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颈癌是妇女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乳腺癌位居第二位.研究证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主要危险因素.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最有潜力、功能最强大、惟一能激活原始T细胞的抗原递呈细胞(APC),能够有效引发一系列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研究进展,以DC为基础的宫颈癌疫苗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就DC与宫颈癌免疫治疗之间的关系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负载hGM-CSF基因的宫颈癌DC疫苗并研究其抗肿瘤作用。方法:(1)分离制备脐血来源的DC,通过相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鉴定;(2)Lenti-hGM-CSF转导DC细胞,ELISA方法检测DC细胞上清液中hGM-CSF的含量。宫颈癌HeLa细胞冻融抗原刺激DC细胞制备DC疫苗;(3)DC疫苗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诱导特异性CTL并用MTT法检测其增殖能力和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能力。结果:(1)经Lenti-hGM-CSF转导后DC培养液中hGM-CSF含量明显高于未转染的DC细胞(P0.01);(2)Lenti-hGM-CSF转染的宫颈癌DC疫苗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SI)达2.16,明显优于未转染的宫颈癌DC疫苗;(3)经Lenti-hGM-CSF修饰的宫颈癌DC疫苗诱导的CTL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杀伤活性达51.12%,高于未经修饰的DC诱导的CTL(P0.05)。结论:用Lenti-hGM-CSF修饰制备的宫颈癌DC疫苗,其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诱导的CTL对宫颈癌HeLa细胞具有显著增强的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激发T细胞免疫应答,诱导对自身抗原耐受等功能,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DC应用于抗宫颈癌及卵巢癌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基因转染的DC瘤苗更具发展前景,但DC应用于抗妇科肿瘤的临床实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6,18是宫颈癌中最常见的基因型 HPV16,18的癌基因E6,E7的表达产物是宫颈癌肿瘤细胞的永恒表型。由于宫颈癌肿瘤细胞有强阳性病毒抗原表达,故认为宫颈癌适合进行免疫治疗。研究中15例Ⅳ期宫颈癌患者经PCR—ELASA分析,12例检测出HPV16,3例检测出HPV18。将自体单核细胞衍生而来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加载重组HPV16E7或HPV18E7癌蛋白制成疫苗,  相似文献   

5.
负载宫颈癌肿瘤裂解物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TL杀伤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树突状细胞(DC)递呈肿瘤抗原的生物学特性,提高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宫颈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联合应用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培养宫颈癌患者外周血DC,以宫颈癌组织肿瘤相关抗原(TAA)激活DC,诱导异体T细胞增殖分化为CTL,以MTT法测定CTL增殖活性及其对宫颈癌Hela细胞株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来源DC负载宫颈癌肿瘤裂解物后,可促进CTL增殖,诱导产生的CTL对宫颈癌细胞具有高效而特异的杀伤率,且显著高于异种肿瘤细胞(P<0.05)。结论:DC能递呈宫颈癌肿瘤抗原,诱导产生抗原特异和高效的CTL,提示负载肿瘤裂解物的DC,具有为宫颈癌患者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体外扩增及诱导特异性抗宫颈癌细胞的免疫效应。方法:自人脐血分离单核细胞诱导DC,制备宫颈癌细胞系CaSki冻融物作为抗原负载DC。ELISA法检测成熟DC上清中IL-12的含量,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DC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MTT法检测抗原负载DC激活的CTL对宫颈癌细胞CaSki和HeLa的杀伤作用。结果:与未经抗原负载的DC相比,抗原负载的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和IL-12分泌的能力均有提高(P<0·05),激活的CTL对CaSki细胞有特异性杀伤,而此CTL对HeLa细胞无特异性杀伤。结论:宫颈癌细胞CaSki冻融抗原负载DC激活的CTL可诱导出特异性杀伤宫颈癌细胞的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激发T细胞免疫应答,诱导对自身抗原耐受等功能,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DC应用于抗宫颈癌及卵巢癌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基因转染的DC瘤苗更具发展前景,但DC应用于抗妇科肿瘤的临床实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探讨HPV m E7蛋白对DC和CIK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健康人外周血中的DC和CIK细胞,加纯化的HPV m E7蛋白作为刺激因子,流式细胞仪检测DC和CIK细胞表面特异性因子。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人外周血中DC和CIK细胞,HPV m E7蛋白刺激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因子表达没有发生明显改变。结论:成功建立DC和CIK细胞分离培养技术,纯化后的HPV m E7可做为特异性抗原应用于宫颈癌免疫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PV16 E7~(44-62)多肽对脐血DC-CIK细胞分化和功能调节,以及其对宫颈癌CaSki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采集脐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成DC和CIK细胞,HPV16 E7~(44-62)多肽负载DC与CIK细胞以细胞比1∶5共同培养。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表型。RT-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T-bet、GATA-3及Foxp3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共培养前后CIK细胞上清液中IFN-γ、IL-12、IL-10水平。CCK-8法检测体外DC-CIK细胞抗宫颈癌Caski细胞的细胞毒杀伤效应。结果:DC及CIK细胞体外诱导成功。共培养6天,HPV16 E7~(44-62)-DC-CIK组的CD3+CD56+、CD3+CD8+、CD3+CD4+细胞比例明显高于DC-CIK组及CIK组(P0.05),DC-CIK组较CIK组高(P0.05);HPV16 E7~(44-62)-DC-CIK组的CD4+CD25+(Treg)阳性率明显低于DC-CIK组及CIK组(P0.05)。HPV16 E7~(44-62)-DC-CIK组的T细胞转录因子T-bet、GATA-3、Foxp3表达与DC-CIK组及CI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bet表达最高,而GATA-3和Foxp3表达最低。HPV16 E7~(44-62)-DC-CIK组细胞上清液中IFN-γ、IL-12、IL-10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IL-12表达最高,IL-10表达最低。在各效靶比下,HPV16 E7~(44-62)-DC-CIK组对宫颈癌CaSki细胞杀伤率最高(P0.05)。结论:负载HPV16 E7~(44-62)多肽的DC可增强同源CIK细胞体外抗宫颈癌的免疫作用,本研究为宫颈癌DC-CIK细胞免疫治疗提供新的致敏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6,18是宫颈癌中最常见的基因型.HPV16,18的癌基因E6,E7的表达产物是宫颈癌肿瘤细胞的永恒表型.由于宫颈癌肿瘤细胞有强阳性病毒抗原表达,故认为宫颈癌适合进行免疫治疗.研究中15例Ⅳ期宫颈癌患者经PCR-ELASA分析,12例检测出HPV16,3例检测出HPV18.将自体单核细胞衍生而来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加载重组HPV16E7或HPV18E7癌蛋白制成疫苗,对患者按个体化方案进行至少1次免疫接种.治疗前后监测接种的安全性、毒副作用、患者的临床反应、血清学反应(包括血清SCC、CEA水平)及免疫反应(ELISA分析检测抗HPV16,18的E6,E7抗原的抗体水平变化及抗原特异性T分析Th1增殖反应和CTL反应).  相似文献   

11.
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宫颈癌肿瘤微环境包括宫颈癌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免疫细胞、细胞外基质等成分。对于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的宫颈癌,HPV可通过激活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促进宫颈癌变。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2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其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并与微环境中多种成分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此外,多种免疫细胞包括郎格汉斯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也参与了宫颈癌微环境的构成,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宫颈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宫颈癌提供依据。综述近年宫颈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与卵巢癌的免疫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卵巢癌是死亡率最高的妇科肿瘤。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手术结合化疗、放疗,但疗效仍不尽如人意。免疫治疗作为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在卵巢癌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一定的效果。肿瘤免疫治疗第一步是抗原呈递细胞(APC)将肿瘤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DC)是专职的且功能最强的APC,因此,DC成为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对DC在卵巢癌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恶性肿瘤的重要因素。表观遗传学是指非基因序列改变导致患者基因表达水平改变的一种可遗传现象,其改变形式包括DNA甲基化、染色体失活、基因组印迹、非编码RNA调控等。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转化等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生物进程。其中,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最清楚、最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本文重点关注HPV相关宫颈癌中DNA甲基化的改变,对其致癌机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更好地了解HPV相关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助于预防与治疗宫颈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IL-24基因与顺铂(DDP)联合应用对宫颈癌裸鼠移植瘤淋巴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宫颈癌Siha细胞裸鼠淋巴转移模型,按治疗方案将动物模型分为5组:PBS组、p DC316空质粒组、p DC316-h IL-24质粒组、顺铂组、联合组(p DC316-h IL-24质粒联合顺铂)。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转移淋巴结中小窝蛋白(Caveolin-1)及VEGF-D表达水平,比较各组Caveolin-1 VEGF-D表达水平及淋巴结转移数。结果:重组质粒p DC316-h IL-24成功转染并表达。联合组的淋巴转移总数最低,为1.57±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D表达下调(0.13±0.01),Caveolin-1表达上调(0.74±0.02)。结论:IL-24基因联合顺铂可通过下调VEGF-D和上调Caveolin-1表达进而抑制Siha肿瘤细胞淋巴转移能力,其抑制淋巴结转移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顺铂。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是最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是目前WHO明确的与感染有关的癌症。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以及化疗等。最近几年,随着分子免疫学发展,宫颈癌免疫治疗已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热点,随着越来越多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和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等对宫颈癌的治疗存在着明显的疗效。综述HPV疫苗、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治疗、细胞凶子治疗和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siRNA对宫颈癌细胞系 HPV16 E6基因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并筛选出最有效的HIV16 E6基因特异的小干扰RNA(a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表达载体,观察其对宫颈癌细胞中HIV16 E6基因表达的长期影响,探讨E6基因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为临床HIV感染及宫颈癌治疗探索新方法。方法 构建Hairpin siRNA质粒,稳定转染宫颈癌SiHa细胞,鉴定转染细胞中的质粒DNA,通过Real-Time RT-PCR检测细胞中HPV16 E6mRNA表达,采用Westem-blot检测p53、p21等蛋白的变化。MTT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检测SiHa细胞转染siRNA后细胞增殖曲线。结果 HIV16 E6A hairpin siRNA表达载体转染人宫颈癌SiHa细胞,可以在细胞内长期表达siRNA,有效抑制细胞内HIV16 E6基因的表达。E6A siRNA能抑制细胞生长,作用持续达4个月以上。结论 利用siRNA表达载体抑制整合在细胞中的外源HIV E6病毒癌基因可能是治疗HIV感染和宫颈癌的一种新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是全世界第二大常见妇科恶性肿瘤,每年约50万新诊断病例和27.5万死亡病例,近三分之一的宫颈癌患者死于疾病复发或疾病进展,其中鳞状细胞癌是宫颈癌最常见的细胞类型,其治疗方式有手术、放化疗等.目前宫颈鳞状细胞癌的预后评价常根据术后病理指标,多项研究表明治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经过放射治疗的宫...  相似文献   

18.
端粒酶活性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调节端粒酶活性的最主要成分是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宫颈癌中端粒酶活性高表达,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HPVE6、E7通过整合到宿主细胞,可调节hTERT的转录,激活端粒酶,研究hTERT、HPV的相关性,有助于宫颈癌发病机理的阐明。  相似文献   

19.
宫颈癌是最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是目前WHO明确的与感染有关的癌症.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以及化疗等.最近几年,随着分子免疫学发展,宫颈癌免疫治疗已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热点,随着越来越多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和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等对宫颈癌的治疗存在着明显的疗效.综述HPV疫苗、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和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宫颈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晚期、复发及转移性宫颈癌的治疗仍面临挑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靶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4(CTLA-4)、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在治疗宫颈癌的临床试验中取得初步成效。本文将简要综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宫颈癌中的最新临床进展,并综述B7-H3、B7-H4、TIM3等新型免疫检查点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