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测定了9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及22例正常人膈肌肌电图及膈神经电图,发现COPD组膈肌肌电图及膈神经电图明显异于正常组,其改变程度与肺功能损害程度及低氧血症严重程度呈线性关系。认为膈肌肌电图及膈神经电图的检测可以作为观察COPD病情发生发展及指导治疗的一个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膈肌是人体的重要呼吸肌,在维持正常通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导致膈肌功能下降的因素,使膈肌极易发生疲劳、乏力,而膈肌疲劳被认为是COPD发展为呼吸衰竭的重要环节。笔者对我院住院的6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病人于治疗前后进行膈肌肌电图检查,记录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及动作电位(AP)振幅,同时测定其治疗前后肺功能,以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疲劳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吸系统包括气体交换器官(肺脏)和动力泵(呼吸肌)两部分,后者通过呼吸肌收缩,改变胸腔容积达到肺通气的目的。呼吸肌主要由膈肌、肋间肌、腹肌三部分组成,另有胸锁乳突肌、颈肌、背肌及肩带肌肉构成辅助呼吸肌。近20年研究发现,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自主呼吸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测定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及动作电位(AP)幅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膈肌疲劳的诊断意义.方法对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病人(COPD组)治疗前后进行膈肌肌电图检查,测定PNCT及AP,并与同期22例健康志愿者(志愿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志愿组PNCT左右分别为(7.016±0.516)ms、(7.089±0.531)ms;AP左右分别为(0.508±0.131)mv、(0.573±0.134)mv.OOPD组治疗前PNCT左右分别为(7.982±0.563)ms、(7.912±0.692)ms;AP左右分别为(0.405±0.165)mv、(0.388±0.170)mv.COPD组治疗后PNCT左右分别为(7.764±0.509)ms、(7.729±0.520)ms;AP左右分别为(0.613±0.164)mv、(0.599±0.171)mv.志愿组与COPD组治疗前PNCT及AP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志愿组与COPD组治疗后PNCT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AP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COPD组治疗前后的PNCT差异元显著性(P>0.05),而AP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PNCT及AP的测定可以评价COPD急性加重期膈肌疲劳,其中AP是检测膈肌的收缩疲劳,而PNCT则是检测神经肌肉连接点的传递疲劳.  相似文献   

6.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患者中医脏腑辨证与营养状态、血气分析的关系。方法:将60例COPD稳定期患者按中医脏腑辨证分为肺气虚型(n=20)、肺脾气虚型(n=16)和肺脾肾气虚型(n=24)。运用胃电图基本电节律、胃动过缓百分率、实际体质量(actual body weight,ABW)与理想体质量(ideal body weight,IBW)的百分比以及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同时进行血气分析。结果:肺气虚型、肺脾气虚型和肺脾肾气虚型患者胃电图基本电节律分别为(56.20±13.24)%、(47.38±10.24)%、(41.35±10.01)%,肺脾气虚型和肺脾肾气虚型较肺气虚型明显降低(P<0.05);胃动过缓百分率分别为(45.18±18.13)%、(46.31±15.83)%、(49.90±17.54)%,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气虚型、肺脾气虚型、肺脾肾气虚型ABW/IBW<90%的发生率分别为50%、75%、54.17%,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35g/L的发生率分别为20%、37.5%、54.17%,3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气虚型、肺脾气虚型、肺脾肾气虚型的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78.15±16.63)mmHg、(63.56±15.06)mmHg、(63.17±19.05)mmHg,肺脾气虚型和肺脾肾气虚型的氧分压均较肺气虚型明显降低(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42.25±12.46)mmHg、(48.60±17.60)mmHg、(49.97±13.43)mmHg,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病情程度和低氧、二氧化碳潴留的加重,累及脏腑数目亦相应增加,胃肠道功能障碍和营养不良的发生也有一致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呼吸肌疲劳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肺功能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金标准,体重指数(BMI)是反映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改善营养状况,保持良好的体重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体重指数与肺功能的关系,为临床评估病情、预后及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祁玉凤  邵强  沈兵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9):1504-1506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下简称慢阻肺)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肺动脉收缩压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的关系.方法 将六安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19年9一12月收治的106例C...  相似文献   

10.
体表检测平滑肌电活动的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刘朝东 《医学综述》2005,11(11):1046-1048
肌电图是神经电生理学的一大组成部分,用来记录神经肌肉的电活动,借以判定神经或肌肉的功能状态。表面肌电图起源于20世纪30-50年代,利用皮肤上的表面电极来记录人体内某器官或组织的电活动,由此反映其功能活动。心电图、脑电图等已经很好地得到了应用,在临床上为相应疾病提供了无创的检测手段。平滑肌电信号比较弱,距离皮肤比较远,到达皮肤时已经非常微弱,同时其体表检测易受心电、皮肤电等生物电和呼吸伪差的影响,要从皮肤上引导出来很困难。而且其波形很不规全,仅靠人眼对波形进行识别与分析读图几乎不可能,因此其检测及应用远远落后于心电图和脑电图。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及平滑肌本身电生理学的发展,平滑肌表面肌电图的研究(如胃、肠、子宫等)非常活跃,部分成果已开始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对正常不吸烟者45例、无症状吸烟者44例、慢支20例、轻度肺气肿34例、中重度肺气肿23例进行最大呼气肺功能测定。结果显示,正常不吸烟组和无症状吸烟组之间FEF_(25-75%)差异显著(P<0.05),V_(50)差异非常显著(P<0.01);无症状吸烟者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2.7%和20.5%,表明可作为检出小气道早期病变的指标。三组慢阻肺病人之间FEV_1%和V_(75)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异常检出率随病情演变而递增,提示对慢阻肺病变程度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护理措施干预后对于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临床效果的影响。分析护理措施在舒利迭治疗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该院住院治疗的COPD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二组患者均采取舒利迭吸入治疗的方法,并常规指导患者舒利迭的正确吸入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人性化的专门护理措施,对比二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出院后用药的正确率为95%;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77.5%,出院后用药的正确率为70%;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肺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引导患者的正确用药而提高舒利迭治疗COPD的临床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小气道粘液潴留形态学改变的危急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COPD)小气道粘液潴留的病理特点 ,探讨其恶化病情的形态学基础。方法 :取正常肺组织、COPD临床缓解期及急性发作期死亡患者肺组织 ,行免疫组化染色 ,图象分析系统检测杯状细胞化生指数、上皮粘液储备指数、腔内粘液潴留指数及腔内粘液连体指数。结果 :COPD患者上述指数较正常人普遍增加 ,临床缓解期与急性发作期死亡患者的杯状细胞化生指数和上皮粘液储备指数无明显差异 ,但两者腔内粘液潴留指数和连体指数相差显著 ,后者尤其突出。结论 :小气道粘液潴留的增加尤其是腔内粘液与气道壁杯状细胞呈开放式连体现象的增加是导致病情恶化的重要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体外高频通气膈肌起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体外高频通气膈肌起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效果。方法:使用高频通气膈肌起搏器治疗8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PaO2,PaCO2和saO2),肺功能(vr,vc,FVC,IRV和IC)、膈肌活动度(DMD),血清SOD,FI等变化。结果:经治疗后患者血气分析明显好转(P<0.01,P<0.05),肺功能显著改善(P<0.01),膈肌活动度增强(P<0.01),血清SOD升高(P<0.05),FI下降(P<0.01)。结论:体外高频通气膈肌起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吸气肌训练提高膈肌的储备力和收缩力,延缓由呼吸肌疲劳所致的呼吸衰竭的发生。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分为两组(各14例),实验组进行吸气肌训练加传统的负荷踏车运动,对照组仅进行踏车运动。运动时间:每周4d,共8周。训练前后通过吸气阻力负荷法(LBT),分别测试最大跨膈压(Pdimax),最大胸腔压(Pesmax),膈肌耐力时间(Tlim),以确定膈肌肌力及耐力。结果:吸气肌训练组病人,训练后膈肌的负荷及耐力均较训练前提高(P<0.001)。两组病人的体力及氧气需要量均得到改善。吸气肌训练组更为明显。结论:特殊的呼吸肌训练能改善其功能,是COPD病人康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种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呈进行性发展。慢性炎症是COPD的特征性改变,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人营养不良的干预措施及其效果。方法:对60例COPD稳定期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病人年龄、病史、肺功能、消化功能、饮食习惯和个体营养状况制定食谱,并由营养师监督实施。结果:60例病人营养干预1年后,除水果、奶类外,和类食物摄入量均高于营养干预前(t=2.79,3.98,2.87,3.31;P<0.01),上臂围、三头肌皮皱厚度、上臂肌围均较营养干预前明显增加(t=7.29,6.57,5.14;P<0.05)。肺功能较营养干预前明显改善(t=2.87,7.85,5.63;P<0.01)。营养干预前、后病人住院时间有显著差异(t=3.71,3.25;P<0.01)。结论:对COPD稳定期病人进行营养干预,可提高病人的呼吸肌力,改善肺功能,减少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报告21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甲皱微循环改变与288名正常人相比较,结果表明,患者的十二项指标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且有微血管的排列、袢顶宽度、微血流流速及出血等四项指标的异常率有随病情的加重而递增的趋势(P<0.05)。正常人,慢支、肺气肿及肺心病患者的微血管袢数目、管袢长度、管袢顶宽及动静脉管径等五项指标,经相关分析,均值有随病情的加重而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络病学说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机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医对络病的认识 ,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征 ,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中医络病范畴。络病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生物学基础包括细胞因子网络异常、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血管活性物质调控异常、微血管和小气道的损伤与重塑等。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临床 ,可能有助于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疗法(UDIO)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人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对经UDIO疗法治疗的病人36例及对照组34例,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含量及疗效。结果 UDIO组治疗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IL-1、IL-8和TNF含量明显降低,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DIO疗法可降低COPD病人血清细胞因子IL-1、IL-8和TNF的含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