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丰素娟 《中国药业》2000,9(7):39-40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及生姜、大枣组成,主治伤寒少阳证,被称为“和解表里之总方”。后世医籍中方剂以“小柴胡汤”名者尚有20余首,这些方剂虽与仲景方名同,实则有异,而其中大多数又是由仲景方衍化而来的,故分析诸小柴胡同名方与仲景方的衍化关系,既可加深对仲景小柴胡汤的认识,亦有神于其临证加减应用。今择其要者简述如下。1《太平圣惠方》卷9小柴胡汤,由仲景小柴胡汤方(以下简称“仲景方”)加赤芍、积实组成,用法中去枣。主治伤寒病六日,其病深结在脏,三阴三阳俱受病。仲…  相似文献   

2.
1 本证、兼证、变证之概念。《伤寒论》原著并无本证、兼证、变证之称,而是后世伤寒之家在六经提纲又设的一种辨证分类方法。如《伤寒来溯集》日:太阳本病脉浮仲景以其或然或否,不可拘定,诊者……必须理会此等兼证:《伤寒指掌》日:在抵今之伤寒无不兼证而病……其各兼并之证列于六经正病之下……;《伤寒贯珠集》则以三证分治则本证用“正治法”,兼证用权变法,变证用救逆法。近年来,此分类方法得到普遍应用,并对三证之概念作了比较详细论述,如《伤寒论选续》、《中国原著选读》、《伤寒论诠解》等总括其意单纯一经病谓之本证在某经病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本来不是此经病所应有的一般症状称兼证(包括并病合病);由伤寒病失治误治而引起的内科杂病中叫变证。  相似文献   

3.
"以方测证"是方剂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通过对一乳痈患者的治疗,产生对现有乳痈致病因素、病机的怀疑。应用"以方测证"的方法和对其他中医家在乳痈临床治疗方面的用药分析,发现因气血俱虚而致之"寒"与乳痈发病不可或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寒”、“热”是用以概括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要领。寒证与热证的性质相反,其所表现的征象也完全不同。一般来说,在疾病过程中,疾病的本质与其征象是一致的,但也会出现不一致的假象,如: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症候,必须细致审察。本文仅就寒热真假的鉴别加以探讨。一、畏寒与畏热寒病畏寒,热病畏热,本为临证所常见。但“恶寒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医学认为证与病各从不同侧面反映疾病的病理规律,故而其临床假说为“证-病“双层次结构,而且是说于证、略于病的,即更注重患病时的机体反应状态;其假说是在“系统-综合”思维模式和整体、动态观指导下,以辩证思维为核心,并将试探性治疗与诊断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其验证方法是以临床治疗直观效果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西医临床假说是一个层次的“病”,是在“实验-分析”思想模式指导下,从疾病发民全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肺炎是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所致的肺损伤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咯吐涎沫,气短,以活动后加重。属于中医“肺痿”范畴。肺痿指肺叶痿弱不用,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病,以咯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俭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注说:“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辨证分析其病因病机分析:肺为娇脏,放疗之邪毒侵袭,热灼肺津与痰浊相搏,阻塞肺络;热伤阳络,肺络损伤;痰热内蕴日久,余热留恋,耗伤正气;久热伤阴,气阴两虚,气虚无以鼓动血脉,血行不畅,瘀血内生,致瘀血内阻。辨证分型可以考虑为痰热壅肺证,气阴两伤证,气虚血瘀证。  相似文献   

7.
产后目病是指妇女分娩及哺乳期所引起的眼部疾患,在临床上常可见到,在祖国医学属于“产后目病”、“为产症”。《证治准绳》云:“产则百病皆动,气血俱伤…目中精膏气液皆失化源,所以目病者多。”由于产后气血俱虚,滋润目珠之精血、津液皆失生化之源,目失濡养或产后调整不当,感受毒邪上窜于目所致。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标: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以下简称《国标》)规定:“久咳指肺咳时日已久,或反复发作者。多由暴咳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以长期咳嗽、咯痰为主症的肺脏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并以“痰湿阻肺”、“寒饮停肺”、“痰热■肺”、“肺气亏虚”、“肺脾气虚”五种证候分证论治。基本上概括了本病的通常治法。 根据“五脏病久,穷必及肾”的古训,认为久咳患者中因肺病日久“子病犯母”而致肺肾阳虚,寒痰深伏肺络,每因外寒引动,内外合邪而发病的不少。一般用温肺化饮法犹如隔靴搔痒,毫无疗效。必须用大辛大热,温阳破阴之剂,才能…  相似文献   

9.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重证 ,多值六经病变过程中后期危重阶段 ,预后较差 ,故有人说 ,少阴病多死证。少阴主心肾 ,司水火 ,心主血属火 ,为一身之大主 :肾藏精 ,主水 ,为一身阴阳之根本 ,病及少阴心肾 ,真阴真阳俱衰 ,因此 ,少阴病常关系到生命的存亡 ,故临床不可等闲视之。伤寒为感寒而发的病证 ,基于寒邪袭人 ,易伤阳气 ,病至少阴虽有寒化与热化之分 ,但以寒化为主 ,少阴寒化证的病理机制在于心肾阳衰 ,阴寒内盛 ,其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则以阳气的盛衰为转移。病变过程中 ,阳气或多或少必受损伤 ,阳损轻者病证亦轻 ,阳损重者病证亦重。因此 ,…  相似文献   

10.
“厥”,“脱”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所称“厥脱证(或病)”实质包括厥病类、脱病类两类性质不同的病变,“国标”已将其分化成30余种具体疾病。厥多因邪所致,病性偏实,以昏厥为主症;脱为脏气衰绝,精血亡脱,以面白、气微、脉绝等为主要表现。厥病与脱病可以兼并存在,厥、脱且为辨证基本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板蓝根出自一种植物,这种植物能产三种药材。叶子称“大青叶”。味苦性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温热病及血热发斑等病证;其根茎及根称“板蓝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病证;而从叶子中提取加工色素类成分称“青黛”。昧咸性寒,  相似文献   

12.
“燥”的三个阶段燥邪内应于肺,肺气失宣,"燥胜则干",故多见咽干、干咳、痰黏等症,甚则痰中挟红。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津液不布,故或可见大便干结。“燥者濡之”为治疗燥邪的基本原则。中医治疗燥证,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干草汤主之。”其意为:患太阳伤寒或中风,不因汗下即见脉结代,心动悸,必其人气血素虚,不任风寒之贼伤而致。此时表里同病,因里证急,虽有表证也再所不顾,宜先治其里,用炙甘草汤以滋阴养血,和阳复脉。  相似文献   

14.
史桂荣 《医药世界》2009,(8):425-426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其病机为“血虚,寒凝”,临床由于其于寒邪凝滞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见证。若寒邪凝滞于经络者,可见四肢关节疼痛或身痛、腰痛等;若寒邪客于胞宫,可见于月经延期,量少色暗,经来腹痛等;若寒邪客于心脉可见心胸痛甚,四肢厥冷,脉细欲绝等。临床表现虽然各有所别,而血虚寒凝的病机是一致的,故临证均可投用此方。笔者临证时应用此方,深有感触,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痛症是祖国医学对以疼痛为主症的多种病证的通称,涉及多个临床学科。“不通则痛,痛则不通”是对痛证总病机的概括,而“通则不疼”则指出了痛证的治疗大法。因“不通”的原因颇多,故通之之法也各异。此所谓病有久暂,事有缓急,证有寒热虚实之殊,则法有温清补泻之异;若其证同,则理相通,法相似。笔者受医林前辈经验启发,抓住辨证的关键在于捕捉病机,论证的关键在于确定治法这一辨证论证的核心问题,以病机为纲,治法为目,将临床上常见痛证归纳为气滞痛、血淤痛、寒凝痛、湿热痛、虚寒痛、阴虚痛及痰饮虫食积滞痛七种主要类型,并分别确定相应大法,…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胃家实”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的“胃家实”三字,历代注家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胃家实”是单指邪热从阳明经进入阳明胃腑,与肠中燥屎相互壅结而形成的有形燥热之腑证而言;也有人认为“胃家实”三字不仅指阳明腑的实证、热证,而且也包括阳明经证的无形邪热等热性病在内。以上两种说法的不同点,是在  相似文献   

17.
疝任病,归厥阴,寒筋水,气血寻,狐出入,(疒頹)頑麻,耑治气,景岳箴。“原註”:①經云,任脉为病,外結七疝,女子带下(疒段)聚,丹溪专治厥阴者,以肝主筋,又主痛也。②寒疝、水疝、筋疝、气疝、血疝。③狐疝臥則入腹,立則出腹;(疒頹)疝大如升斗,頑麻不痛。④景岳云,疝而日气者,病在气也,塞有塞气,热有热气,溼有溼气,逆有逆气,俱当兼用气葯也。“淺說”:“疝”病一般又称“疝气”。根据中医文献中的記載,其包括范圍极其广泛,有的系用以泛指人体少腹及前后阴疾患,如巢氏病源諸疝候謂:“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  相似文献   

18.
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因表里失和、营卫不谐、阴阳失衡、气血不调之小儿夜游症、低热不退、厌食症、人工荨麻疹等病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寒饮伏肺咳嗽是冬季肺科门诊的常见病。近年来,笔者采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89例寒饮伏肺咳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病例选择:本组89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54例,女35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6岁。本文病例表现寒邪伏肺或误食生冷而引起的形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呜,痰白清稀,舌质淡红,苔白滑,脉细弦滑为主证。2.治疗方法:用温散兼施,表里同治的小青龙汤加减。处方:麻黄、川贝、白芍各og、桂技、附子、于美、细辛、五味子、前胡、杏仁、紫花各eg,甘草sg,为基本方。胸闷加川朴15g以理气宽胸,咳甚微喘疾多加射干15g,…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泄泻的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泄泻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中医根据腹泻症状的急缓分为暴泻与久泻。暴泻有热泻、火泻、暑泻、食泻等 ,病多骤发 ,肠鸣腹痛 ,暴注下迫 ;久泻包括寒泻、脾泻、肾泻等 ,多属脾胃素虚 ,感受寒邪而起 ,证多迁延。泄泻调治不当或迁延日久 ,影响病儿营养 ,可酿成疳积。1 病因病理1 1 感受外邪 感受六淫外邪与泄泻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指出了感受外邪以及温度、湿度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当夏秋暑湿行令季节 ,小儿感受暑湿时邪 ,每易热迫大肠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