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气反”一词,以文献记载为依据,首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这里所言“气”是指病气,即病理变化,“反”是相反的意思.“气反”就是言内在病理变化与外在的症状表现在部位上不相一致.所谓“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是针对“气反”的病理变化所采取的“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所谓“气反”,即病气相反,系指疾病内在的病理变化和外在的症侯表现在部位上不相一致。而“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则是针对“气反”的病理特点所制定的特殊治疗原则。临床运用上述理论来治疗“气反”病证,收效显著。兹择“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治疗“气反”病证验案三则,并略谈体会如下: 病案举例 (一)釜底抽薪治鼻衄刘某某,女,32岁。农民。1982年4月14日就诊。左侧鼻衄3天,血色鲜红,其量较多。曾  相似文献   

3.
上病下治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 《河北中医》2008,30(4):378-379
上病下治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原则。《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由此奠定了“上病下取”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凡是通过药物、针灸等手段下取以治疗上部疾病者,都属于上病下治之列。其治则  相似文献   

4.
试论“气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反”一词,见于医籍记载的,首推《素问》五常政大论。气是病气(即病理),反是相反,意思是内在的病理变化与外在的症状表现不一致。“五常政大论”主要是论述五运有政令之常,也有其变,进而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其普遍规律,也有其特殊情况,因此在治法上就不可守成不变。“气反”在这里提出,正是说明疾病的发生有这样一种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5.
《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又曰:“缓则治本为原则”。所渭“治未病”,即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与病证的传变规律,以防止病邪的发生和传变,是说明防病重于治病.至于“本”,即指患者的禀赋及病情的内在因素.但现在治疗疾病中,多重视“治已病”而忽视“治未病”;重视“治标”而忽视“治本”,所以对于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仅能减轻症状,而不能防止病症的反复发作.因此,我们在临床上应该重视“治未病”和“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才  相似文献   

6.
气反治则始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内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言其疾病的症状部位与病机不相一致时,则当求其本而治之。气反治则临床运用十分广  相似文献   

7.
张铨 《西部中医药》2006,19(9):27-27
气反治法始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原文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即言其疾病的症状表现部位与病机不相一致时,则当求其本而治之.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病主要以症状表现为依据,即一般所说“有是症,用是药”,但与对症疗法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中医在分析症状时,主要是探索其发病的原因和虚实寒热的演变情况。所以同样疾病,如果表现的症状有出入,治疗的方法便有差別;相反,不同的疾病表现为相同性质的症状时,治疗的基本法則可以相同,这就是所謂“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也是辨证論治的精神和实质。  相似文献   

9.
“气反”治则 ,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气反者 ,病在上 ,取之下 ;病在下 ,取之上 ;病在中 ,傍取之。”的论述 ,亦即病情出现病“本”在此 ,而病“标”在彼者 ,按中医治病救本治则 ,针对病本进行治疗 ,而不是对症处理 ,就是属于《内经》“气反”治法的范畴。《伤寒论》中虽没有明确提及“气反” ,但六经病证治中却包含了许多“气反”治法运用的实例 ,现分析《伤寒论》中“气反”治法运用的条文 ,揭示其临床运用的内在规律 ,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精髓的理解。1 宣上通下 ,下病上治《伤寒论》原文 44条指出 :“太…  相似文献   

10.
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概意  同一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疾病用同一方法治疗此原则是根据病机的异同而定,即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意。1.1 同病与异病 所谓同病与异病是针对临床主要病症而言,不包括病机成分。同病即临床表现出的相同症状之病症,可由不同病机所致。异病即临床表现不同症状的病症可由相同的病机导致。1.2 同治与异治 主要根据病机的异同决定,故掌握病机为重要环节之一。1.3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临床意义 此为针灸临床中的两种治疗原则。医师主要基于此选择穴位和施针手法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王少华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14-517
21上病下取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素问集注》释云:“气反者,谓上下内外之病气相反也,如下胜而上反病者,当取之下”。《类经·运气类》云:“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又云:“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这是说“气反”病变要采取反治法,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是也。本法针对复杂病情下出现的部位上的证候表现和内在的病理机制不一致——反常的变证,常在脏腑相因、表里相通的论点指导下运用于实践。其适应范围有下虚上盛的眩晕、咳喘以及口糜、鼻衄、头痛等。 关于眩晕:在辨证施治方面,我体会…  相似文献   

12.
反治反佐辨     
反治,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反治法是顺从疾病证候的假象进行治疗的方法。《内经》指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所以,反治法也叫从治法。它虽是与正治法相对而言,然本质仍属正治。严格地说,只不过是正治的一个变法。常用的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如热深厥深之用白虎、下利谵语之用承气等。反佐,与反治截然有别。反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对疾病的治疗原则;而反佐,则是在治疗  相似文献   

13.
田晶程 《河北中医》1985,(2):25-25,41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又说:“从者反治”。反治法用于临床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家用““通因通用”四种具体的治法。此外,还有反佐法,其具体应用有两种。一是在方剂配伍上的反佐。如在大队温热药中加入少量苦寒药。如《伤寒论》中白通加猪胆汁汤。一是在服药方法上的反佐,如寒药治热证而用热服,热药治寒证而用冷服。应用反佐法的目的在于防止疾病对药物的格拒,并诱导药物直达病所。热因热用,是用温热药治疗有热的症状。  相似文献   

14.
第二篇脉证辨治第一章时病脉证辨治时病,指感染四时六气而引起的疾病,亦名时气病。《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时气候》曰:“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故又称”时行  相似文献   

15.
“同病异治”一语,首先见于《内经·素问》,而“异病同治”则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和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从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二语便常为医者所引用,并作为中医治疗学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是中医对疾病的诊疗原则——辨证施治所决定的。关于“同病异治”的方法,一般认为,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体质强弱的不同,年龄性别的差异,以及生活环境、地理、气候的差别,所以必须运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治  相似文献   

16.
试论反治法     
“反治”亦称“从治”,始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对反治法的概念及其实质的认识,历代医家争议颇多。有谓“从病气而反疗者(如唐代王冰);有谓“反治”即为“反佐”者,(如晋代马莳及今人傅贞亮);有谓“从假,即从疾病假象而治”者;有谓“反治的实质还是正治”者(如近代一些学者及教科书),各抒己见,莫衷一  相似文献   

17.
10 寒热反用 分化离间【原文】 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 ,此之谓行间之术。【译文】 依据寒热施以反治方法 ,这叫做分化离间的策略。【今译】 “反用”即反治。是一种疾病出现假象 ,或大寒证、大热证 ,对正治法产生格拒时采用的治法。《内经》云 :“反治何谓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一般说来 ,寒病有寒象 ,热病有热象 ,虚病有虚象 ,实病有实象 ,大多数疾病是可用正治的方法来治疗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病寒以热药 ,病热以寒药” ,说的就是寒热病的正治…  相似文献   

18.
喘咳重症和临床上是较常见且难以治愈的一种疾病,笔者往医疗实践中用中医性体观和调节理论出发,采用“上病下治”之法,即疾病症状虽表现于躯体上部(心、肺),但可根据经络、脏腑的密切关系而从下部脏器(脾、肾、肝、胃、肠等),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黄疸病是由于血液内胆红素浓度增高,致使巩膜、粘膜及全身皮肤发黄。但黄疸症仅是临床上所出现的一种症状,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疾病,都可以出现黄疸症。中医、中药,虽然是“辨证论治”,但在治“证”的一定原则下,也同样能够治“病”。因为中医所称的“证”,在某些情况下就包括了“病”。而中医所称的“病”,也有若干部分就指的是“证”。例如:在古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开头太阳病篇,既有太阳病,也有太阳证。阳明病篇,既有阳明病,又有阳明证等。所以“证”和“病”,是一个整体,而“病”和“证”也同样是不能分开的。即以黄疸而论,近代医学,只不过把它看作是某些疾病的一个“证”(即症状之一),而中医在临床上则既把它看作是“证”,也把它看作是“病”。在治疗上,只要是药、证相对不仅是“证”可以被消除,病人感到松解,即是“病”也往  相似文献   

20.
<正> 1.治求其属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原文说:“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歧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目前把这句话作为一般的辩证论治原则运用,认为“治”就是论治,即确定治疗原则。“求”,寻求,推究之意,“其”指证候。认为“属是指证候与治法的联系”(北京中医研究院:《中医名词术语解释》第204页),“治求其属”就是说辨别疾病的一系列症状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