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PA)在神经再生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 ,观察uPA对面神经断伤吻合后神经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 :将 2 4只SD大鼠随机分为uPA组和对照组 ,建立大鼠面神经断伤修复模型 ,uPA组术后连续 5d腹部皮下注射uPA ,每天 3次 ,每次 5 0 0 0U/kg ,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 1,7,14 ,2 1,4 2 ,84d取吻合处远侧段面神经 ,采用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分析两组中神经纤维的等效直径、周长和面积参数以及纤维连结蛋白 (fibronectin ,FN)和层粘连蛋白 (laminin ,LN)伤后早期的表达变化。结果 :术后 2 1,4 2d时uPA组新生神经纤维髓鞘面积和 4 2d时等效直径均较对照组恢复好 (P <0 .0 5 )。FN在术后表达逐渐增强 ,14 ,2 1d时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P <0 .0 5 )。两组中LN术后表达均减少 ,随再生过程而逐渐增多 ,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面神经断伤吻合后应用uPA可降解纤维蛋白 ,使FN表达上调 ,有利于改善神经再生后的微环境 ,提高新生神经纤维的再生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activator,uPA)和它的细胞表面特异受体(urokinase-type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相结合,提高细胞表面范围纤溶酶的活动,在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 type-1,PAI-1)是uPA的主要抑制剂,调节uPA的活  相似文献   

3.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和它的细胞表面特异受体(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相结合,提高细胞表面范围纤溶酶的活动,在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I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1,PAI-1)是uPA的主要抑制剂,调节uPA的活动”。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析uPA系统各成分在声门上型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在喉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各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取免疫组化链霉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酶法 (labeled streptoavidin biotin peroxidase,SAB)法 ,对 10 4例喉鳞状细胞癌标本中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rokinase typeplasminogenactivator,uPA)、抑制剂 (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s ,PAI)PAI 1和PAI 2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合临床随访 ,经Kaplan Meier生存曲线、log 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uPA、PAI 1、PAI 2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 66 3 %、70 2 %、5 0 0 %。uPA、PAI 1、PAI 2的阳性表达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中差异有显著性 ,经半定量分析P值分别为 0 0 10、0 0 2 7、0 0 3 8。单因素分析显示 :淋巴结转移及复发、肿瘤细胞分化程度、uPA和PAI 2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 :淋巴结转移及复发、临床分期、uPA和PAI 2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uPA在喉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PAI 1的作用复杂 ,可能不单纯是uPA的抑制剂 ;PAI 2可能是uPA主要抑制剂 ,由于其表达不足尚不能抑制uPA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鼻出血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测定19例不明原因鼻出血患者(鼻出血组)和36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的水平,同时测定凝血4项及用乳胶法作D-二聚体定性测定。结果:鼻出血组治疗前:uPAR(0.14±0.04)μg/L,uPA(0.24±0.09)μg/L;治愈后:uPAR(0.08±0.02)μg/L,uPA(0.18±0.07)μg/L。正常对照组:uPAR(0.07±0.03)μg/L,uPA(0.17±0.05)μg/L。鼻出血组治疗前uPAR、uP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出血组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4项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明原因鼻出血患者的uPAR、uPA表达增高原因未明,可能与局部区域由于炎症而使微循环的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血液粒-单核系细胞释放过多的uPAR、uPA有关,高浓度的uPAR、uPA微环境,使鼻腔内血液微环境纤溶活性增高引发纤溶亢进,因而引起局部血液处于低凝状态而引发鼻出血。  相似文献   

6.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系统在喉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在喉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各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取免疫组化链霉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酶法(labeled-streptoavidin-biotin-peroxidase,SAB)法,对104例喉鳞状细胞癌标本中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s,PAI)PAI-1t PAI-2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合临床随访,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nPA、PAI-1、PAI-2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66.3%、70.2%、50.0%。uPA、PAI-1、PAI-2的阳性表达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中差异有性,经半定量分析P值分别为0.010、0.027、0.038。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及复发、肿瘤细胞分化程度、uPA和PAI-2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及复发、临床分期、uPA和PAI-2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uPA在喉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AI-1的作用复杂,可能不单纯是uPA的抑制剂;PAI-2可能是uPA主要抑制剂,由于其表达不足尚不能抑制uPA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及其特异受体(uPAR)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分别检测uPA、uPAR在50例喉癌和10例对照组中蛋白水平的表达。Spearman法和MannWhitneyU法分析它们表达的相关性及与喉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χ2检验分析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喉癌组织中uPA和uPA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和62%,且表达呈正相关(P<0.05)。uPA和uPAR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颈淋巴结状况相关,与肿瘤大小、T分期、病理学分级无关。uPA和uPAR同时阳性表达组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同时阴性表达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uPA和uPAR表达在喉癌中明显升高,uPA和uPAR与喉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用CO_2激光对鼠的离断面神经进行修复,将激光吻合与传统神经吻合进行比较。18只鼠36侧分成5组。Ⅰ组3只,双侧面神经切除5mm作为对照组,并观察其固有的神经再生能力。Ⅱ组3只,切断面神经后轻轻对合断端而不缝合。Ⅲ组4只,切断面神经后断端两侧各剥去3mm神经外膜,用单根10-0尼龙线缝合神经束膜,在显微镜下用一系列6脉冲CO_2激光,在吻合口周围照射吻合(激光剂量为2w/50ms/散焦/每点0.6mm)。Ⅳ组4只,前处理同Ⅲ组,但用三根10-0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喉癌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的表达及其在喉癌患者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Envision二步法检测uPA在79例喉癌切除标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随访,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uPA的高表达与喉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χ2=4.145,P=0.042)。uPA阳性者5年生存率为23.3%,uPA阴性者5年生存率为46.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02,P〈0.05)。从uPA相关的生存曲线上看,uPA阴性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uPA阳性患者。结论分析uPA可能有助于评估喉癌发生转移的危险性,对于评估临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系统是纤溶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u-PA、u-PA受体、u-PA抑制剂等,u-P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水解酶,它能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从而解胞外基质(ECM)介导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本文就u-PA系统化学性能及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加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及其抑制剂(PAI-1、PAI-2)在喉癌中的表达是否具有临床预后价值。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127例喉癌患者uPA、PAI-1、PAI-2的抗原表达情况并经半定量分析结合临床随访,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在传统的预后指标中只有肿瘤细胞的分化状态、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细胞生长方式与预后有关(P<0.05);uPA抗原阳性表达者生存时间缩短,PAI-2阳性表达者预后较好(P<0.01);在T1+2组中uPA阳性者生存率明显降低;uPA-阳性/PAI-2-阴性强烈提示患者预后不佳。经Cox分析发现uPA、PAI-2、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分化状态是影响喉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uPA系统在喉癌浸润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uPA、PAI-2是喉癌患者新的独立的生物学预后指标。uPA有助于评估转移的潜在危险性,并对筛选早期高危险喉癌患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与喉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40例喉癌组织中uPAmRNA表达;同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uP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结果:uPA基因表达率为65.0%(26/40);有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与无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比较,uPA基因表达率显著增高(P〈0.01)。uP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为20.0%(8/40);有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与无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比较,uP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显著降低(P〈0.01)。甲基化的喉癌组织中均无uPA基因表达。结论:uP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uPA基因表达缺失的机制之一,uPA基因启动子的去甲基化机制可能与喉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劈开颈段迷走神经中喉返神经支修复大鼠声带麻痹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首先运用剥离法及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确定喉返神经支在颈部迷走神经中的位置,将60只SD大鼠被分为3组,实验组为迷走神经劈开术吻合组,切断右侧喉返神经,将其远断段与劈开的颈段迷走神经的喉返支吻合。对照组为喉返神经端端吻合组,切断右侧喉返神经后立即行神经吻合。正常组不做处理。术后3个月利用纤维喉镜及神经肌电图观察声带活动及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喉返神经束位于颈段迷走神经前内侧,单独成束,直径为总干的1/4。术后3个月2种手术方法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喉返神经在迷走神经中准确定位,为手术操作提供了重要的解剖标志。迷走神经劈开术为喉返神经修复术提供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慢性炎性疾病是以炎性细胞和介质的聚集为特征,随着细胞外基质蛋白酶水解系统研究的发展,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系统在炎症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本文就uPA系统的合成、分布、作用机制以及在炎症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指出uPA系统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迁延的一个重要因素,旨在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防治寻找新的靶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及其受体(uPAR)在下咽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下咽癌生物学特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48例下咽癌组织及10例正常下咽黏膜中uPA及uPAR的表达情况。采用秩和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uPA及uPAR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合术后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下咽癌预后的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48例下咽癌标本中uPA表达的阳性率为77.1%,uPAR表达的阳性率为68.8%,均明显高于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均P<0.01)。uPA及uPAR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生长方式相关。病理分化程度越低、有淋巴结转移及浸润型生长者uPA及uPAR表达的阳性率高。结合术后随访资料分析,uPA及uPAR表达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P<0.05及P<0.01),经Log-rank检验,uPA表达阳性及uPAR表达阳性患者的生存率较表达阴性者低(χ2=6.41,P<0.05及χ2=12.51,P<0.01)。经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临床分期、浸润型生长方式和uPAR表达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uPA及uPAR在下咽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上调且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uPAR可做为临床筛选转移的高危人群、估计下咽癌患者预后的独立而有效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表达间的关系,及其在喉鳞状细胞癌发展中的意义。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40例喉鳞状细胞癌中ERK1/2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ERK1/2酶活性以测定其磷酸转移酶效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相应组织中uPA蛋白表达。结合临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RK1/2蛋白表达水平呈线性正相关(P〈0.05),与T分级、病理学分级和颈淋巴结状况无关。ERK1/2酶活性表达水平和uPA蛋白表达水平与T分级及病理学分级无关;与颈淋巴结状况有关(P〈0.05)。ERK1/2蛋白表达与ERK1/2酶活性表达及uPA蛋白表达无相关性;ERK1/2酶活性表达与uPA蛋白表达呈线性正相关(P〈0.05)。结论:ERK激酶过度激活可能通过调控uPA表达上调,促进喉鳞状细胞癌的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7.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对大鼠面神经损伤后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面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63只,建立大鼠面神经横断伤后端端吻合模型,分为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对照组、地塞米松(Dex)2mg组和Dex5mg组,分别将浸泡于NS、2mg/ml及5mg/ml地塞米松磷酸钠溶液至饱和后的明胶海绵敷于各组动物的端端吻合口处。术后1、2、3、7天取远端近吻合口处神经行劳克坚牢蓝(Luxol Fast Blue,LFB)染色及ED1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髓鞘和巨噬细胞;术后2、4、8周光镜下(锇酸染色)观察远端相同部位神经再生情况并进行轴突计数。结果光镜下观察,术后第1天髓鞘形态变化不明显,术后第2天出现明显变性崩解,至第3天崩解加快,第7天已见不到完整的髓鞘,仅余部分髓鞘碎片。术后第1天巨噬细胞数量较少,第2天开始增多,第7天较前3天显著增多。三组间髓鞘残余及巨噬细胞数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周,各组均出现新生髓鞘,三组间轴突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条件下,局部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对髓鞘清除速度、巨噬细胞及轴突再生数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神经端侧吻合术治疗声带麻痹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 0只SD大鼠被分为 3组 ,实验组为神经端侧吻合组 ,切断右侧喉返神经 ,将其远断端与右侧膈神经行神经端侧吻合 ,然后切断喉返神经内收支 ,将颈袢的胸骨舌骨肌支与内收支行神经端端吻合 ;对照组为神经端端吻合组 ,切断右侧喉返神经后将其远断端与右侧切断的膈神经近断端行神经端端吻合 ,其他同实验组 ;以上两组均将右侧的喉上神经切断 ,并结扎断端 ,排除环甲肌对声带活动的影响。正常组仅暴露上述神经后不作任何处理。术后 1、3个月利用纤维喉镜及神经肌电图观察声带活动及神经再生情况。结果 :术后 1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术后 3个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神经端侧吻合术手术效果与神经端端吻合术相似 ,并且避免了膈神经的损伤 ,保护了膈肌功能 ,为喉返神经修复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面神经损伤后最佳修复时机。方法通过对面神经即时吻合和延迟不同时期吻合术后面神经有髓纤维通过率的计算,评价神经再生的效果。同时对再生有髓纤维的髓鞘形态进行电镜观察,计算髓鞘腔面积和髓鞘厚度,对照各组各阶段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客观评价面神经即时吻合和延迟不同时期吻合术后面神经再生的情况。结果面神经吻合术后2个月检测,正常组、即时缝合组和延迟7 d缝合组的有髓纤维通过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延迟缝合组(P〈0.05);即时缝合组和延迟7 d缝合组面神经吻合口远端的髓鞘形态与正常组接近;其他各延迟缝合组面神经吻合口远端的髓鞘形状较不规则,直径小,髓鞘厚度薄,延迟2个月组和延迟3个月组更为明显。结论延迟一段时间修补面神经同样可以得到较好的再生效果。通过对面神经吻合术最佳手术时机的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一定临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成年大鼠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横断后端端吻合,CNTF组以CNTF明胶海绵覆盖损伤处;对照组以生理盐水(SAL)的明胶海绵覆盖损伤处。术后CNTF组每周2次耳后皮不注射CNTF5μg,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SAL。术后2,4和12周各组进行电生理学、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开矿学定量分析。结果:术后2周,两组电刺面神经均未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