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指出“久病必虚”之“虚”当是指正气虚,但正气虚不等于证候虚,故《金匮》主要用祛邪法及扶正祛邪法,其次用扶正法治久病。若以为正气虚则证状虚,若误将一切久病都用扶正法治之,那将大错特错。  相似文献   

2.
<正>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气”,是指正气,“虚”,是指正气虚,这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是对于“虚”的理解,多数医家皆囿于正气亏少一个方面,实非全面。因为百病之生,有虚有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即正气夺。若谓邪之所凑,皆正气不足,岂不是凡生病者,皆为虚证?  相似文献   

3.
虚证是指人体在正气虚弱而邪气又不太盛时所表现出来的症候。根据虚证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类型,也就是中医学上所说的“四虚”。在临床上,虚证多见于久病体衰的慢性病人。根据中医“虚当补之”的理论,虚证患者可应用补益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的中医论治浙江省农资公司医务室(310009)赵银萍冠心病中医属于“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临床见有胸闷心痛、气短心悸等,重者有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等症状。笔者认为:胸痹乃本应标实之证,本虚指气虚、阴虚、阳虚、肝肾两虚、心肾阳虚等;标实指寒凝、...  相似文献   

5.
老年便秘与一般习惯性便秘不同,因年事已高,气虚不运,服承气之类易引起正气愈虚,用自拟便秘方治疗老年性便秘5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为中医辨证之精髓,论治之大法,为辨识人体正气强弱、病邪盛衰的纲领,作者具体分析了除纯虚、纯实证之外虚实互为因果的各种情况,如虚多实少、实多虚少,因实致虚、因虚致实、微虚微实,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等。  相似文献   

7.
李虹 《河北医学》2000,6(7):657-658
1 肿瘤临床常用扶正治则1.1 益气健脾此法是治疗气虚的基本方法。对于肿瘤的形成,《医宗必读》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外证医汇编》更指出:“正气虚则成岩”。宋元时期的医学家曾提出“养正积自消”的著名治则。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甘草、白术、茯苓、山药等。1.2 温肾壮阳癌症患者,每伴肾阳虚或脾肾不足之证。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因此,通过健脾补肾,有助于增强脏腑功能,改善全身状况。补肾阳的药物常用者有附子、肉桂、鹿角、仙灵脾、肉苁蓉、巴戟、脂等。中医认为“阴阳互根”,故在运用补肾…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本虚标虚”病机内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本虚标虚”病机内涵探析黄惠勇导师:朱文锋(湖南中医学院诊断教研室410071)关键词冠心病,本虚标实,心气虚,胸痹,病机冠心病理属中医病名“胸痹、心痛”之范畴。中医内科学各版教材及有关论著所论其病机都以“本虚标实”为规范,其本虚言阴阳气血的亏...  相似文献   

9.
《内经》论针刺补泻发挥邱连利甘肃省中医学校(730050)关键词复合手法导气法冷热感中图分类号R245.31补与泻《内经》所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是补泻手法的根本原则。所谓盛,是指邪气旺盛;所谓虚,是指正气衰退。所以,补是补充正气,在于顺其气,或将...  相似文献   

10.
"膈气虚"概念的首次出现是在《伤寒杂病论》中,古今注家多将其从宗气虚或胃气虚的角度作解,未免有"郢书燕说"之嫌。通过对膈气源流的考证与分析,发现"膈气"一词多指疾病的名称或症状。通过"膈气实"概念的构建,并结合相关语境对"膈气虚"进行分析,得出"膈气虚"是指无形之热客于膈间的一种病理状态,"虚"在此并非形容人体正气的亏虚,而是对无形邪热的描述,造成将"膈气虚"解为"宗气虚"或"胃气虚"的原因主要源于"虚"字在中医语言中的使用习惯。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国内在中医药诊治乳腺癌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有较多报道。现将近年来有关乳腺癌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如下:1乳腺癌的病因病机研究1.1文献研究乳腺癌中医称“乳岩”,历代有关乳岩病因病机的论述颇多,祖国医学认为正气不足,气血亏虚是乳癌发生的根本内因,如《外证医案汇编》中说:“正气虚则为岩”;《医宗必读》认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说明正气不足是肿瘤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此外,六淫外侵、邪毒留滞也被认为是发病重要因素。如《诸病源侯论》云:“有下于乳者,…  相似文献   

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是目前老年人的三大病死原因之一,其中以缺血性中风更为常见.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风的基本致病根源均是气虚,病邪的核心为血瘀,故气虚血瘀成为最基本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扶正法源于《内经》的“虚者补之”,“损者益之”。扶正,指保养正气。根据人的不同体质,分别予以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等扶正法。《新方八略》指出:“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凡气虚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也。阳虚者宜补而兼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麦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运用扶正法时,还要结合临床具体情况进行气血双补、阴阳双补。“气因精而虚,自当补精化气;精因气而虚,自当补气而生精。”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阳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阳虚?阳虚与气虚之间是何种关系?阳虚与精虚、血虚、津液亏虚之间是何种关系?明确回答这几个问题并非易事。对于阳虚,新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明确指出是机体“阳气不足”。但在以往的教科书和其他中医著作中,常把阳虚当作“气虚”而与精虚、血虚、津液亏虚相对待。为了明确和规范阳虚的概念,并逻辑表述阳虚与气虚的关系,今对《内经》中所有有关阳虚的论述作一检索和梳理。  相似文献   

15.
“主客交”理论始于吴又可的《瘟疫论》,广泛应用于临床。将“主客交”应用到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有望为CAG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CAG归属于中医“络病”范畴。“主客交”为正气久亏,不能驱邪外出,“客”混处血脉导致了络病气虚阴伤,气虚阴伤促成了络病,络病加重了气虚阴伤,正越虚则邪越结,邪越结则正越虚,二者互为因果,内外相因形成痼疾迁延不愈。CAG的病理改变与络病密切相关,CAG与“主客交”可以络病为结合点,用“主客交”理论阐释胃黏膜萎缩的病因病理。④CAG治疗宜扶正祛邪,贵在“通”,“主客交”代表方三甲散通中有补、补中寓通,更有虫类入络搜邪,从而分解“主”“客”,去除痼疾。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十分重视养生之道,认为疾病是由邪气侵袭、体内正气空虚,阴阳失调所致。《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功即根据此理论通过锻炼使得阴阳调整、扶正祛邪。如人体正气充足,体质机能强健,则不会发病,有病亦轻。中医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为养生之道。 1 调养精神情志与气功调心 《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注意精神调养,是中医养生学关键之一。人是自然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疾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痹”、“心痛”、“厥心痛”、“心悸”等范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之病多虚,冠心病之虚虽可泛指全身之虚,但以心虚为其主要矛盾,而心虚又必累及阴阳气血,轻者为气虚血虚,重者为阳虚阴虚.属实者,又有痰阻、血瘀、寒凝之辨.笔者采用中医辨证对冠心病患者进行遣方用药,收到较满意疗效,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气虚”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行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人群中医证候调查,了解“心气虚”证候在CHF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特点,以及CHF患者中“心气虚”证和非“心气虚”证的区别。【方法】依据入选标准纳入124例心力衰竭患者,对其症状、心功能、症状积分进行量化评价,并采用超声心动对全部患者心功能进行检测。【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全部CHF患者中,符合“心气虚”诊断标准的有103例,占全部病例的83.1%,其余患者多以阳虚、血瘀和水停等证候表现为主,但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对心气虚组与非心气虚组患者证候差别的研究显示,心气虚组患者平均病程短于非心气虚组(P〈0.05),其中病程超过5a的病例,心气虚组占12.6%,而非心气虚组高达47.6%。心气虚组患者平均心功能级别优于非心气虚组(P〈0.01)。2)对CHF患者的超声心动检查结果显示,心气虚组与非心气虚组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均下降。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INDs)、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等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非心气虚组E/A值高于心气虚组(P〈0.05),心气虚组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结论】CHF具有比较突出的中医“心气虚”的表现,心脏左室功能尤其是舒张功能严重下降和“心气虚”证的出现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CHF时左室舒张功能严重下降可以作为CHF“心气虚”的证候诊断因素之一,对丰富和规范传统的辨证标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中医虚证进行探讨,本文通过测定部分虚证患者的免疫反应及观察使用扶正固本药前后免疫反应的变化,初步阐述了虚证与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中医的虚与实,是辨别机体正气盛衰情况的两个辨证纲领。“虚”是指正气不足,“实”,指邪盛而正未衰。《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正气”,“精气”  相似文献   

20.
再探“气虚发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再探“气虚发热”金智生中医内科教研室1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的主要认识有人曾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做过总结①。一是认为“气虚发热”是由脾胃虚弱,化源不足,阴血亏虚而形成阴虚发热或血虚发热。这样可以从阴虚血虚发热来解释“气虚发热”了。代表医家如明代龚廷贤、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