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腹膜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13例。组织类型、肿瘤分级、肌层浸润、宫颈受累和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年龄、绝经状态、有无附件受累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非子宫内膜样癌、肿瘤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宫颈受累和脉管浸润对判断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 LNM)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3月—2021年3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厂医院的124例EC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全面分期手术,并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无LNM组(n=100)和有LNM组(n=24)。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引发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宫颈受累、血清CA125水平、肌层浸润、脉管浸润均是影响盆腔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084、4.286、9.823、8.968、4.556、2.637、5.198,P<0.05)。结论 非内膜样癌、分期高、分化低、肌层浸润、宫颈受累、脉管浸润及血清CA125水平高对判断LNM有指导意义,可用于术前评估盆腔LNM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原发灶的超声造影(CEUS)参数与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术前接受CEUS检查的84例子宫内膜癌,根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组(12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72例),比较2组CEUS参数[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强度(PI)]及临床病理特征(年龄、瘤体大小、肌层浸润程度、病理分型、组织分化程度及脉管浸润),对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T、MTT、瘤体大小(≥2 cm)、肌层浸润程度(≥1/2肌层)和脉管浸润(有)对盆腔淋巴结转移有所影响(P均<0.05);AT(OR=2.308,P=0.003)、MTT(OR=4.380,P=0.049)、瘤体大小(OR=1.575,P=0.032)及脉管浸润(OR=5.962,P=0.021)为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CEUS参数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对提示是否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可用于术前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行盆腔淋巴清扫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出血68例、盆腔包块8例、白带增多9例及腹痛6例;绝经前病例为(16/79)20.2%;从出现首发症状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平均为(28±4.2)个月(21d~3年);病理分级越高、肌层浸润>1/2、有宫颈浸润或附件浸润者盆腔淋巴转移的比例更高。而绝经前与绝经后之间、不同病理类型之间、ER及PR阳性与阴性间盆腔淋巴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绝经前后的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等非特异性的妇科症状时,必须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应该加强防癌知识宣传,缩短患者出现首发症状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应实行选择性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5.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应用FEP-BYO1型高能体外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癌肿体积、B超声像学、多点穿刺活检病理变化。结果: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可作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放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腹膜后转移淋巴结近期疗效。方法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3例,放射治疗采用6MV-X射线体外照射,三维适形放疗技术,90%~95%PTV 50~55Gy/25~28次。射频热疗每周2次,60min/次,共6~8次,每次热疗1h后行放疗。结果结果表明,近期疗效评价有效率(CR+PR)为82.6%。结论放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后转淋巴结,能提高局部控制率,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7.
病例女,54岁,1年前因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就诊,入院诊断为子宫内膜癌,遂行全麻下广泛全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大网膜切除术,术后病理:子宫体、底腺癌侵犯宫壁大部(约2/3),左髂淋巴结见转移灶,阴道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33例老年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情况,评价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延迟绝经、高血压、糖尿病、重复癌及近亲癌症不影响老年子宫内膜癌预后(P〉0.05)。Ⅰ~Ⅲ期的子宫内膜癌2年生存率分别为90.24%、77.78%和50.00%,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G1~G2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87.71%、77.78%和75.00%,差异无显著性(P〉0.05)。≥1/2肌层浸润的2年生存率为39.09%,显著低于〈1/2肌层浸润的100.00%(P〈0.01)。宫颈转移的3年生存率为27.27%.低于无转移的83.30%(P〈0.05)。附件转移的2年生存率为50.00%,显著低于无转移的80.26%(P〈0.01)。腹腔冲洗液有癌细胞的1年生存率为25.00%,显著低于无癌细胞的96.46%(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上述因素均不能非为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而存在。[结论]FIGO分期、深肌层浸润、宫颈转移、附件转移及腹腔冲洗液有癌细胞和老年子宫内膜癌预后密切相关,但不是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己有诸多报道[1~3],本文主要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及病理的相关因素,并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预后与手术范围加以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对本院1979年4月至1992年2月经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成人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6~2006-06成人盆腔腹膜后肿瘤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经手术治疗。肿瘤全部切除16例,部分切除2例,联合脏器切除1例。副损伤2例,大出血3例,复发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手术是盆腔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应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路径,避免副损伤和大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上皮样卵巢癌肿瘤分期、组织学类型、细胞分级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9例上皮样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从肿瘤分期看,89例患者中25.8%(23/89)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中Ⅰ期患者中出现淋巴结转移者3例(5.8%),Ⅱ期转移为3例(27.3%),Ⅲ期转移为12例(60%)。Ⅳ期转移为5例(83.3%),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率间存在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1)。仅累及主动脉旁淋巴结者占13.4%(12/89)例,仅累及骨盆淋巴结者3.3%(3/89),两种淋巴结均累及者占8.98%(8/89)。浆液性肿瘤26例,其中38.7%(10/89)出现淋巴结转移;非浆液性肿瘤63例,15.8%(10/63)出现淋巴结转移,浆液性肿瘤累积淋巴结转移数高于非浆液性肿瘤,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浆液性肿瘤中仅累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者23.3%(6/26),明显高于非浆液性肿瘤3.1%(2/63),差异有显著性(P〈0.01)。从细胞分级看,淋巴转移随细胞分化之不良而增加。89例患者中出现淋巴结转移者,细胞分化1,2级占10%,细胞分化3级占2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肿瘤分期、组织学分型及细胞分级影响淋巴结转移率,且对于浆液性肿瘤,主动脉旁淋巴结为其主要转移点。而对于非浆液性肿瘤主动脉旁和骨盆淋巴结均可累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CT导引下后路穿刺腹腔神经丛淋巴结内及腹膜后间隙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对晚期癌症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顽固性上腹痛的止痛效果。【方法】对17例CT增强扫描均有胰腺后方腹膜后广泛淋巴结转移,顽固性上腹痛,采用麻醉类止痛效疗不佳的晚期癌症患者,应用CT导引经皮穿刺淋巴结内及腹膜后间隙无水酒精注射阻滞腹腔神经丛方法治疗。【结果】治疗后疼痛完全消除9例(52.9%)。疼痛较前显著减轻5例(29.4%)。疼痛较前减轻,但仍依赖麻醉类药物方能控制疼痛3例(17.7%)。但所有患者生存质量获得提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晚期癌症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顽固性上腹痛患者,经本方法能有效地阻滞腹腔神经丛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提高生存质量,并能获得淋巴结消融的近期疗效。该方法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3.
上皮样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上皮样卵巢癌组织学分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08例上皮样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8例患者中22.6%(47/208)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中Ⅰ期患者中出现淋巴结转移者12.8%(20/156),Ⅱ期为48.6%(18/37),Ⅲ期60%(9/15)。Ⅲ期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Ⅱ期与Ⅰ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仅累及主动脉旁淋巴结者占9.6%(20/208),仅累及骨盆淋巴结者2.9%(6/208),两种淋巴结均累及者10.1%(21/208)。浆液性肿瘤60例,其中36.7%(22/60)出现淋巴结转移,非浆液性肿瘤148例,16.9%(25/148)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中透明细胞中髓样瘤占16.9%(12/71),子宫内膜样肿瘤15.6%(5/32),7.7%(2/26)为粘液性肿瘤,混合性上皮瘤33.3%(4/12),未分化癌28.6%(2/7)。浆液性肿瘤累及淋巴结转移数高于非浆液性肿瘤,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浆液性肿瘤中仅累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者23.3%(14/60),明显高于非浆液性肿瘤4.1%(6/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组织学分型影响淋巴结转移率,且对于浆液性肿瘤,主动脉旁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下动脉(IMA)上为其早期转移点。而对于非浆液性肿瘤主动脉旁和骨盆淋巴结均可累及。  相似文献   

14.
VEGF及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建红  韩先梅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0):1732-173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92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CD34蛋白的表达,将病例分成两组,其中A组68例为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B组24例为不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用CD34蛋白来标记MVD.[结果]A组病例中的VEGF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及MVD值明显高于B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MVD与VEGF呈正相关(r=0.6352).[结论]提示VEGF在乳腺癌血管生成及促进乳腺癌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检测乳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及MVD值可能有助于判断乳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准确评价口腔鳞状细胞癌 (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OSCC)颈淋巴结转移。方法 :采用临床TNM分类、组织病理分级、肿瘤生长类型、淋巴细胞浸润、肿瘤浸润厚度等对 6 4例OSCC进行观察多因素分析。结果 :TNM分类、组织病理分级、肿瘤生长类型、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不能准确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外耳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科住院手术治疗的31例外耳癌。耳廓癌17例,外耳道癌14例。病理:鳞癌14例,基底细胞癌7例,腺样囊腺癌6例,汗腺癌、毛囊癌、耵聍腺癌和乳头状瘤癌变各1例。10例行颈和/或耳周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除外7例基底细胞癌后,24例中,淋巴结转移6例(25%),鳞癌4例,囊腺癌1例,汗腺癌1例。转移分布:11区、耳前腮腺区及耳后乳突区。6例淋巴结转移者均为术后局部复发的较晚期外耳癌。结论 较晚期或复发外耳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位于上颈部和耳周(乳突和耳前腮腺区)。这些病人区域淋巴结清扫时,除了颈部外,还应包括耳前腮腺区。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 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92例IMPC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机选取368例同期手术的NST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IMPC和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IMPC与NST在肿瘤大小[(2.9±1.9)cm比(2.1±1.4)cm,P=0.001]、脉管浸润率(85.9%比6.0%,P<0.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71.7%比47.3%,P<0.001)及转移个数(8.2±9.9比2.9±5.7,P<0.001)、孕激素受体表达(P=0.047)、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表达(P=0.009)、Ki-67指数(P<0.001)以及TNM分期(P<0.001)、分子分型(P<0.001)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24%、25%~49%、50%~75%以及≥76%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3.9%、56.3%、72.2%和77.1%,IMPC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其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无关(P=0.347),与肿瘤T分期(P=0.001)、HER-2表达(P=0.029)、分子分型(P=0.003)、P53表达(P=0.003)以及Ki-67指数(P=0.045)相关。NST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P<0.001)、组织学分级(P=0.001)、脉管浸润(P<0.001)、雌激素受体α (P=0.007)、孕激素受体(P=0.031)、HER-2表达(P=0.008)及分子分型(P<0.001)均相关。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高脉管侵袭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与NST不同的病理特征。IMPC成分的多少并不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明显少于NS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Ecadherin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方法,对52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中Ecadherin进行检测。【结果】Ecadher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低表达率为40.4%;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癌组织中低表达率60.7%,高于无转移者的16.7%,差异有显著性(P<0.05)。Ecadherin蛋白低表达者3年生存率为28.8%,而高表达者为65.6%,两者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Ecadherin在大肠癌进展和淋巴结转移中起作用,可作为预测肿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