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 目的:观察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行上肢手术的病人,ASAⅠ~Ⅲ级,均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神经刺激器组(N组)和超声引导A组(UA组)的局麻药为0.5%罗哌卡因20ml,超声引导B组(UB组)的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20ml。观察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和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运动阻滞程度,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记录并发症。结果:与N组比较, UA组和UB组感觉阻滞效果较完善(P<0.01)。与N组和UA组比较,UB组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运动阻滞程度较轻(P<0.05)。UA组和UB的麻醉效果较N组好(P<0.01)。三组均未记录到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技术改善了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能降低局麻药浓度或用量并保证镇痛效果完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通过临床应用评价其效果与并发症。方法选择86例ASAⅠ~Ⅲ级,行前臂、手和腕部择期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56例患者采用周围神经刺激定位仪(StimuplexHNS11;B.BraunMelsungenAG,Melsungen)完成操作,其中20例置管。后30例患者采用找异感的方法,当患者有异感并放射到手的前臂或手指为针尖定位正确。结果总的阻滞成功率95%(82例)。使用神经刺激仪定位单次给药的感觉阻滞效果最好,其次是置管患者,而传统定位的效果相对较差。肌皮神经、前臂正中神经阻、腋神经与前臂内侧皮神经滞效果最好。穿刺针平均深度7.2cm(5.5~9.0cm)。有20例留置导管,均通过周围神经刺激定位仪成功完成,置管深度(9.0±3.5)cm,超过针尖深度3cm,手术麻醉效果均满意阻滞成功率100%。手指有手术后感觉异常51例,均在1周内完全消失。结论此方法操作简单,体表标志可靠,可置管后固定,有效避免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应用Y型静脉留置针改变穿刺径路行连续臂丛阻滞。方法:A组: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用Y型静脉留置针,于肌间沟中点向下向内胸椎方向进针,注入0.75%布比卡因10 ml+2%利多卡因10 ml混合液。结果:B组麻醉效果优者63例,明显优于A组8例(P〈0.01);A组阻滞不全66例,B组仅21例。结论:用Y型静脉留置针改变穿刺径路行臂丛阻滞效果好,是简便、实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辛哲  张晓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8797-8798
目的探讨护士在超声引导下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配合中的重要性。方法将北京积水潭医院2010-04-2010-05 60例行超声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患者的麻醉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麻醉配合的护理要点及重要性。结果在正确的护理配合下,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超声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未出现任何与护理有关的过失。结论根据超声引导下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特点,采取规范的护理措施及熟练的麻醉配合将有助于提高麻醉质量和麻醉效率,降低麻醉风险,保证麻醉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前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影像引导等辅助定位周围神经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区域神经阻滞麻醉,日益受到麻醉医师的重视,但在小儿中的应用报道较少。本文就小儿臂丛神经的解剖特点和对麻醉的影响,臂丛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穿刺入路及小儿常用局麻药的代谢特点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领域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7.
为保证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避免臂丛神经阻滞时的神经损伤,我院2008-05-2010-05对198例小儿上肢手术实施改良肌间沟法臂丛麻醉,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98例,男120例,女78例,年龄1~7岁,体重8~25 kg.  相似文献   

8.
陈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1):4162-4162
近几年,我科将神经丛刺激仪应用于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使阻滞成功率质量大大提高,为患平安渡过手术麻醉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将该阻滞方法与普通肌间沟法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双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首选的一种麻醉方法.然而,不同部位的手术选用不同入路,对麻醉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我院对上肢手术患者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双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派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手部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前臂、手部外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0.25%、0.30%、0.375%罗派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镇痛、肌松效果及手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三组镇痛效果与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无明显差异,0.25%罗派卡因组肌松效果较另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0.25%罗派卡因用于前臂、手部手术可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有利于术中观察手及前臂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Ⅱ组运用传统方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后30min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对2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0.1±2.8)min和(12.9±1.8)min,Ⅱ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1.5±2.7)min和(14.6±2.2)min,I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较Ⅱ组明显缩短(均P〈0.05)。2组均未出现动脉损伤、气胸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方法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更高.阻滞实施更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0.375%盐酸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选择择期行手或前臂手术的40例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采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注射法注入0.375%盐酸罗哌卡因,盐酸罗哌卡因的剂量分别由低到高设为12、14、16、18和20 mL,初始剂量16 mL,间隔剂量为2 mL,注药30 min后切皮时,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改为全身麻醉以及下一例采用高一级剂量。若VAS≤3分,则下一例采用低一级剂量。采用Probit法计算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0.375%盐酸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0.375%盐酸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5.9 mL,95%CI为12.7~19.1 mL。结论正常成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0.375%盐酸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5.9 mL。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infraclavicular approach to the brachial plexus is a safe and reliable technique for surgery of the upper extremity. When performing the block, the anesthesiologist must appreciate three variables: needle direction, needle angle to the chest wall, and needle depth. Surface stimulation is an easy technique that can reliably predict both needle direction and needle angl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锁骨上臂丛神经与其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优化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应用超声对200例ASAⅠ-Ⅱ级患者的左右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进行检查,记录所有的声像图,采用二维超声影像工作站测定锁骨上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中心连线与皮肤的夹角及两者中心的水平距离,皮肤到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第一肋骨的距离.应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身高、体质量、年龄等变量与锁骨上臂丛神经的距离的相关性.结果锁骨上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中心连线与皮肤的夹角:左侧(45.3±17.2)°,右侧(46.3±17.6)°;锁骨上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中心水平距离:左侧(0.53±0.17)cm,右侧(0.53±0.18)cm;皮肤到锁骨下动脉的距离:左侧(1.51±0.39)cm,右侧(1.46±0.39)cm;皮肤到第一肋骨的深度距离:左侧(2.23±0.40)cm,右侧(2.23±0.41)cm;皮肤到锁骨上臂丛神经的深度距离:左侧(0.97±0.29)cm,右侧(0.95±0.29)cm.所有测量数据左右两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皮肤到锁骨上臂丛神经的距离与身高、体质量存在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左侧0.45,右侧0.52.结论 超声可清楚地显示锁骨上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在横断面声像图中,锁骨上臂丛神经主要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外上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40ml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60例拟行肘以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B组n=30)和布比卡因组(B组n=30),两组臂丛用药分别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或0.375%布比卡因40ml(150mg)。记录注药后15、30min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术后24h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及运动完全恢复时间、病人的总体满意度和术中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注药后15min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注药后30min,LB组感觉阻滞完善(Ⅲ级)的病例数明显增加(P<0.01),而且肘关节活动曲伸活动完全无力(Ⅲ级)的病例(47%)比B组(67%)低(P<0.01);LB组和B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为(17.2±7.1)h及(18.9±7.3)h,运动阻滞完全恢复时间为(20.2±8.2)h及(20.5±8.4)h,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中LB组和B组需加用局部浸润的病例分别为4例、2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各有1例因为药物阻滞时间过长感到不适,其它病例对麻醉效果均感到满意,未发现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使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40ml,其作用与同容量的布比卡因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6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将地佐辛5 mg与局部麻醉药(0.375%罗哌卡因20 mL+1%利多卡因15 mL+1∶20万肾上腺素1 mL)混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B组于术前15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联合局部麻醉药(同A组);C组仅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同A组。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麻醉后1 h及术后4、8、12、24、36、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毕至术后VAS3分的时间),不良反应。结果:A组麻醉起效时间低于B、C组(P0.05)。A、B组术后8 h时的VAS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术后12、24 h时的VAS明显低于B、C组(P0.05);3组麻醉后1 h及术后4、36、48 h时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为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超前镇痛效果确切,能够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为基础的麻醉管理方案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锁骨上臂丛阻滞且年龄为60岁以上患者32例,按年龄段分为60~74岁组(17例)和74岁组(15例)。经便携式超声定位仪于锁骨上窝扫描臂丛神经,采用"平面内"技术在超声图像的引导下调整进针角度及深度,分三针注入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啶局麻药25~30 ml满意包裹神经丛,辅以合适的镇静、镇痛及血管活性药物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结果 74岁组患者术前ASAⅣ级病例较60~74岁组多,术中镇静、镇痛辅助用药使用比例较60~74岁组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比例较60~74岁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按照既定计划完成麻醉,未出现因麻醉效果欠佳而中途转为全身麻醉者,术中镇静评分、合作评分及麻醉效果评分均满意,术后12 h内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为基础的麻醉管理方案,不仅能满足重症老年患者术中手术需要,而且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对75例ASA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25例。Ⅰ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Ⅲ组患者先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静脉注射地佐辛10mg辅助麻醉。观察3组患者麻醉后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头昏、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等情况。结果 3组患者麻醉后SBP、DBP、MBP、HR、SpO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Ⅰ、Ⅲ2组(均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尿潴留、瘙痒及呼吸抑制。Ⅲ组患者恶心、呕吐及头昏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2组(P〈0.05或P〈0.01)。结论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明显增强臂丛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延长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呼吸循环平稳。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观察密集犁银质针松解术结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治疗老年肩周炎的疗效.方法 2007年4月-2008年6月,将120例老年肩周炎患者(>6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密集型银质针松解术结合臂从神经阻滞麻醉治疗,对照组则用单纯密集型银质针松解术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43例、显效15例、好转2例;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