusion The overall assessment of mental intervention service system responsiveness was high.Mental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taken posi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rompt attention,autonomy,the choice of providers and servic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后,安县疫情的地理分布、疾病构成、易感人群、时序特征,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安县地震前后的流行病学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制作相关专题地图,遵照地理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揭示安县震后的疫情变化。结果安县震后传染病总发病率高于200/10万有3个乡镇,呈岛状分布在安县中部,高于150/10万~200/10万有3个乡镇,其分布在安县西北部和东部。无灾民安置的乡镇发病率大于100/10万,但安置人数大于1万人的乡镇发病率也比较高(200/10万)。安县的首位传染病由震前的水痘变为震后的其他感染性腹泻。易感人群在震后未发生显著变化。震后的疫情变化出现了两次明显的波动和峰值。结论安县震后疫情的变化与居民生活环境及其行为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动相关。地理流行病学方法是快速、直观揭示这些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不仅短期内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损失,也给灾区恢复重建期间卫生防病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挑战.面对复杂多变、困难重重的卫生防病形势,特别需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以便灾区在恢复重建过程中科学有序的开展工作.现就恢复重建期卫生防病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卫生防病工作的对策分析和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地震灾区与非灾区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四川省地震灾区与非地震灾区农村居民患病就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汶川地震灾区及四川省的一般地区分别抽取汶川县映秀镇老街村和平昌县云台镇鞍山村,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对地震灾区521人和非地震灾区479人进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调查.结果 地震灾区与非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的主要人口学特征无明显差异,地震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5.1%(131/521),非地震灾区为17.5%(84/479);地震灾区患病就诊率为54.7‰(285/521),非地震灾区为28.0‰(134/479);患病时地震灾区首诊选择的医疗机构中,村、乡、县级医疗机构分别有2462、29、46例,分别占47.2%、44.0%和8.8%,非地震灾区分别有284、152、43例,分别占59.3%3、1.7%和9.0%;年龄、收入状况、最大的医疗机构与居住地距离及慢性病患病情况对地震灾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有影响,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最近的医疗机构与居住地距离对非地震灾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有形响.结论 四川省地震灾区与非地震灾区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不同,影响因素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20.
调查汶川地震8年后灾区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状况,为开展相关心理辅导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对四川省灾区及非灾区中学生共计4 067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灾区中学生网络成瘾和网络成瘾边缘人数(156,93人)均多于非灾区(113,62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检出率(12.30%)高于非灾区(8.56%),灾区中学生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6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灾区学生(t值分别为2.20,10.15,5.90,3.78,5.40,6.13,P值均<0.05);灾区男中学生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6个维度的得分均明显高于灾区女中学生(t值分别为7.35,5.48,4.31,5.17,5.24,8.81,P值均<0.01);灾区不同年级中学生在“突显度、心境改变、消极后果”3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21,6.90,13.20,P值均<0.05);离异家庭的灾区中学生在“戒断症状、社交抚慰、消极后果”3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离异家庭中学生(t值分别为2.39,2.59,2.90,P值均<0.05);在“社交抚慰、消极后果”2个维度上,灾区留守学生的得分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学生(t值分别为2.81,3.96,P值均<0.01).结论 需要持续关注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其网络心理需求,指导科学、健康地使用网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