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芩的质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
黄芩与滇黄芩的鉴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芩为唇形科 (Labiatae)植物黄芩 (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 ,其性寒味苦 ,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由于其临床用量较大 ,造成药源紧缺 ,价格上浮。而同属植物滇黄芩 (Scutellaria、amoena、C、H、Wright)的根多次出现于临床 ,代替黄芩使用 ,既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又影响了药品的质量和疗效。本人根据实践经验 ,就二者的性状、薄层分析、紫外光谱进行比较 ,以探讨其鉴别方法 ,供同道参考。1 材料1.1 仪器ZF - 2型三用紫线分析仪 (上海安亭电子仪器厂 )、硅胶G薄层板 (10cm× 2 0cm自制 …  相似文献   

3.
冯文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0):34-37
综述黄芩性状、显微鉴别、成分分析及指纹图谱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及农药与重金属残留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认为在成分分析和指纹图谱研究方面有待加强,质量标准亟待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柴胡和黄芩是临床上常见的中药配伍,是《伤寒论》中最具代表意义的药对配伍之一,作为经典药对广泛运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复方治疗中。研究发现,柴胡黄芩药对配伍可以提高柴胡皂苷和黄芩苷的溶出量,这可能该是药对配伍药效增强的物质基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黄药对具有缓解肝损伤、抗肝纤维化、抗病毒、解热抗炎、治疗肝癌、利胆和抗癫痫等作用。本文从配伍后主要药效成分溶出研究和药理作用等方面对柴胡黄芩药对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其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黄芩所含特征性成分的代谢研究现状,表明肠道菌群在黄芩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进步研究黄芩的自身生物利用度及代谢特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药用黄芩与家种黄芩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黄芩与家种黄芩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通过性状、显微、理化鉴别及HPLC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两者性状及理化分析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家种黄芩可作为提取黄芩苷的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7.
黄芩苷是黄芩药材的药效组分之一。笔者对黄芩药材中黄芩苷的提取方法、含量测定、药理活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整理,为进一步开发黄芩苷的产品和综合利用、建立黄芩药材及其制剂与临床疗效对应的质量标准提供相关的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8.
肖凌张飞 《中药材》2016,(10):2412-2416
目的:从定性定量等各方面研究黄芩与同属滇黄芩的区别,以达到将两者鉴别的目的。方法:分别从性状、TLC、LC-MS成分鉴定、UPLC黄酮类成分含量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性状鉴别点为,滇黄芩断面绿色,黄芩断面黄色;TLC色谱两者斑点有明显差异,可将两者区分;LC-MS推测出粗毛豚草素及粗毛豚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为滇黄芩中特有成分峰;黄酮类成分含量的主要区别在于滇黄芩中汉黄芩苷的含量比黄芩中明显低。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两者在化学成分上有明显差别,化学方法可将两者分开。市场上黄芩药材及饮片无滇黄芩混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韩志超  梁运江  赛春梅 《中草药》2024,55(1):320-331
黄芩Scutellariae Radix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在建设健康中国、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种质及生态环境对黄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对关于黄芩质量形成与种质、气候及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充分理解黄芩栽培的特殊性,并重视多学科交叉、分子生药学、土壤酶、内生微生物、微生物组学及多组学等研究,是未来黄芩质量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重点,为指导黄芩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黄芩野生驯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玺文  韩梅  杨利民 《中草药》2006,37(7):1117-1120
黄芩S cutellaria ba ica lensis G eorg i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入药,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主要的活性成分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血安胎、抗菌、抗病毒、美白、防晒等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各省[1,2]。随着黄芩用量加大,资源破坏严重,野生资源锐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黄芩已被我国列为三级保护濒危植物,栽培黄芩已成为我国黄芩药源的主要来源[2]。虽然许多学者做了大量有价值的黄芩野生驯化研究工作,但尚缺乏系统性的全面研究。本文概述了我…  相似文献   

11.
黄芩为常用中药材,《中国药典》收载的黄芩为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各地收购与销售的黄芩主要为此种,主产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北产量最大,东北和河北承德产的质量最好。此外,还有唇形科黄芩属的其他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作黄芩使用。1997~2001年我们对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简称药市)  相似文献   

12.
黄芩的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芩以根入药。具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消炎抗癌等作用。近十几年来,由于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3.
枯芩中清热黄酮类药效组分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测定枯芩中4种黄酮类药效组分,为建立黄芩类中药与疗效对应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药对配伍组分-液相色谱综合分析法。结果:药效组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含量为(75.83±7.25),(2.72±0.53),(18.62±2.89),(1.44±0.37)mg.g-1。结论:枯芩中黄酮类药效组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比例为52.44:1.89:12.88:1,有清热燥湿作用,与子芩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建议分别建立黄芩类中药药效组分质量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黄芩治疗顽固性皮肤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芩为清热解毒之良药 ,《神农本草经》载本品可治“恶疮疽蚀火疡”,我们应用单味黄芩煎剂治疗顽固性皮肤溃疡 5 6例 ,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5 6例中男性 40例 ,女性 1 6例。治疗方法取黄芩 2 0 0 g,加入清水 1 5 0 0 ml,武火煎沸后以文火煎至 70 0 ml,取二层洁净纱布  相似文献   

15.
黄芩提取物的耐药抑制作用机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芩提取物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抑制机理,为中药耐药抑制剂的研究开发提供一定的基础。方法采用SDS-PAGE电泳法测定黄芩提取物处理后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质电泳图谱变化情况;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菌体内环丙沙星药物的蓄积量。采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细菌细胞外液中有关酶活性。结果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分子量为43kDa~55 kDa范围内有蛋白质条带的缺失或表达量的降低,经黄芩提取物处理后这些蛋白质可恢复表达或表达量增加;黄芩提取物可使菌体内环丙沙星蓄积浓度明显增加,但对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无明显影响。结论黄芩提取物具有恢复耐药菌某些蛋白质的表达和抑制膜上外排泵的作用,因此具有明显的耐药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芩茎段直接诱导丛生芽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丁如贤  张汉明  付翔 《中草药》1998,29(3):194-195
黄芩带节茎段培养在MS+6-BA1mg/L+NAA0.2mg/L的培养基上,先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出现许多绿色小芽。进一步移至MS培养基上产生大量的丛生芽。丛生芽培养干1/2MS+IBA0.5mg/L培养基上可诱导生根,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7.
黄芩是常用清热燥湿药,味苦,性寒,能泻肺火,除肠中湿热.笔者随师应诊,目睹姜老运用黄芩配石膏、知母泻肺火,清肺热;配山栀、龙胆草泻肝火;配银花清热解毒;配柴胡清透气分之热;配赤芍、丹皮清血分之热;配大黄、黄连,治血热吐衄、火毒疮疡;配芍药、甘草等,治腹痛下痢;临证治疗咳嗽、哮喘、小儿支气管肺炎、高热、精神病、急性胆囊炎、痢疾,急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乳癖、便血等,疗效显著,初步归纳其运用黄芩配伍的经验为以下12法.  相似文献   

18.
五倍子又名百虫仓、百药煎、棓子,为同翅目蚜虫科的角倍蚜或倍蛋蚜雌虫寄生于漆树科植物"盐肤木"及其同属其他植物的嫩叶或叶柄,刺伤而生成一种囊状据生物虫瘿,经烘焙干燥后所得[1]。五倍子所含化学成分主要包括:①鞣质,其为五倍子的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中华人  相似文献   

19.
山豆根是我国传统中药,具清火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山豆根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因此现对该药的生物活性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山豆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麦冬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通过回顾和分析近年来麦冬药理作用研究方面的文献,归纳出麦冬具有抗心肌缺血、抗血栓形成、耐缺氧、抗衰老、降血糖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麦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