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安徽地区汉族家族性及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致病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MYH7)突变位点的异同。方法对3个家系中8例HCM患者及20例散发的HCM患者进行MYH7基因18及20号外显子扫描,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结果3个家族性HCM(FHCM)家系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现MYH7基因20号及18号外显子发生突变,分别为20号外显子发生Arg723Gly突变;18号外显子发生Arg663His突变;散发的20例HCM患者中,有1例发现MYH7的20号外显子上发生Ile736Thr突变,未发现18号外显子发生突变。结论MYH7基因中18号、20号外显子突变可能是安徽地区FHCM的常见突变位点之一;散发性HCM(SHCM)可能与FHCM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但与FHCM相比,在MYH7基因中突变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互关系.方法 在1个中国汉族HCM家系中进行心脏肌钙蛋白T基因(TNNT2)、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和心脏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的突变筛查,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功能区外显子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以120名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 在该家系接受调查的12名成员中有4名成员携带MYH7基因G823E杂合突变,该突变位点位于MYH7基因的22号外显子并使823位的甘氨酸(G)转换为谷氨酸(E),该突变在西方人中未见报道,其导致的临床表型在家系内部呈现较明显的异质性,携带该突变的家族成员发病年龄和临床症状差异较大.该家系成员TNNT2及MYBPC3基因未发现突变且对照组相同位置未发现异常.结论 MYH7基因为我国家族性HCM的致病基因之一,G823E突变所致肥厚型心肌病呈现明显的个体异质性表型.  相似文献   

3.
Xie WL  Liu WL  Hu DY  Cui W  Zhu TG  Li CL  Sun YH  Li L  Bian 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4):963-966
目的研究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互关系。方法对5个经过MYH7基因扫描未发现异常的家族性HCM的先证者进行肌球连接蛋白-C基因(MYBPC3)扫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功能区外显子片断,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对阳性结果者进行家系中其他成员筛查,并分析患者临床表型特点。结果在1个家系中发现MYBPC3基因的13号外显子的Arg346fs突变,而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置未见异常,Arg346fs突变为我国患者中首次发现。结论MYBPC3基因为我国家族性HCM的的致病基因之一。其临床表型的异质性提示多因素参与了HCM的发生及外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在一个HCM家系中进行心脏型肌钙蛋白T基因(TNNT2)、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突变筛查,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a)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家系调查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结果在该家系接受家系调查的10例对象中4例携带TNNT2 14035c〉t(R130C)突变,全部于40岁之前发病,外显率100%。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置未见异常,该突变位点使TNNT2基因第10号外显子130位的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先证者及其两兄长皆以心功能不全表现为主,先证者的两位兄长在我们随访过程中发生猝死。MYH7及MYBPC3基因未发现突变。结论TNNT2基因14035c〉t突变是该HCM家系的致病突变。其携带者的临床表型较恶。对于临床表型较恶,猝死发生率较高HCM家系有必要进行TNNT2的突变筛查。  相似文献   

5.
杨忠伟  冯秀丽 《农垦医学》2011,33(3):197-200
目的:研究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主要致病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MYH7)突变位点。方法:对3个HCM家系成员的MYH7基因3~23外显子及附近上下游序列采用DHPLC及直接测序分析。结果:P、L、Y三个家系的先证者具有MYH7基因错义突变,测序结果显示:发现三个家系患者MYH7基因均有一定的突变。P家系21号患者MYH7基因测序结果分析发现外显子3存在密码子Thr63第三位密码子c〉t转换及19号内含子第90位的a〉g的转换。L家系发现外显子3存在Thr63第三位密码子c〉t转换,并且,第14外显子有单碱基突变,造成Thr 441M et,在中国人中是首次发现。Y家系其他成员测序结果发现携带有第8外显子最后一位碱基存在t〉c突变。结论:MYH7基因在HCM家系中具有较高的突变率,不同突变基因型以及基因突变携带个体在临床表型上有所差异。采取基因突变检测和分析,有利于对HCM家族成员的诊断、患病风险预测及疾病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NT2)在中国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中的突变情况。方法对95例无血缘关系的HCM先证者(其中22例为家族性HCM先证者)进行肌钙蛋白T基因(TNNT2)突变筛查,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功能区8、9、10、11、14、15、16号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家系资料调查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结果 16例FHCM患者及79例SHCM患者均未发现TNNT2基因的错义突变、移码突变、剪接突变。仅在9号外显子检出一同义突变,为ATC→ATT,均编码异亮氨酸(Ile)。结论 TNNT2不是我国肥厚型心肌病的常见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7.
杨忠伟  冯秀丽  王忠 《农垦医学》2012,34(2):127-129
目的:研究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检测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的主要致病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beta-myosin heavy chain gene,MYH7)突变情况.方法:采用DHPLC结合DNA测序方法对3个新疆地区HCM家系成员的MYH7基因8、14外显子及附近上下游序列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在其中一个家系中发现MYH7基因14外显子中存在Thr441Met突变,该突变在中国人中是首次发现.另外两个家系也发现有不同位点的突变.结论:MYH7基因在HCM家系中具有较高的突变率,不同突变基因型以及基因突变携带个体在临床表型上有所差异.运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基因突变筛查,有利于对HCM家族成员的诊断、患病风险预测及疾病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首次发现肥厚型心肌病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Arg856fs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并对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对76例HCM先证者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第15 16,18,26,28,34号外显子,产物做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出现异常条带者将其目的片段和正常对照组该片段送检测序。结果: 在1例52岁男性患者的MYBPC3基因第26号外显子上发现了一个新的移码突变位点Arg856fs。由于在100名正常对照组中未见异常,故我们认为此突变位点为该患者的致病基因位点。结论: MYBPC3基因是我国HCM的致病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的1例散发性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HHD)患者的ATP2C1基因的突变情况,并整理、归纳近20年HHD患者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 应用外周血DNA提取、PCR和DNA直接测序等方法对1例散发HHD患者的ATP2C1基因的27个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并利用Pubmed和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近20年国内有关HHD病例和家系及ATP2C1基因突变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例散发患者ATP2C1基因的7号外显子第457位碱基由C变为T,导致第153位的精氨酸被终止密码子取代(R153X);国内报道ATP2C1突变171次,以移码、错义、无义突变为主,突变位点集中在21-26号外显子。结论 无义突变c. 457C>T(P. R153X)是该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文献发现ATP2C1基因21-26号外显子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的突变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
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MYH7基因突变及相应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相关基因,寻求新突变位点,并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对3个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家系先证者的β肌球蛋白重链(MYH7)基因,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端终止法直接测序,克隆测序法确证,并分析各突变患者相应临床表型特点。结果在一家系中发现MYH7基因nt2013c缺失、nt2025C插入,为一国内罕见移码突变,其为该家系患者间遗传相关的致病相关基因突变。结论MYH7基因突变是我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病因之一,其某些突变可在同一家系内遗传并致病,所致肥厚型心肌病外显率较低、临床症状出现较晚、进展较慢。同一突变携带者的临床表型存在异质性提示多因素参与了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缺失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_多态必瑟肥厚型心肌病(HCM)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扩增ACE基因目的片段检测基因多态性。结果 HCM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D等位基因频率及DD基因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DD基因型HCM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左室壁厚度明显大于2、ID基因型HCM患者(P〈0.05,P〈0.01),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FHC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is a form of cardiomyopathy with an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ed disease, which is caused by mutations in at least one of the sarcomeric protein genes. Mutations in the beta-myosin heavy chain (β-MHC) are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HCM. This study was to reveal the disease-causing gene mutations in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HCM,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enotype and phenotype. Methods The exons 3 to 26 of MYH7 were amplified by PCR, and the PCR products were sequenced in five non-kin HCM patients. A 17-year-old patient was detected to be an Arg723Gly mutation carrier. Then his family was gene-screen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enotype and phenotype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mutation of Arg723Gly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HCM was detected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a C-G transversion in nucleotide 13 619 of the MYH7 gene, located at the essential light chain interacting region in S1, the replacement of arginine by glycine took place at amino acid residue 723. A two-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m showed moderate asymmetrical septal hypertrophy with left atria enlargement. There was no obstruction in the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In his family, a total of 13 individuals were diagnosed HCM and 5 of them were dead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t a mean age of 66-year-old. Eight living members were all detected to carry the mutation, in which 3 developed progressive heart failure. Moreover, the heart function of the people evidently deteriorates when their age are older than 50. The mutation and the disease show co-separated. Conclusion The Arg723Gly mutation is a malignant type. In Chinese the mutation has the similar characters to the former report but has low degree malignant.  相似文献   

13.
肥厚型心肌病肌钙蛋白T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n FS  Zhang Y  Li DQ  Yang XS  Li L  Zhang C  Yan ML  Wang Y  An GP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6):1340-1343
目的调查中国人群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并对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对71例HCM先证者及100名正常对照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于肌钙蛋白T(TNNT2)基因第8、9、10、11、16外显子范围内寻找突变位点,并了解基因型明确的HCM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在1例患者TNNT2基因的第9外显子上发现了一个新的错义突变位点124A>C(K124N)。由于在100名正常对照中未见该错义突变,故我们认为此突变位点为该患者的致病基因位点。该患者38岁起出现临床症状,超声表现为室间隔中度肥厚,家族中无心源性猝死发作史。结论肌钙蛋白T的尾端对于其连接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区域的基因突变可导致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证实了该病具有异质性遗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肥厚型心肌病(HCM)
的相关性,为HCM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OVID、Web of Science、Cochranelibrary、CNKI、万方及VIP数据库,搜集有关AGT M235T多态性与HCM关系研究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累计病例887例,对照组1 407例。Meta分析,M235T基因多态性与HCM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vs M:OR=1.17,95%CI=0.95~1.45;(TT/MT) vs MM:OR=1.12,95%CI=0.87~1.45;TT vs
(MM/MT):OR=1.21,95%CI=1.00~1.45;MT vs MM:OR=1.07,95%CI=0.82~1.41;TTvs MM:OR=1.25,95%CI=0.79~1.99]。亚组分析,M235T基因多态性与亚洲人群和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SHCM)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欧洲和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FHCM)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人群中AGT M235T多态性与HCM的发病无关联,但是在亚洲和SHCM的人群中M235T多态性与HCM的发病有关。
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国人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 基因(MYBPC3) 突变, 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对一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成员进行MYBPC3 突变筛查,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扩增其功能区外显子片段, 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表型分析包括临床特点、二维心脏超声及组织多普勒(TDI)。结果:在此家系中, 同时发现MYBPC3 基因C.2526C > G 和C.2971G>A 两个位点的突变, 而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点未见异常。此家系共27 人, 其中4 人患病, 7 人携带, C.2526C >G 位于第25 号外显子, 编码蛋白由谷氨酸变为终止子, C.2971G>A 位于第28 号外显子, 编码蛋白由缬氨酸变为蛋氨酸。4 名患者均表现为室间隔中部肥厚, 2 名双突变患者同时合并心尖部肥厚, 舒张功能均明显受损, 而7 名携带者中有3 名出现局部心肌舒张功能的异常。结论:MYBPC3 基因双位点突变可能会导致其肥厚范围扩大, 心肌受损程度加重。MYBPC3 基因突变可能直接影响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