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的介入诊断及治疗的价值.[方法]对21例消化道大出血经急诊选择性插管及超选择插管教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造影结果阳性的病例进行药物灌注及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阳性者19/21例(阳性率为90%),上消化道出血15例,下消化道出血4例;选择性插管与超选择插管对于出血的检测差异无显著性;15例消化道出血栓塞成功达到止血目的,1例死亡,3例未成功.[结论]DSA检查是诊断急诊消化道大出血准确率高,选择性栓塞治疗是控制出血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4月~2008年2月间7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例的DSA造影及治疗结果。结果76例中DSA造影阳性64例,占89%;阴性12例,占11%。阳性病例中经介入灌注或栓塞治疗48例,一次止血成功41例,复发7例,止血成功率85.1%,无肠管坏死、穿孔等并发症发生。10例经内科保守治疗,8例外科手术治疗。结论DSA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能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并能对部分病例进行即时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出血部位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或经导管持续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治疗.结果:DSA诊断阳性率为85.7%(18/21),介入治疗成功率88.9%(16/18),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放射学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DSA在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道出血患者经常规检查大多能明确诊断,但部分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不能找出出血原因及部位,往往要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方能发现其原因及部位。作者回顾分析DSA对39例消化道出血诊治情况,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DSA技术在消化道出血诊疗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DSA技术在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7月-2001年5月消化道出血行DSA病例49例。结果:DSA检查阳性发现34例,明确了出血动脉、出血原因,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明胶海绵或加钢圈,垂体后叶素灌注等。结论:DSA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8例Dieulafoy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均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其中以呕血和黑便为首发症状6例,呕血和暗红色血便2例,仅呕血6例,仅黑便4例.出血病灶位于胃体11例,胃窦2例,胃底1例,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2例,十二指肠降部憩室内1例,十二指肠球部前壁1例.采用内镜下治疗15例,其中金属钛夹钳夹止血12例,硬化剂(聚桂醇)注射2例,金属钛夹联合硬化剂注射1例;15例中有12例止血成功,止血率为80%,3例治疗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单纯药物治疗2例,1例未行内镜治疗直接手术治疗.经以上治疗,18例中有17例治愈.[结论]Dieulafoy病以消化道大出血为主要表现,金属钛夹钳夹止血及硬化剂注射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内镜治疗失败患者,外科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DSA成像技术在消化道出血诊疗中的应用5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军  吴宁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0):7463-7464
目的:探讨DSA成像技术在消化道出血诊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参数,对55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根据情况对部分患者行超选择性DSA检查。结果:55例中,31例获得满意的DSA检查效果,出血部位和原因诊断清楚,通过介入治疗成功地达到了止血目的;24例未能明确诊断消化道出血。结论:良好的DSA成像质量是消化道出血诊断与治疗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均因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而行腹部内脏血管造影。对造影中采集的动脉期、实质期、静脉期的图像进行实时分析。结果 15例中阳性12例,阴性3例。12例阳性者包括动脉瘤2例,肿瘤2例,血管畸形4例,原因不明造影剂外溢4例,其中2例经血管内注入垂体后中素后止血。结论 出血期行急诊DSA,大多数病例可明确诊断或确定出血部位,且对血管病变较内窥镜、钡剂造影有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7年1月26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病例行64排螺旋CT扫描。结果:26例中结肠恶性肿瘤13例(50%),小肠间质瘤4例(15.3%),小肠套叠2例(7.6%),腹股沟斜疝3例(11.5%),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11.5%),肠系膜血管畸形1例(3.8%),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4例肠系膜血管病变还由DSA证实。本组应用64排螺旋CT病变定位准确率100%,定性诊断正确率97%(1例炎性病变定性不清)。结论:64排螺旋CT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和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因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行DSA的患者的临床资料。DSA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造影,分析造影征象以对出血部位和病因作出诊断。根据不同出血原因采用栓塞、药物收缩血管等方法进行介入治疗,并对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采用导丝或导管进行术前定位。结果:DSA检测出血病灶的阳性率为43.3%,其中小肠出血占37.9%,结肠出血占62.1%。手术和造影证实,肿瘤性出血8例(27.6%),非肿瘤出血21例(7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SA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诊断和治疗价值;并且在造影中发现出血部位后置入标记物,可以为手术中寻找病变部位提供很有效的定位标记。  相似文献   

11.
介入治疗在脏器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栓塞术在临床急诊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出血患者均行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介入治疗,其中妇产科大出血19例、肾脏术后出血11例、支气管扩张大咯血15例。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假性动脉瘤、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确定出血原因及部位,对出血动脉超选择插管行动脉内介入栓塞或药物灌注加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微粒(PVA)、钢圈,栓塞过程在X线影像监视下完成。【结果]45例患者行供血动脉栓塞术或药物灌注加栓塞治疗止血成功率为100%,其中有2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分别在6个月、13个月再发出血,但量较栓塞治疗前明显减少,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其他病例随访均未再发出血,中远期疗效为95.6%。【结论】介入治疗对急性脏器大出血效果明确,在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应列为首选,能达到止血迅速、彻底、复发率低、副作用小,不影响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外伤导致不明部位出血应用中的价值.方法:依据患者的神志、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及血红蛋白、B超等检验/检查结果,对有可疑活动性出血但出血部位不明的患者行紧急动脉造影(CTA)锁定出血部位,以介入技术进行栓塞治疗.结果:8例外伤致不明部位出血的患者,经紧急CTA检查,发现出血的血管有7例(87.5%,7/8);发现出血部位的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均成功止血(100%,7/7).结论:介入治疗在外伤致不明部位出血中的疗效显著,是临床工作中处理危急重症患者不明部位出血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泌尿系急性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表现及经动脉内栓塞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技术,对泌尿系急性出血33例行DSA检查,观察其DSA表现,并选用不同的材料经动脉内栓塞治疗。结果本组31例(94%)经DSA明确出血病因,2例(6%)表现为不典型间接征象,后经手术病理确诊。所有病例完成动脉内栓塞治疗,26例(79%)于48h内血尿停止,4例(12%)48h后继续尿血,但出血量较术前减少,经保守治疗后停止出血,止血率为91%;另3例(9%)栓塞后止血失败,行患肾手术切除后血尿停止。术后30例平均随访11个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肉眼血尿复发。结论DSA有助于泌尿系急性出血的诊断,经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并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受损器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急诊介入栓塞止血的价值。方法对21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实施急诊髂内动脉插管术,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出血部位,超选择性用明胶海绵栓塞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结果DSA显示出血均来源于单侧或双侧子宫动脉,表现为对比剂在官腔内呈弥漫性、局灶性分布。21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全部栓塞成功,随访3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介入治疗应用于晚期产后出血具有止血快、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上消化道出血4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488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行急诊胃镜检查,胃镜下的诊断率高达99.0%,其中消化性溃疡304例,占62.3%;急性胃黏膜病变62例,占12.7%;胃食管恶性肿瘤52例,占10.7%;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5例,占7.2%;Mallory—Weiss综合征16例,占3.3%;食管炎9例,占1.8%;吻合1:7炎2例,占0.4%;十二指肠球炎4例,占0.8%;Dieulafoy病2例,占0.4%,原因不明2例,占0.4%。结论急诊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最好方法;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食管恶性肿瘤以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内镜特征。【方法】50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根据发病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中青年组(〈60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进行比较。【结果】508例下消化道出血中老年组占220例(43.31%),中青年组288例(56.69%),老年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64%(41例),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大肠癌74例(33.63%),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o.01);大肠息肉40例(18.18%);痔34例(15.45%);老年组出血部位以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与中青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大肠癌是老年人便血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100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与血管造影组,各5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后接受介入治疗,血管造影组患者接受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止血有效率、粪便隐血试验结果、红细胞输注量、止血时间、隐血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血管造影组的止血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后,两组的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均降低,且血管造影组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造影组的红细胞输注量少于常规治疗组,止血时间、隐血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止血有效率,降低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缩短止血时间、隐血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其特点、死亡因素。方法:对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2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中酸相关疾病122例,占59.51%,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7例,占18.05%,胃癌21例,占10.24%,三者占总数的87.80%;死亡31例,直接死于出血6例,占19.35%,死于全身慢性疾病恶化和出血后并发症24例,占77.42%,死因不明1例,占3.23%。病死率为15.12%。结论:酸相关疾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胃癌是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而全身疾病恶化及基础病变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消化道出血行DSA血管造影患者92例,观察造影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 造影阳性者4 8例,占5 2 .2 % ,急诊组31例,择期组17例,其中,有出血直接征象者18例,占19 5 %(18/ 92 ) ;行介入治疗2 8例,其中,灌注法2 0例,栓塞法8例。结论 血管造影是消化道出血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