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目的:笔者通过观察针灸辅以面部按摩治疗100例周围性面瘫,为治疗这类病例提供新方法。方法:将100例符合诊断周围性面瘫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针灸为主要治疗方式,辅以面部按摩 B组(对照组):单纯的针灸治疗。结果:针灸辅以面部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痊愈率明显高于单纯的针灸治疗。结论:针灸辅以面部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痊愈率高,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牵正复瘫汤联合面肌训练、电针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周围性面瘫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参照组予以面肌训练、电针刺激联合治疗,实验组予以面肌训练、电针刺激、牵正复瘫汤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面部对称评分及面瘫症状评分。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44%,高于参照组的79.49%(P0.05);治疗后,实验组口眼、鼓腮、鼻唇沟、额纹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面部对称评分高于参照组,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牵正复瘫汤、面肌训练、电针刺激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瘫症状,减轻面部神经障碍,改善面部对称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肌内效贴导向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面瘫及流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7月,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冰棉块刷擦刺激、面部手法按摩、面肌功能训练和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面部手法、面肌功能训练的同时,使用"Y"形或"O"形贴布交替进行肌内效贴导向治疗,并嘱患者尽量保持贴扎至第2天。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教师流涎量表(TDS)、House-Brackmann (H-B)分级和面神经功能临床评定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TDS分级、H-B分级和面神经功能临床评定量表评分均改善(Z 2.460, t 4.971, P 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Z 2.817, t 4.964, P 0.01)。结论肌内效贴导向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和流涎有效。  相似文献   

4.
宋海云  张东云 《护理研究》2014,(14):1726-1727
[目的]观察面瘫分期治疗、分期护理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0例面瘫病人病人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急性期采用药物+针灸(浅刺、轻刺激)治疗,配合心理护理、面部护理、眼部护理、饮食护理;恢复期采用电针(重刺激,透刺)+穴位注射+按摩治疗,配合主动、被动的面肌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急性期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恢复期治疗方法同治疗组,采取常规基础护理。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临床治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临床治愈率为60.0%。[结论]面瘫不同分期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田华  耿宝剑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2):1055-1056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0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2例维生索、激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5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观察4~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部肌力指数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面肌功能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改善指数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具有明显改善面肌功能的作用,对周围性面瘫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对急性期面神经瘫痪(面瘫)患者给予大量激素,脉冲短波透热,远穴针刺及疏风散寒、解毒通络中药治疗;对中期面瘫,采用面部透穴针刺、电脑中频,佐以活血祛瘀,牵正通络方剂,对恢复期面瘫,采用补法为主针刺,加温针透穴法、面部按摩、直流电离子导入,加强面肌运动功能锻炼,佐以补益气血和营通络方剂。治疗结果63例患者中痊愈51例,占81%,显效9例,好转3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针灸、超短波和面肌功能训练为主要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同时根据辨证辅以益气活血祛风内服汤药、抗病毒药、维生素和激素治疗,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6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痊愈48例,显效20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8.5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见效快、疗程短、费用低、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贝尔氏(Bell)麻痹也称面神经炎或称周围性面瘫,早期对面部表情肌按摩及功能锻炼是治愈Bell麻痹的重要手段。我科自1999年6月~2001年6月对15例住院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对象与方法本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18~40岁,平均29岁。病程1d~2周,主要表现为一侧闭目不全、流泪、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前额皱纹消失与不能蹙眉。方法:15例Bell麻痹患者除口服阿斯匹林、地塞米松、叶酸、地巴唑,肌肉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和加兰他敏等常规治疗外,均给予早期按摩及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瘫采用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联合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风痰阻络型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治疗,研究组采用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所需时间,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等级及面部残疾指数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抬眉、闭目、鼓颊等面部动作改善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各等级患者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等级Ⅰ级、Ⅱ级、Ⅲ级患者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躯体功能(FDIP)评分和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FDIS评分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电子生物反馈仪结合面部按摩治疗与针刺疗法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周围性面瘫儿童中选出23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120例患儿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以及面部按摩、针刺治疗,观察组110例换患儿给予电子生物反馈仪治疗+药物治疗+面部按摩,治疗4周后,收集2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面神经功能评分(HB)。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7.2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3.33%,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HB面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电子生物反馈仪结合面部按摩、药物治疗有利于促进周围性面瘫患儿面部神经功能修复,且治疗过程中患儿舒适度高,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患儿生活质量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动态评估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效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于重庆市中医院接受针灸治疗的50例周围性单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针灸治疗过程中6个时间点面部表情肌(额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的弹性模量值,同时临床面神经功能评分评估面瘫程度。线性相关分析不同治疗时间点,患侧弹性模量值与临床面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面瘫患者患侧表情肌(额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的弹性模量值,随着针灸治疗次数增加,弹性模量值逐渐降低,6个检测时间点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前7天下降速率最快;而对照组表情肌的弹性模量值无明显变化。与弹性模量值改变相一致的是,患侧面神经功能临床评分随着治疗时间增加,评分逐渐升高,治疗后7天内评分上升速率增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弹性模量值与临床面神经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546, P<0.001; r=-0.757, P<0.001; r=-0.683, P<0.001)。结论 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动态评估针灸治疗前后面部表情肌群的弹性变化,与面神经功能临床评分相关,可为面瘫治疗效果评估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中常见病之一,简称面瘫。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也各有差异。临床上笔者采用针灸为主,配合面、头部按摩治疗面瘫43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面神经瘫痪63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急性期面神经瘫痪(面瘫)患给予大量激素,脉冲短波透热,远穴针刺及疏风散寒、解毒通络中药治疗;对中期面瘫,采用面部透穴针刺、电脑中频,佐以活血祛瘀,牵正通络方剂,对恢复期面瘫,采用补法为主针刺,加温针透穴法、面部按摩、直流电离子导入,加强面肌运动功能锻炼,佐以补益气血和营通络方剂。治疗结果63例患中痊愈51例,占81%,显效9例,好转3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加手法按摩综合性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 81例面瘫患者采用针灸加手法按摩综合性治疗。结果 81例中有效60例,好转11例,无效10例。结论采用针灸配合手法按摩治疗面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面瘫预后的判定有多种方法,大多数需要精密的仪器。本文重点探讨了面瘫程度判定与预后的相关性。1.对象和方法:将117例发病两周内贝尔氏面瘫全部应用激素、血管扩张剂、维生素 B 族类药物治疗。采用日本面神经研究会提议的3等级40分法,即按下述10个面部功能单位分3等级评分:①静止(面肌不做任何运动);②蹙额;③轻闭眼;④用力闭眼;⑤患侧闭眼(不会单侧闭眼者可做瞬目);⑥动鼻翼;⑦鼓腮;⑧示齿;⑨吹哨;⑩口呈一字型。两侧无明显差别者为4分,患侧肌张力与运动减弱者  相似文献   

16.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主要症状为一侧面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眼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偏向健侧,进食时齿颊间滞留食物残渣,面部表情肌失调。本文36例采用针刺加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面瘫”,中医称之为“口?僻”、“口眼?斜”[1]、“歪嘴风”等。是指原因不明,因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面部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上面瘫发病或经治疗超过6个月未完全康复即进入后遗症期[1],面瘫早期易治,但约有10%左右的病人因失治,误治或面神经损伤严重皆可留下面肌挛缩、面肌联带运动、味觉异常或鳄鱼泪等症状[2]。现代医学目前多采用维生素类药物营养神经治疗并观察,通过记载的文献可知当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存在感染、局部面肌肿胀萎缩等风险。本病虽不能危及生命,但后遗症易使患者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及社交生活。祖国传统医学针灸对于治疗面瘫的方法与技术由来已久,疗效确切,虽能达到一定疗效,但是整体疗效与护理的干预效果存在紧密关联[3]。随着中医护理发展的推进及政策的导向,中医护理结合传统护理技术也愈发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实践。2017年5月10日我院针灸科门诊收治了1例面瘫后遗症20余年患者,采用了针刺治疗联合中医护理技术的实施及综合的护理干预,2个多月后患者取得明显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2月到2017年3月接诊4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给予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面部残疾指数以及面神经麻痹程度。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1.30%)较对照组提高,治疗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面部神经麻痹程度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可提升周围性面瘫治疗疗效,改善患者面部残疾,缓解面部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梅尔克森—罗森塔尔综合征(简称MRS)是以反复面瘫,慢性唇、面肿胀及皱襞舌三个症状为特征的综合征,亦称梅尔克森综合征,又称复发性唇面肿胀面瘫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我院于1989年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病历摘要患者,女,35岁,汉族。因左侧面瘫,唇面肿胀1个月,于1989年3月1日入院。患者1969年冬天无原因出现左侧面部麻木感,继而面瘫,口角向右歪斜,无面部肿胀。在某部队医院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予以维生素B、 C等药物及针灸治疗,面瘫治愈。1975年右侧面部突发性瘫痪,伴有上唇、面部、鼻部肿胀,经治疗面瘫面部肿胀恢  相似文献   

20.
王少华 《中国康复》2018,33(1):26-28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面肌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扎治疗,治疗2周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及面部残疾指数(FDI)评估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B分级、FDIp和FDIs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均P0.05);常规治疗组FDIp、FDIs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均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H-B分级和FDIp、FDIs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内效贴治疗中枢性面瘫有效,为中枢性面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