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CABG)+二尖瓣置换或成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2011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46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66.8±76.4岁,16例行CABG+二尖瓣置换术,30例行CABG+二尖瓣成形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测定左室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1例二尖瓣成形+CABG患者术后早期死于心力衰竭,余45例均治愈出院.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术后7d患者左室内径从51.8±10.4mm降至46.8±8.1mm(P<0.01),左室射血分数(54.3%±10.1%)与术前(53.4%±1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同期处理二尖瓣后早期效果满意,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前降支中段支架植入术后半年患者二尖瓣反流的变化,探讨支架植入术后对二尖瓣功能的影响及可能发生的机制。方法:50例支架组患者和58例造影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半年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反流程度,根据反流束面积和左房面积比值评价反流程度,<20%为轻度,20%~40%为中度,>40%为重度。结果:支架组术后LVIDd、LAD较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EF术后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和造影组术前及术后半年随访二尖瓣反流病例的发生及加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支架组术后新增1例重度二尖瓣反流,2例由轻度反流进展为中度反流。结论:前降支中段支架植入术对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运动,提高左心功能有明显作用,而支架植入术导致二尖瓣反流可能性小。彩色多普勒对评价支架植入术后二尖瓣反流以及左心功能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二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机械瓣双瓣膜置换术患者186例,对患者手术前后心动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LA、LV均显著低于术前,RV、LVEF以及LVFS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以二尖瓣狭窄为主的患者术后LA、LAA、LV、LAV、MPGmv、VTImv和PHTmv均低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术后EOAmv和EOAImv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以二尖瓣反流为主的患者术后LA和LV低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主的患者术后LV、LVM、LVMI、IVS、Vav、MPGav均低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而术后EOAav、EOAIav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以主动脉瓣反流为主的患者术后LV、LVMI、LVM、EOAav以及EOAIav均低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术后Vav和MPGav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二尖瓣部位的人工心脏瓣膜不匹配情况优于主动脉瓣部位,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心脏瓣膜病患者二瓣置换术可有效改善左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但无法达到正常水平,对于主动脉瓣部位需注意人工心脏瓣膜不匹配发生情况,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伤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其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2月-2007年11月收治的16例外伤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病例.16例中术前心胸比例0.55±0.07,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1.2±23.2)%,按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者10例(63%).手术方法包括二尖瓣成形14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并同期矫治合并病变.随访14例,随访时间(35.2±25.7)个月.结果 外伤至出现二尖瓣关闭不全症状的时间为(23.3±50.9)个月.随访时,13例二尖瓣成形者,二尖瓣血流正常4例,微量反流7例,少量反流2例.1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6.8±9.0)%,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心功能NYHA Ⅰ~Ⅱ级者13例(93%),与术前比较,心功能NYHA Ⅰ~Ⅱ级者所占百数比明显增高(P<0.01).结论 外伤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在外伤后即刻出现,亦可在外伤后数年逐渐出现.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应用综合性二尖瓣成形术或者二尖瓣置换术,多能获得满意的中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谢霆  刘聪 《放射学实践》2016,(8):786-788
目的:探讨二尖瓣病变合并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TR)患者在二尖瓣置换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加重的超声特点,为临床手术方式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二尖瓣病变合并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前及术后的临床和超声资料,术后随访时间为1~6年,平均(3.51±1.82)年.超声检查测量每例患者术前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径、肺动脉收缩期压力、三尖瓣瓣环直径和三尖瓣返流面积、以及术后三尖瓣返流面积,并相应的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三尖瓣返流的关系.结果:超声检查显示在二尖瓣置换术后130例患者的二尖瓣功能均良好,但33例患者的三尖辩返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其中术前有左心功能下降者25例,右房增大27例,右室增大26例,左房增大15例,左室增大27例,肺动脉压增高27例,三尖瓣环扩大28例.卡方检验显示术前左心室内径与术后三尖辩返流加重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其它指标与术后三尖瓣返流加重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左心功能下降、右心室、右心房和左心房增大、肺动脉收缩期压力升高、三尖瓣瓣环增大可能是二尖瓣病变合并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患者在二尖瓣置换术后出现三尖瓣返流加重的危险因素,术中有必要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中度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经外科治疗后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10年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的175例冠心病合并中度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CABG组(108例)、CABG同期行二尖瓣成形/置换组(同期手术组,67例).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搭桥支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心室辅助装置(VAD)使用情况、围术期死亡率、同时行其他手术(主动脉瓣置换、室壁瘤切除、室间隔缺损修补等)情况,并分析两组手术前后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反流程度、肺动脉收缩压(sPAP)、心功能NYHA分级等的变化.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搭桥支数、使用IABP和VAD、围术期死亡率、同时行其他手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LA、LVEDD、二尖瓣反流程度、sPAP、心功能NYHA分级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而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冠心病伴中度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全面而积极的手术干预并未带来更理想的早期手术效果;在充分再血管化的基础上,可选择简单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左室扭转运动参数扭转角度峰值(Ptw)、收缩期末扭转角度(AVCtw)、等容舒张期末扭转角度(MVOtw)、解旋率(UntwR)联合检测鉴别诊断梗阻性肥心尖厚型心肌病(AHCM)的价值。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在2021年03月~2023年03月期间接收的143例AHCM患者作为AHCM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入院后均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入院时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室间隔的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室后壁的舒张末期厚度(LVPWD)、左室收缩末期的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的容积(LVEDV)];比较两组入院时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检查的左心室扭转运动参数Ptw、AVCtw、MVOtw、UntwR;分析左心室扭转运动参数Ptw、AVCtw、MVOtw、UntwR与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IVSD、LVPWD、LVESV、LVEDV、LVEF相关性;比较梗阻性、非梗阻性AHCM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参数Ptw、AVCtw、MVOtw、UntwR;分析左心室扭转运动参数Ptw、AVCtw、MVOtw、UntwR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loop或loop in loop技术腱索重建和二尖瓣成形环置入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外科收治的8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58.15±4.2)岁,SBE前叶腱索断裂导致关闭不全1例,心脏占位累及前叶腱索断裂导致关闭不全1例,单纯腱索断裂导致关闭不全4例,腱索延长导致关闭不全2例。术前超声心动图(TEE)显示:根据Carpentier标准,前叶脱垂5例,后叶脱垂1例,前叶合并后叶脱垂2例。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5例,中到重度关闭不全2例,中度关闭不全1例。术前射血分数(EF)平均(58.83%±2.9%),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DD)平均(52.9±1.5)mm,左心房直径(LAD)平均(50.6±1.7)mm。所有患者均经胸正中切口,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23±11.7)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06±9.5)min。4例患者置入Duran成形环,4例患者置入Edwards PhysioⅡ成形环,7例患者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1例患者同时行三尖瓣置换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结果术后无患者死亡,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TEE显示,微量反流6例,未见反流2例。术后EF平均(58.13%±2.9%),未见明显改变。LVDD平均(46.7±1.5)mm,LAD平均(42.9±1.1)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1~3个月,均为微量反流。结论 loop或loop in loop技术腱索重建和二尖瓣成形环置入术治疗二尖瓣脱垂近、中期效果确切。loop技术虽然可以比较容易锚定瓣叶的脱垂区域,但是一旦长度不合适,很难拆除,相比而言,loop in loop技术可以在术中非常容易地调整人工腱索的长度。因此,loop in loop技术比loop技术更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13例单纯行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房颤组和对照组,采集术前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数据,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1例(27.4%)患者发生术后房颤.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室壁运动积分(WMI)、二尖瓣E峰/A峰(E/A)、二尖瓣侧壁处收缩期峰速(S')、E峰/二尖瓣侧壁处舒张早期峰速(E/E')、肺动脉收缩压(PASP)、二尖瓣反流(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以相对危险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MI程度、E/E增高、年龄增加、PASP升高.44例术前有MI,其中房颤组18例,对照组26例,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发现房颤组有13例(72.2%)MI无变化,而对照组仅6例(23.1%)MI无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25例患者MI均减轻或消失.房颤组和对照组中MI患者术前E/E值分别为13.5±4.9和9.9±3.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05).结论 CABG术后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MI、E/E'增高、年龄增加、PASP升高.二尖瓣功能性反流同时伴有左室舒张功能异常(E/E'≥8~10)的患者,应该考虑CABG同时行二尖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13例单纯行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房颤组和对照组,采集术前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数据,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1例(27.4%)患者发生术后房颤。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室壁运动积分(WMI)、二尖瓣E峰/A峰(E/A)、二尖瓣侧壁处收缩期峰速(S’)、E峰/二尖瓣侧壁处舒张早期峰速(E/E’)、肺动脉收缩压(PASP)、二尖瓣反流(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以相对危险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MI程度、E/E’增高、年龄增加、PASP升高。44例术前有MI,其中房颤组18例,对照组26例,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发现房颤组有13例(72.2%)MI无变化,而对照组仅6例(23.1%)MI无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25例患者MI均减轻或消失。房颤组和对照组中MI患者术前E/E’值分别为13.5±4.9和9.9±3.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05)。结论 CABG术后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MI、E/E’增高、年龄增加、PASP升高。二尖瓣功能性反流同时伴有左室舒张功能异常(E/E’≥8~10)的患者,应该考虑CABG同时行二尖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正常的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前及术后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探讨可以早期提示左心室功能异常的相关指标。方法 选择拟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30例,根据术后2周较术前的LVEF减低是否大于10%,分为2组:A组(LVEF减低<10%)15例,B组(LVEF减低≥10%)15例,并选取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A、B 2组分别于术前3 d及术后2周测量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ystolic strain,GLS)及整体纵向应变率(global longitudinal systolic strain rate,GLSr),整体径向应变(global radial systolic strain,GRS)及整体径向应变率(global radial systolic strain rate,GRSr),整体圆周应变(global circumferential systolic strain,GCS)及整体圆周应变率(global circumferential systolic strain rate,GCSr),并将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将术前2组的各应变指标与LVEF的改变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术后LVEF减低≥10%定义为因变量1,术后LVEF减低<10%定义为因变量0,应用Logistic回归找到预测术后LVEF减低≥10%最强的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结果 A组术前GLS和GLSr较对照组升高(P<0.05);B组术前GLS和GLSr较对照组减低(P<0.05)。术后2周A、B组的GLS、GLSr,GRS、GRSr,GCS、GCSr均较对照组减低(P<0.05)。且术前GLS、GLSr与术后早期LVEF改变之间存在中等程度负相关关系(r=-0.74,r=-0.57,P<0.01)。将可能影响术后早期LVEF减低≥10%的相关超声参数进行Logistic逐步向前回归分析发现术前GLS、GLSr是预测术后早期LVEF减低≥10%的预测因素。对比GLS、GLSr的ROC曲线下面积,发现GLS参数曲线下面积最大,截断点为-19.69,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7%和87%。结论 B组患者的术前GLS及GLSr较正常人减低,尽管术前LVEF正常,但已存在隐匿性的左室收缩功能异常。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得的GLS可以独立预测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隐匿性的左室收缩功能异常,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尖瓣环结构异常与二尖瓣反流程度的关系.方法:运用飞利浦IE33彩超仪采集41例二尖瓣反流患者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环图像,根据二尖瓣反流程度分为轻度反流组(18例)与重度反流组(23例)两组;选取21例二尖瓣无反流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正常对照组与轻度反流组的二尖瓣环三维构型均呈马鞍形态,且在整个心动周期中保持马鞍形,而重度反流组的二尖瓣环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呈扁平圆形.结论:病理性二尖瓣反流除了二尖瓣叶病变以外,二尖瓣环的三维立体形态改变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二尖瓣反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军事训练所致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06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军事训练所致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患者15例(病例组),男12例(14膝),女3例(3膝),年龄22~43岁,平均27.3岁.以随机抽取的18名年龄性别匹配、无膝痛症状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膝关节正侧位及髌骨轴位X线片检查,观察膝关节骨质结构情况,测量滑车角、适合角及髌股指数并进行组间比较.病例组患者均实施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并对术前和术后疼痛程度(VAS法)进行评估.结果 病例组适合角(7.67°±5.81°)及髌股指数(2.49±1.40)均明显大于对照组(适合角-2.2°±-2.71°,髌股指数1.2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滑车角(132.44°±10.21°)与对照组(136.80°±4.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例组膝关节骨质结构改变明显.病例组术前疼痛程度评分为7.06±0.85,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3.87±0.24)及术后1年(3.0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的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军事训练所致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的诊断需结合病史、典型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并注意鉴别诊断.膝关节X线片是诊断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最基本的辅助检查手段,其中髌股指数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二尖瓣狭窄 (MS)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30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二尖瓣狭窄患者进行严格的PBMV术后随访 ,包括超声心动图、胸片 ,临床心功能评价。平均随访时间 (6 .4± 1.4 )年。结果 二尖瓣口面积 (MVA)由术前的 (1.19± 0 .32 )cm2 增至术后的 (1.99± 0 .4 5 )cm2 (P <0 .0 1) ;随访 5年以上 ,MVA逐渐减小至(1.4 4± 0 .4 2 )cm2 ,较术后明显减小 ,P <0 .0 1;16例发生再狭窄 ,再狭窄率 5 3.3%。平均肺动脉压(PAMP)由术前的 (6 5 .3± 14 .1)mmHg降至术后的 (40 .0 3± 12 .6 9)mmHg ,P <0 .0 1;PBMV术心功能改善 1个级别以上者占 93.3% ,术后 5年以上随访心功能仍维持在Ⅰ~Ⅱ级而未再次行介入或换瓣手术者占 73.3%。结论 PBMV术对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MS患者也有较为满意的远期疗效 ,作为一种良好姑息疗法可明显缓解此类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左心房折叠手术对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患者围术期NT-proBNP的影响。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行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行左心房折叠手术)和B组(不行左心房折叠手术),每组35例患者。收集所有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的临床数据,并比较NT-proBNP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71.92±14.17)min比(65.08±10.11)min]及主动脉阻断时间[(44.28±12.15)min比(36.71±9.68)min]显著多余B组,但呼吸机辅助时间[(14.16±5.41)h比(17.20±6.97)h]和ICU停留时间[(29.47±10.84)h比(36.02±12.9)h]显著少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NT-proBNP显著增高,在术后1 d达到高峰,而后逐渐降低;A组患者术后7 d的NT-proBNP仍高于B组,直到术后6个月,NT-proBNP下降至显著低于术前水平。两组患者NT-proBNP在术前及术后1、3、7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6个月,A组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左心房折叠手术有益于二尖瓣置换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呼吸机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并可以显著降低术后远期NT-p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心房优先起搏功能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46例病态窭房结综合征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根据置入起搏器类型分为两组,一组置入带心房优先起搏功能(APP)的双腔起搏器(APP组),另一组置入普通的双腔起搏器(对照组);随访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心脏房室结构、心房自动模式转换(AMS)情况以及房颤总负荷.结果 术前APP组与对照组临床特征基本可比.术后6个月两组间P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115.0±10.1)ms和(122.0±11.0)ms,P>0.05);Pd在对照组明显增大,较APP组显著(32.7±4.2)ms和(20.1±5.3)ms,(P<0.05).术后6个月,两组超声心动图与术前相比右房(RA)、左房(LA)有轻度扩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V)、收缩末内径(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显著变化,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APP组较对照组AMS次数明显减少分别为(145±37)次和(327±13)次,(P<0.05).AMS持续时间缩短,分别为(73±15)h和(139±28)h,(P<0.05);房颤总负荷减轻[(13±5)%和(28±6)%,P<0.05].结论 心房优先起搏功能可以改善双心房除极的各向异性.减少远期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缩短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进而降低房颤总负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右胸微创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病变的临床效果,探讨右胸微创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收治的148例二尖辩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右胸微创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和对照组(传统手术治疗)各7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胸腔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二尖瓣置换术相比,右胸微创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手术安全性好,术后恢复快,是较为理想的二尖瓣病变手术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多排CT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患者二尖瓣峡部解剖结构特点。方法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持续性房颤及对照组房颤患者各28例,在行射频消融术前一天采用双源CT进行图像采集。测量二尖瓣峡部的直线长度、深度、曲线长度、最厚处的心肌厚度;回旋支和冠状静脉窦分支的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及横截面积。二尖瓣峡部毗邻冠状静脉和冠状动脉与二尖瓣峡部心内膜之间的距离也分别进行测量。结果二尖瓣置换组与对照组的二尖瓣峡部的形态有显著性差异(P=0.001),二尖瓣置换组有18例(64.3%)二尖瓣峡部呈袋状,对照组仅有6例(21.4%)二尖瓣峡部呈袋状。二尖瓣置换组的二尖瓣峡部深度明显较对照组的二尖瓣峡部深度深(10.0±3.8)mm vs.(6.2±3.8)mm,P0.001)。两组的其他解剖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二尖瓣置换组中仅有一例出现回旋支动脉内插入至冠状静脉与二尖瓣峡部外侧部之间,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未见回旋支动脉内插。结论二尖瓣置换组的二尖瓣峡部的深度明显深于对照组,二尖瓣置换组中超过60%的患者出现袋状形的二尖瓣峡部。导管消融术前行多排CT检查,对二尖瓣峡部的解剖特征包括二尖瓣峡部的深度、形态等特点,有助于导管消融术方案的有效制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不同颈干角股骨假体对股骨近端解剖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0例患者,根据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不同颈干角股骨假体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研究组采用颈干角为135°的股骨柄,对照组采用颈干角为127°的股骨柄。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术侧股骨偏心距相对于健侧的变化值(x FO)、该变化值与健侧股骨偏心的比值(sd FO)指标值、股骨头旋转中心高度、全局偏心距以及术前、术后(1、3、6、12个月)双下肢长度差和Harris评分,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x FO、sd FO指标值分别为(1.8±4.6)、(8.9±12.6),明显低于对照组(5.9±4.8)、(20.4±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股骨头旋转中心高度以及全局偏心距分别为(4566.5±32.6)和(65.5±11.4)mm,而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579.5±37.6)、(69.4±12.6)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两组患者的双下肢长度差、Harri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未出现任何不适现象,术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出现3例大转子疼痛现象,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7°和135°的颈干角股骨假体应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均可以取得良好的早期功能恢复,135°的颈干角股骨假体可以更好地重建股骨近端解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定量评价二尖瓣球囊瓣膜成形术对肺高压和心输出量的即刻和远期影响。方法 应用频谱多普勒和心导管技术测定了 47例二尖瓣球囊瓣膜成形术 (MBVP)患者术前和术后长期随访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MBVP后即刻和随访期较术前心脏指数显著增加。肺动脉高压状态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MBVP可显著改善二尖瓣狭窄患者术后即刻和长期的血流动力学 ;频谱多普勒是无创定量评价和随访MBVP疗效的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