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为临床脑缺血患者亚低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局灶性大鼠大脑中动脉I/R模型,将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36.0℃~37.0℃)缺血组、亚低温(32.0℃~33.℃0)缺血组,其中后两组又根据观察时间点不同分为缺血2h再灌注2、4、6h三个亚组,观察各时间点大鼠缺血侧脑海马区线粒体钙含量([MCa])及胞浆游离钙含量([Ca^2+].)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常温缺血组和亚低温缺血组各观察时间点缺血侧脑海马区[MCa]显著降低,而[Ca^2+];明显增高(P〈0.05);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缺血组大鼠缺血侧海马区[MCa]显著增高,[Ca^2+];明显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能有效抑制I/R损伤后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的钙超载.恢复线粒体能量代谢,从而稳定线粒体贮钙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病变侧缺血至再灌注期亚低温(32~33℃)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和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亚低温缺血组,两个缺血组各分为5个亚组:分别于缺血后2、3、6、8、12h进行再灌注4h后处死,其中亚低温组于缺血后30min实施病灶侧脑部亚低温并持续至再灌注期。处死大鼠前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TTC染色及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β表达,末端脱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常温缺血组比较,亚低温缺血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Aβ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凋亡的神经细胞明显减少(P〈0.05)。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亚低温缺血组明显低于相应时间点常温缺血组(P〈0.05或P〈0.01)。结论病变侧亚低温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亚低温抑制Aβ表达,进而抑制神经元凋亡,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对核因子KBp65(NF—kB p65)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PACAP组,每组大鼠24只,每组再分为再灌注12h和24h组,每时间点12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于缺血后2h进行再灌注。PACAP组于再灌注30min内,由尾静脉注射(5×10^-7)%的PACAP,(5×10^-9)g/kg,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用等体积(0.1ml/kg)的等渗盐水代替PACAP。再灌注12、24h取脑,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的结构;并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NF—kBp65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TNF—d的表达。结果 ①PACAP组大鼠光镜下脑组织细胞损伤程度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减轻。②PACAP再灌注12、24h,TNF—α阳性细胞的表达分别为(20.0±2.5)、(30.7±1.3)个/高倍视野,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为(40.8±3.7)、(60.7±3.5)个/高倍视野,与假手术组的(2.8±0.8)、(3.0±Q7)个/高倍视野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再灌注组与PACAP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再灌注12和24h,PACAP组NF—kB065表达的灰度值为57±7、49±8,缺血-再灌注组为90±14、74±10,与假手术组的41±17、41±1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再灌注组与PACAP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ACAP能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TNF—α、NF—kB p65的表达,这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局部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将大鼠分为亚低温组和正常温度组,每组48只。每组中12只用于脑梗死体积的测定;36只用于DNA单链损伤的测定。每组再分为假手术组,缺血3h再灌注0.5、2、8、24、72h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使用冰帽控制基底核区温度在32~34℃,同时使用电热毯维持肛温在36.5~37.5℃。应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观察再灌注72h两组大鼠存活率;行DNA多聚酶Ⅰ介导的生物素偶联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缺口平移标记(PANT)染色,检测DNA单链损伤。结果①生理学指标:亚低温组及正常温度组血糖、血压及血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72h生存率:亚低温组再灌注72h大鼠的生存率为92%,正常温度组为58%(χ2=6.75,P=0.027)。③梗死体积:亚低温组总的脑梗死体积,脑皮质、基底核区梗死体积分别为(61±28)、(20±17)、(42±14)mm3;正常温度组为(240±55)、(163±41)、(77±17)mm3,两组比较,总的脑梗死体积(P<0.05),皮质、基底核区脑梗死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DNA氧化损伤:PANT染色阳性细胞数于再灌注0.5h开始出现,亚低温组和正常体温组分别为(20±7)、(44±4)个/高倍视野(P<0.05);24h达高峰,亚低温组和正常体温组分别为(44±9)、(133±12)个/高倍视野(P<0.01)。亚低温可以减轻所有时间点的PANT染色阳性细胞数。结论局部亚低温可降低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缺血后DNA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110只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组和IP组,后2组根据再灌注时间再分为6、12、24、48和72 h亚组(每亚组n=10).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IP方法为在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实施再灌注15 s/缺血15 s,反复3次.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IL-1β和TNF-α mRNA表达.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比,IP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P均<0.05),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均<0.05).假手术组额顶叶皮质IL-1β、TNF-α蛋白和mRNA表达微弱;缺血再灌注组IL-1β、TNF-α蛋白和mRNA在额顶叶皮质大量表达,6h开始上调,24 h达高峰(与其他时间点比较,p均<0.05),之后逐渐下降;IP组具有相同的动态变化趋势,且各时间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5).结论 IP可显著下调脑组织IL-1β和TNF-α表达,缩小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提示IP可通过抑制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芎嗪-丹参-当归配伍剂(TS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21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3h模型。剔除模型制作过程中死亡的3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TSA组、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通过尾静脉给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干预。分别给予3组大鼠以下药物:川芎嗪(0.35mg/100g)+丹参(200mg/100g)+当归(165mg/100g)、尼莫地平(0.1mg/100g)和等渗盐水1.5ml。给药时间为再灌注前20min、再灌注后12h和36h。在MCAO期间和再灌注后48h,应用脑血流监测仪记录大鼠脑血流量;在再灌注前20rain和再灌注后48h,测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计算评分恢复值;再灌注后48h,Tr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结果TSA组、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①脑血流量变化相对值为(138±44)、(86±18)和(69±8)%;②神经功能评分恢复值为1.3±0.4,1.2±1.0和0.6±0.7;③大鼠脑梗死体积为(144±38)、(344±92)和(382±93)mm^3。TSA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所有观测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TSA提高大鼠脑血流量和减少梗死体积的疗效更佳,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尼奠地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蛋白C/EBP同源蛋白(CHOP)的影响。方法将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缺皿组,插栓即刻行缺血后适应组(后适应1组),再灌注即刻行缺血后适应组(后适应2组),每组14只。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模型。远程缺血后适应的实行:在插栓后即刻(后适应1组)及再灌注即刻(后适应2组)夹闭双侧股动脉10min,放开10min,此为一次缺血后适应,共进行3次。于再灌注后24h处死大鼠,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测定脑组织皮质和基底核CHOP的表达。结果①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未见梗死灶,单纯缺血组、后适应1组、后适应2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分别为(48±10)%、(22±11)%及(26±12)%。与单纯缺血组比较,两缺血后适应组的梗死灶体积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缺血后适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在皮质和基底核区,假手术组仅见少量的CHOP阳性表达细胞,单纯缺血组阳性表达细胞明显增多(P〈0.05);而两后适应组CHOP阳性表达细胞明显减少,与单纯缺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缺血后适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远程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脑组织中CHO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局部脑缺血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线粒体机制。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辛伐他汀处理组,每组32只。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梗死体积、脑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检测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Ca^2+含量,以及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变;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辛伐他汀能明显提高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P〈0.01),缩小梗死体积(P〈0.01),改善脑组织线粒体结构,并提高脑组织线粒体SDH活性(P〈0.05),提高COX活性(P〈0.01),降低脑组织线粒体Ca^2+的含量(P〈0.01),提高血清CGRP水平(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其抗氧化效应,提高脑组织线粒体SDH、COX活性及血清CGRP水平,减轻钙超载,缩小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从而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抑制剂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抑制剂组,各10只。检测各组p38MAPK mRNA表达,TNF—α水平及心肌细胞凋亡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TNF-α[(3.68±0.16)μg/L比(5.02±0.09)μg/L3、p38MAPK mRNA的表达[(1.76±0.46)比(2.35±0.02)]和心肌细胞凋亡率[-(3.51±0.40)%比-(1.8±0.23)%]显著升高(P均=0.001)。抑制剂组p38MAPK mRNA的表达[(2.09±0.16)]、TNF-α水平[(4.15±0.11)μg/L]及心肌细胞凋亡[-(2.9±0.50)%]均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降低(P均=0.001)。结论:通过抑制大鼠心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表达能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的生成,减少心肌细胞凋亡,进而减轻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脑缺血耐受大鼠EPO mRNA和HIF-1α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机制。方法采用两次线栓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预缺血10min后1、3、7、14、21d行再次缺血2h再灌注22h后处死,通过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大鼠脑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缺氧诱导因子(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脑梗死体积缺血预处理组1、3、7d亚组的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相应各亚组的梗死体积比较明显减小(P〈0.05)。RT-PCR显示缺血预处理组3、7d亚组EPOmRNA、HIF-1α mRNA表达明显增多,与假手术相应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EPO mRNA与HIF-1α 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0min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EPO及HIF-1α在一定时间窗内表达明显增多可能是脑缺血耐受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经鼻给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大鼠脑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鼻给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脑梗死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对照组(n=12)、bFGF组(n=12)。对照组和bFGF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第1-6天,分别经鼻给予等渗盐水(30μl)或bFGF(每天30μg,30μl)。在术前及术后第1、7、14、21、28天对脑梗死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采用苏木素染色法测定脑梗死大鼠在术后第7、28天的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术后第7和28天缺血侧室管膜下区(SVZ)及纹状体5-溴脱氧尿核苷(BrdU)阳性细胞数;激光共聚焦观察第7天时BrdU与doublecortin(DCX)的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FGF组从术后第7天开始,大鼠神经功能就显著恢复,术后第1、7、14、21、28天,对照组mNSS评分分别为8.7±1.0、7.2±0.8、6.7±1.0、6.2±0.8、5.8±1.2;bFGF组分别为8.8±0.8、6.2±0.8、5.3±0.8、5.0±0.6、4.3±0.8。两组间各时间点相比,P值分别为0.756、0.044、0.033、0.016、0.028,显示了其明显的正性干预作用。而对照组与bFGF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差异无显著性。假手术组大鼠无梗死灶。BrdU免疫组化显示,术后第7和28天,经鼻给予bFGF组大鼠在SVZ和纹状体区域BrdU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第7天时,SVZ的大部分BrdU阳性细胞共标不成熟神经元标记物——DCX。假手术组大鼠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经鼻给予bFGF,能够诱导脑梗死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经鼻腔给予bFGF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脑梗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巴曲酶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时间在12 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45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2例)和常温组(23例)。亚低温组在入院第1、3、5天分别给予10、5、5 BU巴曲酶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局部亚低温脑保护处理(24 h内将鼓膜温度降至33℃,并维持72 h);常温组仅用巴曲酶(同亚低温组)治疗。采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MESSS)评价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全国第四届脑卒中会议制定的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亚低温组及常温组在治疗后第14天MESSS评分分别为12±8、19±6;在第21天分别为8±7、14±9,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亚低温组有效率为86.4%(19/22),常温组为52.2%(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巴曲酶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单用巴曲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方法对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症状出现48h内行血管内低温治疗,通过血管内热交换系统控制患者核心体温(膀胱温度)。这一过程包括诱导低温(目标温度为33~34℃)、维持低温(维持目标温度24h)和恢复常温(24h恢复至36.5℃),同时监测低温期间的不良事件。低温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进行预后评估。结果①4例患者诱导低温时间中位数为6.5h(3.5—12.5h)。1例患者因寒战控制不理想而未能达到目标温度。②3例患者低温持续24h;1例患者因纠正脑疝而延长至48h。低温期间,3例患者核心体温最大偏差〈1℃;另1例患者核心体温最大偏差〈2℃,但温度偏差〈0.3℃时间占低温全程的80%-90%。③3例患者复温持续24h,1例患者复温持续13.5h。④低温期间非严重性不良事件共14件,2例低温前即形成脑疝的患者死亡。⑤3例存活患者低温治疗后3个月mRS分别为4、5、5分。结论血管内低温可操作性强,持续低温稳定、复温可控性强。低温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但其有效性尚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ey)、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5例为观察对象,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37例)。以ELISA法测定患者外周血清Hcy、IL-10及MMP-9水平;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体积被分为小梗死组(≤5cm,47例),中梗死组(5~15cm,41例),大梗组(≥15cm,37例);比较不同梗死体积Hcy、IL-10及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患者MMP-9、Hcy水平显著升高;IL-10显著降低。外周血清Hcy水平:大梗死组的显著高于小梗死组和中梗死组[(18.5±4.2)μmol/L比(16.11±3.5)μmol/L、(16.79±3.4)μmol/L、P〈0.01,P〈0.053;外周血清MMP-9水平:大梗死组及中梗死组的均明显高于小梗死组[(256±35)ng/ml、(238±26)ng/ml比(164±35)ng/ml,P〈0.01,P〈0.053;IL-10水平:大梗死组的明显低于小梗死和中梗死组[(0.31±0.12)ng/ml、(0.59±0.15)ng/ml比(0.60±0.17)ng/ml,P均〈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10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系,可反映脑梗死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物质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73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分为亚低温组36例及常规组37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加用脑局部亚低温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管活性物质神经肽(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降压素(NT)、内皮素(ET-1)水平,并与32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行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 73例患者治疗前NPY、CGRP、NT、ET-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7、15d逐渐下降;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30d亚低温组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 血管活性物质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改善预后;其可能机制为调节血管活性物质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大面积脑梗死接受血管内低温治疗的患者22例。按发病6个月生存与否或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生存组(14例)和死亡组(8例),预后良好组(mRS0~4分,11例)和预后不良组(mRS5~6分,11例)。分析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22例患者诱导低温时间为(7.4±3.1)h,降温速度(0.66±0.40)℃/h;维持低温中位数时间24.0(20.5~72.0)h,最大温度偏差中位数0.2(0.1~2.0)℃,最大温度偏差≤0.3℃时长占维持低温时长的比率平均〉90%,15例患者低温过程中最大温度偏差≤0.3℃;恢复常温时间(36.0±13.9)h,复温速度(0.09±0.05)℃/h。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以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各项温度相关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例发生低温操作技术实施意外(盐水腔破裂);4例患者发生低温仪器运转意外(6例次),其中3次电源松动和1次机器停止运转的持续时间长,并引起体温波动,幅度为0.4~0.7℃。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以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低温操作意外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较好,但仍需提前做好低温治疗方案和各种意外事件处理预案,以保证低温治疗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内源性硫化氢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不同时点内源性硫化氢(H2S)含量、胱硫醚β合酶(cystathionine beta synthase,CBS)活性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取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I/R)12、24、48、72h及7d组,每组8只大鼠。应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全脑I/R模型。采用全自动酶标仪(Bio-TEK ELx800,美国)测定各组大鼠双侧前脑皮质中H2S含量、CBS活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BS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前脑皮质组织H2S含量分别为(12.5±1.3)和(11.7±1.4)nmol/g,CBS酶活性分别为(44.5±2.3)和(44.1±2.8)nmol·g^-1·h^-1,CBS mRNA灰度值为3.62±0.23和3.94±0.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12h组H2S含量为(18.3±1.2)nmol/g,CBS酶活性为(66.7±3.1)nmol·g^-1·h^-1,CBS mRNA灰度值为7.20±1.25;与假手术组比较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R24h组以上指标为(8.3±1)nmol/g、(30.8±3.5)nmol·g^-1·h^-1及0.90±0.16,与假手术组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R48、72h组以上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7d组CBS mRNA灰度值为5.19±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源性H2S在全脑缺血-再灌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呈动态变化,并可能在缺血-再灌注早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ACI)患者外周血清新蝶呤(Npt)、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ACI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49例ACI患者(ACI组)、33例腔隙性脑梗塞(LI组)患者,检测两组患者入院24h内,72h,7d血清Npt和Hcy水平及相关临床指标(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入院24h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I组和ACI组血清Npt[(3.12±0.23)μg/dl比(5.27±1.24)μg/dl比(6.03±1.65)μg/dl]、Hcy[(12.21±0.78)μmol/L比(15.35±1.95)μmol/L比(18.5±4.2)μmol/L]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ACI组明显高于LI组(P<0.05);7d后,LI组和ACI组血清Npt[(3.45±1.05)μg/dl、(4.07±1.25)μg/dl]、Hcy[(12.35±1.79)μmol/L、(12.70±2.2)μmol/L]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新蝶呤水平与脑梗塞的发病有关,有助于脑梗塞的危险程度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地区汉族和藏族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不同海拔地区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其中汉族84例,藏族26例。84例汉族患者中,高海拔区(3800 m,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26例,中海拔区(2200 m,青海省人民医院)30例,低海拔区(450 m,广汉市人民医院)28例。另选同地区年龄、性别基本匹配,世居当地的健康体检汉族人群为对照组,其中高海拔区26名,中海拔区25名,低海拔区28名。26例藏族脑梗死患者均来源于中海拔区(青海省人民医院);中海拔区健康对照组22名,高海拔区28名。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OX-LDL水平。结果 (1)高、中、低海拔地区汉族脑梗死组血浆OX-LDL分别为(1.92±0.30)、(1.63±0.18)和(1.44±0.25)ng/L,均高于相应健康对照组的(1.45±0.54)、(1.34±0.32)、(1.19±0.2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汉族脑梗死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浆OX-LDL含量均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高、中、低海拔地区脑梗死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高、中海拔地区健康对照组的OX-LDL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低海拔地区(P﹤0.01)。(3)高、中海拔藏族健康人群血浆OX-LDL分别为(1.43±0.56)、(1.31±0.32)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与同海拔的汉族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4)26例中海拔地区藏族脑梗死患者血浆OX-LDL为(1.91±0.40)ng/L,高于同海拔的健康对照组及汉族脑梗死组(P均﹤0.01)。结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汉族脑梗死患者及其健康对照者血浆OX-LDL含量均升高;但脑梗死患者升高更显著。藏族脑梗死患者血浆OX-LDL水平高于同海拔的汉族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线栓法、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单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单侧结扎)和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双侧结扎)3种方法制作局灶性大鼠脑缺血模型的优劣。方法按照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不同,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线栓组(6只)、电凝单侧结扎组(7只)和电凝双侧结扎组(7只)。采用三种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得梗死前后的脑血流量的相对值,24h后对模型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①线栓组(9.6±0.6)和电凝双侧结扎组(9.8±0.6)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电凝单侧结扎组(5.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线栓组(132±16)mm3和电凝双侧结扎组(142±20)mm3大鼠的梗死体积高于电凝单侧结扎组(40±11)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电凝双侧结扎组的脑血流量相对值低于电凝单侧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线栓组的脑血流量相对值高于电凝双侧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方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各有优缺点,应根据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