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通滴丸成型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心通滴丸的成型工艺。方法:以滴丸的外观质量为评价标准,对基质与冷凝液的选择、滴速、滴距采用单因素平行实验法;以滴丸的溶散时限、外观质量及丸重差异为考察指标,对提取物与基质的用量配比、滴制温度、冷凝剂温度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最佳滴制条件。结果:最佳工艺为PEG6000-PEG4000=1∶1作为基质,药物与基质比为1∶2,二甲基硅油作为冷却剂,药液温度80℃,以每分钟5~6滴的速度,滴入10℃左右的冷却剂中,滴距为5~8cm,滴丸外观质量最好。结论:通过上述试验确定的成型工艺合理,所制滴丸符合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立天舒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以滴丸的硬度、圆整度和耐冻耐热性等为评价指标,探讨了基质的选择,冷却剂的选择,药物与基质的配比;采用正交试验,以滴制温度、冷却剂温度、滴速和滴距为考察因素,以丸重变异系数和综合外观质量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成型工艺。结果天舒滴丸最佳成型工艺为以聚乙二醇6000为基质,二甲基硅油为冷却剂,浸膏与基质的比例为1:3,药液滴制温度为75℃;优选的滴制条件为滴距8cm,滴速4050滴·min-1,冷却剂温度为5℃50滴·min-1,冷却剂温度为5℃15℃。结论本法确定的天舒滴丸制备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血塞通滴丸的成型工艺条件。方法以滴丸的重量合格率为考察指标和外观质量作为评价指标,对基质和冷却液进行筛选,对滴速进行单因素考察,用正交设计试验法考察基质与主要配比、滴头温度、冷却液温度和滴距四个因素,从滴丸的重量合格率及外观质量为综合评定指标,优选血塞通滴丸最佳成型工艺。结果使用基质为PEG 4000,二甲基硅油为冷却剂,滴速控制在40~50滴·min~(-1),基质:主药=2.0:1,滴头温度为85℃,冷却液温度为15℃,滴距为5 cm,制得的滴丸外观质量好,滴丸的重量合格率高。结论该成型工艺制得的滴丸成品得率高,符合《中国药典》中滴丸剂的质量标准,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4.
吴藿降压滴丸的成型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立志  文雅萍  桂卉 《中成药》2011,33(3):527-529
目的:确立吴藿降压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以滴丸的溶散时限、外观质量及丸重差异变异系数作为综合评定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滴丸的成型工艺.结果:吴藿降压滴丸的最佳滴制工艺条件为:以泊洛沙姆-188为基质,药物与基质配比为1∶4,药液温度90℃,二甲基硅油-液体石蜡(3∶1)为冷却剂,冷却液温度为10℃,滴制121径2.5 mm,滴速为20 d/min,滴距4 cm为最佳条件.结论:本方法简单、可行、稳定、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5.
林玉红  杨娟英  谢伟 《陕西中医》2011,32(4):478-479
目的:考察影响滴丸成型工艺的参数,最终确定稳心滴丸合理可行的成型工艺。方法:以滴丸成型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对基质与冷却剂的选择、冷却剂温度、滴头口径、滴距、滴制速度的选择,优选出最佳滴制条件。结果:以聚乙二醇4000为基质,主药:基质(1∶1.2),料温70~80℃,用内径为4.3mm、外径为5.1mm的滴头,滴距为3~7cm,以每分钟30~40滴的滴速滴入20~30℃二甲基硅油冷却液中进行滴制,滴丸成型率最高。结论:本试验筛选出的滴丸成型工艺条件制成的滴丸,稳定可行,符合滴丸剂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6.
西黄滴丸成型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优选西黄滴丸的成型工艺。方法: 以滴丸的溶散时限、外观质量及丸重差异为综合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药物与基质的配比、滴制温度、冷却剂温度、滴距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西黄滴丸的成型工艺。结果: 最佳成型工艺条件为以PEG8000-PEG10000(1:1)为基质,药物-基质(1:1.5),冷却剂为二甲基硅油100,药液温度75℃,冷却剂温度采用梯度冷却方式(上部温度30℃,下部温度0~5℃),滴速20~25滴/min,滴距4 cm。结论: 优选的西黄滴丸成型工艺合理、稳定可行,为西黄滴丸的临床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复方红景天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以滴丸的圆整度、硬度、滴制情况、平均丸重为评价指标,对基质种类、药粉与基质的配比、冷却剂、滴头内,外径、冷却液温度进行筛选;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滴丸的丸重差异和外观质量为评价指标,对料液温度、滴速和滴距进行筛选。结果:确定最优滴丸成型工艺为:药粉与PEG4000。配比为1:2.0,滴口内,外径2.5/3.5mm,冷却剂为二甲基硅油,冷却液温度采用梯度冷却方式(15℃-20℃),药液温度95℃,滴速50~60滴/min,滴距8cm。结论:优选的滴丸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银杏叶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从基质、冷却剂的种类、提取物与基质的用量配比等方面进行考察.结果 提取物聚乙二醇-600为1:3,滴制温度为70℃,滴速为30滴/min,滴距为8 cm,冷却温度10℃时,银杏叶滴丸质量最好.结论 该工艺适用于滴丸实验室试验和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龚来觐  李小丽  郑吉 《光明中医》2013,(11):2270-2271
目的 研究心脉宁滴丸成型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 以滴丸的外观质量为评定标准对基质与冷凝剂的选择、滴距、冷却剂温度采用平行实验法,提取物与基质的用量配比、滴速、滴制温度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出最佳滴制条件.结果 滴丸的基质为PEG4000,制备工艺为清膏:基质为1:2.5,滴速为45d/min,药液温度为70℃.结论 本实验筛选出的心脉宁滴制工艺是可行的,符合滴丸剂的质量规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乌兰温都顺-7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以滴丸基质的配比、药物与基质的配比、药物与水的配比为主要考察因素,对滴丸的处方组成进行筛选;以滴距、滴制温度、冷凝温度为主要考察因素,对滴丸滴制工艺进行优化,最终对出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结果:确立乌兰温都顺-7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为采用PEG4000作为基质,药物与基质总量的质量比为1∶4,药物与水的质量比为1∶0.5;冷凝液为二甲基硅油,滴速为20 ~30滴/min,滴距为4cm,滴制温度为85℃,冷却温度为10℃.结论:此方法工艺简单稳定,可行性、重现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枸杞子滴丸成型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枸杞子滴丸的成型工艺.方法 以滴丸的硬度、外观、黏连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从基质、药液与基质的用量配比等方面进行选择.结果 最佳工艺条件为:药液温度70℃,冷凝管口温度35~40℃,PEG6000∶10000配比为1∶7,药膏∶基质∶吐温80配比为1∶3∶0.5,孔径大小30 mg,滴速30 d/min,冷却剂温度6~8℃,滴距5 cm.结论 通过上述工艺条件确定的滴丸成型度好,所制滴丸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滴丸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益脑康宁滴丸的成型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益脑康宁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以丸重变异系数和外观作为评价指标,对冷却剂、滴速、滴距采用单因素考察,对药物与基质的比例、两种水溶性基质的比例及滴制液温度三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优选的最佳成型工艺是甲基硅油与液体石蜡以2:1比例混合作为冷却液,药物与基质比例1∶1.5,基质聚乙二醇4000(PEG4000)与聚乙二醇6000(PEG6000)比例1.5∶1,滴制液温度70℃,滴速20d·min-1,滴距8cm,滴丸成型率最高。结论:以筛选出的成型工艺条件制成的滴丸,成品得率高,符合《中国药典》中滴丸剂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四磨汤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以滴丸的外观质量、溶散时限及丸重差异变异系数的总评值OD作为综合评定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4水平星点试验,考察滴距、基质与药物比、药液温度和冷凝液温度对四磨汤滴丸制备工艺的影响,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二项式方程拟合,建立回归模型,通过效应面法确定最佳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和试验验证。结果:四磨汤滴丸的制备工艺最佳条件为:以泊洛沙姆-188为基质,二甲基硅油∶液体石蜡(4∶1)为冷却剂,滴距8.0 cm,基质与药物比4∶1,药液温度82.0℃,冷凝液温度4.5℃,滴制口径2.5 mm,滴速为20 d/min为最佳条件。结论:本方法可用于四磨汤滴丸的制备工艺优化,建立的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4.
正交试验法优选小柴胡汤滴丸制备工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小柴胡汤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采用滴制法制备,以滴丸的丸重变异系数、外观质量(包括圆整度、色泽)和溶散时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条件。结果:采用PEG 6000与PEG 4000以1∶1配比作为基质,黏度为200 mPa.s的二甲基硅油作为冷却剂,最佳滴制工艺条件为药材提取物与基质配比1∶1.5,滴制温度80℃,滴速30滴/min。结论:选取的处方及滴制工艺稳定、简便,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适用于本制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立复方天麻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以滴丸的成型率、圆整度、丸重差异等作为评价指标对复方天麻提取物与基质的配比、滴制的温度、滴距等进行考察,筛选出了复方天麻滴丸的最佳成型处方组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法对提取物与基质的配比、滴制的温度、滴距等进行优选。结果:最佳成型处方组为:提取物:PEG4000∶PEG6000为1∶2∶1;成型工艺条件为:熔融温度80~85℃、滴制温度65℃、滴速60滴/min、滴距5cm、丸重50mg(滴头口径4.0mm)、冷却剂为二甲基硅油、冷却温度5~10℃、冷却柱长160cm。结论:该工艺简便、稳定、可控、易行,评价指标可靠、合理。  相似文献   

16.
穿心莲内酯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穿心莲内酯滴丸成型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 以滴丸的硬度、外观、黏连为评价指标,对影响滴丸的成型因素进行考察,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滴丸成型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 穿心莲内酯滴丸的优化工艺条件为:PEG6000为基质,二甲基硅油为冷却剂,药液温度为90℃,冷却液的温度为6℃,药物∶基质=1∶3,滴距为7 cm.结论 该方法确定的穿心莲内酯滴丸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7.
张坤水  陈逸生  申楼 《中成药》2011,33(7):1249-1252
目的 研究影响交泰安神滴丸成型的各种因素,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实验的方法,对影响滴丸成型的载药量、基质、冷却剂、药液温度、冷却温度、滴头口径、滴速、滴距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滴丸的硬度、丸重差异、溶散时限、圆整度等为评价指标.结果 采用PEG4000-PEG6000(1:1)作为基质,载药量为25%,冷却剂为甲基硅油,滴丸大小为40mg/丸,最佳工艺参数为药液温度85℃、冷却温度12℃、滴距6 cm、滴速35滴/min.结论 通过以上试验所确定的成型工艺稳定可行,产品符合药典规定,适合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选滇桂艾纳香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基质种类、药物与基质配比、滴制温度、滴距、滴速、冷却温度、冷凝剂种类为考察因素,以丸重变异系数、溶散时限、外观质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滴丸的处方和成型工艺。结果滴丸制备的最佳条件为:基质为聚乙二醇4000与聚乙二醇6000(1:1),药物与基质的配比1:2,滴制温度为80℃,滴速为2225滴/min,滴距为10cm,冷凝温度为1025滴/min,滴距为10cm,冷凝温度为1015℃,冷凝液为二甲基硅油。结论该工艺制得的滴丸丸重差异小、溶散时间短、外观质量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复方丹芎滴丸制备过程的试验.方法:以丸重变异系数、溶散时限、外观质量为考察指标,药物与基质质量比、滴制速度、滴距、药液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复方丹芎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优选.结果:滴丸最佳成型工艺为药物-PEG 4000(1:2),滴制温度为85 ℃,滴制距离5 cm,滴制速度20 d/min.结论:工艺简明可行,滴丸成型性好,适宜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芪天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以滴丸的溶散时限、外观质量和丸重差异等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对提取物与基质的用量配比,药料温度,滴速及滴距等进行优选。结果:最佳成型工艺条件为:药液温度85℃,冷却液管口温度为25℃,底部温度为5~10℃,滴速50~60滴·min-1,滴距8cm。结论:优选的成型工艺方法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