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20a来,由于介入治疗的材料、实验及临床研究的进展,使不少以往需要开胸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目前可由非开胸介入治疗来替代。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先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近年来,有关这3种疾病的介入治疗发展很快,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136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静复全麻下施行介入治疗,术前给予盐酸戊乙奎醚,稳定心率,抑制腺体分泌,麻醉给予氯胺酮1~2 mg/kg,咪哒唑仑0.05~0.1 mg/kg,芬太尼2~3 μg/kg,维库溴胺0.1 mg/kg静注诱导,以七氟烷吸入,异丙酚泵注维持麻醉.[结果]全组患儿顺利完成介入手术,麻醉完善,镇静适度,应激反应小,血流动力学稳定,封堵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术中18例发生循环短暂波动,经处理很快恢复.[结论]静脉复合全麻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诱导及苏醒迅速,循环稳定,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邓荣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141-3142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介入封堵术前后的心功能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监测7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每搏输出量(SV)、短轴缩短率(FS)和射血分数(EF)在介入封堵术前、术后24 h的变化.结果 动脉导管未闭(PDA)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后24 h SV和术前相比较都显著下降,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后24 h SV和术前相比较都显著升高.结论 先心病患儿介入封堵术后24 h心功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122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经皮介入治疗方法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9月连续施行的CHD介入治疗122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53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48例,肺动脉瓣狭窄(PS)球囊扩张术(PBPV)14例,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和(或)股动脉法,术前、术后行左、右心导管造影检查,术中联合使用超声心动图引导。结果:122例CHD介入治疗,技术成功120例,2例未封堵成功,成功率98.4%。ASD患者53例中,52例封堵成功,发生并发症3例。VSD患者7例,6例介入治疗成功,发生并发症1例。PDA患者48例,均封堵成功,7例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PS患者14例行PBPV均成功扩张,均使用单球囊扩张,术后跨瓣压差均降至20mmHg以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紧急手术及死亡病例。结论:CHD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对部分病例可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先心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发病高危因素。结果:心脏杂音、青紫、气促是新生儿先心病的主要表现,先心病发病的高危因素有:先心病家族史、合并心外畸形、宫内感染、小于胎龄儿及环境因素。结论:对可疑病例应及时检查明确诊断;当存在发病高危因素时,及早开展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心脏血管病是先天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遗传、基因表达、病毒感染、药物、射线等因素造成心脏、大血管在出生前即存在结构上的异常即称为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或称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征等。有些先天性心血管病适合心导管介入治疗,达到类似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但创伤较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3-02-2009-06期间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失败后在昆明延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7例病例的原因及危害性,探讨先心病外科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6例先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后数分钟至24 h内,封堵器出现移位或完全脱落,其中2例出现心包填塞、溶血等严重并发症。该6例均在急诊体外循环下行封堵器取出术和先心病纠治术。另外11例先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失败后,择期体外循环下行手术纠治。结果全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心功能恢复至Ⅰ级。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充分认识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危害。介入治疗失败后可造成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及时的外科手术干预,可避免病情的恶化,及时挽救患者生命,手术效果肯定,心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我国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泉  牛丽君  李贵双 《新医学》2010,41(8):491-494,525
介入治疗是先天性心脏病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并发症少、死亡率低。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材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该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特点、现状及进展,最后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 2006年11月至2013年9月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共17例.先天性心脏病的复合畸形为室间隔缺损(VSD)并发房间隔缺损(ASD)7例,ASD并发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ASD并发肺动脉瓣狭窄(PS)2例,VSD并发PDA 5例.介入治疗的顺序依次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VSD封堵术、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48 h,1~6个月随访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结果 17例复合畸形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5.9% (1/17),1例VSD并ASD术后发生残余分流伴溶血经治疗后停止,余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采取适当的治疗策略,操作规范,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同期介入治疗安全可行、有效,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是胎儿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畸形疾病 ,在我国其发生率为活产儿的7‰~ 9‰[1] 。本院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7月共收治先心病 4 7例 ,现将其病情观察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 7例中 ,男 2 9例 ,女 18例 ,年龄为 3min至 2 8d ,体重 145 0~ 4 4 5 0 g ;早产儿 18例 ;极低出生体重儿 2例 ;巨大儿 2例 ;其他均为足月儿。本组患儿以室间隔缺损 (VSD)为最常见 ,18例 ;房间隔缺损 (ASD) 6例 ;卵圆孔未闭并室间隔缺损(PFD +VSD) 2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10例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创伤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观察30例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行心内修补术术前、术中及术后7d的心率变异性变化。结果术中及术后4d内低频(LF)、高频(HF)和总频(TP)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中体外循环结束时达最低值(P<0.01),术后第7天恢复接近至术前水平,总体表现为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结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低温、主动脉阻断及药物因素可导致心率变异性下降,而术后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本院外科手术治疗的36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婴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新生儿先心病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全组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一期根治术,术前给予控制感染、纠正心衰、增加心功能储备等处理,术后给予呼吸、循环管理,治疗并发症等处理.[结果]①21例未出现并发症,术后(11.91±3.65)d痊愈出院.12人出现并发症,共32例次,均痊愈出院.死亡3例,病死率8.33%.均为复杂性先心病患儿,死于重度低心排综合征.②比较患儿入院、出院时呼吸频率、心率、肝脏大小,结果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③分析患儿术前、术后10 d所做心脏彩超数据,结果表明:射血分数、舒张末期左室内径、每分钟心输出量、舒张末期左室容积均无明显差异(P>0.05),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出院时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内径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宜早期进行.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提高新生儿先心病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监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先心病患者66例,男41例,女2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34例、室间隔缺损(VSD)17倒、动脉导管未闲(PDA)15例。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66例,其中同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24例。观察缺损类型、大小、形态,引导封堵伞堵放置,封堵后即刻评价效果及并发症。术后TTE随访。【结果】60例患者封堵成功,ASD患者中4例封堵失败,VSD患者中2例封堵失败。所有失败病例均及时改行体外循环修补。封堵成功患者随访6~12个月效果满意。【结论】TEE可弥补部分患者中TTE图像分辨率的不足,准确观测各种先天性心脏缺损的大小、形态以及周边结构,指导封堵器的选择和释放,评价疗效,在先天性心脏病缺损封堵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全麻对行先天性心脏病导管封堵术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和术后麻醉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将行先天性心脏病导管封堵术患儿72例,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右关托咪定静脉全麻组(A组)和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全麻(B组),每组各36例。患儿术前均给予阿托品0.01mg/kg,A组患儿静脉注射丙泊酚1.5mg/kg,缓慢注射右美托咪定1.Omg/kg,输注时间超过10min,以诱导麻醉,继以右美托咪定0.5μg/(kg·h)和丙泊酚4~6mg/(kg·h)持续泵入维持,B组丙泊酚用法同A组,诱导时复合使用氯胺酮1.0mg/kg,继以0.5μg/(kg·h)维持。术中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呼吸幅度、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变化,以改良Steward苏醒评分评估患儿术后麻醉恢复时间。【结果】两组在心内操作时心率均较麻醉诱导前显著增加(均P〈0.01),但B组较A组更为明显(P〈0.05)。B组麻醉恢复时间显著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静脉全麻下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对操作过程中的心率影响更小,麻醉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5.
孟凡强  杨猛  曾维理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2):1715-1716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例VSD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在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室缺封堵器封堵VSD,术后1、3、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VSD患者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3~9.5(5.60±2.55)mm,成功封堵20例,封堵成功率10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0%(2/20),封堵术后3个月超声复查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经导管治疗膜周部VSD是一种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并发症的治愈率及降低术后死亡率。【方法】1997年7至2005年7月期间心胸外科术后监护室(CICU)<3岁的患儿资料33例。分成前9例,后24例两组,后组应用改进的监护常规和新医药,新技术。两组按例数,术后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治愈率、CICU死亡率、呼吸机使用时间、CICU滞留天数等进行比较。【结果】后组较前组例数增加了166.6%,CICU死亡率下降了25%(P<0.01),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的治愈率分别提高了30%、100%、100%(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下降了33.3%,其中24小时拔管增加了近80%,CICU滞留天数下降了32.7%(P<0.05)。【结论】术后监护的日益规范和完善,新医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婴幼儿先心病术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罗库溴铵用于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药效。【方法】选择紫绀型先心病患者56例,轻度紫绀与重度紫绀患者各28例;根据诱导后给予不同剂量罗库溴铵随机分为低剂量组(0.6mg/kg),高剂量组(0.9mg/kg),测定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作用时间及恢复指数。【结果】与轻度紫绀组比较,重度紫绀组的起效时间延长(P〈0.05),而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低剂量相比较,高剂量组(0.9mg/kg)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减少,作用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罗库溴铵对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敏感性不一致,重度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心病小儿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检查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7年11月186例在麻醉下行磁共振检查的先心病小儿的临床资料,小儿年龄9个月至4岁,体重8~15k,根据麻醉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咪达唑仑组(M组)、氯胺酮组(K组)、异丙酚组(P组)、氯胺酮和畀丙酚组(KP组)。镇静和麻醉过程中连续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对各组用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M组用药后行检查的成功率为52.1%,其他组则为100%。K组中2例患儿发生呼吸抑制,1例患儿发生呕吐,1例患儿发生荨麻疹;P组和KP组中各有1例患儿发生呼吸抑制。【结论】单纯咪这唑仑镇静无法完全满足先心病小儿磁共振检查的要求,单纯氯胺酮、单纯畀丙酚或者氯胺酮联合异丙酚麻醉均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张剑蔚  顾洪斌  白洁  陈煜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0):1823-1825
【目的】研究比较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小儿先心病手术中对血流动力学、血浆儿茶酚胺的影响。【方法】选取心功能Ⅰ~Ⅱ级,无严重肝肾功能疾患的先心病患儿4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组,n=20)和舒芬太尼组(S组,n=20)。F组麻醉诱导时给予芬太尼20μg/kg,划皮前、体外转流前分剐追加芬太尼10μg/kg;S组麻醉诱导时给予舒芬太尼2μg/kg,术中静脉持续输注舒芬太尼2μg/(kg·h),体外转流期间1μg/(kg·h)。在麻醉诱导后(T0)、开胸前(T1)、体外转流30min(T2)和停体外转流2h(T3)等时点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监测值,并在T1、T2、T3等时点采血测定血浆多巴胺及乳酸含量。【结果】F组与S组麻醉效果均较满意,但T0时点心率均明显下降;S组T1、T3时点的心率下降更为明显(P〈0.05);F组在T2时点乳酸水平升高较S组明显(P〈0.05)。【结论】舒芬太尼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均能有效抑制血浆儿茶酚胺的释放,可以安全应用于小儿先心病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先心病68例心内直视术后监护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68例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术后监护经验。方法:病婴中男婴43 例,女婴25 例,病婴出生时间为11 d~36月,平均(21.5±13.2)月。体重3.5~14 kg,平均(9.56±3.15)kg,术前心胸比率0.45~0.90,平均(0.56±0.12),36例有2 种以上病变,肺动脉高压者21 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纠治术。术后返ICU,常规监测桡动脉压,肺动脉压,左房压,中心静脉压,血气,血球压积等,加强呼吸道管理,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术后30 d 内死亡7 例(10. 3%),发生各种并发症13 例(19. 1%),晚期并发症4 例(5.9%),无晚期死亡病例。结论:加强婴幼儿先心病的术后监护,术后注意呼吸道的管理,积极预防肺部并发症,合理地使用呼吸机,维持术后循环系统的稳定以及严格的液体管理,可提高疗效,降低婴幼儿先心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