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通过椎体压缩骨折外伤时间与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探讨MRI在推断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时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88例,按照外伤后MRI检查的时间分为7组。分析骨折时间与压缩程度、T1WI及T2STIR序列上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的信号强度比、骨髓水肿面积等的相关关系,并以骨折时间为应变量(y),压缩程度(x1)、T1WI、T2STIR信号强度比(x2、x3)、骨髓水肿面积(x4)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求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随着时间推移,同一椎体压缩骨折有程度加重的趋势(r=0.177,P=0.047);T1WI-SIR有升高的趋势(r=0.070,P=0.436),但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F=1.985,P=0.73);T2STIR-SIR呈下降趋势,与骨折时间呈负相关(r=-0.277,P=0.04);骨髓水肿面积有缩小的趋势,与骨折时间呈负相关(r=-0.410,P=0.00)。以骨折时间为应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椎体压缩程度(x1)与骨髓水肿面积(x4)两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MRI可以反映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愈合过程,并可用于骨折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椎体压缩骨折外伤时间与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探讨MRI对比信噪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在推断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时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外伤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76例及志愿者20例。根据外伤时间(T),将76例分为T7d、7d≤T15d、15d≤T30d、30d≤T60d、60d≤T90d、90d≤T120d共6组。所有患者应用脊柱线圈TSE序列,常规行矢状位T2WI、T1WI、SPAIR扫描,轴位T2WI扫描,观察各时段骨折部位信号特点,测量信号强度,计算CNR。结果:椎体骨折部位T1WI、T2WI信号强度及SNR与骨折时间无相关性。而骨折部位SPAIR信号强度及CNR与骨折时间均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SPAIR的CNR与骨折时间的相关性最强(P0.01)。随着骨折愈合时间的延长,SPAIR的CNR逐渐降低,骨折≥60d患者SPAIR的CN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运用MRI的量化指标CNR可推测外伤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损伤时间,其中SPAIR的CNR与骨折时间的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椎体压缩骨折外伤时间与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探讨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推断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时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外伤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40例及志愿者10名.根据外伤时间分为7个时段,分别进行磁共振跟踪扫描.脊柱线圈TSE序列,常规行矢状位T2 WI、T1WI、T2 WI-Fs扫描,轴位T2 WI、DWI扫描,观察各时段信号强度,测量ADC值.结果 随着骨折愈合时间的延长,ADC值逐渐下降,骨折≥60天的患者其ADC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运用磁共振成像量化指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可以推测外伤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损伤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MRI、CT对良、恶性脊柱压缩骨折病因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脊柱压缩骨折64例86个椎体,外伤性压缩骨折15例18个椎体,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21例30个椎体,恶性压缩骨折28例38个椎体.MRI和CT分别重点观察了椎体信号或密度、椎体后缘形态、椎弓根及椎旁软组织形态、MRI增强的强化方式.结果 恶性压缩骨折28例38个椎体,较特异性的征象有:(1)椎体后缘呈球形凸出;(2)椎弓根膨大呈T2WI高信号;(3)T1WI呈广泛均匀低信号,且不均匀强化;(4)瘤样椎旁软组织肿块随强化时间延迟逐渐增大.良性压缩骨折36例48个椎体,较特异性的征象有:(1)椎体后上、下部分向后移位或成角;(2)骨折线下方盘状或带状低信号带;(3)T1WI部分正常骨髓信号保留,呈条带状均匀强化;(4)椎旁软组织块随强化时间延迟而吸收缩小.结论 MRI对恶性脊柱压缩骨折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T对良性压缩骨折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二者联合检查,能明显地提高良、恶性脊柱压缩骨折病因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姚成刚  宋法亮  方佳  王建萍 《放射学实践》2008,23(10):1140-1145
目的:探讨MR表观扩散系数(ADC)定量测定对脊柱单纯性和病理性压缩骨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53例脊柱压缩性骨折及8例不伴骨折的椎体转移瘤患者均行MRI平扫和扩散成像(DWI)检查。病理性骨折23例48个椎体,包括转移瘤17例,结核4例,骨髓瘤2例;单纯性骨折30例34个椎体,包括单纯外伤所致17例,骨质疏松13例。8例不伴骨折的椎体转移瘤15个椎体。病理性骨折中17例行CT导引下经皮骨穿刺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6例转移瘤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病史;外伤或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骨折均符合临床及MRI表现,部分病例6月后随访证实。8例不伴骨折的椎体转移瘤,5例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病史,3例经骨穿刺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正常椎体的ADC值为(0.26±0.07)×10-3mm2/s。病理性骨折、急性单纯性压缩骨折、不伴骨折的椎体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61±0.13)×10-3mm2/s、(2.34±0.23)×10-3mm2/s、(1.59±0.21)×10-3mm2/s,尽管本文几组间ADC值有一定的重叠,除病理性骨折与不伴骨折的椎体转移瘤间无统计学差异外,各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DWI上均呈高信号的病理性压缩和单纯性压缩骨折经统计分析P>0.05。结论:DWI的分析及ADC值的测量对脊柱单纯性和病理性压缩骨折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作为脊柱骨折的病因分析检查的常规序列之一。  相似文献   

6.
椎体压缩性骨折MRI信号特点与PVP术后疗效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前MRI信号特点及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前、术后疼痛状及功能障碍改善情况,以探索OVCF的MRI信号特点和PVP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116节椎体PVP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及术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并观察其并发症情况。根据MRI骨髓水肿的程度和范围将其分为部分骨髓水肿(A组)、完全骨髓水肿(B组)和无骨髓水肿(C组),然后比较3组术前、术后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3组间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及功能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比较疼痛缓解明显,B组比A组疼痛缓解程度大,表明骨髓水肿范围越大,PVP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越大。结论 PVP是治疗OVCF的有效方法,MRI信号特点对于OVCF治疗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骨髓水肿比无骨髓水肿治疗效果好,且水肿范围越大,PVP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7.
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MRI鉴别诊断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提高对椎体压缩性骨折定性征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椎体压缩性骨折56例78个椎体,外伤性骨折11例15个椎体;非外伤性骨折17例25个椎体;恶性压缩性骨折28例38个椎体,MRl分别重点观察了椎体骨髓信号、椎体后缘的形态、MRI增强的强化方式、椎弓根的形态及椎旁软组织的形态。结果:恶性压缩性骨折较特异性的MRI征象有:(1)L1WI像上椎体呈广泛均匀低信号;(2)椎体后缘呈球形凸出;(3)T2WI像上椎弓根膨大且可见高信号;(4)T2WI/I像受累椎体的不均一强化;(5)瘤样椎旁软组织肿块。结论:MRI的特征性改变能准确地鉴别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多种成像技术对鉴别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与其它原因所致病理性骨折的价值。方法 :对14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和 2 0例转移瘤所致骨折患者行MRI检查 ,成像序列均包括SET1 WI、FSET2 WI、STIR、DWI和增强SET1 WI抑脂序列 ,分析病变椎体在不同MR成像序列上的信号表现 ,计算病变区的强化比率、ADC值和骨髓对比率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ET1 WI、FSET2 WI、STIR和增强扫描上病变椎体横形分层样信号、椎体后上角后突及前后径增加、附件信号异常、邻近椎间盘信号增高、局部软组织肿块及椎管内结构受累在两组间发生率差异明显 ,骨质疏松骨折与转移瘤所致骨折的ADC值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两者强化比率和骨髓对比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MR多种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对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与其它原因所致病理性骨折的鉴别可提供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MRI液体征象在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压缩椎体296个)的MRI及临床资料,其中良性椎体压缩227个,恶性椎体压缩69个。卡方检验分析液体征象出现与骨折病因及椎体压缩程度是否相关。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依据为穿刺活检,明确的影像表现,临床及MRI随访,有无明确肿瘤病史等。结果液体征象多位于邻近骨折的上、下终板缘,信号强度于T2WI及短恢复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像上类似于脑脊液信号。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出现液体征象分别为22%(51/227)和7%(5/69),经卡方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P=0.005)。在良性椎体压缩骨折中,液体征象出现与椎体压缩程度密切相关。组织学检查证实液体征象区为小碎骨片和纤维组织。结论MRI液体征象是良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特征性表现,可以此与恶性椎体压缩骨折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2加权预饱和脂肪抑制(T2WI-FS)在椎体隐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06例脊柱外伤患者在伤后60天内均行X线平片及多序列高场强(1.5T)MR检查,检查序列包括SE T1WI、快速SE T2WI,T2WI-FS等。受伤部位为颈椎6例,胸椎37例,腰椎63例。结果:106例X线平片均未见明显骨折征象。MR检查发现:6例颈椎受伤病例中隐性骨折7个椎体,37例胸椎受伤病例中隐性骨折51个椎体,63例腰椎受伤病例中隐性骨折69个椎体;MR信号主要表现为T1WI呈水平方向椎体中央条带状低信号影;T2WI呈条带状稍低信号影或等信号影;T2WI-FS呈清晰的更大范围的条带状高信号影,T2WI-FS序列醒目易认识辨别。结论:MRI能发现脊柱椎体早期至慢性期隐性骨折的存在,如临床强烈提示骨折可能而X线检查阴性者,MR检查的T2WI-FS序列是明确诊断的最佳序列。应作为脊柱创伤MR检查的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1.
MRI对椎体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RI对椎体压缩性(陈旧与新鲜)和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椎体骨折于初诊及伤后3,6,12个月行脊柱MRI检查,分析其信号改变与临床的关系。结果:37个骨折椎体急性期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伤后3和6个月时分别有7个(18.9%)和22个骨折椎体(59.5%)恢复正常,12个月时全部恢复正常信号。伤后不同时期MRI检查结果相差十分显著。6个椎体陈旧骨折,与正常椎体信号无差别。8个隐匿性骨折椎体形态无异常,MRI T1WI、T2WI示椎体内横行条状低信号,3个月复查50%恢复正常,6个月复查基本恢复正常。结论:MRI能判断骨折修复的不同时期,鉴别椎体陈旧与新鲜骨折,尤其是存在多个椎体变形时则更具诊断价值;MRI检查对隐匿性骨折敏感。  相似文献   

12.
MR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对良恶性椎体骨折鉴别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E序列扩散加权成像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鉴别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46例 5 9个骨折椎体MR常规平扫后行扩散加权成像 ,良性组 2 7例 40个骨折椎体 ,恶性组 19例 19个骨折椎体 ,取b =0 ,2 0 0 ,40 0s/mm2 。测量病变椎体的信号强度比和信噪比。结果 在DWI上 ,良性骨折椎体与邻近正常椎体相比均呈低或等信号 ,恶性骨折椎体则呈高信号 ,2组骨折椎体的信号强度比和信噪比间存在显著差异(P <0 .0 1) ,诊断准确率 98%。而常规T1WI、T2 WI及STIR的误诊率达 6 .8%。结论 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06~2011-06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40例,采用PVP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每个椎体平均注射骨水泥4.4 mL。骨水泥椎间盘在术中渗漏1例,术后无下肢神经损伤和血管栓塞症状发生。椎体前方腹腔渗漏1例,术后无特殊不适症状。36例患者术后第2 d即可在腰围保护下离床轻微活动,其它3~5 d陆续可离床活动。术前VAS平均得分(8.6±1.3),术后平均为(2.1±1.0),减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平均12个月的随访,无腰背痛加重或椎体高度丢失等情况发生,X线检查椎体内骨水泥无外漏,分布均匀。结论: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减轻患者疼痛反映,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病情,减少被残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外伤性骨髓水肿的MR脂肪抑制术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膝外伤所致周围骨质骨髓水肿的MRI表现,探讨其形成的病理学机制。材料与方法 MRI检查发现膝关节外伤性骨髓水肿43例,除常规T1、T2加权像检查外,均有矢状面和冠状面脂肪抑制术检查。结果 43例患者中共发现膝关节周围水肿68处,常规T1、T2加权像能显示大部分病灶,均呈相对低信号,脂肪抑制术后均可显示,呈明显的高信号。结论 MRI脂肪抑制T2加权像有准确显示膝关节周围骨质的外伤性骨髓水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暂时性骨质疏松症的MRI表现。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10例暂时性骨质疏松症(TO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其中5例行MRI增强扫描,4例行CT扫描。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为25~40岁。结果:10例TOH中,双侧髋关节同时受累2例,单侧受累8例,主要MRI表现为弥漫性骨髓水肿,累及股骨头、颈及转子间,股骨头形态完整,1例可见软骨下应力性骨折,所有病例均无股骨头软骨下骨质缺损;关节囊肿胀和关节积液8髋;MRI增强扫描示病变区呈明显均匀强化。主要CT表现为股骨头骨密度弥漫性减低,骨皮质变薄。治疗5~11个月后患者疼痛症状消失,股骨内MRI信号恢复正常。结论:CT上表现为弥漫性骨质疏松、MRI表现为弥漫性骨髓水肿、缺乏软骨下骨质病变以及均匀一致强化是TOH性特征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加拿大脊柱骨关节研究协会评分系统(SPARC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5例临床确诊的AS患者,依据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评估病情的活动性。患者行骶髂关节MRI及CT扫描,依据SPARCC对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程度进行评分,分析骨髓水肿SPARCC评分与病情活动性BASDAI评分的相关性。病情进展程度依据AS骶髂关节CT表现分级,分为早期(0级)和中晚期(ⅢⅡ级)和中晚期(Ⅲ级)2组,比较2组骨髓水肿SPARCC评分差异。结果:骨髓水肿SPARCC评分与病情活动BASDAI评分呈正相关(rs=0.645,P<0.05),不同病情进展程度2组间骨髓水肿SPARC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SPARCC评分作为判定病情活动性的依据,可有效、全程监测AS患者病情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脊椎单纯性与病理性骨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43例共79个压缩性骨折椎体行MRI平扫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单纯性骨折23例共34个椎体,病理性骨折20例共45个椎体。分析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DWI信号特点,测定ADC值,分析单纯性骨折组、病理性骨折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ADC值差异。结果:单纯性压缩性骨折的ADC值为(2.39±0.37)×10-3mm2/s,病理性压缩性骨折的ADC值为(1.47±0.42)×10-3mm2/s,正常对照组的ADC值为(0.32±0.11)×10-3mm2/s,各组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WI及ADC值测定对单纯性骨折与病理性骨折具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