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Mirizzi综合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 irizzi综合症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科治疗。方法分析1998年3月~2005年3月收集的12例M irizzi综合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单纯胆囊切除或部分切除、胆囊瓣补片修补肝总管加T型管引流、肝圆韧带修补肝总管加T型管引流、胆道瘘口楔形切除胆道吻合修补、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结论术前诊断困难,术中需仔细探查,提高术中诊断率,避免漏诊,并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病理特点及合理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确诊的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术7例,胆囊切除或胆囊大部分切除加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6例,胆囊切除加瘘口修补术11例,胆肠吻合术2例。结论:Mirizzi综合征术前诊断困难,术中易致胆管损伤,应根据不同的病理分类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Mirizzi综合症的术前各项检查、检验结果和术中所见,探讨如何提高其诊治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Mirizzi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有2例(11.76%)术前B超怀疑Mirizzi综合症,17例均在术中确诊。17例中行单纯胆囊切除术15例.胆囊切除、带蒂胆囊襻修补2例。结论Mirlzzi综合症术前确诊困难,术中要仔细探查,手术方式应根据胆总管受累程度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Mirrizi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2例经手术证实的Mirrizi综合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2例病人在术前均未能确诊,经术中证实后行保留颈部的胆囊大部切除术5例;胆囊切除,瘘口直接修补10例;胆囊大部切除加胆囊瓣瘘口修补术5例;胆肠吻合2例。结论Mirrizi综合征术前诊断困难,确诊率低;术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方法选择及腹腔镜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同济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共35例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方法、手术方式以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4 352例,其中确诊为Mirizzi综合征共35例,占0.8%。术前诊断率为60.0%。根据Csendes’s分型:Ⅰ型21例,LC共17例,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laparoscopic subtotal cholecystectomy,LSC)+胆总管切开术+T管支撑引流术4例;Ⅱ型10例,LSC+瘘口直接修补术+胆总管切开术+T管支撑引流术4例,LSC+胆囊壁组织修补瘘口术+胆总管切开术+T管支撑引流术3例,中转开腹行胆囊大部切除术+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Ⅲ型4例,LSC+胆囊壁组织修补瘘口术+胆总管切开术+T管支撑引流术1例,中转开腹行胆囊大部切除术+部分胆管切除术+胆管端端吻合术+胆总管切开术+T管支撑引流术1例,中转开腹行胆囊大部切除术+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结论 Mirizzi综合征术前诊断困难,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能够作为提高诊断准确率的一种无创手段;腹腔镜可以安全处理大部分Ⅰ型、Ⅱ型及小部分Ⅲ型Mirizzi综合征,对大部分Ⅲ型Mirizzi综合征腹腔镜处理困难,应及时开腹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结肠瘘的诊断与治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通过常规胆道造影确诊的胆囊-结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11 47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通过术中胆道造影确诊胆囊-结肠瘘112例,占0.98%。其中男33例,女79例;年龄(67.4±12.6)岁(58~84岁)。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胆囊-结肠瘘均通过术中胆道造影确诊,其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加结肠修补105例,结肠造瘘7例,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70例(结肠修补65例,结肠造瘘5例),随访时间(16.4±5.3)个月(6~27个月),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胆囊-结肠瘘无特异性症状,术前无特殊诊断方式,术中胆道造影是唯一的客观诊断方法。在掌握娴熟的腹腔镜外科技术条件下行胆囊切除及结肠瘘口修补/造瘘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囊内瘘的术前诊断要点和手术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胆囊内瘘患者临床表现,比较B超、CT、MRCP、ERCP等检查和术中探查所见,以及手术处理方法.结果 术前B超、CT、MRCP、ERCP等检查确诊7例(31.8%).术后确诊胆囊合并十二指肠瘘18例、合并胃窦瘘1例、合并结肠瘘3例.22例均开腹行胆囊切除或部分切除加胆囊内瘘修补术,其中12例行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18例胆囊十二指肠瘘行瘘口修补术,2例胆囊胆管瘘在取尽结石后经瘘口置T管引流,1例行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1例有少量胆漏,经引流治愈,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 目前胆囊内瘘的治疗原则仍为切除胆囊,关闭瘘管,修补漏口,酌情胆道探查,T管引流,伴消化道梗阻需同时考虑解除梗阻.  相似文献   

8.
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特点,对34例经手术证实的Mirizzi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确诊仅7例(20.6%),其中ERCP确诊5例。34例中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术12例,胆囊切除术7例,胆囊切除及胆管瘘口缝合修补术6例,胆囊大部分切除及胆囊瓣瘘口修补术4例,胆囊切除及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5例。2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4年,其中疗效优18例(72%),良5例(20%),欠佳2例(8%)。提示:B超结合ERCP检查可以提高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确诊率,手术方式应根据病理损伤程度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征术中胆道损伤的处理及预防.方法 对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自2005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共65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5例(含术前明确诊断者1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1例采用腹腔镜完成,54例采用开腹手术;有52例行完整胆囊切除术,胆囊大部分切除13例;同时行胆总管探查者21例;11例胆囊胆管瘘口采用直接缝合修补;用胆囊瓣瘘口修补加胆总管探查5例;1例用肝圆韧带作瘘口修补、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3例直接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共有9例(13.85%)术中发生胆道损伤,采用胆管损伤直接修补者2例,行胆道损伤整形修补加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2例,胆总管对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1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3例,胆总管外引流后Ⅱ期行肝管空肠盆式吻合术1例.术后发生胆漏者13例,均经腹腔引流6~24d后自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Mirizzi综合征术前诊断困难,术中明确诊断是防止胆道损伤的关键,处理时按各类型的特殊性作相应的手术处理,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胆囊内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囊内瘘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胆囊内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多表现为反复右上腹痛伴右肩部或右腰背部放射痛,部分伴有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其中胆囊十二指肠瘘7例,胆囊结肠瘘4例,胆囊胃瘘4例,胆囊胆总管瘘1例。B超仍是首选的检查手段。B超均发现胆囊结石,12例提示胆囊呈萎缩状。本组仅有5例术前确诊,其中1例行钡灌肠诊断为胆囊结肠瘘,2例B超示胆囊内积气,1例行腹部平片示胆管内积气,诊断胆囊结肠、胃瘘,1例行CT检查诊断胆囊十二指肠瘘。治疗均手术切除胆囊,行十二指肠瘘修补术3例,十二指肠瘘修补术 胃大部切除术4例;横结肠癌根治性切除1例,结肠瘘修补3例,胃瘘修补4例,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结论胆囊内瘘的手术的原则仍然是切除病变的胆囊、切断瘘管、修补瘘口、酌情胆道探查、T管引流、解除消化道梗阻。  相似文献   

11.
意外发现的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意外发现的胆囊癌早期诊断与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1993年1月至2003年7月我院收治的64例胆囊癌属意外发现的早期胆囊癌的诊治经验。结果9例属手术意外发现,开腹手术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2例。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或术后病理切片均证实为早期胆囊癌(NevinⅡ期)。7例于术中施行了标准的根治术,2例术后确诊再行根治。结论早期胆囊癌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对可疑者做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有助于意外发现早期胆囊癌;一旦确诊即予施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多中心意外胆囊癌(IGBC)病例治疗现状,探讨IGBC的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6家医院收治的87例IGBC患者临床资料,男27例(31.03%),女60例(68.97%);年龄34~89岁,平均68岁。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67例,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9例;胆囊息肉4例;胆囊腺肌症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8例;慢性胆囊炎2例。术前87例患者均行B超检查;26例行CT检查,其中6例发现胆囊壁局部或不规则增厚;术前行肿瘤标志物检测52例,CA199升高7例(67~238 kU/L)。结果 同期6家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6 411例,IGBC占比0.53%;同期胆囊癌根治术219例,IGBC占比39.73%。87例IGBC中,急诊LC 25例(28.74%),择期LC62例(71.26%);术中冰冻病理发现IGBC 70例,术后常规病理发现IGBC 17例;行胆囊癌根治术65例,未行根治术22例。术后病理检查,Tis期15例,T1期20例,T2期28例,T3期22例,T4期2例。4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6个月,中位时间26个月。T分期越早,生存期越长(P=0.01039),根治性手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期(P=0.00423)。结论 意外胆囊癌应从胆囊良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治角度入手防治,才能减少其发生;根治手术能提高意外胆囊癌患者术后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随访分析了瑞金医院近14年的原发性胆囊癌87例,其中男30例,女57例,平均年龄64.2岁,58%的病例合并有胆囊结石。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黄疸及右上腹包块。B超和CT的确诊率分别为44.9%和47.1%。60例作病理学检查,其中腺癌占88.1%。本组60%以上患者已无法切除病灶,根治性手术占8.1%。总的5年生存率为3.7%。早期肿瘤和分化好的肿瘤生存期较长。手术切除能明显改善预后。“早期”胆囊癌行胆囊床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晚期肿瘤行根治术后可提高生存率。结果提示:胆囊癌的病理,诊断和治疗均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的诊治经验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自1994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发生率为0.46%(12/2609),均经再次手术证实,其中伴结石者3例;经再次手术切除胆囊管残株、清除残余结石而治愈,效果良好.结论 腹腔镜胆日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首选B超或MRI检查,确诊后再次手术切除残株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严格把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强调手术操作规范,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的诊治经验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自1994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发生率为0.46%(12/2609),均经再次手术证实,其中伴结石者3例;经再次手术切除胆囊管残株、清除残余结石而治愈,效果良好.结论 腹腔镜胆日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首选B超或MRI检查,确诊后再次手术切除残株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严格把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强调手术操作规范,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的诊治经验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自1994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发生率为0.46%(12/2609),均经再次手术证实,其中伴结石者3例;经再次手术切除胆囊管残株、清除残余结石而治愈,效果良好.结论 腹腔镜胆日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首选B超或MRI检查,确诊后再次手术切除残株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严格把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强调手术操作规范,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17例XGC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B超检查17例,反复CT检查6例,均未能明确诊断,全部病例均术后病理确诊。手术方式:12例行胆囊切除术,2例行胆囊大部切除术,3例行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术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术,17例均治俞。结论XGC是一种少见的特殊型的慢性胆囊炎,影像学检查易与胆囊癌混淆,确诊依赖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早期诊断治疗的的最佳方法。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避免手术盲目扩大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12年来我院收治的3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原发性胆囊癌。腺癌30例、腺瘤癌变3例、硬化性腺癌1例、透明细胞癌1例、印戒细胞癌1例、粘液腺癌1例、磷状细胞癌2例。本组男16例,女23例,年龄30~78岁,中位年龄65岁,均有胆道病史。结石合并率为51.3%(20/39),术前诊断率为43.5%(17/89)。胆囊切除率61.5%(24/39)。作者讨论了胆囊癌发病的相关因素,并建议对有癌危因素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应积极予以胆囊切除。强调术中对胆囊大体标本检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Adenomyomatosis of the gallbladder (AMG) is not very common, however inherited and degenerative disease of the gallbladder with premalignant to malignant potential through metaplasia, occurring especially in a segmental form at higher-age patients, although the fundal form occurs more often. It can be found in 2-8.7% of resected gallbladder after cholecystecomy. In some cases, but extremely rarely, it has been found also in extrahepatic bile ducts. Correct pre-operative diagnosis does not exceed 30%, as it is often considered as an acute or chronic inflammatory gallbladder disease, same as in our case report. Disease development from the clinical point of view is mostly asymptomatic, where again the cholecystectomy is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