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昔麻黄碱对血小板聚集性和cAM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昔麻黄碱(oxyfedrine,Oxy)为抗心绞痛药。在体外有抑制 ADP 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本文进一步从动物体内外观察了 Oxy 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和 cAMP 含量的影响,并观察了 Ca~(2+)在血小板聚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奥扎格雷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分析二者抵抗概率。方法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奥扎格雷组与阿司匹林组(各60例),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各组患者均于入院当天、治疗第14天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奥扎格雷组与阿司匹林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同一诱导剂作用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都存在抵抗、半抵抗现象。结论奥扎格雷、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率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可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也存在抵抗现象。奥扎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长期临床效果、与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能否解决抵抗问题,还需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奥沙普嗪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奥沙普嗪对家兔和大鼠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麻醉动物颈动脉取血,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加入奥沙普嗪,用多功能血小板聚集仪测定二磷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奥沙普嗪能明显抑制ADP诱导动物体内外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胶原 肾上腺素静脉注射所致的小鼠死亡率.结论:初步证实奥沙普嗪具有类似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4.
阿斯匹林与奥昔麻黄碱均抑制ADP诱导的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和实验性脑血栓形成.滞后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减少肾上腺素和胶原复合诱导剂静注所致小鼠肺血栓造成的死亡.剂量与效应相关.两者合用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盐酸奥昔麻黄碱治疗11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用法:wk1给安慰剂,wk2,3口服奥昔麻黄碱,8mg,tid,wk4,5给安慰剂。结果:奥昔麻黄碱组症状疗效为88.2%,安慰剂组为35.4%(P<0.01),奥昔麻黄碱组心电图疗效为51.8%。本药并可使收缩时间间期(STI)缩短,心率加快,副作用小,可作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奥扎格雷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IA)的临床疗效,探讨短暂性脑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6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2)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n=32)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治疗30d,监测治疗前后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记录TIA发作次数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评价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88%,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满意,能够短期控制TIA发作并降低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东 《临床医药实践》2003,12(10):751-752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的作用。方法:氯吡格雷组治疗48例患者,阿司匹林组治疗37例患者,均连续用药3周。结果:两组均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等作用,但通过治疗后的组间比较,氯吡格雷组的作用更好,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两药均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的肯定作用,但氯吡格雷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对其血小板活性、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2例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观察组32例接受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两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水平、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活性。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率93.75%(29/32)高于对照组71.88%(23/32)(χ2=5.3791,P <0.05);两组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活性和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恢复血栓素与前列腺素在机体内的平衡和保护神经细胞的机制,改善凝血功能、血小板活性以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蚓激酶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探讨其对AR的干预作用;方法20例患者均停服阿司匹林2周。随机分为阿司匹林联合蚓激酶组10例;蚓激酶组10例,服药1个月检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两组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干预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蚓激酶组与阿司匹林联合蚓激酶组干预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蚓激酶能抑制血小板功能,改善临床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  相似文献   

10.
卓建明 《中国药师》2009,12(12):1796-179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奥扎格雷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奥扎格雷纽。入院后均予以相同的抗高血压、降颅压、营养脑细胞及对症处理等治疗。奥扎格雷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注射液80mg静脉滴注,2坎/d,连用1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浆hs—CRP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价及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患者血浆hs—CRP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且奥扎格雷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同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且奥扎格雷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奥扎格雷组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奥扎格雷治疗的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安全性好: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浆hs—CRP和血小板聚集率,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2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奥昔麻黄碱的近期疗效。wk1给安慰剂,wk2一3口服奥昔麻黄碱8mg,tid,wk4-5给安慰剂。结果,症状疗效总有效率88%,安慰剂组36%(P<0.O1),心电图总有效率80%。说明本药有一定的抗心绞痛作用,且副作用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藻酸双酯钠(Propylene glycol alginate sodium sulfate,PSS)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用药后抗凝血、抗血小板及对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方法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SS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PSS组、氯吡格雷+PSS组。给药14d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比较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血沉、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结果PSS组与空白组比较,血栓弹力图的R值、K值增加,α-Angle、MA、CI值减小,血小板数目降低,血沉、血浆黏度降低;阿司匹林+PSS组与阿司匹林组比较,氯吡格雷+PSS组与氯吡格雷组比较,R值、K值均增加,α-Angle、MA、CI值减小,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正文)。结论PSS对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与血小板形成的血凝块有抑制作用,且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联用PSS后,使综合凝血指数CI进一步降低,具协同作用,并能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具相加作用,无血小板数目减少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银杏叶制剂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8226;d 1,连续服用14 d;治疗组加用银杏叶制剂,连续14 d。治疗2周后采静脉血,测定经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3种不同途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下降,PAF途径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阿司匹林抵抗和阿司匹林半抵抗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银杏叶制剂与低剂量阿司匹林联用能明显降低阿司匹林抵抗,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奥昔麻黄碱(麻黄苯丙酮)是较好的冠脉扩张药,口服吸收。其特点为:作用温和、维持时间较长、疗效高、副作用小,长期应用也较安全。本文综述奥昔麻黄碱的药代动力学、心血管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镁铝匹林(阿司匹林、甘羟铝、重质碳酸镁复方制剂)对心血管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且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的患者223例,随机分为两组,即镁铝匹林组(113例)和阿司匹林组(110例),试验组给予镁铝匹林2片(含阿司匹林162 mg),对照组给予阿斯匹林150 mg口服。于用药前及用药6周后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组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51)。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为-(20.28±22.45)%,-(21.57±23.67)%。镁铝匹林组药物不良反应较阿司匹林组少。结论:镁铝匹林与普通阿司匹林对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作用无明显差别。镁铝匹林比普通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均为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黏稠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采用奥扎格雷特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具有抗凝作用,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使预后获得明显改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三七创新新药全三七片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其作用优势。方法:采用人富血小板血浆和洗涤血小板,检测全三七片对不同血小板激活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Ca2+浓度;采用大鼠富血小板血浆,对比全三七片和三七提取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通过注射80%乙醇建立胃出血模型大鼠,考察全三七片与阿司匹林对便潜血的影响;通过小鼠凝血实验和大鼠凝血四项的检测,观察全三七片的止血作用。结果:全三七片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DP、凝血酶、U46619、胶原、anti-CD9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率(均P<0.01)和Ca2+释放(P<0.05或P<0.01);可以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P<0.01),且作用明显优于传统三七提取物;全三七片以及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均可降低胃出血模型大鼠的便隐血等级(均P<0.05),而单用阿司匹林则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全三七片还可显著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和大鼠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结论:三七创新药物全三七片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具有多...  相似文献   

18.
<正>脑梗死的复发率高,致残及致死率也居高不下,因此,对于脑梗死的护理和治疗一直以来都是神经内科的难点。脑梗死患者往往存在血液动力学改变、血液黏度的改变和血小板聚集的情况,容易引起管腔狭窄,血栓形成,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在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改变,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脑循环上有重要的作用~([1])。常见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奥扎格雷等,阿司匹林应用广泛,氯吡格雷是众多权威指南认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线用药,奥扎格雷可减轻血管痉挛,改善脑局部微循环,阿司匹林可与氯吡格雷或奥扎格雷联合使用,疗效更佳~([2])。本次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内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使用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聚集率、PGE2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64例确诊冠心病并行PCI术后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出现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其中32例患者改用西洛他唑加氯吡格雷,而另外32例患者出血治疗后继续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GE2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平均随访(0.9±0.1)年,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西洛他唑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外周血PGE2的浓度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但两组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对PCI术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经过短期的临床观察,其血小板聚集率优于阿司匹林,升高外周血PGE2的浓度,且安全性与阿司匹林相当,可用于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和红花总黄酮(ECT)配伍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大鼠按分组分别ig给予PNS 50 mg.kg-1、ECT 200 mg.kg-1、PNS+ECT及阿司匹林100mg.kg-1。每日早晚ig给药各1次,共7次。第5次给药后,sc给予肾上腺素加冰浴造成急性血瘀模型。锥板法测定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微量毛细管法测定血细胞比容(Hct);光电比浊法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光电电磁法测定凝血参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显著增加,Hct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显著增加,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显著缩短(P<0.01)。与模型组相比,单独应用PNS和ECT均能显著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明显降低Hct、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显著延长PT,其中PNS还能显著降低Fib含量,延长TT。与单独应用PNS或ECT相比,PNS+ECT配伍能进一步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在降低Hct上优于单用PNS(P<0.05),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抑制作用则优于单用PNS或ECT(P<0.05)。与阳性对照阿司匹林相比,单用PNS或ECT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不及阿司匹林,但PNS降低Fib的作用较好;PNS+ECT配伍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在抑制红细胞聚集和血小板聚集,降低Fib含量,延长TT和PT等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但有优于阿司匹林的趋势。结论 PNS和ECT单用能显著改善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异常,且二者配伍后能增强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