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仲景方在汤剂用法之中,皆不厌其详地阐明原方数味,以水数升,煮取数升,服用数升,其中颇寓深刻之科学原理。以桂枝汤为例,医者公认桂枝与芍药之比须是1:1,反之则不是桂枝汤,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一般忽略了此时溶剂之七升,煮取溶液之三升这个7:3的常数。在药量不变的情况下,正是7:3这个常数决定了桂枝汤的药液浓度。再如三承气汤,一般把此三方作为药物用量增减变化之典范,但三方之溶剂与煎取溶液之比都被忽视。考三方中大黄均为四两,但用水和煎取液之比却迥然不同:大承气汤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峻下热结;小承气汤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轻下热结;调胃承气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缓下热结。现代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2.
大承气汤的气味配伍规律与临床应用浅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承气汤来源《伤寒论》,其方药组成为:大黄12g(四两,酒洗),厚朴24g(八两,去皮,炙),枳实12g(五枚),芒硝6g(三合)。其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其功用与主治为: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  相似文献   

3.
<正>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甘草(炙)、黄芩、黄连,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分温再服。小儿脾胃虚弱,腹泻为儿科常见病症,夏秋季节尤为常见,多因脾胃素虚,喂养不当,内伤乳食,或感受时邪、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而成泄泻,以表  相似文献   

4.
名医张仲景临证用药中,对药物的煎煮及服药方法非常重视,现就《伤寒论》中仲景药物煎煮及服药特点窥析如下。 药煎煮方法据情各异 1.先煎:如麻黄汤的"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葛根汤的"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桅子鼓汤的"先煮桅子得二升半,内鼓……"。 2.后下:如大承气汤的"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一般规律是从药物质地出发,先煮质厚味难析出之厚朴、积实,后纳味易析出之大黄,再纳易溶之芒硝。为充分发挥药效,认…  相似文献   

5.
李宇铭 《光明中医》2008,23(3):374-375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汤)治疗里热挟表下利,虽成《伤寒论》学界的共识,可是药物组成上看,单用葛根以解表,于理不通;再从《伤寒论》的原文分析,葛根芩连汤的相关条文并非兼有表证。关于葛根芩连汤证的病机,病本在上焦,属肺胃热盛,逼津下行,而葛根功效在于升津止利,配伍芩连更能治胃热呕吐,为葛根芩连汤补充了一个重要证候。最后与葛根汤进行比较,可发现31至34条原文环环紧扣,辨证细致入微。  相似文献   

6.
茵陈蒿汤大黄煎法刍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伤寒论》茵陈蒿汤大黄煎法,乃“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栀子大黄),煮取二升”。此与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枳实、厚朴),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的煎法基本相同,即大黄皆取后下。余认为,这种煎法临床  相似文献   

7.
大承气汤,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原方组成:大黄12g(四两,酒洗),枳实12g(五枚),厚朴24g(八两,去皮,炙),芒硝6g(三合)。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相似文献   

8.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阳病之主方,其原方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成,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中柴胡气质轻清,苦味最薄,能疏少阳之郁滞。黄芩苦寒,气味较重,能清胸腹蕴热以除烦渴,柴芩合用,可解半表半里之邪;生姜,半夏调理胃气,  相似文献   

9.
葛根芩连汤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根芩连汤经验举隅黑龙江省九三农管局中心医院文小平(161441)黑龙江中医学院附院朱沈秋葛根黄芩黄连汤出自《伤寒论》,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四味药组成,有表里双解、坚阴止利之功,是张师用治伤寒表证未解,误下邪陷阳明而成之热痢的代表方。笔者取本方...  相似文献   

10.
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在煎法上的区别为:小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厚朴三物同煎,大承气汤中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最后纳芒硝.关于大黄后下,目前统一的看法是:大黄后下,煎煮时间不长,有利于泻下;若煎煮时间长,则减弱泻下作用.似乎大、小承气汤煎法上的区别在于大黄煎煮时间的长短.笔者认为,二方煎法的区别不在于此,而在于厚朴、枳实煎煮时间的长短.请看《伤寒论》记载: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小承气汤“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大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五升药液煮至二升所用的时间,小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四升药液煮至一升二合所用的时间,两者相差无几.笔者按《伤寒论》记载进行二方煎煮观察,结论亦是二方中大黄煎煮时间差别不大.这说明,研究大承气汤的泻下效应,更应重视厚朴、枳实的久煎和去滓再煎.  相似文献   

11.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组成半夏(洗)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甘草(炙)6g,黄连3g,大枣(劈)4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上7味以水1200ml煎取600m L,分2次服),半夏泻心汤主治胃气不和,寒热错杂之虚痞~([1]),笔者在临床通过辨证论治,应用于皮肤病多种疾病的  相似文献   

12.
治热结在内,心下急呕不止,郁郁微烦,柴胡证仍在者,与大柴胡汤下之。组成柴胡半升,黄芩三两,半夏半升,芍药半两,枳实四枚,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擘以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相似文献   

13.
清浆水见于<伤寒论>393条枳实栀子豉汤方下,系枳实栀子豉汤方所用的煎料.原文说:"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相似文献   

14.
二麻杏甘石合剂(即麻杏甘石汤原方)麻黄(去节)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枚甘草(炙)二两石羔(碎、绵里)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相似文献   

15.
凌扬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5):662-663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由甘草四两(12g)炙,生姜三两(9g)切,人参二两(6g),生地黄一斤(30g),桂枝三两(9g)去皮,阿胶二两(6g),麦门冬半升(10g)去心,麻仁半升(10g),大枣三十枚(5~10枚)劈.煎服法"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兰服".该方主要功能是通经脉,利血气,益气养阴,阴阳并调,气血双补.因其能复血脉,故又称复脉汤.  相似文献   

16.
八、酸枣合剂(即酸枣汤原方)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三两芎藭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卷二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1.方剂来源及方名解说  相似文献   

17.
葛根黄芩黄连汤出自《伤寒论》,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四味药组成,有表里双解,坚阴止利之功,是张师用治伤寒表证未解,误下邪陷阳明而成之热利的代表方。笔者取本方既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又能燥湿清热之旨,加味用于脾胃湿热所致之各种病症,收效尚可。现选介验案数则,供同道教正。  相似文献   

18.
<正>桂枝二越婢一汤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此方为表郁轻证之代表方,以其量为桂枝汤二份、越婢汤一份而名[1]。桂枝二越婢一汤临床应用广泛,越婢汤临床报道见于  相似文献   

19.
文谨  刘起华  柯李晶  仝小林 《中草药》2015,46(23):3489-3494
目的研究中药煮散的粉体特征及其水煎液中成分的分散溶出行为,为煮散的粒径控制及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黄芩、黄连、葛根、甘草4种饮片制成煮散,考察其粒度分布、流动性等粉体特征及水煎液中混悬性微粒的分散属性,并比较煮散与饮片煎煮有效成分的溶出行为。结果黄芩、黄连、甘草煮散粒度分散均匀,流动性好,葛根煮散稍差。煮散与饮片水煎液中大多为亚微米级颗粒,而光学和电学性质显示煮散水煎液中的微粒较多、较大、易沉降,具有非均相液体的特征,而其成分溶出速度、溶出量均明显高于饮片。结论煮散作为新型饮片之一,能增加药效物质的溶出,缩短煎煮时间,提高药材利用度,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20.
栀子豉汤是《伤寒论》名方之一,主治证候如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饥不能食等等。其服法颇耐寻味,原文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后世医家对其服法一直存有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