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引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是指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无Q波性心肌梗死(NQMI)、Q波性心肌梗死(QMI)和猝死(suddendeath,SD)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应视为心血管病急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从指导临床治疗出发,最近有学者将ACS分为ST段抬高与ST段不抬高两大类型,更为可取。尽管ACS病谱广,病情轻重不一,但均具有相似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和发病机制,在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下导致粥样斑块不稳定,引起斑块破裂、出血,在动脉损伤处凝血机制被激活、血栓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UA)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住院事件的发生率等情况.分析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与病变特征和住院临床结果.结果 869例患者,女性223例(25.7%),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史较多(P<0.001),心肌梗死史较少(P=0.001),吸烟史较少(P<0.001),糖尿病、卒中等病史差异无显著性;女性患者的年龄较大(P<0.001),入院时收缩压较高(P<0.001),空腹血糖较高(P=0.001),血清胆固醇较高(P<0.001),血肌酐较低(P<0.001),白细胞计数较低(P=0.02),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高(P<0.001);男性和女性患者的多支血管病变比例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血运重建率相似,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冠状动脉造影阳性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中,女性多见,心肌梗死和吸烟史较少,血糖、血脂较高,左心室收缩功能较好,不同性别患者的院内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了一系列新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其研究进展,这些生化标志物与传统的心肌酶学标志物相比,能简单、快捷、灵敏地诊断心肌损伤并有助于排除和观察冠状动脉疾病的不同病理进程,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冠心病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心钠素(BNP)的变化,探讨BNP、TGF-β1与ACS的关系。方法住院ACS患者4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8例,对照组15例为健康人或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GF-β1、BNP的水平。结果 ACS组、SAP组血TGF-β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0±1.37)μg/L,(2.97±2.06)μg/L vs(5.21±1.74)μg/L。ACS组、SAP组血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60.0(237.3)、41.8(158.6)vs 15.0(15.1)。ACS组TGF-β1和BNP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253,P<0.01)。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BNP升高,而TGF-β1水平降低,两者水平呈负相关,两者联合应用能更全面的反映ACS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意义。方法收集109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38例,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Hcy,并进行各组比较。结果 ACS各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S各组间Hcy含量:AMI组>UAP组>SAP组,P<0.05。Hcy阳性率:AMI组82.9%,UAP组47.2%,SAP组28.9%,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与ACS关系密切,呈正相关,检测其水平的变化,可有效地反应ACS的发展进程及预后,为临床预防和治疗ACS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表型冠心病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2001-07/2004-04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心五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选择同期辽宁省血液中心沈阳中心血站体检健康献血者20名为对照组。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各组对象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反映人体纤溶功能;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用凝固法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反映机体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健康人2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低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88~3.41,P<0.01)。②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3.65~28.54,P<0.01)。③血浆D-二聚体水平: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对照组(t=4.24~35.01,P<0.01)。④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96~8.01,P<0.01)。结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测定有助于了解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浓度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 ,探讨CRP是否为ACS的一种危险因子。方法 测定ACS患者和对照组血清CRP浓度 ,同时检测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子并与CRP一起做Logis 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ACS患者血清CRP浓度〔(18.5 0± 2 3.98)mg/L(SE 2 .5 1,n =91)〕显著高于对照组〔(3.89± 7.14 )mg/L(SE 0 .5 1,n =194 )〕 (P <0 .0 1)。②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性期患者CRP浓度〔(18.6 5± 2 4 .12 )mg/L〕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CRP浓度〔(17.95± 2 4 .10 )m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 (SAP)CRP浓度〔(3.94± 7.5 0 )mg/L〕、AMI患者恢复期〔(5 .93± 13.0 7)mg/L〕和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4 .5 7± 8.2 7)mg/L〕(均P <0 .0 1) ;SAP患者、AMI患者恢复期和OMI患者之间CRP浓度无差别 (P >0 .0 5 ) ,并与正常人群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③每增加CRP 5mg/L ,ACS发生危险增加到近 2倍 (用Logistic回归 ,OR =1.6 5 ) ,故CRP是ACS一种潜在决定因子。结论 血清CRP浓度升高与ACS有极大的相关性 ,并提出CRP是ACS的一种新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已成为当前冠心病研究的重点。它是指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无Q波性心肌梗死(NQMI)、Q波性心肌梗死(QMI)和猝死(sudden death,SD)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应视为心血管病急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时神经肽 Y( NPY)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冠心病患者胸痛发作时及治疗缓解 3天后血浆中 NPY浓度。结果 :稳定性心绞痛组胸痛发作期及治疗缓解 3天后血浆NPY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入院胸痛发作时血浆 NP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 2 69.5± 10 0 .7) ng/ L ,( 2 70 .8± 99.7) ng/ L对 ( 15 5 .6± 3 7.8) ng/ L ,P<0 .0 1) ],经治疗缓解后均下降到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 [( 172 .4± 10 0 .9) ng/ L,( 176.8± 60 .5 ) ng/ L 对 ( 15 5 .6± 3 7.8) ng/ L,P>0 .0 5 ) ]。急性心梗组入院时泵功能 ~ 级者 ( n=5 )血浆 NPY浓度明显高于 ~ 级者 ( n=5 ) [( 3 3 3 .7± 79.4 ng/ L 对 ( 167.9± 3 6.9) ng/ L,P<0 .0 5 ) ]。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时 NPY增高可能是由于严重心肌缺血、剧烈胸痛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血小板释放 NPY增多所致 ,而 NPY增加进一步引起冠脉痉挛 ,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探讨并研究纤溶系统与纤维蛋白原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发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42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体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检测,并与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对照,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UA患者体内PAI-1、FIB水平明显高于SA患者和正常对照者,UA患者中有心血管事件发生者也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发生者;UA患者体内t—PA水平明显低于SA患者和正常对照者,UA患者中有心血管事件发生者也明显低于无心血管事件发生者。结论:UA患者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和FIB水平升高程度较SA患者更加明显,并且UA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可能与溶系统功能异常和FIB水平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ACL-9000全自动凝血/纤溶分析仪检测107例急性中毒患者止凝血指标,探讨止凝血指标在急性中毒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从2003—01~2005—07在本院内二科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患者中选择急性中毒患者107例,男47例,女60例,年龄18~72岁。其中农药杀虫剂中毒(有机磷等)35例,农药杀草剂中毒(百草枯等)5例,杀鼠剂中毒(毒鼠强等)9例,镇静催眠药及抗精神病药中毒(地西泮、氯氮平等)28例,生活性毒物中毒(一氧化碳、乙醇等)7例,工业毒物中毒(苯、汞、铅、甲醛等)19例,有毒植物中毒(毒蘑菇)4例。重度中毒组46例,轻度中毒组61例。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阴性对照,男18例,女22例,年龄25~55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ACS患者84例,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44例,不稳定心绞痛(UA)40例;健康体检者46例。采血分离受检者血清,胶乳增强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UA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UA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ACS与炎症反应相关,血清hs-CRP的浓度检测可作为监测ACS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纤溶指标、血小板计数(BPC)的变化与Child-Pugh分级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9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按Child-Pugh分级A级15例、B级46例、C级29例,分为出血组(42例)、非出血组(48例).均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血常规,比较各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随Child-Pugh分级的增加患者PT显著延长,凝血因子Ⅱ、Ⅴ、Ⅶ、Ⅹ、BPC逐渐降低,t-PA、D-d逐渐升高.PT、凝血因子Ⅱ、Ⅶ、BPC在Child-Pugh A、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hild-Pugh B、C组凝血因子Ⅴ、Ⅹ显著高与Child-Pugh A组.出血组PT、BPC 与未出血组差异有显著性;Child B、C级肝硬化患者出血率显著高与A级,而C级病死率最高,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异常及纤溶亢进,且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PT、BPC、Child-Pugh分级可作为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发病前2个月心绞痛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3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9例。调查2组既往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控制情况,分析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UA组有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及血脂异常史的比例与S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在吸烟史方面UA组明显高于SA组(P<0.05);与SA组比较,UA组有相关疾病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及心功能控制不良较为突出(P<0.05)。结论:吸烟、左室功能差、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控制不良可能是影响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血中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内皮素及血纤肽A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正常组31名,UAP患者40例根据入院前有无用药分为用药组21例和未用药组19例,分别测定血中HCY、内皮素及血纤肽A值.结果:UAP患者用药组、未用药组的HCY为[(12±5、12±6)μmol/L],内皮素为[(110±24、129±26)ng/L),血纤肽A为[(7.7±2.0、8.8±2.2)μg/L],均较正常组的HCY[(4.4±1.1)μmol/L],内皮素[(65±14)ng/L],血纤肽A[(3.5±0.6)μg/L]明显增高(P<0.05),用药组与未用药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患者的HCY与内皮素水平呈正相关(r=0.4,P<0.05).结论:HCY、内皮素及血纤肽A水平的改变可能参与了UAP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yo)、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心绞痛组(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抽取静脉血,在Elecsys 2010分析仪上测定cTnT、Myo、CK-MB含量。结果 UAP组cTnT、Myo、CK-MB的阳性率分别为42.4%、28.0%、13.0%;AMI组cT-nT、Myo、CK-MB的阳性率分别为87.9%、79.2%、43.0%。结论 cTnT是反映心肌组织损伤的高敏感度、高特异度的生化检测标志物,在ACS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急诊室就诊的胸痛患者存在心房纤颤(AF)是否会增加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风险.方法 收集我院2001-07~2006-08急诊室胸痛患者的资料,分为AF组和对照组.观察是否发生ACS[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评估发生ACS的相对危险与AF的相关性.结果 共有140例AF患者和683例符合标准的对照患者入选.AMI的发生率在AF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4%和10.8%,UA分别为16.4%和15.8%,ACS分别为27.9%和26.7%.AF患者发生ACS的相对危险没有增加:AMI 1.05[95%置信区间(CI)=0.63~1.75],UA 1.05(95%CI=0.6~1.7),ACS 1.05(95%CI=0.78~1.04).结论 在急诊室就诊的胸痛患者中,AF与发生ACS的风险增加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Q波心肌梗死、非Q波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冠心病猝死,是导致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确认识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